朱厚照决定下旨夺情,且同时还令王琼火速进京改革盐政。
王琼自然也不敢违抗朱厚照的旨意,心里也很是欣喜,暗想皇帝陛下还是不愿意听从文官们摆布,自己如此以来也可以说是君命不可违,而不用再担心被人攻讦。
不过,朝廷的其他文官得知朱厚照下旨夺情后,直接炸开了锅,纷纷议论此事起来。
文官们对皇帝朱厚照与王琼不挂冠回乡丁忧的行为自然是极为失望与愤慨的。
但文官们现在也学乖了,知道触逆皇帝朱厚照是没有好下场的,便只纷纷骂起王琼来,有说王琼不孝的,有说王琼恋栈权位的,也有说王琼暗中怂恿皇帝下旨夺情的。
当然,这些文官们真正失望的原因自然不是王琼没有回乡丁忧守孝,而是没法阻止朝廷改革盐政的步伐。
“叶大人!学生这银子也给了,也照着您们的吩咐让王琼的爹没了,可这王琼怎么还是进了京,如今户部已经开始下令停止纳银取盐之事了!看样子还真是要我们纳粮取盐啊!”
扬州生员段贵笙找到太常寺丞叶贽抱怨了起来,他家族是淮扬大盐商,从去年便留在京城奔走,意图勾结官员,阻止朝廷改革盐政之事,但他没想到银钱叫这些朝臣们收了不少,甚至还不得不干起了杀人的事来,却最终都没有阻止得了朝廷欲改盐政的步伐。
叶贽自己也很郁闷,他自家也是淮扬大盐商,且靠着自己父亲做户部尚书时改的国策如今已成为天下豪富之族,甚至也知道如果朝廷盐政一旦改回为纳粮取盐,将会对自己家族有多大损失。
“本官也无法呀!陛下要夺情,他王琼恋栈权位,谁也不能拿他们怎么着!就算言官弹劾,以当今这位皇帝陛下的手段,轻则抄家杀头重则灭族!此事到现在这个地步,只能接受”,叶贽也只能如此说道,不过他也收了这些盐商不少银子,心想就算朝廷改革盐政导致自己家族受损,但自己是没有损失的。
“可这银子不都白花了吗!”这段贵笙不由得跺脚道。
“何曾有白花,朝中大臣们这些年来收了我们这些盐商不少孝敬,就算他们现在不能阻止陛下改革盐政,可他们为了这份长久的孝敬也会在将来想办法把如今这盐政改回来,人无长生之可能,帝王又何尝不是如此,且待将来新帝即位再说,一切都得从长计议!”
叶贽说着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段贵笙听了不由得大惊,有些惊惧地问道:“叶大人,您的意思是要?”
段贵笙没把“弑君”二字说出来,只更加低声地说道:“这可是十族之罪啊!”
叶贽面色严肃起来:“本官可没说要行此大逆不道之事!再说,如今宫禁管得甚严,陛下之饮食皆是层层把关,哪敢行如此之事!”
听叶贽如此说,段贵笙才松了口气。
……
王琼进京后立即上疏改革盐政,朱厚照自然立即予以批准。
于是,从正德六年开始,大明盐政开中法再次恢复到“纳粮取盐”之制上来,不过,与之前的“纳粮取盐”开中法还是有所不同的。
首先,皇帝下旨严禁权贵讨要盐引且准予户部有权驳回后世之君王乃至权贵讨要盐引的要求,以避免破坏盐政。
其次,提高官府从盐户征盐的价格,以提高盐户收入,且鼓励革新制盐技术。
与此同时,朱厚照下诏鼓励商人募民屯田于边,且采取承包制,以民田征赋,免边民徭役。
天下商人听闻对此皆感到十分不适,但为了盐业之利,也只能开始运粮于边,同时在募集流民于边镇屯田。
朝廷虽然减少了每年一百多万两的盐税收入,却减少了数百万两的军粮支出,且据各边镇巡抚奏报,从正德六年开始,边镇士民开始出现增加之数,河套也不再是荒无人烟,一时间集镇与村落相继出现。
而且,朝廷国库收入事实上并没有减少,玉林城在上万战俘与罪犯从正德四年以来为玉林矿场生产出了近一万两黄金与十多万两白银还有铁矿、铜矿无数,其中黄金与白银直接押解进京直接成为国库收入,铁矿与铜矿则由玉林矿业自己售卖。
所得税银光是交付给中央朝廷的一份就达六万多两,再加上其他税收合计不下十万两。
也就是说,光是一个玉林城的开发已让朝廷增加收入达三十多万两。
朱厚照不禁心想,如果再建十座乃至一百座玉林城,大明国库的收入只怕就能多三百万乃至三千万两的收入,到时候也能有充裕的资金发展教育。
但理想虽然很丰满,可现实却很骨感,要再建一座玉林城的成本也是不低的,首先要移民,其次,前期还得供应粮食,而且基本上至少要几年后才能有税收。
玉林城之所以很快实现有足够的税收与矿产供应朝廷,是因为有大量从小王子部落俘虏的战犯为玉林城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所以,朱厚照不得不承认,大明要想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至少目前得先把贸易发展起来,不仅仅是边贸,还有海贸。
首先是边贸,现在的鞑靼已是四分五裂,自然对大明构不成威胁,在朱厚照看来,这无疑是对其进行贸易的最好时机,通过经济贸易控制鞑靼各部落,甚至帮助鞑靼各部落首领维系自己部族内的统治地位。
朱厚照下旨准予鞑靼各部落与大明进行边贸,即开放边境贸易,但需由朝廷统一征税,而且必须持有大明市舶司的出入境凭证才能进入边镇进行贸易,禁止走私。
不过,贸易需要征收一定的关税,由新成立的大明市舶司统一征收,在领取凭证时统一缴税,即缴税后才能获得入关贸易资格。
市舶司对于大明的人而言,并不陌生,但他们惊讶的是为何在边镇设立市舶司,因为按照这个时代人的理解,市舶司一般是沿海而设。
朱厚照知道这个时代的人还不知道海关,因而也能理解这些人的惊讶,在后世海关也不只是在海上设立。
确切的说,大明现在新设立的市舶司与后世的海关一样都是管理出入境贸易的,只是这个世界主要贸易一般是海贸,因而在字面上跟海上关系的比较大。
在朱厚照的几番解释下,内阁与户部的官员也基本上明白了朱厚照口中的市舶司的意思,也意识到新成立的市舶司不是一简单的机构,其管理的财政收入可能不亚于盐政衙门。
当然,朱厚照知道一旦开放边贸,最可能影响边贸收入与边镇管理安全的商人走私活动。
从经济上来讲,走私影响国家收入,会让帝国用强大国防力量维持的边镇贸易没有任何利于国家之处,这也是为何朝廷会屡屡禁止边贸的原因,毕竟走私不禁,进行边贸反而不利于军事防御。
从政治军事上来讲,走私不利于大明通过经济控制边镇外各异族部落,花费无数真金白银修筑的长城可不只是为了抵御外敌,更重要的是把边镇贸易的正规场所固定在几个点,便于朝廷控制。
如果走私活动猖獗,就会使得大明的长城失去这一作用,也等于浪费了修筑长城的所用费用。
所以,朱厚照直接下旨着边镇各巡抚各布政司抽调边军成立市舶司,下设缉私警备局,抽调边军变成缉私督察,专门负责打击走私。
现在的大明,已没人敢触逆朱厚照。
因而,朱厚照这些诏令也都执行了下去。
尽管打击走私会影响到权贵们的利益,但安化王叛乱的失败也让权贵们再一次认识到此时造反是多么的不合时宜。
但说起造反,让朱厚照没想到的是,因为考成法实施的缘故,地方不得不加大对税赋的征收力度,也因此激起了一些地方的民变。
在赣南与川北两处地方就最先激起了民变,也使得一些御史言官借此建言朝廷废黜考成法。
“陛下!考成法过于严苛,只求果不问因,促使官无爱民之心,若不废黜,会令催科加重,今日赣南川北反,他日难保其他地方不会反!故臣请陛下废考成,以解官民之压,无为而治!”
科道官谢讷在奏疏里如此写道。
“考成法不可废!地方民变非是考成法之制造成,根由还是在于胥吏与生员乡官之害,他们把本应缴纳的税赋算到无地之民身上,而却让有地之民在鱼鳞册上变成无地之民,因而造成无地之民税赋加重,而有地之民反而逃避了赋税!更因有投献造成大量赋税损失!”
“所以,臣建议从正德六年起,令各地官府清丈田亩,由巡抚总领,巡按御史监领,同时下诏严禁投献为奴,禁止士绅蓄奴!”
现在不用朱厚照自己站出来反对,内阁首辅焦芳这种带有官僚资本家色彩的文官便主动提出了反对意见。
作为皇家银行的持股者,又拿着皇家银行的分红且利用政治便利在玉林城开创之处就进行商业活动而赚的盆满钵满的焦芳,此时便打起了清丈田亩的主意。
他知道要想让户部能够偿还皇家银行的贷款,且使得自己这些皇家银行持股者有红利可赚,户部就得继续增加国库收入,而国库收入要想增加主要还是得靠农业收入。
清丈田亩无疑是增加国库收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除了增加商税以外,所以焦芳这时候才借此机会提了出来。
同时,焦芳还顺带提出禁止投献与禁止蓄养奴隶。
同提出要清丈田亩一样,是为了维持大明朝廷稳定收入以外也是为了避免人口大量被士绅豪强所并,避免使得朝廷无可募之兵,可用之民。
而他焦芳这种被朱厚照改造的资本家也避免无可用之劳动力,毕竟他焦氏家族已经在塞外有大量产业,需要雇佣大量民工,而把普通百姓从士绅家的庄园里赶出来无疑有利于他也有利于朝廷。
“朕同意焦卿所言!”
朱厚照对清丈田亩也不陌生,他知道历史上的张居正在万历时期弄了一次清丈田亩,虽然时间不长,但也给万历带来了足以支撑三大征的财力。
可见清丈田亩能给帝国增加不少收入,但对士绅集团的打击也很重,不然张居正也不会被文官们报复的那么狠,全家被负责抄家的某刑部侍郎活活饿死。
这时候的焦芳突然提出要清丈田亩,虽然可能内心没有张居正那么无私,但也的确算是有一颗公心,毕竟这是很得罪人的。
好在与历史上的张居正不一样的是,张居正没有得到皇权的支持只是利用了皇权,而现在的焦芳却得到了自己这个皇帝的支持。
所以,朱厚照相信这一次的清丈田亩当比历史上的张居正搞的清丈田亩更彻底些,而且朱厚照想着最好将此制度化,每隔几年清丈一次,让大明统治者可以随时知道大明田地分配的真实情况。
对于民变与骚乱,文官们虽然以此来攻讦考成法,言考成法逼着仁政之官成为了酷吏,而导致民变,朱厚照自然不会上当,直接说道:
“考成法乃贬黜怠政之官之良策,岂能轻言废弃,大明农赋征收不过三十比一,且逢灾年必蠲免,而此时闹起民变非是考成法加重百姓负担,而是地方加征火耗与胥吏腐败之故!”
文官们一见自己不能轻易忽悠住皇帝朱厚照,甚至让皇帝还把注意打到了火耗上,一下子就哑巴不敢言语了。
因为在京文官无论高低,都是靠地方官员贡孝敬银子维持奢侈生活的,而地方官员孝敬之银还不是来自地方官员加征的火耗,如果真把皇帝朱厚照逼急了,禁止加征火耗或者火耗归公,所有文官都会利益受损。
所以,文官们也不敢再提废黜考成法的事。
当然,文官们也不愿意民变一直存在,作为统治者的他们和皇帝一样,都希望百姓们都是可以随便剥削的顺民,因而文官们也都老老实实地开始想着如何平定民变的事。
这方面,文官们倒也有经验。
兵部左侍郎曹元就首先建言,先免民变地区百姓税赋,避免百姓们不堪忍受税赋之重压而从贼,使贼寇无壮大之根基,同时实行剿抚并行之策,大多数闹事造反之百姓皆是因为活不下去的原因,给予招抚,自然会消弭叛乱之心,同时对贼首处以极刑以儆效尤。
朱厚照也同意了他的策略,且令曹元兼领左副都御史巡抚赣南平叛,而同样提出解民危困、打击贪污、以抚为主之策的佥都御史萧选也被朱厚照任命为左副都御史巡抚四川平叛,同时下诏免两地税赋三年。
在正德六年年底,两处叛乱皆被平定。
虽说叛乱很轻松地被平定,但朱厚照知道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官逼民反的问题,就不可能避免有农民起义的事发生。
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打击胥吏与地方乡绅操控地方,使得税赋分配不合理的现象。
因而清丈田亩之政势在必行,而且必须形成常态化,每隔几年来一次,尽管无可避免的是,土地会逐渐集中到少数人手里,但也能避免百姓们在没地后还得缴纳赋税甚至被胥吏与地方乡绅操控后缴纳沉重赋税而造反。
所以,在正德六年三月的朝会上,户部尚书王琼受内阁首辅焦芳之意,正式提出于正德六年三月开始实施清丈田亩之策,且建议朝廷每五年清丈一次,并立为制度,后世之朝务必遵行此政。
同时,继任为礼部尚书的杨一清则受内阁首辅焦芳之意,提出要遵行宪法与祖宗成法,保障大明子民基本人权之策,且抨击此乃前元之弊政,必须改之,从而建言,禁止豪门蓄养奴仆,也禁止庶民卖身为奴,而还在豪门之家已多年或已卖身者当改卖身为雇佣之契约,明确工薪与期限!
王琼自然也不敢违抗朱厚照的旨意,心里也很是欣喜,暗想皇帝陛下还是不愿意听从文官们摆布,自己如此以来也可以说是君命不可违,而不用再担心被人攻讦。
不过,朝廷的其他文官得知朱厚照下旨夺情后,直接炸开了锅,纷纷议论此事起来。
文官们对皇帝朱厚照与王琼不挂冠回乡丁忧的行为自然是极为失望与愤慨的。
但文官们现在也学乖了,知道触逆皇帝朱厚照是没有好下场的,便只纷纷骂起王琼来,有说王琼不孝的,有说王琼恋栈权位的,也有说王琼暗中怂恿皇帝下旨夺情的。
当然,这些文官们真正失望的原因自然不是王琼没有回乡丁忧守孝,而是没法阻止朝廷改革盐政的步伐。
“叶大人!学生这银子也给了,也照着您们的吩咐让王琼的爹没了,可这王琼怎么还是进了京,如今户部已经开始下令停止纳银取盐之事了!看样子还真是要我们纳粮取盐啊!”
扬州生员段贵笙找到太常寺丞叶贽抱怨了起来,他家族是淮扬大盐商,从去年便留在京城奔走,意图勾结官员,阻止朝廷改革盐政之事,但他没想到银钱叫这些朝臣们收了不少,甚至还不得不干起了杀人的事来,却最终都没有阻止得了朝廷欲改盐政的步伐。
叶贽自己也很郁闷,他自家也是淮扬大盐商,且靠着自己父亲做户部尚书时改的国策如今已成为天下豪富之族,甚至也知道如果朝廷盐政一旦改回为纳粮取盐,将会对自己家族有多大损失。
“本官也无法呀!陛下要夺情,他王琼恋栈权位,谁也不能拿他们怎么着!就算言官弹劾,以当今这位皇帝陛下的手段,轻则抄家杀头重则灭族!此事到现在这个地步,只能接受”,叶贽也只能如此说道,不过他也收了这些盐商不少银子,心想就算朝廷改革盐政导致自己家族受损,但自己是没有损失的。
“可这银子不都白花了吗!”这段贵笙不由得跺脚道。
“何曾有白花,朝中大臣们这些年来收了我们这些盐商不少孝敬,就算他们现在不能阻止陛下改革盐政,可他们为了这份长久的孝敬也会在将来想办法把如今这盐政改回来,人无长生之可能,帝王又何尝不是如此,且待将来新帝即位再说,一切都得从长计议!”
叶贽说着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段贵笙听了不由得大惊,有些惊惧地问道:“叶大人,您的意思是要?”
段贵笙没把“弑君”二字说出来,只更加低声地说道:“这可是十族之罪啊!”
叶贽面色严肃起来:“本官可没说要行此大逆不道之事!再说,如今宫禁管得甚严,陛下之饮食皆是层层把关,哪敢行如此之事!”
听叶贽如此说,段贵笙才松了口气。
……
王琼进京后立即上疏改革盐政,朱厚照自然立即予以批准。
于是,从正德六年开始,大明盐政开中法再次恢复到“纳粮取盐”之制上来,不过,与之前的“纳粮取盐”开中法还是有所不同的。
首先,皇帝下旨严禁权贵讨要盐引且准予户部有权驳回后世之君王乃至权贵讨要盐引的要求,以避免破坏盐政。
其次,提高官府从盐户征盐的价格,以提高盐户收入,且鼓励革新制盐技术。
与此同时,朱厚照下诏鼓励商人募民屯田于边,且采取承包制,以民田征赋,免边民徭役。
天下商人听闻对此皆感到十分不适,但为了盐业之利,也只能开始运粮于边,同时在募集流民于边镇屯田。
朝廷虽然减少了每年一百多万两的盐税收入,却减少了数百万两的军粮支出,且据各边镇巡抚奏报,从正德六年开始,边镇士民开始出现增加之数,河套也不再是荒无人烟,一时间集镇与村落相继出现。
而且,朝廷国库收入事实上并没有减少,玉林城在上万战俘与罪犯从正德四年以来为玉林矿场生产出了近一万两黄金与十多万两白银还有铁矿、铜矿无数,其中黄金与白银直接押解进京直接成为国库收入,铁矿与铜矿则由玉林矿业自己售卖。
所得税银光是交付给中央朝廷的一份就达六万多两,再加上其他税收合计不下十万两。
也就是说,光是一个玉林城的开发已让朝廷增加收入达三十多万两。
朱厚照不禁心想,如果再建十座乃至一百座玉林城,大明国库的收入只怕就能多三百万乃至三千万两的收入,到时候也能有充裕的资金发展教育。
但理想虽然很丰满,可现实却很骨感,要再建一座玉林城的成本也是不低的,首先要移民,其次,前期还得供应粮食,而且基本上至少要几年后才能有税收。
玉林城之所以很快实现有足够的税收与矿产供应朝廷,是因为有大量从小王子部落俘虏的战犯为玉林城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所以,朱厚照不得不承认,大明要想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至少目前得先把贸易发展起来,不仅仅是边贸,还有海贸。
首先是边贸,现在的鞑靼已是四分五裂,自然对大明构不成威胁,在朱厚照看来,这无疑是对其进行贸易的最好时机,通过经济贸易控制鞑靼各部落,甚至帮助鞑靼各部落首领维系自己部族内的统治地位。
朱厚照下旨准予鞑靼各部落与大明进行边贸,即开放边境贸易,但需由朝廷统一征税,而且必须持有大明市舶司的出入境凭证才能进入边镇进行贸易,禁止走私。
不过,贸易需要征收一定的关税,由新成立的大明市舶司统一征收,在领取凭证时统一缴税,即缴税后才能获得入关贸易资格。
市舶司对于大明的人而言,并不陌生,但他们惊讶的是为何在边镇设立市舶司,因为按照这个时代人的理解,市舶司一般是沿海而设。
朱厚照知道这个时代的人还不知道海关,因而也能理解这些人的惊讶,在后世海关也不只是在海上设立。
确切的说,大明现在新设立的市舶司与后世的海关一样都是管理出入境贸易的,只是这个世界主要贸易一般是海贸,因而在字面上跟海上关系的比较大。
在朱厚照的几番解释下,内阁与户部的官员也基本上明白了朱厚照口中的市舶司的意思,也意识到新成立的市舶司不是一简单的机构,其管理的财政收入可能不亚于盐政衙门。
当然,朱厚照知道一旦开放边贸,最可能影响边贸收入与边镇管理安全的商人走私活动。
从经济上来讲,走私影响国家收入,会让帝国用强大国防力量维持的边镇贸易没有任何利于国家之处,这也是为何朝廷会屡屡禁止边贸的原因,毕竟走私不禁,进行边贸反而不利于军事防御。
从政治军事上来讲,走私不利于大明通过经济控制边镇外各异族部落,花费无数真金白银修筑的长城可不只是为了抵御外敌,更重要的是把边镇贸易的正规场所固定在几个点,便于朝廷控制。
如果走私活动猖獗,就会使得大明的长城失去这一作用,也等于浪费了修筑长城的所用费用。
所以,朱厚照直接下旨着边镇各巡抚各布政司抽调边军成立市舶司,下设缉私警备局,抽调边军变成缉私督察,专门负责打击走私。
现在的大明,已没人敢触逆朱厚照。
因而,朱厚照这些诏令也都执行了下去。
尽管打击走私会影响到权贵们的利益,但安化王叛乱的失败也让权贵们再一次认识到此时造反是多么的不合时宜。
但说起造反,让朱厚照没想到的是,因为考成法实施的缘故,地方不得不加大对税赋的征收力度,也因此激起了一些地方的民变。
在赣南与川北两处地方就最先激起了民变,也使得一些御史言官借此建言朝廷废黜考成法。
“陛下!考成法过于严苛,只求果不问因,促使官无爱民之心,若不废黜,会令催科加重,今日赣南川北反,他日难保其他地方不会反!故臣请陛下废考成,以解官民之压,无为而治!”
科道官谢讷在奏疏里如此写道。
“考成法不可废!地方民变非是考成法之制造成,根由还是在于胥吏与生员乡官之害,他们把本应缴纳的税赋算到无地之民身上,而却让有地之民在鱼鳞册上变成无地之民,因而造成无地之民税赋加重,而有地之民反而逃避了赋税!更因有投献造成大量赋税损失!”
“所以,臣建议从正德六年起,令各地官府清丈田亩,由巡抚总领,巡按御史监领,同时下诏严禁投献为奴,禁止士绅蓄奴!”
现在不用朱厚照自己站出来反对,内阁首辅焦芳这种带有官僚资本家色彩的文官便主动提出了反对意见。
作为皇家银行的持股者,又拿着皇家银行的分红且利用政治便利在玉林城开创之处就进行商业活动而赚的盆满钵满的焦芳,此时便打起了清丈田亩的主意。
他知道要想让户部能够偿还皇家银行的贷款,且使得自己这些皇家银行持股者有红利可赚,户部就得继续增加国库收入,而国库收入要想增加主要还是得靠农业收入。
清丈田亩无疑是增加国库收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除了增加商税以外,所以焦芳这时候才借此机会提了出来。
同时,焦芳还顺带提出禁止投献与禁止蓄养奴隶。
同提出要清丈田亩一样,是为了维持大明朝廷稳定收入以外也是为了避免人口大量被士绅豪强所并,避免使得朝廷无可募之兵,可用之民。
而他焦芳这种被朱厚照改造的资本家也避免无可用之劳动力,毕竟他焦氏家族已经在塞外有大量产业,需要雇佣大量民工,而把普通百姓从士绅家的庄园里赶出来无疑有利于他也有利于朝廷。
“朕同意焦卿所言!”
朱厚照对清丈田亩也不陌生,他知道历史上的张居正在万历时期弄了一次清丈田亩,虽然时间不长,但也给万历带来了足以支撑三大征的财力。
可见清丈田亩能给帝国增加不少收入,但对士绅集团的打击也很重,不然张居正也不会被文官们报复的那么狠,全家被负责抄家的某刑部侍郎活活饿死。
这时候的焦芳突然提出要清丈田亩,虽然可能内心没有张居正那么无私,但也的确算是有一颗公心,毕竟这是很得罪人的。
好在与历史上的张居正不一样的是,张居正没有得到皇权的支持只是利用了皇权,而现在的焦芳却得到了自己这个皇帝的支持。
所以,朱厚照相信这一次的清丈田亩当比历史上的张居正搞的清丈田亩更彻底些,而且朱厚照想着最好将此制度化,每隔几年清丈一次,让大明统治者可以随时知道大明田地分配的真实情况。
对于民变与骚乱,文官们虽然以此来攻讦考成法,言考成法逼着仁政之官成为了酷吏,而导致民变,朱厚照自然不会上当,直接说道:
“考成法乃贬黜怠政之官之良策,岂能轻言废弃,大明农赋征收不过三十比一,且逢灾年必蠲免,而此时闹起民变非是考成法加重百姓负担,而是地方加征火耗与胥吏腐败之故!”
文官们一见自己不能轻易忽悠住皇帝朱厚照,甚至让皇帝还把注意打到了火耗上,一下子就哑巴不敢言语了。
因为在京文官无论高低,都是靠地方官员贡孝敬银子维持奢侈生活的,而地方官员孝敬之银还不是来自地方官员加征的火耗,如果真把皇帝朱厚照逼急了,禁止加征火耗或者火耗归公,所有文官都会利益受损。
所以,文官们也不敢再提废黜考成法的事。
当然,文官们也不愿意民变一直存在,作为统治者的他们和皇帝一样,都希望百姓们都是可以随便剥削的顺民,因而文官们也都老老实实地开始想着如何平定民变的事。
这方面,文官们倒也有经验。
兵部左侍郎曹元就首先建言,先免民变地区百姓税赋,避免百姓们不堪忍受税赋之重压而从贼,使贼寇无壮大之根基,同时实行剿抚并行之策,大多数闹事造反之百姓皆是因为活不下去的原因,给予招抚,自然会消弭叛乱之心,同时对贼首处以极刑以儆效尤。
朱厚照也同意了他的策略,且令曹元兼领左副都御史巡抚赣南平叛,而同样提出解民危困、打击贪污、以抚为主之策的佥都御史萧选也被朱厚照任命为左副都御史巡抚四川平叛,同时下诏免两地税赋三年。
在正德六年年底,两处叛乱皆被平定。
虽说叛乱很轻松地被平定,但朱厚照知道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官逼民反的问题,就不可能避免有农民起义的事发生。
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打击胥吏与地方乡绅操控地方,使得税赋分配不合理的现象。
因而清丈田亩之政势在必行,而且必须形成常态化,每隔几年来一次,尽管无可避免的是,土地会逐渐集中到少数人手里,但也能避免百姓们在没地后还得缴纳赋税甚至被胥吏与地方乡绅操控后缴纳沉重赋税而造反。
所以,在正德六年三月的朝会上,户部尚书王琼受内阁首辅焦芳之意,正式提出于正德六年三月开始实施清丈田亩之策,且建议朝廷每五年清丈一次,并立为制度,后世之朝务必遵行此政。
同时,继任为礼部尚书的杨一清则受内阁首辅焦芳之意,提出要遵行宪法与祖宗成法,保障大明子民基本人权之策,且抨击此乃前元之弊政,必须改之,从而建言,禁止豪门蓄养奴仆,也禁止庶民卖身为奴,而还在豪门之家已多年或已卖身者当改卖身为雇佣之契约,明确工薪与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