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二娘嗯了一声。她回厨房里,把糖罐子小心翼翼地放在了高架子上。
赵大郎和赵母商量完事情,把全家人都聚在了一起。自从赵二郎牺牲后,家里的日子确实变得艰难了一点。首先,没有了赵成义的那份饷银,家里就少了一份收入;其次,给老太太治病和给赵成义结亲都花了不少的钱,家底子自然就薄了。赵家又没有田地,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需要好好合计。
祁明诚虽然刚刚才成为赵家人,但也获得了旁听的资格。
眼看着赵三郎欲言又止似乎想要说什么,赵大郎直接不给三弟开口的机会,道:“我已经和娘商量过了,三弟、四弟还是要继续去学堂念书的。我以后就一门心思留在家里了,咱们做豆腐卖吧。”
做豆腐卖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自己家里做了豆腐,拿出去卖。但是,做豆腐的技术含量不高,村民们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做,所以豆腐是卖不出高价的。再有一个,乡下人的消费能力低,赵家做好了豆腐,若是放在家里等着别人上门来买,那基本上就是卖不出去的了。他们要卖,就需要有人挑着担子,去附近的几十个村子里叫卖,然后东家买走一块,西家买走一块,这样才能够把豆腐都卖出去。
这就相当辛苦了。
首先,需要有人大半夜就爬起来做豆腐,这样才能保证新鲜。磨豆子、煮浆、压豆腐等都需要时间。其次,需要有人挑着豆腐去叫卖,这个村子里走走,那个村子里走走,说不定一走就是一整天。
买豆腐的都是哪些人?有人忽然想吃豆腐了,需要一块炒菜,又觉得自己做太麻烦了,才会买上一块。可是,哪有人会天天想吃豆腐?为了能把豆腐都卖出去,可不是需要多去几个村子转一转吗?
卖豆腐赚的就是一个薄利多销,赚的就是一个辛苦钱。
赵大郎也知道这会很辛苦。但现在母亲瘫在床上,吃喝拉撒都需要人伺候,他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抛开家里去打短工了。再有一个,他和祁二娘成亲已有两年,若想要孩子,就更不能再聚少离多了。
为什么不把豆腐供给镇上的酒楼呢?或者在镇上摆摊子卖呢?
祁明诚稍微一琢磨就明白了。
酒楼方面肯定已经有固定的买豆腐的渠道了,赵家根本插不进去。至于摆摊,别看梨东镇底下大大小小的村子有几百个,并且梨东镇的地理位置不错,旱不着涝不着,老百姓的日子不算太难过,但其实大家的消费能力并不高。镇上的商户几乎都是世代做生意的,有他们在,市场早就已经饱和了。
毕竟,小农经济的特点就是自给自足。
除了像盐这样的必需品,老百姓们早就习惯自给自足了。
祁明诚想了想,说:“豆腐家家都会做,那其他的豆制品呢?我知道咱们这儿的人几乎都会做豆腐乳,可还有腐竹、千张、素鸡、香干、辣豆腐、黄豆酱油……总之,我们可以做别人不会做的。”
祁明诚说的腐竹等东西,并不是说它们在景朝时还没有被发明出来,而是梨东镇的人还不会做。
这个时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很多东西是传不了那么广的。
梨东镇的人会做豆腐,会做豆腐乳,但也只是这样了。
赵大郎猛得看向祁明诚,问:“阿弟,你说的那些都是什么?”
祁明诚说:“这都是我在一本杂书上看到的。”他又仔细想了想,发现自己可能不太会做黄豆酱油,毕竟那个需要发酵,要注意时间和温度,新手估计不太容易做成功,但其他的几个,他都会做。
腐竹,说白了就是油皮的豆腐皮。
千张的做法其实和豆腐差不多,只是在压制上有区别。
素鸡的原料就是千张,会做千张了,自然就能做素鸡了。
香干和辣豆腐就更简单了,只是将普通的豆腐再加工而已。
祁明诚忍不住笑了起来:“我把书上的方子都记下来了,都是些容易做的吃食,不如咱们这几日试着做做看吧。要是真能把我说的这些做出来,一来这都是些别处没得卖的东西,只有咱家会做,自然能卖得好些,二来这几样都不需要像豆腐那样赶个新鲜,咱们不用每天都摸着黑就起床干活了。”
想要靠着这个走向人生巅峰还是不能的,因这些东西都只能是薄利多销,赚不了什么大钱。
不过,赵家几个人对视一眼,心中都有些跃跃欲试。
赵大郎拍板说:“走,泡豆子去!”
☆、第八章
祁明诚之所以会了解各类豆制品的做法,是因为他曾有一位商业伙伴就是经营这些的。
那位商业伙伴姓郝,郝老板搞的是绿色有机农业,说白了就是种地。
种地也要种出花样来。
市场上正常的大豆卖三四块一斤,贵一些的也不过才五六块,郝老板家的大豆贵了整整十倍!这不是最贵的,郝老板家里最贵的大豆卖一百六十九一斤。广告语是纯绿色,无公害,营养价值极高。
就那一百六十九一斤的大豆是怎么种出来的?光养地就需要养上整整三年,这三年中土地上什么农作物都不种,只按照科学的方法用各种纯天然的肥料把土地养肥了,而这还只是前期准备。等到大豆种下去以后,各类注意事项就更多了,因此大豆成本很高。祁明诚听了一耳朵,觉得这事很新奇。
祁明诚曾经开玩笑似的问过郝老板:“就你那金子似的大豆,真有人买?”
“有!市场可好了!哎呀,今年份的大豆还在地里未长成呢,前两天就有一个高级幼儿园的院长给我打了电话,说是让我给他们供货。那幼儿园里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家长不差钱,只希望给孩子们吃最好的东西。祁老弟,不是我吹,我家大豆做出来的豆腐,味道都和别家不一样。”郝老板说。
郝老板就这么对着祁明诚显摆上了。生意人嘛,口才都不错。郝老板起了兴致,就细细地给祁明诚讲了一遍,别家的大豆是怎么种出来的,他家的又是怎么种出来的;别家的豆腐是怎么做的,他家却多了好几样注意事项;别家的千张啊,现在都用机器来压制了,他家的还在用最传统的工艺等等。
祁明诚那时只当是听个新奇的事儿,却没想到这些知识现在竟然能够拿出来用了。
人生啊,总是充满了奇妙的巧合。
赵家开始做豆腐后,家里就不缺豆浆喝了。
祁明诚每天都会舀些豆浆出来放在罐子里。他偷偷把灵水加在了里面,然后让全家人分着喝。赵大郎和赵家小妹其实都不爱喝豆浆,但祁明诚很努力地强调说这东西对身体好,他们也就跟着喝了。
待到赵三郎和赵四郎去学堂后,家里的劳动力一下子少了。
赵老太太不能干活,而祁明诚和赵小妹加在一起只能算是一点五个劳动力。嗯,赵小妹独占一点三,祁明诚只能算是零点二个劳动力。而且,碍于老太太不能自理,他们还要费些心神照顾老太太。
而且,赵小妹已经十五了,订了亲,转过年来就该嫁人了。她还要给自己绣嫁妆呢!
于是,等赵大郎挑着担子出去走贩后,家里做豆腐的活儿就几乎都落在了祁二娘身上。
祁明诚见祁二娘实在太辛苦了,他自己又是个暂时什么忙都帮不上的“废物”,就和祁二娘商量说:“大哥满担子挑着出去,次次都能卖光了回来,可见咱们这生意还是不错的。而且只要咱们的东西好,日后说不定还能卖到镇上的酒楼中去。你如今已经忙不过来,那不如把大姐请过来帮忙吧?”
祁二娘有些意动。自从家里开始卖豆腐后,她已经养成了每天晚上临睡前数钱的习惯。
老实说,钱并没有多少,每天也就十几二十个铜板吧。但是,要知道大部分人是舍不得用铜板来买豆腐的,他们会直接用大豆来换。打个比方,假设一块豆腐的成本是一单位大豆,那么买豆腐的人就会用一点二个单位的大豆来换。梨东镇的村民家里都有一种固定大小的容器,可以用来称量大豆。
以物易物还是村民们常用的买卖方式。
其实,真的计较起来,买家用大豆换豆腐的方式对卖家赵家来说更合算,一单位换了一点二个单位,如果不算人工成本的话,这里面的利润有百分之二十呢!但因为家家户户都不缺大豆,这玩意儿是他们自己种植的,不显得有多金贵,于是那些用大豆换豆腐的人也不觉得自己这种行为是买贵了。
赵家人其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一开始,他们更愿意看到有一枚是一枚的铜板啊!
等到祁明诚把这些概念掰开了揉碎了说给他们听以后,他们才终于恍然大悟。
赵大郎的心算能力不差,在心里把各种数据整合了一遍后,他颇为奇怪地说:“是啊,确实是用大豆换豆腐,我们赚得更多一些。可阿弟不说,我们以前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就和魔怔了似的!”
至于赵家多出来的大豆怎么办?这时候已经有炼制豆油的技术了,因此会有人下乡收购大豆。而且那些镇里、县里、城里的豆腐作坊也需要收购大豆啊。赵家不用担心那么多大豆就此烂在了家里。
“若是我们的豆制品能推销到酒楼中去,他们结算时肯定是给我们银子的。”祁明诚又说。
因为亲眼见到了这里面的利润,所以祁二娘每天都干劲十足。祁明诚会考虑人工等隐性成本,但是祁二娘他们完全不在意这一点。在他们看来,只要有钱赚,人再累都是值得的。而这就是代沟啊。
“让大姐来?真的可以吗?”祁二娘有些心虚,担心赵家人会有意见。
祁明诚说:“家里已经忙不过来了,肯定需要请个人来帮忙,否则你的身体也吃不消。不过,腐竹、千叶这些豆制品并不难做,如果咱们找了别人来帮忙,回头他们把方子泄露出去了怎么办?大姐就不一样了,先不说她肯定和我们一条心,就是她向着姐夫多一点,姐夫这人也没有什么私心啊。”
想了想,祁明诚又说:“再说了,咱家的豆浆不是很养人么?你看看我的脸色,是不是比以前好多了?大姐伤过身子,如果她来咱们家里帮忙,别的不敢说,至少豆浆管够,也能叫她好好养养。”
其实真正起作用的是祁明诚手里的灵水,但这是个秘密,于是他就把一切好处都推到豆浆上了。
如果祁明诚每天都跑去下河村给祁家大娘子送豆浆,说不定大家会觉得他小题大做。但如果祁家大娘子来赵家帮忙就不一样了。她既然来做帮工,赵家肯定不会在吃食上亏待她,灵水也有她的份。
“哎,那等大郎回来,咱们一起坐下来商量下。”祁二娘越想越觉得祁明诚说的有道理。
祁家大娘子的性格有些弱。在一个亲父不慈、继母不睦的糟糕家庭中长大的姑娘,要么像祁二娘这样拥有了反抗的精神,要么就像是祁家大娘子这样,性格被压制得太厉害了,为人显得特别柔顺。
赵大郎和赵母商量完事情,把全家人都聚在了一起。自从赵二郎牺牲后,家里的日子确实变得艰难了一点。首先,没有了赵成义的那份饷银,家里就少了一份收入;其次,给老太太治病和给赵成义结亲都花了不少的钱,家底子自然就薄了。赵家又没有田地,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需要好好合计。
祁明诚虽然刚刚才成为赵家人,但也获得了旁听的资格。
眼看着赵三郎欲言又止似乎想要说什么,赵大郎直接不给三弟开口的机会,道:“我已经和娘商量过了,三弟、四弟还是要继续去学堂念书的。我以后就一门心思留在家里了,咱们做豆腐卖吧。”
做豆腐卖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自己家里做了豆腐,拿出去卖。但是,做豆腐的技术含量不高,村民们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做,所以豆腐是卖不出高价的。再有一个,乡下人的消费能力低,赵家做好了豆腐,若是放在家里等着别人上门来买,那基本上就是卖不出去的了。他们要卖,就需要有人挑着担子,去附近的几十个村子里叫卖,然后东家买走一块,西家买走一块,这样才能够把豆腐都卖出去。
这就相当辛苦了。
首先,需要有人大半夜就爬起来做豆腐,这样才能保证新鲜。磨豆子、煮浆、压豆腐等都需要时间。其次,需要有人挑着豆腐去叫卖,这个村子里走走,那个村子里走走,说不定一走就是一整天。
买豆腐的都是哪些人?有人忽然想吃豆腐了,需要一块炒菜,又觉得自己做太麻烦了,才会买上一块。可是,哪有人会天天想吃豆腐?为了能把豆腐都卖出去,可不是需要多去几个村子转一转吗?
卖豆腐赚的就是一个薄利多销,赚的就是一个辛苦钱。
赵大郎也知道这会很辛苦。但现在母亲瘫在床上,吃喝拉撒都需要人伺候,他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抛开家里去打短工了。再有一个,他和祁二娘成亲已有两年,若想要孩子,就更不能再聚少离多了。
为什么不把豆腐供给镇上的酒楼呢?或者在镇上摆摊子卖呢?
祁明诚稍微一琢磨就明白了。
酒楼方面肯定已经有固定的买豆腐的渠道了,赵家根本插不进去。至于摆摊,别看梨东镇底下大大小小的村子有几百个,并且梨东镇的地理位置不错,旱不着涝不着,老百姓的日子不算太难过,但其实大家的消费能力并不高。镇上的商户几乎都是世代做生意的,有他们在,市场早就已经饱和了。
毕竟,小农经济的特点就是自给自足。
除了像盐这样的必需品,老百姓们早就习惯自给自足了。
祁明诚想了想,说:“豆腐家家都会做,那其他的豆制品呢?我知道咱们这儿的人几乎都会做豆腐乳,可还有腐竹、千张、素鸡、香干、辣豆腐、黄豆酱油……总之,我们可以做别人不会做的。”
祁明诚说的腐竹等东西,并不是说它们在景朝时还没有被发明出来,而是梨东镇的人还不会做。
这个时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很多东西是传不了那么广的。
梨东镇的人会做豆腐,会做豆腐乳,但也只是这样了。
赵大郎猛得看向祁明诚,问:“阿弟,你说的那些都是什么?”
祁明诚说:“这都是我在一本杂书上看到的。”他又仔细想了想,发现自己可能不太会做黄豆酱油,毕竟那个需要发酵,要注意时间和温度,新手估计不太容易做成功,但其他的几个,他都会做。
腐竹,说白了就是油皮的豆腐皮。
千张的做法其实和豆腐差不多,只是在压制上有区别。
素鸡的原料就是千张,会做千张了,自然就能做素鸡了。
香干和辣豆腐就更简单了,只是将普通的豆腐再加工而已。
祁明诚忍不住笑了起来:“我把书上的方子都记下来了,都是些容易做的吃食,不如咱们这几日试着做做看吧。要是真能把我说的这些做出来,一来这都是些别处没得卖的东西,只有咱家会做,自然能卖得好些,二来这几样都不需要像豆腐那样赶个新鲜,咱们不用每天都摸着黑就起床干活了。”
想要靠着这个走向人生巅峰还是不能的,因这些东西都只能是薄利多销,赚不了什么大钱。
不过,赵家几个人对视一眼,心中都有些跃跃欲试。
赵大郎拍板说:“走,泡豆子去!”
☆、第八章
祁明诚之所以会了解各类豆制品的做法,是因为他曾有一位商业伙伴就是经营这些的。
那位商业伙伴姓郝,郝老板搞的是绿色有机农业,说白了就是种地。
种地也要种出花样来。
市场上正常的大豆卖三四块一斤,贵一些的也不过才五六块,郝老板家的大豆贵了整整十倍!这不是最贵的,郝老板家里最贵的大豆卖一百六十九一斤。广告语是纯绿色,无公害,营养价值极高。
就那一百六十九一斤的大豆是怎么种出来的?光养地就需要养上整整三年,这三年中土地上什么农作物都不种,只按照科学的方法用各种纯天然的肥料把土地养肥了,而这还只是前期准备。等到大豆种下去以后,各类注意事项就更多了,因此大豆成本很高。祁明诚听了一耳朵,觉得这事很新奇。
祁明诚曾经开玩笑似的问过郝老板:“就你那金子似的大豆,真有人买?”
“有!市场可好了!哎呀,今年份的大豆还在地里未长成呢,前两天就有一个高级幼儿园的院长给我打了电话,说是让我给他们供货。那幼儿园里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家长不差钱,只希望给孩子们吃最好的东西。祁老弟,不是我吹,我家大豆做出来的豆腐,味道都和别家不一样。”郝老板说。
郝老板就这么对着祁明诚显摆上了。生意人嘛,口才都不错。郝老板起了兴致,就细细地给祁明诚讲了一遍,别家的大豆是怎么种出来的,他家的又是怎么种出来的;别家的豆腐是怎么做的,他家却多了好几样注意事项;别家的千张啊,现在都用机器来压制了,他家的还在用最传统的工艺等等。
祁明诚那时只当是听个新奇的事儿,却没想到这些知识现在竟然能够拿出来用了。
人生啊,总是充满了奇妙的巧合。
赵家开始做豆腐后,家里就不缺豆浆喝了。
祁明诚每天都会舀些豆浆出来放在罐子里。他偷偷把灵水加在了里面,然后让全家人分着喝。赵大郎和赵家小妹其实都不爱喝豆浆,但祁明诚很努力地强调说这东西对身体好,他们也就跟着喝了。
待到赵三郎和赵四郎去学堂后,家里的劳动力一下子少了。
赵老太太不能干活,而祁明诚和赵小妹加在一起只能算是一点五个劳动力。嗯,赵小妹独占一点三,祁明诚只能算是零点二个劳动力。而且,碍于老太太不能自理,他们还要费些心神照顾老太太。
而且,赵小妹已经十五了,订了亲,转过年来就该嫁人了。她还要给自己绣嫁妆呢!
于是,等赵大郎挑着担子出去走贩后,家里做豆腐的活儿就几乎都落在了祁二娘身上。
祁明诚见祁二娘实在太辛苦了,他自己又是个暂时什么忙都帮不上的“废物”,就和祁二娘商量说:“大哥满担子挑着出去,次次都能卖光了回来,可见咱们这生意还是不错的。而且只要咱们的东西好,日后说不定还能卖到镇上的酒楼中去。你如今已经忙不过来,那不如把大姐请过来帮忙吧?”
祁二娘有些意动。自从家里开始卖豆腐后,她已经养成了每天晚上临睡前数钱的习惯。
老实说,钱并没有多少,每天也就十几二十个铜板吧。但是,要知道大部分人是舍不得用铜板来买豆腐的,他们会直接用大豆来换。打个比方,假设一块豆腐的成本是一单位大豆,那么买豆腐的人就会用一点二个单位的大豆来换。梨东镇的村民家里都有一种固定大小的容器,可以用来称量大豆。
以物易物还是村民们常用的买卖方式。
其实,真的计较起来,买家用大豆换豆腐的方式对卖家赵家来说更合算,一单位换了一点二个单位,如果不算人工成本的话,这里面的利润有百分之二十呢!但因为家家户户都不缺大豆,这玩意儿是他们自己种植的,不显得有多金贵,于是那些用大豆换豆腐的人也不觉得自己这种行为是买贵了。
赵家人其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一开始,他们更愿意看到有一枚是一枚的铜板啊!
等到祁明诚把这些概念掰开了揉碎了说给他们听以后,他们才终于恍然大悟。
赵大郎的心算能力不差,在心里把各种数据整合了一遍后,他颇为奇怪地说:“是啊,确实是用大豆换豆腐,我们赚得更多一些。可阿弟不说,我们以前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就和魔怔了似的!”
至于赵家多出来的大豆怎么办?这时候已经有炼制豆油的技术了,因此会有人下乡收购大豆。而且那些镇里、县里、城里的豆腐作坊也需要收购大豆啊。赵家不用担心那么多大豆就此烂在了家里。
“若是我们的豆制品能推销到酒楼中去,他们结算时肯定是给我们银子的。”祁明诚又说。
因为亲眼见到了这里面的利润,所以祁二娘每天都干劲十足。祁明诚会考虑人工等隐性成本,但是祁二娘他们完全不在意这一点。在他们看来,只要有钱赚,人再累都是值得的。而这就是代沟啊。
“让大姐来?真的可以吗?”祁二娘有些心虚,担心赵家人会有意见。
祁明诚说:“家里已经忙不过来了,肯定需要请个人来帮忙,否则你的身体也吃不消。不过,腐竹、千叶这些豆制品并不难做,如果咱们找了别人来帮忙,回头他们把方子泄露出去了怎么办?大姐就不一样了,先不说她肯定和我们一条心,就是她向着姐夫多一点,姐夫这人也没有什么私心啊。”
想了想,祁明诚又说:“再说了,咱家的豆浆不是很养人么?你看看我的脸色,是不是比以前好多了?大姐伤过身子,如果她来咱们家里帮忙,别的不敢说,至少豆浆管够,也能叫她好好养养。”
其实真正起作用的是祁明诚手里的灵水,但这是个秘密,于是他就把一切好处都推到豆浆上了。
如果祁明诚每天都跑去下河村给祁家大娘子送豆浆,说不定大家会觉得他小题大做。但如果祁家大娘子来赵家帮忙就不一样了。她既然来做帮工,赵家肯定不会在吃食上亏待她,灵水也有她的份。
“哎,那等大郎回来,咱们一起坐下来商量下。”祁二娘越想越觉得祁明诚说的有道理。
祁家大娘子的性格有些弱。在一个亲父不慈、继母不睦的糟糕家庭中长大的姑娘,要么像祁二娘这样拥有了反抗的精神,要么就像是祁家大娘子这样,性格被压制得太厉害了,为人显得特别柔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