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两位爱卿,你们带着这些孩子开垦田地吧。”朱翊钧笑着说道:“在西苑里开垦出二十亩地。”
开垦土地?
刘显和俞大猷对视了一眼,更有些迷糊了。
这西苑虽然不是皇宫的正中位置,可也是皇城。在这里开垦土地算怎么回事?在这里种什么呀?
在后世,一个名字很多人都听过中南海。
中南海是中海和南海的总称,加上北海公园。就是现在大明朝的西苑。
中南海在后世总面积是一千五百亩左右,水面面积七百亩。
现在大明朝时期环境好一些,面积也要大一些,水面有八百亩左右,土地面积有一千亩左右。
在这个地方开垦出二十亩地了,自然是九牛一毛。只不过在皇家园林里面开垦出一片田地,怎么看都觉得古怪。
皇帝已经下了圣旨,刘显和俞大猷自然只能听话,躬身道:“是,陛下,臣领旨。”
第一二七章 粮食是国家基础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朱翊钧的主要生活都是在西苑,平日里皇后也都陪在身边。
回到皇宫那边时也会去陪一陪李太后。
弟弟妹妹们偶尔也到西苑,玩。
皇宫里面的气氛倒是非常和谐。
随着陈矩和张诚地位的提升,朱翊钧对皇宫的控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李太后那边基本已经脱离了对皇宫的掌控。在没有了冯保和张居正的配合之后,李太后的权力丧失速度非常快。
虽然还有一个司礼监的张宏配合,只不过这个人现在被朱翊钧严格限制。没有张居正在京城、没有外朝的配合,张宏翻不起什么浪花。
何况张宏这个人本来就固执。在太后面前搬弄是非,不是他干的事。
关于高拱回京一事,李太后倒是挺生儿子的气。
原本朱翊钧还想瞒一段时间,结果有人把消息捅到了李太后那里。
不用猜也知道,肯定是那些文官干的。谁干的暂时还不得而知,估计短时间内也查不出来。
圣旨已经下了,李太后也不能让人把圣旨收回来,只能是跟儿子的赌气。
朱翊钧总过去劝说,但没有什么太大的效果。
显然,李太后对于朱翊钧的这种行为很不满意。
然后,李太后就病了。
“陛下,”张诚跟在朱翊钧的身后,脚步急切的往前走,一边走一边劝解道:“陛下不必太过心急,太后娘娘吉人自有天相,不会有事的。”
朱翊钧看了张诚一眼,点了点头没说话,继续往前走。
等朱翊钧来到坤宁宫的时候,这里已经围了不少人。
转头看了一眼周围的人,朱翊钧沉声说道:“张诚,你去查,看看是谁把高拱要回京的消息告诉太后。”
“朕就不信了,宫外的消息能这么容易的就传进来?朕早就说过,太后养病期间,谁也不允许在太后面前胡说八道。”
“看来就是有人管不住自己的嘴。你去给朕查清楚,不管是谁说的,撕了他的嘴!”
“是,陛下。”张诚连忙躬身说道:“奴隶一定把事情查清楚。”
张诚脸色严肃,不过心里面却乐开了花。
这件事情肯定要从皇宫里面查,自己的地位肯定会有新一轮的提升。
朱翊钧看了一眼陈太后,躬身道:“母后。”
“进去吧。”陈太后点了点头,拉着朱翊钧说道:“不要太过着急,也不要太过难过。妹妹不会有事的。”
“是,母后。”朱翊钧点头说道:“孩儿这就进去看看。”
朱翊钧走进去后,发现李太后正躺在床上,脸色苍白,面容憔悴,整个人昏迷不醒。
跪在床边拉着李太后的手,朱翊钧也不说话,就这么坐着。
这一坐就是两个时辰。
无论谁来劝说,朱翊钧也只是摇头,并不说话。
比起上一次的嚎啕大哭,这一次更能让人感觉到陛下的悲伤。
一时之间,皇宫里面的气压都低了好几度。
朝堂外面,官员们都变得小心翼翼。前两天还乱跳,现在压根不敢跳了。
甚至连高拱回京的事情都没有人再提,仿佛没有这事一样。
太后病了,被你们气病了。这个责任没人敢担。
你总不能说是皇帝让高拱回京的责任吧?你疯了吧?
即便是事实如此,你们也不能这么说啊,憋着忍着。
上一次为了给太后看病,皇帝在京城干了那么多事。东厂和锦衣卫把京城翻了个底朝天,多少勋贵和勋戚吃了闷亏?
但是他们连话都不敢说,不能说那些生意是他们的。要是敢承认,皇帝都敢夺了你的爵位!
这一次李太后又病得昏迷不醒,谁知道皇帝还要干嘛?
如果目标指向文官,没有人不害怕。当初张居正要死的时候,当今陛下抓人发配,一套流程走得干净利落。
虽然当初那个事很可能是张居正干的,可是你不担心陛下有样学样吗?
在这样紧张的气氛当中,一个消息传来,终于让大家松了一口气。
张居正回来了!
张居正比原本的历史上记载的时间提前半个月回来了。
实在是不回来不行了,再不回来心都慌了。
朝堂上下,文武百官蜂拥而出,去迎接张阁老。
张居正还在的时候,大家没什么感觉;张居正走了,这下所有人都感觉到了,没有张居正压着,情况急转直下。
东厂太监崛起,在皇帝面前极尽献媚之能事,在皇宫里面搬弄是非,朝堂上下乌烟瘴气。
此时,正是张阁老澄清宇内之时。
大明的京城和朝堂,从来都没有这么期盼过张居正,很多人都将张居正视为救世主,颇有几分“阁老不出,天下奈何”的意思。
在得到张居正回来的消息以后,京城欢呼声四起。
无数的士子先去迎接张居正,一扫张居正走时候的霉气。
皇宫大内,西苑,试验田。
试验田,朱翊钧准备用来种地。
种的是什么?
种子。
朱翊钧通过系统定制了一批种子,其中包括土豆、番薯、玉米等等高产农作物。
当然了,还有杂交水稻。
大明现在也种水稻,可大明水稻的产量是真的低,精耕细作之下也不行。
换成后世袁老的杂交水稻,朱翊钧相信大明的粮食肯定能够丰产。
粮食才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朱翊钧永远相信这一点。
任何改革都要建立在让百姓吃饱饭的基础之上。
张居正想要去改革,让他去。自己要做的事情是让老百姓吃饱饭。
在朱翊钧设想的道路当中,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国有农场。
国有农场的土地,不是有各地藩王吗?他们在各地兼并了那么多土地,不用他们的土地来做农场,实在是有些可惜。
藩王反对?
没有什么用,反对无效。回头想办法把他们手里的地拿过来,做大明的国有农场,分布在全国各地。
直接可以在当地农场旁边建一个长平仓,省时省力。
国家手里有了粮食,才能更好调控粮价,才能更好配合张居正的改革。
在改革这件事情上,朱翊钧没想自己冲锋陷阵,主角就是张居正。自己的主要作用是在旁边做辅助和修正。
第一二八章 西苑的试验农庄
高拱和海瑞的作用,其实更简单,就是来当反对派的。
要知道,一场没有反对派的改革,是不完整的改革。
张正的改革派也不是上下一心,在触动到他们自己利益的时候,也会和张居正翻脸。
在这次夺情事件里面,这种行为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让朱翊钧意识到了一件事,他们需要一个敌人。
一个外部的强大敌人,让他们能够紧密团结在张居正的身边,让他们有危机感。在这种危机感下,他们才会愿意割让一些利益。
张居正回家的这段时间,自己这段操作就是一种试探,张诚的崛起也是一种试探,高拱的回京也是一种试探。
事实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
张居正回京了,无数人都跑去迎接,一扫之前的阴霾,似乎之前那些事情都没发生过一样。
这些人又坚定不移地团结到了张先生的身边,甚至被他们营造出了“先生不出,苍生奈何”的气势。
朱翊钧站在田地中间,手里面拄着一只铁锨,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开垦土地?
刘显和俞大猷对视了一眼,更有些迷糊了。
这西苑虽然不是皇宫的正中位置,可也是皇城。在这里开垦土地算怎么回事?在这里种什么呀?
在后世,一个名字很多人都听过中南海。
中南海是中海和南海的总称,加上北海公园。就是现在大明朝的西苑。
中南海在后世总面积是一千五百亩左右,水面面积七百亩。
现在大明朝时期环境好一些,面积也要大一些,水面有八百亩左右,土地面积有一千亩左右。
在这个地方开垦出二十亩地了,自然是九牛一毛。只不过在皇家园林里面开垦出一片田地,怎么看都觉得古怪。
皇帝已经下了圣旨,刘显和俞大猷自然只能听话,躬身道:“是,陛下,臣领旨。”
第一二七章 粮食是国家基础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朱翊钧的主要生活都是在西苑,平日里皇后也都陪在身边。
回到皇宫那边时也会去陪一陪李太后。
弟弟妹妹们偶尔也到西苑,玩。
皇宫里面的气氛倒是非常和谐。
随着陈矩和张诚地位的提升,朱翊钧对皇宫的控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李太后那边基本已经脱离了对皇宫的掌控。在没有了冯保和张居正的配合之后,李太后的权力丧失速度非常快。
虽然还有一个司礼监的张宏配合,只不过这个人现在被朱翊钧严格限制。没有张居正在京城、没有外朝的配合,张宏翻不起什么浪花。
何况张宏这个人本来就固执。在太后面前搬弄是非,不是他干的事。
关于高拱回京一事,李太后倒是挺生儿子的气。
原本朱翊钧还想瞒一段时间,结果有人把消息捅到了李太后那里。
不用猜也知道,肯定是那些文官干的。谁干的暂时还不得而知,估计短时间内也查不出来。
圣旨已经下了,李太后也不能让人把圣旨收回来,只能是跟儿子的赌气。
朱翊钧总过去劝说,但没有什么太大的效果。
显然,李太后对于朱翊钧的这种行为很不满意。
然后,李太后就病了。
“陛下,”张诚跟在朱翊钧的身后,脚步急切的往前走,一边走一边劝解道:“陛下不必太过心急,太后娘娘吉人自有天相,不会有事的。”
朱翊钧看了张诚一眼,点了点头没说话,继续往前走。
等朱翊钧来到坤宁宫的时候,这里已经围了不少人。
转头看了一眼周围的人,朱翊钧沉声说道:“张诚,你去查,看看是谁把高拱要回京的消息告诉太后。”
“朕就不信了,宫外的消息能这么容易的就传进来?朕早就说过,太后养病期间,谁也不允许在太后面前胡说八道。”
“看来就是有人管不住自己的嘴。你去给朕查清楚,不管是谁说的,撕了他的嘴!”
“是,陛下。”张诚连忙躬身说道:“奴隶一定把事情查清楚。”
张诚脸色严肃,不过心里面却乐开了花。
这件事情肯定要从皇宫里面查,自己的地位肯定会有新一轮的提升。
朱翊钧看了一眼陈太后,躬身道:“母后。”
“进去吧。”陈太后点了点头,拉着朱翊钧说道:“不要太过着急,也不要太过难过。妹妹不会有事的。”
“是,母后。”朱翊钧点头说道:“孩儿这就进去看看。”
朱翊钧走进去后,发现李太后正躺在床上,脸色苍白,面容憔悴,整个人昏迷不醒。
跪在床边拉着李太后的手,朱翊钧也不说话,就这么坐着。
这一坐就是两个时辰。
无论谁来劝说,朱翊钧也只是摇头,并不说话。
比起上一次的嚎啕大哭,这一次更能让人感觉到陛下的悲伤。
一时之间,皇宫里面的气压都低了好几度。
朝堂外面,官员们都变得小心翼翼。前两天还乱跳,现在压根不敢跳了。
甚至连高拱回京的事情都没有人再提,仿佛没有这事一样。
太后病了,被你们气病了。这个责任没人敢担。
你总不能说是皇帝让高拱回京的责任吧?你疯了吧?
即便是事实如此,你们也不能这么说啊,憋着忍着。
上一次为了给太后看病,皇帝在京城干了那么多事。东厂和锦衣卫把京城翻了个底朝天,多少勋贵和勋戚吃了闷亏?
但是他们连话都不敢说,不能说那些生意是他们的。要是敢承认,皇帝都敢夺了你的爵位!
这一次李太后又病得昏迷不醒,谁知道皇帝还要干嘛?
如果目标指向文官,没有人不害怕。当初张居正要死的时候,当今陛下抓人发配,一套流程走得干净利落。
虽然当初那个事很可能是张居正干的,可是你不担心陛下有样学样吗?
在这样紧张的气氛当中,一个消息传来,终于让大家松了一口气。
张居正回来了!
张居正比原本的历史上记载的时间提前半个月回来了。
实在是不回来不行了,再不回来心都慌了。
朝堂上下,文武百官蜂拥而出,去迎接张阁老。
张居正还在的时候,大家没什么感觉;张居正走了,这下所有人都感觉到了,没有张居正压着,情况急转直下。
东厂太监崛起,在皇帝面前极尽献媚之能事,在皇宫里面搬弄是非,朝堂上下乌烟瘴气。
此时,正是张阁老澄清宇内之时。
大明的京城和朝堂,从来都没有这么期盼过张居正,很多人都将张居正视为救世主,颇有几分“阁老不出,天下奈何”的意思。
在得到张居正回来的消息以后,京城欢呼声四起。
无数的士子先去迎接张居正,一扫张居正走时候的霉气。
皇宫大内,西苑,试验田。
试验田,朱翊钧准备用来种地。
种的是什么?
种子。
朱翊钧通过系统定制了一批种子,其中包括土豆、番薯、玉米等等高产农作物。
当然了,还有杂交水稻。
大明现在也种水稻,可大明水稻的产量是真的低,精耕细作之下也不行。
换成后世袁老的杂交水稻,朱翊钧相信大明的粮食肯定能够丰产。
粮食才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朱翊钧永远相信这一点。
任何改革都要建立在让百姓吃饱饭的基础之上。
张居正想要去改革,让他去。自己要做的事情是让老百姓吃饱饭。
在朱翊钧设想的道路当中,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国有农场。
国有农场的土地,不是有各地藩王吗?他们在各地兼并了那么多土地,不用他们的土地来做农场,实在是有些可惜。
藩王反对?
没有什么用,反对无效。回头想办法把他们手里的地拿过来,做大明的国有农场,分布在全国各地。
直接可以在当地农场旁边建一个长平仓,省时省力。
国家手里有了粮食,才能更好调控粮价,才能更好配合张居正的改革。
在改革这件事情上,朱翊钧没想自己冲锋陷阵,主角就是张居正。自己的主要作用是在旁边做辅助和修正。
第一二八章 西苑的试验农庄
高拱和海瑞的作用,其实更简单,就是来当反对派的。
要知道,一场没有反对派的改革,是不完整的改革。
张正的改革派也不是上下一心,在触动到他们自己利益的时候,也会和张居正翻脸。
在这次夺情事件里面,这种行为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让朱翊钧意识到了一件事,他们需要一个敌人。
一个外部的强大敌人,让他们能够紧密团结在张居正的身边,让他们有危机感。在这种危机感下,他们才会愿意割让一些利益。
张居正回家的这段时间,自己这段操作就是一种试探,张诚的崛起也是一种试探,高拱的回京也是一种试探。
事实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
张居正回京了,无数人都跑去迎接,一扫之前的阴霾,似乎之前那些事情都没发生过一样。
这些人又坚定不移地团结到了张先生的身边,甚至被他们营造出了“先生不出,苍生奈何”的气势。
朱翊钧站在田地中间,手里面拄着一只铁锨,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