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人无奈的笑了,就知道夫人偏疼小儿子,觉得对不起小儿子,其实他内心何尝不是这么想,儿子的脑子极其灵活,想出来的事一出一出的,还都是让他特别心动的,奈何他不是谋臣,再好的良策,最后也只能便宜了他人,小儿子不在意这些,可,他心里特别的堵得慌,如果没有先帝糊涂的指婚,小儿便能参加科举,现在说不定成为皇上的几位谋臣中的一位,微不可见的叹了口气,替皇帝,替儿子,也替自己。
物价的事,王修晋心中没啥谱,那日父亲没说行,也没说不行,让他七上八下的,觉得特别的不淡定。可,要忙的事,仍是要继续,比如说秋收。王掌柜带着粮铺的掌柜和其他几家粮行的管事坐下来,把东家的意思说了下,其他人互相看了一眼,降价不是不行,只要收上来的价低了,他们自然不会死抗着价不动。
几位专门收粮的供货商表示,他们走访了一些村子,村民并不想降价卖粮,源头上不降价,他们总不能赔钱卖。其他粮行的人点头,他们都不是开善堂的,赔不起。跟着王修晋时间长了,王掌柜的看着这些直哭穷的商户,除了冷笑,再无其他的表情,就好像他不知道粮行里赚有多大似的,还赔不起,他又不是外行,不懂里面的道道,“几位是否当在下是行外之辈?”
在坐的几位管事脸上表情一僵,他们差点忘记王掌柜以前是什么出身了,这位以前便是粮铺的掌柜,怎么可能会不了解,如今粮行生意好做,也不会愁粮会压成陈米卖不出去,百姓手里有钱了,就没有买糙米的,全都是精米,以前哪会想到。糙米返倒成了稀罕物,价格比起以前还有了一点点的提升。放在以前谁会想到,在没灾没难的时候,糙米的价格还会看涨。除了百姓手里的钱多了之外,每年朝廷也会补一些钱,每卖出去一定数量的粮,就会补钱给铺子,虽说数量不大,却也是以前不曾有过的事。细数下来,当着王掌柜的面哭穷,着实尴尬。
几位管事脸上尴尬的表情看起来有些滑稽,不好接王掌柜的话,却也硬着头皮,不能开口说降价,这事他们当真是做不了主,他们不像王掌柜,东家放了很多权给他,可以让他做主。他们很是羡慕王掌柜跟了位好东家,却忘记起初的时候,他们中的不少人,对王掌柜跟着一位少年东家,没少背后笑他傻,现在却是拍大腿后悔,当初怎么挑中的不是他们。
王掌柜与这些人周旋了几次,最终定了下来,每家都会降些,至于降多少,都没有表态,但有了降价的说法,就让王掌柜松口气。东家说的直接放话,若是东家来表态,没有问题,但这话他却是不能说的,他若要这么说了,就是给东家找事。
对于其他粮行表示会降价的决定,王修晋只是点了点头,他这会儿有了更头疼的事,原本准备动用关系让大哥进京为官,却不想出了岔子,秋后出使海外的几位官员中,大哥的名字赫然在列,王修晋都不知道自己该做出什么表情了。
王大人也接到了消息,相比王修晋脸上满满奇怪的表情,王大人反倒淡定了许多,找人问明出使海外何时出发,要准备的东西,能带上几人。反复确认之后,王大人便开始准备,首先是陪同的人选,其次是要带的东西,还有就是让儿媳妇带着几个孩子回京等等事宜。
第373章
远在奉城的王修柏接过圣旨, 心中千回百转,着人给了传旨的亲随塞了个荷包, 想要宴请亲随吃顿便饭,被亲随婉拒, 亲随不停歇的返回京城。王修柏拿着圣旨回到家里, 这事得和家里的好好商量, 皇上下旨让他去海外, 就不可能推托,必须去。只是……皇上没说让他卸下知府的官位,他走了奉城谁来打理,还有家里的, 是要留在奉城,还是要回城京。
夫夫两人商量之后, 决定留在奉城, 按说带着孩子回京住在大宅中,不会有人说出什么,但王修柏的媳妇表示他是男人,带孩子留下, 谁敢打他的主意, 除此之外,还有这边的产业, 小叔子把海上养殖的产业都给了他们,他们总不能扔下了不管,去岁海上养殖便赚了不少, 今年总不能低过去岁,而且在奉城,有很多百姓就靠着养殖赚钱,他若是离开,会引起不必要的事端,多少人看着海上养殖赚了钱,眼红,想要分一杯美羹,如果搬到台面上做事,他绝对不会拦着,小叔子话的意思便是有钱大家赚,大梁那么大,钱是赚不完的。可偏偏就有一些钱,不走正路,非要搞些下三烂的手段,他怎么能放心的进京。
至于孩子们,他也不放心,养在身边能够注意着他们的言行,当真送进京,父亲忙着衙门的事,母亲身体又不大好,怎么能劳烦他们。两人下了决定后,王修柏便开始打包行李,出海要带的东西,列出一张单子,衣服从厚到薄各两套,里衣带了数件,说是不让带人,伺候的仆人还是要带上的,不然换洗的衣服谁来洗。除了常服外,还有官服也要带着,这次是正式的官员走访,官服便是身份的象征,也不知海外的人对他们的官职了不了解。
衣服装满了一个藤箱,又开始收拾一些吃食,住在海边,晾晒的海干货怎么能缺少,各种各样不同滚味的海干被包好装进箱子里,王修柏此行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看能不能把海干货卖到海外去。奉城的海干货比起其他等地有着很大的不同,那就是滋味多。
过年在京城的时候,他们听王修晋提过,可以在晒海物的时候,可以放一些调味,添加调味的时候绝对不能放盐,海物本身就很咸了,若是再放盐,能齁死几个。入夏之后,他们便请妇人在晒干时,先试着晒了些,还别说,晒出来的味道很不错。
于是在第二批晒干的时候,带着各种调味的海物明显多了一些,两口子给京城送了一些,其他的全数卖了,赚了不小的一笔,两人也不小气,拿出大头发给做工的人,对于他们来说,钱多了并不是什么好事,哪怕钱的来路很正,却也会让一些有心人士做文章。
在王修柏进京后,才收到来自京城王家的信,王修柏媳妇没有因为王修柏已经回京便没有回信,而是非常认真的给长辈写了回信,在信里写明没能一同回京的理由。
王修晋从知道大哥要出海外后,便在忙,忙着给大哥找位会海外语的先生,他虽然也会一些,但在交流上绝对是有问题的,而他上辈子学的东西,大概是第二次出生的时候落在娘胎里了,王修晋给大哥请的先生,要比王大人请的那位强上不少,是地道的海外人士,纯外教。
这位外教不单单教王修柏,此次出海外的几位官员,全都要跟着他一起学。用皇帝的话说,不能因为他们是蛮夷,就忽略了对方的语言,在交流上一定不能有问题,不能明明对方说着骂人的话,却因为不懂对方的语言,还当对方说着玩笑的话。
派去海外的官员,没有那种清高孤傲的官员,此次出行文武官员各占一半,而主官是皇上的第十个儿子,前年刚大婚,去岁得子,平时不显山不露水,此次得了皇上的重用,行事却很低调,并没有因此张扬膨胀起来,连学习海外语都与大臣同坐在一起学习。
因海外语先生是王修晋请的,十皇子便言等王知府进京后一同学习,若是其他几位大臣,王修晋绝对会让他们等着,可说话的是十皇子,不管他们有没有交情,关系远近,对方的身份摆在那里,王修晋哪敢让对方等着,只说到时请先生寻时间给长兄补上落下的便是。
十皇子并没有因此而让先生开始授课,而坚持等着王修柏回京。王修晋不好说什么,只能在心里叫苦,他和十皇子接触不多,也摸不清对方是什么性格,又不开去问四皇子或是五皇子,若是去了,便要注意说放的语气,一个不对就会让人觉得他是在告状了。
好在王修柏并没有让人多等,很快便进京了,不等喝口茶就被拖到了学海外语的地方,听着另一位官员带着暗讽的话语,王修柏连眼皮都没抬一下,过来的路上小弟便讲明着急的原因。两位武将年纪不大,一位还是妹夫的好友,见着他便开口叫大舅哥,又惹得另一位官员瞪了几次眼。
对海外来的人是不是用心教语言,王修晋还特意留下听了一上午,看着对方头的标签一直很正常,王修晋才趁着几人注意力都很集中时,悄悄的离开了。
王修柏白天跟着十皇子和几位官员一起学,晚上又跟着父亲请的先生学,在出发前,最基本的一些交流便不能难倒他。大船是从海港出发,此事出发的大海有十艘,有四艘大船带着大量的武器,其他几艘船全都装满了货物,精美的瓷器,各种茶叶,织布,成衣,还有毛线织制出来的东西,各种动物外型的布偶,大梁的油,大梁的粮食,大梁的自行车,还有大梁的海货,还有各种画报,堆满了每一个艘船的船仓。
十皇子带着四位官员出发时,皇上亲自送到京城门口,而四皇子将送这些人到海港。王修晋陪着双亲送大哥到城门,远远的看着四皇子,只是点了点头,此地并不是聊天的地方。目送大批人马出城,王修晋有些担心大哥此去的安危。古时,没有什么定位仪,更没有海上搜救队之类的存在,他们也只能干着急,到大哥平安归来之前,他们的心怕是会一直悬着。
送走出海的人,王修晋又开始忙碌自己的生活。和李菻善扯着海货看着书,时不时的关系儿子的学业,或是逗逗女儿,小日子似乎照旧。
秋收之后粮价果然降了一些,各个粮行用不同的方式降价,像是买十斤送一斤的方式,当时王修晋听到这个降价手段时,还特意跑去看看是哪位想到的主意,这样的促销手段在后世非常普遍,但在古代是相当的少见。可惜见到人后,发现对方只是一位非常精明的古代人。
有了一家买十送一,其他几家也纷纷亮出了各种招式,让王修晋感叹,便是他这个后世穿来的人,看过诸多的销售手段,也不如老祖宗们的脑力大开。
王家精铺的粮价自然也跟着降,相比买十送一的方式,王修晋直接价了每斤的钱数。对识字会算的人来说,其实两边的价是一样的,但对于不会算的人,便会觉得买十斤送一斤似乎更便宜。王修晋并不在乎粮会不会卖不出去,他有很多接盘的地方,粮在多也够逍耗的。
王修晋已经做了把今年会亏很多的打算,万万没想到,他家的粮一直没掉了购买的人,虽不至于像一些,排队都排到门外去了,但也能称为络绎不绝。好奇之下,王修晋问了一位过来买粮的人,那人知道这位是粮铺的东家,之前还在心里感叹皇商很是亲民,他每次来铺子都能看到皇商,有时帮忙收个钱,有时会随意的走到人前,和对方攀谈,就像现在这样。
“我儿子说粮铺的价和其他粮行里的假是一样的,还认真的给我们讲要怎么算,我婆娘说若是两们是一样的价,就没有必要选择其他的粮行啊!”汉子乐呵的回答王修晋的问题,末了又接了句,“我们是冲着皇上的名头来的,相信皇商是不会骗人的。”
王修晋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面上仍是十分淡定的微笑。
粮价的平稳,带动了其他的地方的粮行,此时,一位大人提出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稳定货物价格的衙门,可以预防一些不良商人哄抬高价,像一些战事发生时,一些医馆,药材商会抬到药材的价格,有这样的衙门在,可以制止,严重者可关门,家产冲功,诛五族。轻者,罚数数倍。
这位提起物价衙门的人,说完之后,还用眼神得意的扫了一位王大人,这个活若是被他得着,一天三遍的去小吃部,到时让他们求着他吃饭,而不是他过去吃饭还要和普通百姓一样要着人去排号。
第374章
朝堂上, 静悄悄的,半晌无人言语, 站在殿中央似乎能听到他人的呼吸声。得意的大臣因为皇帝迟迟没有言语,让他脸上原本得意的表情越发的僵硬。是哪个环节出了错, 给他拿回折子的人说, 折子里的内容绝对能受到皇上的奖赏, 而他很有可能会加官进爵, 可现在,加官进爵连想都不敢想,不引得皇上大发雷霆发作他,他便知足。
按说像是这样的提意, 不管行不行,都会有人应声的, 要么反对, 要么赞成,像现在这样及其安静的情况很少见,不怪提议的大臣跟变脸似的,脸从得意到现在的苍白。直至大臣被朝堂的寂静弄得心慌腿软, 皇上才淡淡的开了口, “众卿以为如何?”
大臣闻言松了口气,脸上却不敢再其他的表情, 不过若仔细看他的眸子,便能发现他眼中的得意。
其他大臣有了皇上的话,才小声的讨论, 武官干脆不参和。王大人老神在在眯着眼,与谁都没有交谈,便是几位因殖民之事自认和王大人走得近的大臣,如何询问,王大人都是一副不欲与人交谈的样子。几位大人中的一位出列,“臣以为此法当行,但还有一些不明之处需问清。”
王大人闻言挑了下眉,眼皮抬了一下看向那位开口的大臣。然后再淡淡的扫向还没有收回眼中得瑟的大臣,也不知这位拿到折子后,有没有深入的研究过,若是没有,怕是要丢人了,提出疑惑的大臣可是出了名的喜欢刨根问底。
“允。”皇上开口应许。
心存疑惑的大臣立刻连连抛出问题若干,起先,提出建议的还能对答如流,之后却是节节退败,直到被问得哑口无言。提问的大臣却是总结出一句,“臣以为,此议是他人所想。”他的话音落下,提议的大臣立刻跪下,哭诉是筷想的?绝对不可行,这个时候若说不是自己想的,那是妥妥的欺君之罪,认也不认,大臣面色惨白。
提问的大臣说的结论是猜测出来的,若是猜对了,说明他看人的眼光准,若是猜错了,便寻个挽回的台阶,可他哪想到还真被他猜着了。也不知对方从哪里得到的提议,这个建议着急不错,但落实还需要问得更透彻才行。
“行了。”皇上淡淡的开口,“这个提议是谁想出来的,朕略有所知,朝会之后再议。”皇帝顿了一下,“你可知罪?”
朝堂里的闹剧,王修晋不知道,等到晚上李大老爷回到府里才提起此事,王修晋听完直砸舌,比起只被皇上打了十廷杖会不会死,王修晋更好奇那人是怎么知道物价的事,是父亲故意放出去的?还是王家出了内贼?若是先一种,他只能说父亲的法子有漏洞。可若是第二种,王修晋就有些坐不住了。
想要回王家看看,但时间不对,只能等到明天。这一夜,王修晋都睡得不安稳,人在担忧的时候,总不会往好的方向想,思绪就像是会自己引导一样,越是心焦脑子里出现便越发的不好,当天亮的时候,王修晋眼底发黑,早晨匆忙请安之后,便去寻父亲问个清楚,怎奈散朝后,王大人被留在宫里。
王修晋想了想,还是直接回家,把家里的下人过一遍便知有没有不开眼的。王修晋的做法简单粗爆却很有效,事实证明王家还真跟个铁桶似的,除了有几人是皇上安的钉子外,其他人都是老实本份忠心的,如此看来,此事便是父亲主动漏给他人的,可惜那位是个二百五,拿了好处还不好好研究,于是落了个廷杖的下场。
想通关键,王修晋便没再多想,他更关心的是物价衙门的事能不能成。这个衙门权利可大着,归谁管,还有成立后的很多细节问题,都是要反复讨论再讨论的,这么一块大肥肉,想要咬上一口的人自然不在少数,王修晋能看到,一帮老奸巨滑的大臣怎么可能会看不出。王修晋淡定的等着物价衙门的设立,他觉得此事肯定能成,就是时间上还不能确定。
物价的事,王修晋心中没啥谱,那日父亲没说行,也没说不行,让他七上八下的,觉得特别的不淡定。可,要忙的事,仍是要继续,比如说秋收。王掌柜带着粮铺的掌柜和其他几家粮行的管事坐下来,把东家的意思说了下,其他人互相看了一眼,降价不是不行,只要收上来的价低了,他们自然不会死抗着价不动。
几位专门收粮的供货商表示,他们走访了一些村子,村民并不想降价卖粮,源头上不降价,他们总不能赔钱卖。其他粮行的人点头,他们都不是开善堂的,赔不起。跟着王修晋时间长了,王掌柜的看着这些直哭穷的商户,除了冷笑,再无其他的表情,就好像他不知道粮行里赚有多大似的,还赔不起,他又不是外行,不懂里面的道道,“几位是否当在下是行外之辈?”
在坐的几位管事脸上表情一僵,他们差点忘记王掌柜以前是什么出身了,这位以前便是粮铺的掌柜,怎么可能会不了解,如今粮行生意好做,也不会愁粮会压成陈米卖不出去,百姓手里有钱了,就没有买糙米的,全都是精米,以前哪会想到。糙米返倒成了稀罕物,价格比起以前还有了一点点的提升。放在以前谁会想到,在没灾没难的时候,糙米的价格还会看涨。除了百姓手里的钱多了之外,每年朝廷也会补一些钱,每卖出去一定数量的粮,就会补钱给铺子,虽说数量不大,却也是以前不曾有过的事。细数下来,当着王掌柜的面哭穷,着实尴尬。
几位管事脸上尴尬的表情看起来有些滑稽,不好接王掌柜的话,却也硬着头皮,不能开口说降价,这事他们当真是做不了主,他们不像王掌柜,东家放了很多权给他,可以让他做主。他们很是羡慕王掌柜跟了位好东家,却忘记起初的时候,他们中的不少人,对王掌柜跟着一位少年东家,没少背后笑他傻,现在却是拍大腿后悔,当初怎么挑中的不是他们。
王掌柜与这些人周旋了几次,最终定了下来,每家都会降些,至于降多少,都没有表态,但有了降价的说法,就让王掌柜松口气。东家说的直接放话,若是东家来表态,没有问题,但这话他却是不能说的,他若要这么说了,就是给东家找事。
对于其他粮行表示会降价的决定,王修晋只是点了点头,他这会儿有了更头疼的事,原本准备动用关系让大哥进京为官,却不想出了岔子,秋后出使海外的几位官员中,大哥的名字赫然在列,王修晋都不知道自己该做出什么表情了。
王大人也接到了消息,相比王修晋脸上满满奇怪的表情,王大人反倒淡定了许多,找人问明出使海外何时出发,要准备的东西,能带上几人。反复确认之后,王大人便开始准备,首先是陪同的人选,其次是要带的东西,还有就是让儿媳妇带着几个孩子回京等等事宜。
第373章
远在奉城的王修柏接过圣旨, 心中千回百转,着人给了传旨的亲随塞了个荷包, 想要宴请亲随吃顿便饭,被亲随婉拒, 亲随不停歇的返回京城。王修柏拿着圣旨回到家里, 这事得和家里的好好商量, 皇上下旨让他去海外, 就不可能推托,必须去。只是……皇上没说让他卸下知府的官位,他走了奉城谁来打理,还有家里的, 是要留在奉城,还是要回城京。
夫夫两人商量之后, 决定留在奉城, 按说带着孩子回京住在大宅中,不会有人说出什么,但王修柏的媳妇表示他是男人,带孩子留下, 谁敢打他的主意, 除此之外,还有这边的产业, 小叔子把海上养殖的产业都给了他们,他们总不能扔下了不管,去岁海上养殖便赚了不少, 今年总不能低过去岁,而且在奉城,有很多百姓就靠着养殖赚钱,他若是离开,会引起不必要的事端,多少人看着海上养殖赚了钱,眼红,想要分一杯美羹,如果搬到台面上做事,他绝对不会拦着,小叔子话的意思便是有钱大家赚,大梁那么大,钱是赚不完的。可偏偏就有一些钱,不走正路,非要搞些下三烂的手段,他怎么能放心的进京。
至于孩子们,他也不放心,养在身边能够注意着他们的言行,当真送进京,父亲忙着衙门的事,母亲身体又不大好,怎么能劳烦他们。两人下了决定后,王修柏便开始打包行李,出海要带的东西,列出一张单子,衣服从厚到薄各两套,里衣带了数件,说是不让带人,伺候的仆人还是要带上的,不然换洗的衣服谁来洗。除了常服外,还有官服也要带着,这次是正式的官员走访,官服便是身份的象征,也不知海外的人对他们的官职了不了解。
衣服装满了一个藤箱,又开始收拾一些吃食,住在海边,晾晒的海干货怎么能缺少,各种各样不同滚味的海干被包好装进箱子里,王修柏此行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看能不能把海干货卖到海外去。奉城的海干货比起其他等地有着很大的不同,那就是滋味多。
过年在京城的时候,他们听王修晋提过,可以在晒海物的时候,可以放一些调味,添加调味的时候绝对不能放盐,海物本身就很咸了,若是再放盐,能齁死几个。入夏之后,他们便请妇人在晒干时,先试着晒了些,还别说,晒出来的味道很不错。
于是在第二批晒干的时候,带着各种调味的海物明显多了一些,两口子给京城送了一些,其他的全数卖了,赚了不小的一笔,两人也不小气,拿出大头发给做工的人,对于他们来说,钱多了并不是什么好事,哪怕钱的来路很正,却也会让一些有心人士做文章。
在王修柏进京后,才收到来自京城王家的信,王修柏媳妇没有因为王修柏已经回京便没有回信,而是非常认真的给长辈写了回信,在信里写明没能一同回京的理由。
王修晋从知道大哥要出海外后,便在忙,忙着给大哥找位会海外语的先生,他虽然也会一些,但在交流上绝对是有问题的,而他上辈子学的东西,大概是第二次出生的时候落在娘胎里了,王修晋给大哥请的先生,要比王大人请的那位强上不少,是地道的海外人士,纯外教。
这位外教不单单教王修柏,此次出海外的几位官员,全都要跟着他一起学。用皇帝的话说,不能因为他们是蛮夷,就忽略了对方的语言,在交流上一定不能有问题,不能明明对方说着骂人的话,却因为不懂对方的语言,还当对方说着玩笑的话。
派去海外的官员,没有那种清高孤傲的官员,此次出行文武官员各占一半,而主官是皇上的第十个儿子,前年刚大婚,去岁得子,平时不显山不露水,此次得了皇上的重用,行事却很低调,并没有因此张扬膨胀起来,连学习海外语都与大臣同坐在一起学习。
因海外语先生是王修晋请的,十皇子便言等王知府进京后一同学习,若是其他几位大臣,王修晋绝对会让他们等着,可说话的是十皇子,不管他们有没有交情,关系远近,对方的身份摆在那里,王修晋哪敢让对方等着,只说到时请先生寻时间给长兄补上落下的便是。
十皇子并没有因此而让先生开始授课,而坚持等着王修柏回京。王修晋不好说什么,只能在心里叫苦,他和十皇子接触不多,也摸不清对方是什么性格,又不开去问四皇子或是五皇子,若是去了,便要注意说放的语气,一个不对就会让人觉得他是在告状了。
好在王修柏并没有让人多等,很快便进京了,不等喝口茶就被拖到了学海外语的地方,听着另一位官员带着暗讽的话语,王修柏连眼皮都没抬一下,过来的路上小弟便讲明着急的原因。两位武将年纪不大,一位还是妹夫的好友,见着他便开口叫大舅哥,又惹得另一位官员瞪了几次眼。
对海外来的人是不是用心教语言,王修晋还特意留下听了一上午,看着对方头的标签一直很正常,王修晋才趁着几人注意力都很集中时,悄悄的离开了。
王修柏白天跟着十皇子和几位官员一起学,晚上又跟着父亲请的先生学,在出发前,最基本的一些交流便不能难倒他。大船是从海港出发,此事出发的大海有十艘,有四艘大船带着大量的武器,其他几艘船全都装满了货物,精美的瓷器,各种茶叶,织布,成衣,还有毛线织制出来的东西,各种动物外型的布偶,大梁的油,大梁的粮食,大梁的自行车,还有大梁的海货,还有各种画报,堆满了每一个艘船的船仓。
十皇子带着四位官员出发时,皇上亲自送到京城门口,而四皇子将送这些人到海港。王修晋陪着双亲送大哥到城门,远远的看着四皇子,只是点了点头,此地并不是聊天的地方。目送大批人马出城,王修晋有些担心大哥此去的安危。古时,没有什么定位仪,更没有海上搜救队之类的存在,他们也只能干着急,到大哥平安归来之前,他们的心怕是会一直悬着。
送走出海的人,王修晋又开始忙碌自己的生活。和李菻善扯着海货看着书,时不时的关系儿子的学业,或是逗逗女儿,小日子似乎照旧。
秋收之后粮价果然降了一些,各个粮行用不同的方式降价,像是买十斤送一斤的方式,当时王修晋听到这个降价手段时,还特意跑去看看是哪位想到的主意,这样的促销手段在后世非常普遍,但在古代是相当的少见。可惜见到人后,发现对方只是一位非常精明的古代人。
有了一家买十送一,其他几家也纷纷亮出了各种招式,让王修晋感叹,便是他这个后世穿来的人,看过诸多的销售手段,也不如老祖宗们的脑力大开。
王家精铺的粮价自然也跟着降,相比买十送一的方式,王修晋直接价了每斤的钱数。对识字会算的人来说,其实两边的价是一样的,但对于不会算的人,便会觉得买十斤送一斤似乎更便宜。王修晋并不在乎粮会不会卖不出去,他有很多接盘的地方,粮在多也够逍耗的。
王修晋已经做了把今年会亏很多的打算,万万没想到,他家的粮一直没掉了购买的人,虽不至于像一些,排队都排到门外去了,但也能称为络绎不绝。好奇之下,王修晋问了一位过来买粮的人,那人知道这位是粮铺的东家,之前还在心里感叹皇商很是亲民,他每次来铺子都能看到皇商,有时帮忙收个钱,有时会随意的走到人前,和对方攀谈,就像现在这样。
“我儿子说粮铺的价和其他粮行里的假是一样的,还认真的给我们讲要怎么算,我婆娘说若是两们是一样的价,就没有必要选择其他的粮行啊!”汉子乐呵的回答王修晋的问题,末了又接了句,“我们是冲着皇上的名头来的,相信皇商是不会骗人的。”
王修晋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面上仍是十分淡定的微笑。
粮价的平稳,带动了其他的地方的粮行,此时,一位大人提出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稳定货物价格的衙门,可以预防一些不良商人哄抬高价,像一些战事发生时,一些医馆,药材商会抬到药材的价格,有这样的衙门在,可以制止,严重者可关门,家产冲功,诛五族。轻者,罚数数倍。
这位提起物价衙门的人,说完之后,还用眼神得意的扫了一位王大人,这个活若是被他得着,一天三遍的去小吃部,到时让他们求着他吃饭,而不是他过去吃饭还要和普通百姓一样要着人去排号。
第374章
朝堂上, 静悄悄的,半晌无人言语, 站在殿中央似乎能听到他人的呼吸声。得意的大臣因为皇帝迟迟没有言语,让他脸上原本得意的表情越发的僵硬。是哪个环节出了错, 给他拿回折子的人说, 折子里的内容绝对能受到皇上的奖赏, 而他很有可能会加官进爵, 可现在,加官进爵连想都不敢想,不引得皇上大发雷霆发作他,他便知足。
按说像是这样的提意, 不管行不行,都会有人应声的, 要么反对, 要么赞成,像现在这样及其安静的情况很少见,不怪提议的大臣跟变脸似的,脸从得意到现在的苍白。直至大臣被朝堂的寂静弄得心慌腿软, 皇上才淡淡的开了口, “众卿以为如何?”
大臣闻言松了口气,脸上却不敢再其他的表情, 不过若仔细看他的眸子,便能发现他眼中的得意。
其他大臣有了皇上的话,才小声的讨论, 武官干脆不参和。王大人老神在在眯着眼,与谁都没有交谈,便是几位因殖民之事自认和王大人走得近的大臣,如何询问,王大人都是一副不欲与人交谈的样子。几位大人中的一位出列,“臣以为此法当行,但还有一些不明之处需问清。”
王大人闻言挑了下眉,眼皮抬了一下看向那位开口的大臣。然后再淡淡的扫向还没有收回眼中得瑟的大臣,也不知这位拿到折子后,有没有深入的研究过,若是没有,怕是要丢人了,提出疑惑的大臣可是出了名的喜欢刨根问底。
“允。”皇上开口应许。
心存疑惑的大臣立刻连连抛出问题若干,起先,提出建议的还能对答如流,之后却是节节退败,直到被问得哑口无言。提问的大臣却是总结出一句,“臣以为,此议是他人所想。”他的话音落下,提议的大臣立刻跪下,哭诉是筷想的?绝对不可行,这个时候若说不是自己想的,那是妥妥的欺君之罪,认也不认,大臣面色惨白。
提问的大臣说的结论是猜测出来的,若是猜对了,说明他看人的眼光准,若是猜错了,便寻个挽回的台阶,可他哪想到还真被他猜着了。也不知对方从哪里得到的提议,这个建议着急不错,但落实还需要问得更透彻才行。
“行了。”皇上淡淡的开口,“这个提议是谁想出来的,朕略有所知,朝会之后再议。”皇帝顿了一下,“你可知罪?”
朝堂里的闹剧,王修晋不知道,等到晚上李大老爷回到府里才提起此事,王修晋听完直砸舌,比起只被皇上打了十廷杖会不会死,王修晋更好奇那人是怎么知道物价的事,是父亲故意放出去的?还是王家出了内贼?若是先一种,他只能说父亲的法子有漏洞。可若是第二种,王修晋就有些坐不住了。
想要回王家看看,但时间不对,只能等到明天。这一夜,王修晋都睡得不安稳,人在担忧的时候,总不会往好的方向想,思绪就像是会自己引导一样,越是心焦脑子里出现便越发的不好,当天亮的时候,王修晋眼底发黑,早晨匆忙请安之后,便去寻父亲问个清楚,怎奈散朝后,王大人被留在宫里。
王修晋想了想,还是直接回家,把家里的下人过一遍便知有没有不开眼的。王修晋的做法简单粗爆却很有效,事实证明王家还真跟个铁桶似的,除了有几人是皇上安的钉子外,其他人都是老实本份忠心的,如此看来,此事便是父亲主动漏给他人的,可惜那位是个二百五,拿了好处还不好好研究,于是落了个廷杖的下场。
想通关键,王修晋便没再多想,他更关心的是物价衙门的事能不能成。这个衙门权利可大着,归谁管,还有成立后的很多细节问题,都是要反复讨论再讨论的,这么一块大肥肉,想要咬上一口的人自然不在少数,王修晋能看到,一帮老奸巨滑的大臣怎么可能会看不出。王修晋淡定的等着物价衙门的设立,他觉得此事肯定能成,就是时间上还不能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