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吾卫出动抓了几位闹事者,却依然堵不住悠悠之口。
永康帝不得不带病上朝,询问各位大臣的意见。
期间有人断言,“子”通人名,凡是京中名字带有“子”字的人,皆对大齐有莫大的威胁,为确保万无一失,理应驱逐之。
但又有人觉得不可,“子”字对应的该是书院中大谈经世治论的学子,不辨黑白,仗着有几分学识,制造声势,出言诽谤,实乃误人子弟,且对朝廷有着大大的不利。
鉴于近来京中流传的各派学子诋毁朝廷的狂悖言论,永康帝深以为然,思忖过后,当即下旨,活捉这些肆意抨击政法的学子。
政令即出,官府迅速出动,全城大力搜捕制造妖言的学子,以雷霆万钧之势扫荡了数家书院,凡是查出曾参与了诽谤生事的人,一应捉拿毫不留情面。
短短不过五日间,逮捕进监等侯发配的学子就达到了上百人,余下的更是惶惶不可终日。
后来,又有术士进言,说是卜算出了新的结果。
凡是子时出生的人,都是对大齐有威胁之人,理应处以极刑。
永康帝依旧深信不疑,又连发了两道圣旨,抓捕生于子时的平头百姓,无论男女,皆押解进监,其次若遇不服者,必要时甚至可斩立决。
此举反抗声骤起,各处都是□□起义的底层穷苦平民,不甘受辱,拼死一搏,但都被朝廷强制性镇压了。
永康帝为巩固皇权到了近乎癫狂的地步,对于百官的忠言只觉得逆耳,却唯独奉真人的话为神明。
在接连又削了几位言官的乌纱帽后,朝中已无人胆敢再提劝谏一事。
而被抓入狱的百姓们,皆遭受到极为严苛的谩骂与拷打,官吏们秉承着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放过一个的信念,肆意残害无辜之人,暴虐至极,引发民愤无数。
刑部大狱喊冤声不绝于耳,押送犯人的囚车进进出出,车辕声振聋发聩,秋日长风拂面,甚至能闻到空气中的血腥味。
——
侯府闭门已有数日之久,第五辞唯二两次出门,还都是为了替温娴跑腿,顺便问候温府和上书院打探付淮安的消息。
如今京中不太平,到处都是身披玄甲,手持长戟的兵士,威风凛凛,神出鬼没,据说还能治小儿夜啼,震慑力不可谓不强。
温娴本就不太爱出门,经此一吓,更是整日都窝在了房内,第五辞待不住,偶尔偷偷潜出府,联系了一些赵珩的部下,试图为他多笼络一些朝中的支持者。
但天不遂人愿,转眼间的功夫,时局就又倒向另一个方向。
原是宫中有一名唤潮生的术士,呈书向陛下进言,说自己曾于梦中得天神指点,后又摆卦开天眼,最终推测出了国运,说齐有大劫,出自王室,“子”为尊称,乃天家之子。
潮生没有把话挑明,但矛头所指的是谁,众人心知肚明。
永康帝本就是个多疑的性子,对诸皇子早就有了猜忌之心,此番借着潮生的言论,不过是更好地满足了自己的削权之心。
禁卫军搜查了诸位皇子包括寝宫,府邸,甚至是別苑等所有住所,缴获的钱财,密信,贪赃等就已达到上万余箱,多数皇子因此受到牵连,虽是暂未获罪,但毕竟已失圣心,唯有暂居封地的诸王,侥幸逃过一劫。
然而更令人唏嘘的是,韩照亲自带人前往京郊,在皇家园林内属于赵珩的行宫中翻出了前朝禁书,暗示其为谋反。
永康帝勃然大怒,当即便把赵珩从寝宫拖拽了出来,当着一众宫人太监,抬脚踹在他的胸口。
“你干的好事!”
接连数日的幽闭,赵珩已经没有多少力气再与永康帝抗衡,此时冷不丁又挨了一记踹,膝盖弯曲不受力,身子随着惯性往后仰,就地滚了一个圈,朝后滑出好长一段距离,只等撞到了长柱,才被迫停了下来。
他用指腹抹去嘴角的殷红血迹,没做辩解,只是弯腰不住地低咳,随后鲜血越涌越多,指缝已经全部染成了赤红色。
所谓的谋逆之说,本就是无稽之谈,乱七八糟的证据不过也都是捏造而已,此事真假难辨,重点在于陛下是否真的相信,但照目前的情势来看,他确实难逃一死。
诚如前日所言,以战神白起为例,赵珩便已知自身难保,作为皇子,自出身起便会背负着这个罪责,如头悬利剑,百口莫辩。
他极力吐出一口浊气,盯着上方黄袍加身的阴郁帝王,费劲地喊出一句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宫人闻言仓皇下跪,永康帝怒不可遏,单手抽出角落长剑,自高阶疾步而下,直抵赵珩咽喉。
“竖子敢尔!”
双方僵持约有半盏茶的时间,永康帝撑不住病体,真气即将耗尽,摇晃着将剑插入地上勉强借力,才堪堪站直身子,咬牙唤来殿外的侍卫。
随后赵珩被拖入狱中,等侯进一步的发落。
匹夫本无罪,怀璧则有罪,任凭赵珩喊破喉咙,也抹不去压在自己身上的这道冤屈。
本就是多事之秋,原本尚愿意追随于他的部分臣子,此刻也只得偏居一侧,选择明哲保身。
从前无上尊贵,百官拥护,享食禄三千石的矜贵皇十七子,一朝跌落,隐入尘灰,最终成了皇权更迭中的一枚弃子。
--------------------
作者有话要说:
来不及写作者有话说了,听你们说
第五十三章
五日后, 永康帝亲自御笔拟旨,告令天下,以皇十七子品性无端, 行事乖戾,目中无人,以下犯上, 罪无可恕等过由, 褫夺其封号, 但念骨肉亲情, 特从宽免宥,贬为庶人,遣离出宫,罚看守□□皇陵,永世不得回京。
这道带有至尊权利的圣旨当即就从皇宫流传了出来, 贴于官署衙门八字墙前的告示栏上, 由衙役翻译着陛下的圣谕,不消半刻钟便围挤了一圈看热闹的老百姓。
大伙儿推推搡搡, 你一言我一语, 纷纷谴责这不守规矩的废皇子, 言语充斥着谩骂与唾弃, 唯有一名头戴斗笠,面容遮住大半的青衣男子, 默默隐于人群中, 冷眼盯着眼前的墙根, 抿唇始终未曾多言, 等人群逐渐散去,他才提步上前, 揭下告示,扭头而去。
永康帝处理了一桩心腹大患,继续大刀阔斧着手整治朝纲,下令凡赵珩从政过程中,所有参与其保举,推荐,辅助之人,一律严厉彻查。
且不说从前那些战队赵珩的文武大臣,一应被削职查办,就连许多八杆子打不着的芝麻小官,也被临时揪了出来,以各种理由呈书上去,最终落得个流放的下场。
而作为幼时诸皇子武学启蒙之师,并同赵珩一同前往豫州赈灾的武安侯,因为此事也受到了不小的牵连,有言官上奏,称其有包庇之嫌,既知晓却故意隐瞒,分明就是欺君罔上,理应处以重罚。
丞相一党随即应声附和,其余朝臣选择明哲保身,唯有户部尚书梁大人和一干手握重兵的武将愿意站出来替武安侯辩解一二,但终究是人微言轻,根本无法说服心思多疑的帝王。
永康帝没有下旨要即刻捉拿武安侯入狱问讯,态度不明,似乎并不想背上一个残害忠良的名声,只吩咐亲信私下秘密调查,另派少量禁军日夜在侯府附近勘察巡守,实为变相监视。
侯府自此失去与外界的联系,从前迎来送往宾客无数,此时已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再也无人上门问津。
侯夫人大病了一场,现下才刚转醒不久,温娴身子也一落千丈,日日捧着药碗度日,家中武安侯一人撑起了全部,第五辞则想尽办法照顾着一大一小两个女人家,里里外外连轴转,连管账理财这类细致活儿都逐渐上手熟络起来。
压在侯府屋梁上的这朵遮天蔽日的漆麻乌云,究竟是散去成艳阳,还是汇拢聚密雨,没人能说出个准确话来,第五辞时常望着黑夜出神,既是心中积郁,亟待纾解,又是在悄悄注意着巷子外沿军士们的一举一动。
等他慢慢摸清楚了各路守军的轮班时间,趁着对方换值守备最为松懈的档口,迅速换上夜行衣,再以黑布遮面,掩去身份,使了轻功跃上高墙,一路东躲西藏,直奔北军狱而去。
北军乃是守卫皇城的一支强大禁卫军,因其身份特殊,任务艰巨,往往享有逮捕疑犯,先斩后奏的特权,而北军狱则是北军就地关押疑犯的一个重要场所,赵珩获罪于帝王,便是被下旨关押在此。
可此地守备森严,非常人可以踏足,第五辞想要深入狱中探望赵珩,几乎是难上加难。
他默默在外蹲守了好些时辰,直到四更的梆子声敲过,两军轮班歇息时,才趁机打晕看守的兵卒,想冒险闯入地牢,但他终究还是低估了永康帝对赵珩的防备,内里不比外面,灯火通明,宛如白昼,大把看守的狱卒排列两侧,日夜不歇,严防死守,若凭个人单枪匹马,只怕会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第五辞停步驻足,最终悻悻而归。
十月末,一个普通如常的清晨,卯时未过,晨光熹微,天际线刚泛出一点弱光,山野还沉浸在茫茫白雾之中。
伴随着三道撞钟声响,沉寂了一夜的古朴城门缓缓开启,些许百姓按例接过守卫排查,拎着包袱入城办事,里里外外井然有序,正是一派祥和之时,城内忽然传出一阵马蹄疾行,车轮辘辘的动静声,接着一列披着甲衣,腰挂重剑的人马从里而出,前后是兵,中间驾着一辆不甚起眼的灰布马车,正是押送废皇子前往皇陵终生思过的卫队。
第五辞提早一晚等候在此,默默盯着城门的动静,等看清楚了这队人马,才缓缓起身,假意入城,与之相向而行。
他布衣加身,头戴斗笠,抱剑在胸,一副江湖侠士打扮,隐于人群之中,很难辨识其真实身份。
领队的将军高坐马上,此刻也并未注意到前方走来的这道寻常身影,等两人擦肩而过之时,胯·下马匹忽然受惊,一个趔趄,险些将他甩翻在地。
将军快速叫停队伍,稳住心神,低头耐心安抚宝马,第五辞才得以有时间与赵珩打个照面。
秋日的微风还是伴着阵阵凉意,佛过长空,恰好掀起青灰色车帘。
里头赵珩垂眸靠坐在车壁上,发丝未束,杂乱无序,掉落下来遮盖住了半张俊脸。
若非车马急停,他的身影晃动了半分,远远看着竟似一位了无生机的活死人。
第五辞目光如炬,紧紧盯着车内身影,待赵珩反应过来,扭头看向道旁,他捏紧手中长剑,竭力隐忍劫持的冲动,冲赵珩点了点头。
赵珩怔愣半瞬,很快回过神来,四目相对,他也同样颔首回礼,虽是隔得有些远,第五辞还是看到了他嘴角擒着的那抹笑意,能在此境之下,依旧含笑待之,胸襟与气度便已胜过寻常凡夫俗子。
四周都是严阵以待的天子近卫,目光如鹰隼般犀利,手段狠戾非寻常衙役可以比拟,两人互动无法表现得太过明显,赵珩身形未动,眼神扫过第五辞持着剑柄的左手,见他拇指顶在剑鞘,发动内力往外推出小截剑身,随时都有拔剑相对的气势,于是微不可察地摇了摇头。
第五辞会意,收回拇指,活动腕部,将左手背负在身后,同时抬眸朝车内望去,只见赵珩缓缓阖动双唇,无声道出一句叮咛,通过唇形分辨,依稀能猜出是“来日方长”四字。
随后秋风渐起,车帘晃动了数下,从车顶翻飞盘旋后贴于窗前,赵珩的身影重新掩盖在重重阴影中。
领头将军安抚完马匹,回头仔细凝视车马境况,同时快速环顾四周,扫过道旁那抹黑衣男子,见无意外,随即号令全队快速出发,一行人未再作停留,继续朝前行进。
第五辞扶了扶头上笠沿,目光直视前方,脚步缓慢而沉重,一刻未停,朝城门走去。
双方队伍擦身而过,一北一南,背向而驰。
——
对于皇十七子的废黜处决暂时告一段落,但对侯府的监管与彻查并未因赵珩离京而有所缓解。
近日,皇城守卫军经过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清洗,那些先前曾站出来保举武安侯的军中将领遭到新一轮的打压,后来内卫司统领奉永康帝的旨意涌入侯府搜查,以雷霆之速很快便扫荡了大小数座院落,临到最后,竟连下人的房间也没放过。
耳边到处都是兵卒们奔走推搡的怒喝声,还有丫鬟婆子们大叫着被驱赶,温娴缩在第五辞的怀里,紧闭双眼,不敢去看那些恼人的画面。
第五辞捂住她的耳朵,略带安慰似的拍拍她的背,小声哄道:“没事没事。”
话既说出口,可他心中仍是没有底气,近来被内卫抄家的府邸何其之多,饶是历经两朝的前翰林院大儒,也因在府中随口讽刺了几句天子不仁,便被有人之心散播出去,传到永康帝耳中,遭到贬斥罢官,流放南方海岛,最终死在中途的路上。
承安二十三年的秋天,没有哪户高门宅院能逃得过致命的爪牙,皇城之中,人人无不闻风丧胆,武安侯府也不例外。
当手下禁军把从侯府搜查出来的证据交到勤政殿时,永康帝面沉如霜的脸上终于浮现了一丝别样的情绪。
大齐边境驻军巡防图和数封与戎狄首领暗通款曲的书信,白纸黑字,证据确凿,他便是瞎了眼,也能猜出信中内容所为何事。
怪不得年年打仗都会输,怪不得割地赔款也堵不住那些蛮夷人的胃口,合着不过是自己后院着了火,没伤着敌军,反倒自身损失惨重。
永康帝气极反笑,一掌推开桌案上的文书,大力掀翻角落摆放着的那只半人高的花瓶,随后来回不停地踱步,指着空旷的大殿,从牙缝中挤出来几个字。
“一个两个,难道都想造反不成!”
天子一怒,俯尸百万,在场宫人无不战战兢兢,吓得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唯有服侍了皇帝多年,说话还有些分量的近身太监韩照提步上前,躬身劝道:“陛下息怒,侯爷为大齐征战无数,战功卓越,多少次浴血重生,百姓皆是有目共睹,此番证据不足以说明侯爷就一定有通敌之心,难保不是有人故意嫁祸栽赃,想离间陛下与侯爷的君臣之情……”
“那还不快去审,到底是栽赃还是事实,难道就没人能查验得出真伪吗!”
永康帝怒极,一脚踹开面前的文书奏折,咬牙吩咐:“若办不好此事,朕要你们的脑袋!”
宫人们抖擞着身子尽数退下,本就沉闷压抑的大殿再次陷入死一般的寂静。
永康帝愤不欲生,难以从最宠信臣子的“背叛”一事中缓过神来,方才又着急上头,怒火攻心,内里虚弱至极,接连咳嗽数下,直到吃了随身备好的金丹,这才缓和了许多。
他手撑桌沿勉强顺着心中郁气,等觉得疲倦后,才滑入龙椅中,阖目歇息。
--------------------
作者有话要说:
永康帝不得不带病上朝,询问各位大臣的意见。
期间有人断言,“子”通人名,凡是京中名字带有“子”字的人,皆对大齐有莫大的威胁,为确保万无一失,理应驱逐之。
但又有人觉得不可,“子”字对应的该是书院中大谈经世治论的学子,不辨黑白,仗着有几分学识,制造声势,出言诽谤,实乃误人子弟,且对朝廷有着大大的不利。
鉴于近来京中流传的各派学子诋毁朝廷的狂悖言论,永康帝深以为然,思忖过后,当即下旨,活捉这些肆意抨击政法的学子。
政令即出,官府迅速出动,全城大力搜捕制造妖言的学子,以雷霆万钧之势扫荡了数家书院,凡是查出曾参与了诽谤生事的人,一应捉拿毫不留情面。
短短不过五日间,逮捕进监等侯发配的学子就达到了上百人,余下的更是惶惶不可终日。
后来,又有术士进言,说是卜算出了新的结果。
凡是子时出生的人,都是对大齐有威胁之人,理应处以极刑。
永康帝依旧深信不疑,又连发了两道圣旨,抓捕生于子时的平头百姓,无论男女,皆押解进监,其次若遇不服者,必要时甚至可斩立决。
此举反抗声骤起,各处都是□□起义的底层穷苦平民,不甘受辱,拼死一搏,但都被朝廷强制性镇压了。
永康帝为巩固皇权到了近乎癫狂的地步,对于百官的忠言只觉得逆耳,却唯独奉真人的话为神明。
在接连又削了几位言官的乌纱帽后,朝中已无人胆敢再提劝谏一事。
而被抓入狱的百姓们,皆遭受到极为严苛的谩骂与拷打,官吏们秉承着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放过一个的信念,肆意残害无辜之人,暴虐至极,引发民愤无数。
刑部大狱喊冤声不绝于耳,押送犯人的囚车进进出出,车辕声振聋发聩,秋日长风拂面,甚至能闻到空气中的血腥味。
——
侯府闭门已有数日之久,第五辞唯二两次出门,还都是为了替温娴跑腿,顺便问候温府和上书院打探付淮安的消息。
如今京中不太平,到处都是身披玄甲,手持长戟的兵士,威风凛凛,神出鬼没,据说还能治小儿夜啼,震慑力不可谓不强。
温娴本就不太爱出门,经此一吓,更是整日都窝在了房内,第五辞待不住,偶尔偷偷潜出府,联系了一些赵珩的部下,试图为他多笼络一些朝中的支持者。
但天不遂人愿,转眼间的功夫,时局就又倒向另一个方向。
原是宫中有一名唤潮生的术士,呈书向陛下进言,说自己曾于梦中得天神指点,后又摆卦开天眼,最终推测出了国运,说齐有大劫,出自王室,“子”为尊称,乃天家之子。
潮生没有把话挑明,但矛头所指的是谁,众人心知肚明。
永康帝本就是个多疑的性子,对诸皇子早就有了猜忌之心,此番借着潮生的言论,不过是更好地满足了自己的削权之心。
禁卫军搜查了诸位皇子包括寝宫,府邸,甚至是別苑等所有住所,缴获的钱财,密信,贪赃等就已达到上万余箱,多数皇子因此受到牵连,虽是暂未获罪,但毕竟已失圣心,唯有暂居封地的诸王,侥幸逃过一劫。
然而更令人唏嘘的是,韩照亲自带人前往京郊,在皇家园林内属于赵珩的行宫中翻出了前朝禁书,暗示其为谋反。
永康帝勃然大怒,当即便把赵珩从寝宫拖拽了出来,当着一众宫人太监,抬脚踹在他的胸口。
“你干的好事!”
接连数日的幽闭,赵珩已经没有多少力气再与永康帝抗衡,此时冷不丁又挨了一记踹,膝盖弯曲不受力,身子随着惯性往后仰,就地滚了一个圈,朝后滑出好长一段距离,只等撞到了长柱,才被迫停了下来。
他用指腹抹去嘴角的殷红血迹,没做辩解,只是弯腰不住地低咳,随后鲜血越涌越多,指缝已经全部染成了赤红色。
所谓的谋逆之说,本就是无稽之谈,乱七八糟的证据不过也都是捏造而已,此事真假难辨,重点在于陛下是否真的相信,但照目前的情势来看,他确实难逃一死。
诚如前日所言,以战神白起为例,赵珩便已知自身难保,作为皇子,自出身起便会背负着这个罪责,如头悬利剑,百口莫辩。
他极力吐出一口浊气,盯着上方黄袍加身的阴郁帝王,费劲地喊出一句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宫人闻言仓皇下跪,永康帝怒不可遏,单手抽出角落长剑,自高阶疾步而下,直抵赵珩咽喉。
“竖子敢尔!”
双方僵持约有半盏茶的时间,永康帝撑不住病体,真气即将耗尽,摇晃着将剑插入地上勉强借力,才堪堪站直身子,咬牙唤来殿外的侍卫。
随后赵珩被拖入狱中,等侯进一步的发落。
匹夫本无罪,怀璧则有罪,任凭赵珩喊破喉咙,也抹不去压在自己身上的这道冤屈。
本就是多事之秋,原本尚愿意追随于他的部分臣子,此刻也只得偏居一侧,选择明哲保身。
从前无上尊贵,百官拥护,享食禄三千石的矜贵皇十七子,一朝跌落,隐入尘灰,最终成了皇权更迭中的一枚弃子。
--------------------
作者有话要说:
来不及写作者有话说了,听你们说
第五十三章
五日后, 永康帝亲自御笔拟旨,告令天下,以皇十七子品性无端, 行事乖戾,目中无人,以下犯上, 罪无可恕等过由, 褫夺其封号, 但念骨肉亲情, 特从宽免宥,贬为庶人,遣离出宫,罚看守□□皇陵,永世不得回京。
这道带有至尊权利的圣旨当即就从皇宫流传了出来, 贴于官署衙门八字墙前的告示栏上, 由衙役翻译着陛下的圣谕,不消半刻钟便围挤了一圈看热闹的老百姓。
大伙儿推推搡搡, 你一言我一语, 纷纷谴责这不守规矩的废皇子, 言语充斥着谩骂与唾弃, 唯有一名头戴斗笠,面容遮住大半的青衣男子, 默默隐于人群中, 冷眼盯着眼前的墙根, 抿唇始终未曾多言, 等人群逐渐散去,他才提步上前, 揭下告示,扭头而去。
永康帝处理了一桩心腹大患,继续大刀阔斧着手整治朝纲,下令凡赵珩从政过程中,所有参与其保举,推荐,辅助之人,一律严厉彻查。
且不说从前那些战队赵珩的文武大臣,一应被削职查办,就连许多八杆子打不着的芝麻小官,也被临时揪了出来,以各种理由呈书上去,最终落得个流放的下场。
而作为幼时诸皇子武学启蒙之师,并同赵珩一同前往豫州赈灾的武安侯,因为此事也受到了不小的牵连,有言官上奏,称其有包庇之嫌,既知晓却故意隐瞒,分明就是欺君罔上,理应处以重罚。
丞相一党随即应声附和,其余朝臣选择明哲保身,唯有户部尚书梁大人和一干手握重兵的武将愿意站出来替武安侯辩解一二,但终究是人微言轻,根本无法说服心思多疑的帝王。
永康帝没有下旨要即刻捉拿武安侯入狱问讯,态度不明,似乎并不想背上一个残害忠良的名声,只吩咐亲信私下秘密调查,另派少量禁军日夜在侯府附近勘察巡守,实为变相监视。
侯府自此失去与外界的联系,从前迎来送往宾客无数,此时已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再也无人上门问津。
侯夫人大病了一场,现下才刚转醒不久,温娴身子也一落千丈,日日捧着药碗度日,家中武安侯一人撑起了全部,第五辞则想尽办法照顾着一大一小两个女人家,里里外外连轴转,连管账理财这类细致活儿都逐渐上手熟络起来。
压在侯府屋梁上的这朵遮天蔽日的漆麻乌云,究竟是散去成艳阳,还是汇拢聚密雨,没人能说出个准确话来,第五辞时常望着黑夜出神,既是心中积郁,亟待纾解,又是在悄悄注意着巷子外沿军士们的一举一动。
等他慢慢摸清楚了各路守军的轮班时间,趁着对方换值守备最为松懈的档口,迅速换上夜行衣,再以黑布遮面,掩去身份,使了轻功跃上高墙,一路东躲西藏,直奔北军狱而去。
北军乃是守卫皇城的一支强大禁卫军,因其身份特殊,任务艰巨,往往享有逮捕疑犯,先斩后奏的特权,而北军狱则是北军就地关押疑犯的一个重要场所,赵珩获罪于帝王,便是被下旨关押在此。
可此地守备森严,非常人可以踏足,第五辞想要深入狱中探望赵珩,几乎是难上加难。
他默默在外蹲守了好些时辰,直到四更的梆子声敲过,两军轮班歇息时,才趁机打晕看守的兵卒,想冒险闯入地牢,但他终究还是低估了永康帝对赵珩的防备,内里不比外面,灯火通明,宛如白昼,大把看守的狱卒排列两侧,日夜不歇,严防死守,若凭个人单枪匹马,只怕会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第五辞停步驻足,最终悻悻而归。
十月末,一个普通如常的清晨,卯时未过,晨光熹微,天际线刚泛出一点弱光,山野还沉浸在茫茫白雾之中。
伴随着三道撞钟声响,沉寂了一夜的古朴城门缓缓开启,些许百姓按例接过守卫排查,拎着包袱入城办事,里里外外井然有序,正是一派祥和之时,城内忽然传出一阵马蹄疾行,车轮辘辘的动静声,接着一列披着甲衣,腰挂重剑的人马从里而出,前后是兵,中间驾着一辆不甚起眼的灰布马车,正是押送废皇子前往皇陵终生思过的卫队。
第五辞提早一晚等候在此,默默盯着城门的动静,等看清楚了这队人马,才缓缓起身,假意入城,与之相向而行。
他布衣加身,头戴斗笠,抱剑在胸,一副江湖侠士打扮,隐于人群之中,很难辨识其真实身份。
领队的将军高坐马上,此刻也并未注意到前方走来的这道寻常身影,等两人擦肩而过之时,胯·下马匹忽然受惊,一个趔趄,险些将他甩翻在地。
将军快速叫停队伍,稳住心神,低头耐心安抚宝马,第五辞才得以有时间与赵珩打个照面。
秋日的微风还是伴着阵阵凉意,佛过长空,恰好掀起青灰色车帘。
里头赵珩垂眸靠坐在车壁上,发丝未束,杂乱无序,掉落下来遮盖住了半张俊脸。
若非车马急停,他的身影晃动了半分,远远看着竟似一位了无生机的活死人。
第五辞目光如炬,紧紧盯着车内身影,待赵珩反应过来,扭头看向道旁,他捏紧手中长剑,竭力隐忍劫持的冲动,冲赵珩点了点头。
赵珩怔愣半瞬,很快回过神来,四目相对,他也同样颔首回礼,虽是隔得有些远,第五辞还是看到了他嘴角擒着的那抹笑意,能在此境之下,依旧含笑待之,胸襟与气度便已胜过寻常凡夫俗子。
四周都是严阵以待的天子近卫,目光如鹰隼般犀利,手段狠戾非寻常衙役可以比拟,两人互动无法表现得太过明显,赵珩身形未动,眼神扫过第五辞持着剑柄的左手,见他拇指顶在剑鞘,发动内力往外推出小截剑身,随时都有拔剑相对的气势,于是微不可察地摇了摇头。
第五辞会意,收回拇指,活动腕部,将左手背负在身后,同时抬眸朝车内望去,只见赵珩缓缓阖动双唇,无声道出一句叮咛,通过唇形分辨,依稀能猜出是“来日方长”四字。
随后秋风渐起,车帘晃动了数下,从车顶翻飞盘旋后贴于窗前,赵珩的身影重新掩盖在重重阴影中。
领头将军安抚完马匹,回头仔细凝视车马境况,同时快速环顾四周,扫过道旁那抹黑衣男子,见无意外,随即号令全队快速出发,一行人未再作停留,继续朝前行进。
第五辞扶了扶头上笠沿,目光直视前方,脚步缓慢而沉重,一刻未停,朝城门走去。
双方队伍擦身而过,一北一南,背向而驰。
——
对于皇十七子的废黜处决暂时告一段落,但对侯府的监管与彻查并未因赵珩离京而有所缓解。
近日,皇城守卫军经过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清洗,那些先前曾站出来保举武安侯的军中将领遭到新一轮的打压,后来内卫司统领奉永康帝的旨意涌入侯府搜查,以雷霆之速很快便扫荡了大小数座院落,临到最后,竟连下人的房间也没放过。
耳边到处都是兵卒们奔走推搡的怒喝声,还有丫鬟婆子们大叫着被驱赶,温娴缩在第五辞的怀里,紧闭双眼,不敢去看那些恼人的画面。
第五辞捂住她的耳朵,略带安慰似的拍拍她的背,小声哄道:“没事没事。”
话既说出口,可他心中仍是没有底气,近来被内卫抄家的府邸何其之多,饶是历经两朝的前翰林院大儒,也因在府中随口讽刺了几句天子不仁,便被有人之心散播出去,传到永康帝耳中,遭到贬斥罢官,流放南方海岛,最终死在中途的路上。
承安二十三年的秋天,没有哪户高门宅院能逃得过致命的爪牙,皇城之中,人人无不闻风丧胆,武安侯府也不例外。
当手下禁军把从侯府搜查出来的证据交到勤政殿时,永康帝面沉如霜的脸上终于浮现了一丝别样的情绪。
大齐边境驻军巡防图和数封与戎狄首领暗通款曲的书信,白纸黑字,证据确凿,他便是瞎了眼,也能猜出信中内容所为何事。
怪不得年年打仗都会输,怪不得割地赔款也堵不住那些蛮夷人的胃口,合着不过是自己后院着了火,没伤着敌军,反倒自身损失惨重。
永康帝气极反笑,一掌推开桌案上的文书,大力掀翻角落摆放着的那只半人高的花瓶,随后来回不停地踱步,指着空旷的大殿,从牙缝中挤出来几个字。
“一个两个,难道都想造反不成!”
天子一怒,俯尸百万,在场宫人无不战战兢兢,吓得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唯有服侍了皇帝多年,说话还有些分量的近身太监韩照提步上前,躬身劝道:“陛下息怒,侯爷为大齐征战无数,战功卓越,多少次浴血重生,百姓皆是有目共睹,此番证据不足以说明侯爷就一定有通敌之心,难保不是有人故意嫁祸栽赃,想离间陛下与侯爷的君臣之情……”
“那还不快去审,到底是栽赃还是事实,难道就没人能查验得出真伪吗!”
永康帝怒极,一脚踹开面前的文书奏折,咬牙吩咐:“若办不好此事,朕要你们的脑袋!”
宫人们抖擞着身子尽数退下,本就沉闷压抑的大殿再次陷入死一般的寂静。
永康帝愤不欲生,难以从最宠信臣子的“背叛”一事中缓过神来,方才又着急上头,怒火攻心,内里虚弱至极,接连咳嗽数下,直到吃了随身备好的金丹,这才缓和了许多。
他手撑桌沿勉强顺着心中郁气,等觉得疲倦后,才滑入龙椅中,阖目歇息。
--------------------
作者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