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盖着的油毡布掀开,旁边的衙役再次上前验粮,验过又称过之后,他附耳到那小吏身边说了什么,然后就听那小吏开口道:“洛河镇平顶村谢石头,补交粮税三斗......”
“大人且慢。”小吏的话音未落,谢石头立刻就躬身上前,跟上次谢正一样,先是讨好的朝着小吏笑了笑,然后肉痛的掏出自己的荷包,把钱递到了对方手上。
“大人再仔细称一称?小人这次可是带足了四斗粮的。”
明明是五斗,他却自己说只有四斗,小吏对他的识时务很满意,可掂了掂荷包,发现里面只有十几文钱,又不想就这么放过,正犹豫,一旁的谢良臣凑上前,拉了拉谢石头的衣角。
“爹,这钱可是你刚从大伯父家借来的,娘还不知道呢,要是以后大伯父来找咱们还钱,娘再问钱到哪儿去了可怎么办?”
谢石头被儿子这话问得云里雾里,什么借钱,什么还钱?
想着眼前的事还没解决,谢石头便安抚儿子道:“狗剩别瞎说,乖,先在一边等着爹好不好?”
那税吏也不耐烦,这父子俩有话自己回去说,他还得记账呢,于是闻言眉头也皱起。
不过还不等他开口呵斥,谢良臣就又恍然大悟般道:“我知道了,上次我见爹在家中另外藏了一本账本,上头记着的花销与娘那一本不一样,要是以后娘发现了,爹就要用那本假的账本来骗过娘是不是?”
他声音不大,刚好也就谢石头和那税吏能听见,谢石头脑仍旧一片迷茫,可税吏却突的心中一亮。
是了,自己敛财虽然也给县太爷上了供,可难保以后东窗事发后对方不会弃车保帅,拿他当替罪羊,可要是他手里有本真账本,到时候这就成了他的保命符了!
想到以后可以握着县令的把柄,税吏十分的高兴,甚至都忘了去想一个普通的村民家中怎么会这么仔细的做账记账。
一高兴,税吏也就丢了犹豫,将荷包收起来,道:“行了,本官看过了,这稻谷确实有四斗,你把粮食挑进库房里,换下一个人。”
谢石头见税吏总算认下了税粮,松一口气,嘱咐儿子在这里等他,然后自己挑着担子进了官衙。
谢良臣背着竹背篓站在广场上,等见他爹消失不见,又把目光重新定格在这税吏身上。
然后他就见此刻这税吏正一边记账,一边又在记录完之后,偷偷在旁边的小本上写了什么,眼中精光直闪。
谢良臣冷哼一声,贪吧,只不过我倒要看看你们贪到最后有没有命来花!
交完粮出来,谢石头一身轻松,虽然今年多交了几斗稻谷,但日子也还能过下去,便打算带着儿子去买盐。
只是还不等他们到卖盐的店,谢良臣却在一家书店门前驻了足。
谢石头循着儿子的目光看过去,见是书店,便问:“可是家里的纸用完了?”
“不是。”谢良臣摇头,“我听说书店里不止卖四书五经,还会卖些农书,说不定就有介绍各种香蕈的,不如我们进去看看吧。”
谢石头不懂这些,不过现在儿子读了书,见识比自己强,他说有,自己也就跟在了后头。
书店的老板见着来了客人,立刻上前招呼,虽对方看起来衣裳破旧,不过来能来书店的,谁又知对方以后如何?因此也没轻视他们。
只是等他问这大人他们要买什么书时,对方却局促得很,反倒是前头那个看似才几岁大的孩子,神态坦然,动作大方,虽身上衣服满是补丁,却从容得很。
“掌柜,你们这边卖农书的地方在哪里?”谢良臣扫了一眼书架,问道。
掌柜见他像是心里早有了主意,也就不推荐了,伸手指了指一个角落,道:“那边就是。”
谢良臣点头,又踱着步子朝那角落而去,谢石头则把担子放在外头,站在门口等他。
书店里最多的书还是跟科举有关的四书五经,除此之外就是一些大儒的注解,还有各种史书类书籍,关于农事方面的书也有,不过很少。
谢良臣没找到记载有竹荪的书,不过却看见了之前谢平说的那本《天工开物》。
他翻开书页,这才发现这书实在是包罗万象,涉及领域之广,堪称古代版百科全书。
全书分为十八篇,从介绍各种谷物栽培,到教人如何纺织、染色,再到熔炼砖、瓦,制造车、船甚至兵器,冶炼金属等等,几乎涵盖了目前社会上所能见到的一切东西。
谢良臣惊叹于古人的智慧,更佩服这个作者的博学,只不过这本书现在对他来说还是贵了点,所以即便他很想买下来,也不得不暂时放下。
在这期间,有人拿着抄好的书来找掌柜结账,谢良臣见到了,便上前去瞧了瞧对方写的字,发现他写得比谢正还要好,几乎可说与印刷的无异。
想到自己写的字,虽是比之前好了不少,可也只能勉强算工整,要说好看是绝对算不上的。
掌柜见他盯着那书瞧,便道:“小公子可要买本字帖跟着学一学?”
不得不说这掌柜实在会说话,便如谢良臣虽知他是奉承,可也心情不错,毕竟不是谁都能对一看就是贫苦人家孩子的小孩喊出这个称呼的。
那边的谢石头更是高兴,见到别人靠写字就能卖钱,也打算掏钱给谢良臣买一本字帖,却被他拦住,“爹,咱们还是先去办完事再来买吧。”
要是竹荪能卖个好价钱,等买完家中需要的东西,还有余钱,他们再来来字帖也不迟。
谢石头摸了摸怀里的钱袋子,也怕到时候买了字帖后钱不够,脑袋清醒了些,道:“那好,等我们去了货栈再回来。”
两人什么也没买,掌柜虽有点遗憾,但也没甩脸色,仍好声好气送走了他们,至于对方说一会再回来,这种话反正他是不信的。
两人继续往货栈的所在地赶,谢石头问清儿子,说没有见到书里有记载他们要卖的那种香蕈,有点忐忑,等到了地方,还未进门,他便问谢良臣道:“狗剩,你说咱们一会报多少钱合适?”
他心里没底,谢良臣却早已打定了主意。
刚才他虽没找到关于竹荪的记录,不过却在书里看到了关于古人如何种植香菇的记载,就是“原木砍花法”。
所谓“原木砍花法”,即把用于培育香菇的原木砍倒,然后再用斧头在上面砍出深浅不一的刻痕,等过两年,这些刻痕上就会长出香菇。
两年才能培育出来香蕈,其产量之低可见一斑,因此对于更难见到的竹荪,他觉得自己之前心中想的报价还可以再涨一点。
于是他凑到谢石头耳边,小声给他报了个数,并告诉他一会要怎么做。
听到要卖这么多钱,谢石头吓了一跳,刚想说太贵了,可转念一想,就像儿子说的,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而且要是对方实在觉得贵,大不了再砍价就是。
于是他又按捺住了激跳的心,两人一前一后进了货栈大门。
货栈来往人多,两人只得小心避让,就在这时,后头进来一个挑着担咸鱼的小贩从旁边经过,谢石头没注意,肩上担子一转,碰到了对方的,两人担子碰上,对方担子里的咸鱼就掉了好些下来。
那鱼贩见状,立刻停了步子捡掉在地上的咸鱼,谢良臣在后头,便帮着去捡,哪知对方却直接推开他的手,连道不用。
谢良臣见他脸色仓皇,直觉有异,甚至谢石头要帮忙他也是连番推脱,等把鱼干捡进了竹篓,那小贩立刻就挑起担子朝里走,而货栈里一个机灵的小伙计则引着他从一道偏门进了里间。
地上有些微的水渍,像是他腰间葫芦里漏出来的,另外水渍旁边还有些白色的粉末,谢良臣看得眼熟便用手指拈了点起来,然后伸出舌尖尝了尝,咸的。
“两位这是有何贵干?”
谢良臣正看着那道角门若有所思,眼前突然出现个人,一下就将他的视线挡的严严实实。
第23章 卖蕈
他起身站好,拉了拉他爹的衣角,谢石头便定了定神,道:“掌柜,我们来卖香蕈。”
乡间时有人来卖土产,卖香蕈的也有,不过因为数量不多,而且种类太杂,并不怎么能卖得起价,因此闻言掌柜也没太在意,招手就准备让一个伙计过来收货。
见掌柜要走,谢石头一急,立刻道:“这蕈子不同以往,我们想跟掌柜的谈。”言罢谢石头看了看儿子,见他点头,便知自己没说错。
掌柜看见两人眼色,觉得有趣,便问道:“哦,不知你们这蕈子有何特别。”
谢石头想着刚才儿子说的话,咬了咬牙,开口道:“我们的蕈子是按棵卖的,一棵200文。”
他话音刚落,不止掌柜,便是货栈里其他人也好奇的看了过来,而且他们的眼神里所表达的意思都出奇的一致,那就是这人疯了。
掌柜也觉得好笑至极,他卖的又不是灵芝,一棵就要200文?便是再名贵的蕈子也没有这个价,这两人难不成是觉得他傻,想来骗钱讹人?
这种喜欢拿着寻常物件,然后再安个噱头招摇撞骗的人他也见过不少,不过这些把戏就算能骗到别人,却骗不到他。
掌柜这下连问都不想问了,直接就准备让伙计赶人,谢良臣却上前一步,低声道:“掌柜家买的咸鱼倒是不错,比别家的咸上不少,可是盐放得足?”
这段时间以来,谢家人凡是炒菜,放的盐一直都很少,谢良臣曾问过谢正如今的盐价,确实是贵,普通人家大多都只能被迫吃饭时少放盐。
而他也问过原因,无外乎就是朝廷垄断,然后盐商和官府勾结,所以盐价就一直低不下去。
可是这种情况却对一种人例外,那就是沿海的渔民。
朝廷实行官盐制,寻常人不可随意贩卖,不过得了许可的商人却是能参与包括批发、运输、零售在内的各个阶段的。
只不过即便如此,盐价依然高企,要想奢侈的用盐仍旧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可是古代没有冷链运输,而沿海渔民几乎只能靠打渔为生,他们要想把鱼卖到更远的地方去,那就只能用盐腌渍。
因此,针对渔民,朝廷推出了针对性的“渔盐”。
所谓“渔盐”,即到了渔汛的时候,渔民们即可到指定的地方去缴纳船税,而相关机构则根据船只的大小分配渔盐,等渔民们捕鱼回来,他们再上报打了多少鱼,用了多少盐,然后再把没有用完的盐退回去。
可是所有的政策无论如何都是有漏洞的,只要有人想钻空子,怎么都是能钻的。
所以,有些渔民就会在打渔回来之后谎报渔获,然后再把渔盐私下贩卖。
即便一旦被抓到贩卖私盐,渔民们一样会被砍头,可是暴利使人铤而走险,所以朝廷虽抓的很严,可是这样干的人同样不少。
谢良臣刚才在地上看见的那些许白色粉末便是盐粒,那小贩在腰间悬挂水壶,想必是框中藏了盐,打的主意便是一旦遭遇查抄,便准备用水将藏在其中的盐毁去。
掌柜听见他说咸鱼,眼皮就是一跳。
他这货栈开了十多年了,可撑了这么久,生意却不怎么好,直到偶然间他遇到问他要不要渔盐的人。
这生意风险大,本来掌柜也是提着脑袋在干,正想着找机会收手,没想到才第二遭就被这小子看破了玄机。
他心中慌乱,面上却不显,笑得和蔼非常,对谢良臣道:“正是,小店刚有一批新到的海鱼,小哥要是想买,小老儿还可以便宜点卖给你。”
谢良臣见他听懂了,也回之一笑:“掌柜不必客气,我来是与你卖蕈子的,你的鱼干也不必便宜卖我,我只求我们两方都不吃亏。”
掌柜原以为他是在威胁自己,心中正发狠,现在听来又不太像了,迟疑道:“小哥说的可是真的?”
“自是真的。”谢良臣拍了拍身后的背篓,“东西就在这背篓里,至于掌柜看过之后愿不愿意出这个价,全凭掌柜定夺,我父子两人绝不强求。”
既是如此,又有那“咸鱼”的把柄,掌柜便半信半疑的将两人领上了楼上客房。
事情的发展已经超出了谢石头的认知,他不知道为什么前一刻还要把他们赶出去的掌柜,现在对自己笑得这么温和,而儿子则完全不像小孩,跟掌柜交谈起来,甚至隐隐占了上风。
他没开口,谈价钱的事谢良臣便自己上了。
把晒干的竹荪拿出来,掌柜见他们真是来卖干货的,而且面前这小孩似乎更像主事人,便问谢良臣道:“小哥说这是蕈子?”
晒干后的竹荪白中带点微黄,看起来更是与蘑菇没有半点相像,因为那伞盖早就不见了。
谢良臣想起前世里他哥给他说过,要把一件东西卖出去,首先就得把东西往高大上了夸,便讲起了竹荪的来历。
他先是点明了竹荪皇室贡品的身份,随后再说这东西有多难得,产量稀少不说,而且处理不及时还会很容腐坏,最后才道这竹荪味道鲜美,不仅食之益气健脑,而且有滋补奇效,是书中记载的珍品等等。
而且为了使竹荪看起来更加神秘,他还给掌柜讲了前世自己听过了一些传说故事。
比如在上供竹荪的巴蜀,当地就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说一对老夫妻一直无子,有天山林遭遇山火,两人奋力扑救,火虽灭了,可老汉却被熏瞎了眼睛。
生计为难的夫妻两人本以为以后日子要过不下去了,哪知当天夜里他们就做了个梦,梦见有神仙说,体谅他们护山有功,让本来无子的他们可以有后人送终,只要在某时去某地寻就可以。
两人将信将疑的去了,然后就发现了这种长相奇特的蘑菇,二人采回去吃下,不久后妇人就生下一子,因为那蘑菇生在竹下,所以便取名“竹生”。
后来这个竹生长大,干了很多的好事,夫妻两人一直活到一百岁都没生病,村人都说是这个竹生带来的福气,更兼后来夫妻二人死后竹生就消失了,村民便道竹生是回了天宫,所以还建庙供奉他。
谢良臣绘声绘色的讲完了故事,觉得口有点干,便端着茶喝了一口,等放下茶盏,就见他爹和掌柜还愣愣的看着他。
正想着是不是他说得太夸张了,就见掌柜双眼一亮,手一下拍在桌子上,大叫一声:“说得好!”
“大人且慢。”小吏的话音未落,谢石头立刻就躬身上前,跟上次谢正一样,先是讨好的朝着小吏笑了笑,然后肉痛的掏出自己的荷包,把钱递到了对方手上。
“大人再仔细称一称?小人这次可是带足了四斗粮的。”
明明是五斗,他却自己说只有四斗,小吏对他的识时务很满意,可掂了掂荷包,发现里面只有十几文钱,又不想就这么放过,正犹豫,一旁的谢良臣凑上前,拉了拉谢石头的衣角。
“爹,这钱可是你刚从大伯父家借来的,娘还不知道呢,要是以后大伯父来找咱们还钱,娘再问钱到哪儿去了可怎么办?”
谢石头被儿子这话问得云里雾里,什么借钱,什么还钱?
想着眼前的事还没解决,谢石头便安抚儿子道:“狗剩别瞎说,乖,先在一边等着爹好不好?”
那税吏也不耐烦,这父子俩有话自己回去说,他还得记账呢,于是闻言眉头也皱起。
不过还不等他开口呵斥,谢良臣就又恍然大悟般道:“我知道了,上次我见爹在家中另外藏了一本账本,上头记着的花销与娘那一本不一样,要是以后娘发现了,爹就要用那本假的账本来骗过娘是不是?”
他声音不大,刚好也就谢石头和那税吏能听见,谢石头脑仍旧一片迷茫,可税吏却突的心中一亮。
是了,自己敛财虽然也给县太爷上了供,可难保以后东窗事发后对方不会弃车保帅,拿他当替罪羊,可要是他手里有本真账本,到时候这就成了他的保命符了!
想到以后可以握着县令的把柄,税吏十分的高兴,甚至都忘了去想一个普通的村民家中怎么会这么仔细的做账记账。
一高兴,税吏也就丢了犹豫,将荷包收起来,道:“行了,本官看过了,这稻谷确实有四斗,你把粮食挑进库房里,换下一个人。”
谢石头见税吏总算认下了税粮,松一口气,嘱咐儿子在这里等他,然后自己挑着担子进了官衙。
谢良臣背着竹背篓站在广场上,等见他爹消失不见,又把目光重新定格在这税吏身上。
然后他就见此刻这税吏正一边记账,一边又在记录完之后,偷偷在旁边的小本上写了什么,眼中精光直闪。
谢良臣冷哼一声,贪吧,只不过我倒要看看你们贪到最后有没有命来花!
交完粮出来,谢石头一身轻松,虽然今年多交了几斗稻谷,但日子也还能过下去,便打算带着儿子去买盐。
只是还不等他们到卖盐的店,谢良臣却在一家书店门前驻了足。
谢石头循着儿子的目光看过去,见是书店,便问:“可是家里的纸用完了?”
“不是。”谢良臣摇头,“我听说书店里不止卖四书五经,还会卖些农书,说不定就有介绍各种香蕈的,不如我们进去看看吧。”
谢石头不懂这些,不过现在儿子读了书,见识比自己强,他说有,自己也就跟在了后头。
书店的老板见着来了客人,立刻上前招呼,虽对方看起来衣裳破旧,不过来能来书店的,谁又知对方以后如何?因此也没轻视他们。
只是等他问这大人他们要买什么书时,对方却局促得很,反倒是前头那个看似才几岁大的孩子,神态坦然,动作大方,虽身上衣服满是补丁,却从容得很。
“掌柜,你们这边卖农书的地方在哪里?”谢良臣扫了一眼书架,问道。
掌柜见他像是心里早有了主意,也就不推荐了,伸手指了指一个角落,道:“那边就是。”
谢良臣点头,又踱着步子朝那角落而去,谢石头则把担子放在外头,站在门口等他。
书店里最多的书还是跟科举有关的四书五经,除此之外就是一些大儒的注解,还有各种史书类书籍,关于农事方面的书也有,不过很少。
谢良臣没找到记载有竹荪的书,不过却看见了之前谢平说的那本《天工开物》。
他翻开书页,这才发现这书实在是包罗万象,涉及领域之广,堪称古代版百科全书。
全书分为十八篇,从介绍各种谷物栽培,到教人如何纺织、染色,再到熔炼砖、瓦,制造车、船甚至兵器,冶炼金属等等,几乎涵盖了目前社会上所能见到的一切东西。
谢良臣惊叹于古人的智慧,更佩服这个作者的博学,只不过这本书现在对他来说还是贵了点,所以即便他很想买下来,也不得不暂时放下。
在这期间,有人拿着抄好的书来找掌柜结账,谢良臣见到了,便上前去瞧了瞧对方写的字,发现他写得比谢正还要好,几乎可说与印刷的无异。
想到自己写的字,虽是比之前好了不少,可也只能勉强算工整,要说好看是绝对算不上的。
掌柜见他盯着那书瞧,便道:“小公子可要买本字帖跟着学一学?”
不得不说这掌柜实在会说话,便如谢良臣虽知他是奉承,可也心情不错,毕竟不是谁都能对一看就是贫苦人家孩子的小孩喊出这个称呼的。
那边的谢石头更是高兴,见到别人靠写字就能卖钱,也打算掏钱给谢良臣买一本字帖,却被他拦住,“爹,咱们还是先去办完事再来买吧。”
要是竹荪能卖个好价钱,等买完家中需要的东西,还有余钱,他们再来来字帖也不迟。
谢石头摸了摸怀里的钱袋子,也怕到时候买了字帖后钱不够,脑袋清醒了些,道:“那好,等我们去了货栈再回来。”
两人什么也没买,掌柜虽有点遗憾,但也没甩脸色,仍好声好气送走了他们,至于对方说一会再回来,这种话反正他是不信的。
两人继续往货栈的所在地赶,谢石头问清儿子,说没有见到书里有记载他们要卖的那种香蕈,有点忐忑,等到了地方,还未进门,他便问谢良臣道:“狗剩,你说咱们一会报多少钱合适?”
他心里没底,谢良臣却早已打定了主意。
刚才他虽没找到关于竹荪的记录,不过却在书里看到了关于古人如何种植香菇的记载,就是“原木砍花法”。
所谓“原木砍花法”,即把用于培育香菇的原木砍倒,然后再用斧头在上面砍出深浅不一的刻痕,等过两年,这些刻痕上就会长出香菇。
两年才能培育出来香蕈,其产量之低可见一斑,因此对于更难见到的竹荪,他觉得自己之前心中想的报价还可以再涨一点。
于是他凑到谢石头耳边,小声给他报了个数,并告诉他一会要怎么做。
听到要卖这么多钱,谢石头吓了一跳,刚想说太贵了,可转念一想,就像儿子说的,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而且要是对方实在觉得贵,大不了再砍价就是。
于是他又按捺住了激跳的心,两人一前一后进了货栈大门。
货栈来往人多,两人只得小心避让,就在这时,后头进来一个挑着担咸鱼的小贩从旁边经过,谢石头没注意,肩上担子一转,碰到了对方的,两人担子碰上,对方担子里的咸鱼就掉了好些下来。
那鱼贩见状,立刻停了步子捡掉在地上的咸鱼,谢良臣在后头,便帮着去捡,哪知对方却直接推开他的手,连道不用。
谢良臣见他脸色仓皇,直觉有异,甚至谢石头要帮忙他也是连番推脱,等把鱼干捡进了竹篓,那小贩立刻就挑起担子朝里走,而货栈里一个机灵的小伙计则引着他从一道偏门进了里间。
地上有些微的水渍,像是他腰间葫芦里漏出来的,另外水渍旁边还有些白色的粉末,谢良臣看得眼熟便用手指拈了点起来,然后伸出舌尖尝了尝,咸的。
“两位这是有何贵干?”
谢良臣正看着那道角门若有所思,眼前突然出现个人,一下就将他的视线挡的严严实实。
第23章 卖蕈
他起身站好,拉了拉他爹的衣角,谢石头便定了定神,道:“掌柜,我们来卖香蕈。”
乡间时有人来卖土产,卖香蕈的也有,不过因为数量不多,而且种类太杂,并不怎么能卖得起价,因此闻言掌柜也没太在意,招手就准备让一个伙计过来收货。
见掌柜要走,谢石头一急,立刻道:“这蕈子不同以往,我们想跟掌柜的谈。”言罢谢石头看了看儿子,见他点头,便知自己没说错。
掌柜看见两人眼色,觉得有趣,便问道:“哦,不知你们这蕈子有何特别。”
谢石头想着刚才儿子说的话,咬了咬牙,开口道:“我们的蕈子是按棵卖的,一棵200文。”
他话音刚落,不止掌柜,便是货栈里其他人也好奇的看了过来,而且他们的眼神里所表达的意思都出奇的一致,那就是这人疯了。
掌柜也觉得好笑至极,他卖的又不是灵芝,一棵就要200文?便是再名贵的蕈子也没有这个价,这两人难不成是觉得他傻,想来骗钱讹人?
这种喜欢拿着寻常物件,然后再安个噱头招摇撞骗的人他也见过不少,不过这些把戏就算能骗到别人,却骗不到他。
掌柜这下连问都不想问了,直接就准备让伙计赶人,谢良臣却上前一步,低声道:“掌柜家买的咸鱼倒是不错,比别家的咸上不少,可是盐放得足?”
这段时间以来,谢家人凡是炒菜,放的盐一直都很少,谢良臣曾问过谢正如今的盐价,确实是贵,普通人家大多都只能被迫吃饭时少放盐。
而他也问过原因,无外乎就是朝廷垄断,然后盐商和官府勾结,所以盐价就一直低不下去。
可是这种情况却对一种人例外,那就是沿海的渔民。
朝廷实行官盐制,寻常人不可随意贩卖,不过得了许可的商人却是能参与包括批发、运输、零售在内的各个阶段的。
只不过即便如此,盐价依然高企,要想奢侈的用盐仍旧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可是古代没有冷链运输,而沿海渔民几乎只能靠打渔为生,他们要想把鱼卖到更远的地方去,那就只能用盐腌渍。
因此,针对渔民,朝廷推出了针对性的“渔盐”。
所谓“渔盐”,即到了渔汛的时候,渔民们即可到指定的地方去缴纳船税,而相关机构则根据船只的大小分配渔盐,等渔民们捕鱼回来,他们再上报打了多少鱼,用了多少盐,然后再把没有用完的盐退回去。
可是所有的政策无论如何都是有漏洞的,只要有人想钻空子,怎么都是能钻的。
所以,有些渔民就会在打渔回来之后谎报渔获,然后再把渔盐私下贩卖。
即便一旦被抓到贩卖私盐,渔民们一样会被砍头,可是暴利使人铤而走险,所以朝廷虽抓的很严,可是这样干的人同样不少。
谢良臣刚才在地上看见的那些许白色粉末便是盐粒,那小贩在腰间悬挂水壶,想必是框中藏了盐,打的主意便是一旦遭遇查抄,便准备用水将藏在其中的盐毁去。
掌柜听见他说咸鱼,眼皮就是一跳。
他这货栈开了十多年了,可撑了这么久,生意却不怎么好,直到偶然间他遇到问他要不要渔盐的人。
这生意风险大,本来掌柜也是提着脑袋在干,正想着找机会收手,没想到才第二遭就被这小子看破了玄机。
他心中慌乱,面上却不显,笑得和蔼非常,对谢良臣道:“正是,小店刚有一批新到的海鱼,小哥要是想买,小老儿还可以便宜点卖给你。”
谢良臣见他听懂了,也回之一笑:“掌柜不必客气,我来是与你卖蕈子的,你的鱼干也不必便宜卖我,我只求我们两方都不吃亏。”
掌柜原以为他是在威胁自己,心中正发狠,现在听来又不太像了,迟疑道:“小哥说的可是真的?”
“自是真的。”谢良臣拍了拍身后的背篓,“东西就在这背篓里,至于掌柜看过之后愿不愿意出这个价,全凭掌柜定夺,我父子两人绝不强求。”
既是如此,又有那“咸鱼”的把柄,掌柜便半信半疑的将两人领上了楼上客房。
事情的发展已经超出了谢石头的认知,他不知道为什么前一刻还要把他们赶出去的掌柜,现在对自己笑得这么温和,而儿子则完全不像小孩,跟掌柜交谈起来,甚至隐隐占了上风。
他没开口,谈价钱的事谢良臣便自己上了。
把晒干的竹荪拿出来,掌柜见他们真是来卖干货的,而且面前这小孩似乎更像主事人,便问谢良臣道:“小哥说这是蕈子?”
晒干后的竹荪白中带点微黄,看起来更是与蘑菇没有半点相像,因为那伞盖早就不见了。
谢良臣想起前世里他哥给他说过,要把一件东西卖出去,首先就得把东西往高大上了夸,便讲起了竹荪的来历。
他先是点明了竹荪皇室贡品的身份,随后再说这东西有多难得,产量稀少不说,而且处理不及时还会很容腐坏,最后才道这竹荪味道鲜美,不仅食之益气健脑,而且有滋补奇效,是书中记载的珍品等等。
而且为了使竹荪看起来更加神秘,他还给掌柜讲了前世自己听过了一些传说故事。
比如在上供竹荪的巴蜀,当地就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说一对老夫妻一直无子,有天山林遭遇山火,两人奋力扑救,火虽灭了,可老汉却被熏瞎了眼睛。
生计为难的夫妻两人本以为以后日子要过不下去了,哪知当天夜里他们就做了个梦,梦见有神仙说,体谅他们护山有功,让本来无子的他们可以有后人送终,只要在某时去某地寻就可以。
两人将信将疑的去了,然后就发现了这种长相奇特的蘑菇,二人采回去吃下,不久后妇人就生下一子,因为那蘑菇生在竹下,所以便取名“竹生”。
后来这个竹生长大,干了很多的好事,夫妻两人一直活到一百岁都没生病,村人都说是这个竹生带来的福气,更兼后来夫妻二人死后竹生就消失了,村民便道竹生是回了天宫,所以还建庙供奉他。
谢良臣绘声绘色的讲完了故事,觉得口有点干,便端着茶喝了一口,等放下茶盏,就见他爹和掌柜还愣愣的看着他。
正想着是不是他说得太夸张了,就见掌柜双眼一亮,手一下拍在桌子上,大叫一声:“说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