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微赶紧安慰自己家娘亲,说道:“娘亲,你不用担心,弟弟人才这么优秀,等到三年以后会试的时候他一飞冲天、一鸣惊人,我们就能给她好好的说一门亲事了,你不用担心。”
    李老夫人却不太乐观:“进士哪儿是这么好考的?我儿又去了长治府那个青山书院里面念书,三年之后若是考中还罢了,若是考不中是不是又要等三年?人生有几个三年?我儿若是几次不中,难不成就一直不成婚不成?”
    这样一来李思微便也不好劝慰李老夫人了,因为进士确实是很难考的,她也不敢打包票李思齐一定能考得中。
    幸而现在天可怜见,李思齐考中了进士,还是个正经的二甲进士,现在说亲就很容易了,以前看不上他的人家现在也隐隐透露出了可以再谈一谈亲事的意思了。
    李老夫人和李老爷认真问了李思齐日后的意思,确定了他想要一个能够相互扶持、相互帮助的妻子之后,便想要给他娉一个出宫的女官作为妻子。
    之后再托李思微问了问时晗雪这一届出宫的女官们人才、品性、家世各种情况,让她推荐一个人选。
    时晗雪想了想之后,推荐了两个人选,她们二人都是在宫中老实本分的人,样貌不算出众,但是才学人品过得去的,家世上也各有优劣。
    一个是京城富商之女,与李家一样都是做生意的,只不过生意做得比李家大些。但是同为商户,两家的身份其实是差不多的,也算得上是一句门当户对,二人日后成亲以后可能会有很多共同语言,亲戚也都是与自己同层次的人,可能比较好相处一些。
    另一个是京城清流小官之女,他父亲只不过是芝麻绿豆大的京官,之前考上的是三甲同进士,又没有什么家世,走了狗屎运才能在京城留下,但是升迁基本无望了,这辈子怕是都穿不了朱紫色的官袍,家中日子一直过得苦巴巴的。
    不过他对男女没有什么门户之见,还是认真用心地教育自己的子女,让女儿也与男子一同念书,才使得他的女儿人才出众考中了女官。时晗雪觉得,能够允许让自己女儿念书的人家,即便是重视规矩的清流人家,应当也是比较开明不难相处的。
    况且现在李家不缺钱,缺的是文化,缺的是做官的背景或者是人脉,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就让李家自己选吧。
    李家拿了这两个推荐人选之后觉得都挺好的,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怎么选,后来还是把皮球踢到了李思齐这边,李思齐想了想之后说道:“还是问一问这位商户家的小姐是否愿意下嫁我们家吧,我们去提亲人家还不一定看得上呢。我可是听说女官是非常厉害的,近来找她们提亲的人家差不多踏破门槛呢,我们家这般的不一定会被人家看上。”
    李思齐在长治府青山书院求学这么长时间,从之前的志得意满到后来青山先生声名尽毁之后的冷眼之中看尽了人情冷暖,他深知了理解和信任的重要性,也深知了不同背景的人有时候观念真的会是天差地别。
    他自己是商户出身,虽然从小就不以为耻,但是谁知道其他人心中会不会嫌弃呢?夫妻之间是要相处一辈子的,他可不愿意对着一个随时鄙视自己的女子,还是娶个同样家境出身的女子要省心一些。
    现在的李思齐觉得自己背着“青山先生学生”这么一个污名,日后在仕途上的发展恐怕有限,便没有那么重的往上爬的心思,更多的还是思考日后的夫妻相处问题。
    李老夫人拿着拜帖请了媒婆去那户曾文达曾老爷家求娶他家出宫在家待嫁的女官闺女,曾老爷本来看不上李思齐这样的商户出身的进士,想让自己的女儿改换门庭嫁入权贵家中,让曾家日后也能借个势。
    但是曾家姑娘既然能进宫做女官,现在还能出宫好好地待嫁,自然也是有手段的,她让人将所有来提亲的人都打听了一遍,知晓了李思齐这个人的才华、俊美和仗义,对这样的男子心仪不已。
    她心中是有些怀疑那个刘振乾必然是做了什么恶事才会被青山先生如此针对的,青山先生这么被毁了名声有些可疑,但是不管真相如何,都不关李思齐的事。李思齐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愿意拜青山先生为师,在青山先生跟前侍奉这么几年,真是难得的有情有义,她很喜欢。
    于是曾玉芝便自己做主应下了这门亲事,曾文达曾老爷也只能答应了。就这样,曾、李两家便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二人的婚事,到季兴邦、时晗雪成亲的时候二人的亲事已定。那天李思齐作为季兴邦的伴郎之一,曾玉芝作为时晗雪的伴娘之一也偷偷见了对方一面,双方是又羞涩又满意,只等着之后两人办婚宴了。
    时家兄弟二人的婚事就比较简单了,都有广思斯这个嫡母时常观察着、把控着,倒是不如其他几人的婚事那么着急。广思斯早就相看好了人选,早早就相看了起来,看的都是门当户对的女子。
    她也早就和女方家透露过了意思,女方家有些心动,但是对她信誓旦旦保证自家两个儿子都能考中进士有些疑惑,便犹豫了一下,说要等到会试之后再定亲。
    后来时穆瑾、时穆宁二人果然争气考中了会试,名次三十几名,有可能二甲也有可能三甲,可是这样也无所谓了,对于他们这样已经有了一些底蕴的家庭来说,只要考中进士有个敲门砖进入官场就行,婚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广思斯给自己嫡子时穆瑾说的亲事自然要更好一些,是京城实权官员人家的嫡女,也算是两家强强联合。给时穆宁说的亲事要稍微差一些,但也算很可以的,是实权官员人家的庶女,但是人品才华很好,样貌也很好,与时穆宁也算是相配。
    至于曾阳夏的婚事则不再在讨论范围之内了,因为他年纪比其他人要大一截,早早就在中举人之后便在京城说了亲事了,三年后的今天季兴邦和时晗雪刚刚成亲,可是他孩子都已经有两个了!
    只不过他还是不知羞,非要挤进伴郎团里面和其他没有成亲的男孩子们一同去耍热闹罢了。
    只不过京城这些婚事当中,也有一遭婚事让季兴邦觉得诧异不已,便是之前考中女官探花位置的孙映雪,说亲给了周家那位考中了进士的周海山,而季兴邦记得这个周海山是上辈子时媗妍的夫君,也算是自己的姐夫。
    震惊过后他却也只能叹了口气,这辈子好些事情都有了变化,他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能总是用上辈子的老眼光看所有事情了。
    现下就要遇到一遭糟心的事情呢——他就要上班去了,他两辈子都没有去过翰林院呢!
    第105章 官升一级
    季兴邦其实不喜欢翰林院, 他觉得自己在外地做一个小小的县令大人都算是在实实际际做事情,但是在翰林院里都是在玩文字游戏,没有什么作为。
    只不过在翰林院又是一个进士进入官场之后的必经之地, 只有在这里混出了名堂来日后才会有前途, 所以他不得不入翰林院待上几年, 还不能和别人抱怨, 否则别人只会觉得他在嘚瑟,而不会觉得他是真的在抱怨。
    比如中了二甲的闵宏达、李思齐以及中了三甲靠前位置的时穆瑾、时穆宁四人都在复习功课准备考翰林院的庶吉士,他们想进翰林院而不得呢。
    还有一个人也不得不离开翰林院了,那便是——季兴杰。
    因为大景朝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那就是近亲的人不能同时入翰林院或者同时入内阁。其中一个需要进入这两个地方,那么另外的人便要避开这样的地方。
    像季兴邦和季兴杰这般都只是六七品的小官而已,只要季兴杰离开翰林院避开季兴邦就行了。而若是那种内阁大员入阁的话,他的儿子、兄弟、父亲、叔父等等一家人甚至要避到京外去。
    因为要避讳季兴邦进入翰林院,皇上将季兴杰升了一级成了正六品的官员, 然后放到了国子监去了。因为皇上觉得季兴杰真是一个教书育人的人才, 他曾经教过的几个弟子都很成器,人品不错学问不错。
    而且他一点儿都不迂腐, 有点儿“有教无类”的味道, 无论是官家子弟、农家子或者是商家子都能教育得很好, 还能让他的弟子们互相之间联系紧密、感情很好, 皇上心中很是赞赏。
    他最早是想要把季兴杰这么一个人才放到大景朝最重要的太学里面去的,但是因为太学是大景朝最高、最好的一个学府,所以盯着太学的人太多了,季兴杰这般没有任何背景的人, 甚至在学术上也没有太大名气的人去了太学也是被压制的料, 掀不起什么风浪。
    所以皇上想了又想, 便将季兴杰放到了大家都不是很看好的国子监之中。其实皇上对国子监这些纨绔子弟也是很头疼的,希望能派一个有能力有水平的人去将他们那些野马拉回正轨来,不要说成材,起码要做个人吧!
    为了担心季兴杰心中不舒服,皇上特意给他升了一级调过去,而不是平调过去。要知道季兴杰之前在翰林院三年也只荣升了一级到了从六品而已,现在去了国子监做正六品的官员他怎么也不亏了。
    季兴杰对于离开翰林院心中是有些遗憾的,因为他还挺喜欢翰林院的氛围的,虽然里面有汲汲营营想要巴结宫中贵人升官的人,但是也有不少像他一般只想做学问的书呆子,他在里面学到了很多知识,交到了不少朋友。
    但是对于官升一级到国子监去任职他也是满怀憧憬的,谁不喜欢升官呢?谁不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被人肯定呢?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工作岗位而已,况且又不是没有教过学生,便是学生有可能会跳脱一些,季兴杰也是不惧的。
    于是季兴杰带着他的小堂弟季兴邦到翰林院去上班,顺便也是自己去收拾东西,与同僚们作别。
    在引着季兴邦拜见了翰林院大学士之后,季兴杰介绍季兴邦认识了自己这三年来在翰林院相处下来的几个至交好友,也让他们在工作上多看顾一些季兴邦,大家都从善如流地答应了。
    之后季兴杰便拿着他收拾好的东西去了国子监报道,同僚们有些羡慕他官升一级,有些遗憾他去到国子监之后将会遇到好些问题学生会很辛苦,不过这也算是是正常的调动,倒是没有人很眼红他。
    季兴邦作为新科状元来报道,大学士自然给他几分面子,没有为难他。因为翰林院大学士深知——新科状元一点儿也不稀奇,可是被皇上亲自赐了宅子,新婚第二天还能进宫拜见皇上皇后的新科状元季兴邦可是独一份的。
    翰林院么,不就是随时看着书候着,看皇上什么时候需要伺候笔墨就上去露一下脸。皇上心情好那一天就是人人都想抢着去皇上面前露脸,可是皇上心情不好那一天就大家都恨不得缩到地洞里面去那种。
    季兴邦本就更加喜欢务实,不算太喜欢念书,所以翰林院的生活让他在了几个月就觉得索然无味,想要寻求一个外放的职位。
    于是季兴邦在家中与自己的妻子时晗雪商量这件事,看看怎么才能谋一个外放的位置。
    时晗雪皱眉说道:“夫君,翰林院是新科进士们人人都很想去的地方,大家都是这么熬过来的,你在翰林院的年限不够恐怕会影响你日后升迁的。”
    季兴邦叹了口气说道:“可是我现在活得很痛苦啊,每天都闲的快要长毛了,一点儿正事干不了,心中很焦急的,还不如像曾阳夏那般去参加吏部的考核,做个县令大人呢,起码能管着自己治下的一亩三分地。起码可以做一做一个县的青天大老爷啊。”
    时晗雪失笑到:“曾兄谋了一个辽东小县的缺,好些人说那是苦寒之地,不愿意去,曾兄家中这么多银钱还谋了那么偏远的一个小地方,好些人笑话他呢。”
    季兴邦感叹道:“别说是苦寒的辽东了,现在便是给我一个西南瘴气之地的偏远县令我也愿意去!”反正前世又不是没有去过,去了之后会发觉那些地方只是听起来比较可怕,其实也还好,更好的是可以自己做想做的事情,不会有现在浪费时间的感觉。
    时晗雪皱眉,既然季兴邦已经说出了这番话来,就说明他真的不适合翰林院的工作,于是她说道:“那我明日申请进宫去拜见皇后娘娘,对她说一说你的想法,问问皇后娘娘有没有什么高招吧。
    前些日子我听闻两件事,一件事是皇上同意魏王殿下出宫建府了,还会像给太子挑洗马等人一般给他挑选一个班底带出宫去建府,若是你想要跟着魏王,我可以帮你谋求一个职位,毕竟魏王是皇后娘娘亲生是四皇子,他很孝顺皇后娘娘的。
    第二件事便是皇后娘娘亲生的九皇子宁王到了启蒙的时候了,目前正在给他挑选一个教书的师傅,想让他开蒙,之后好好成长。你是状元之才,若是想要谋这个职位想来皇后娘娘也会应允的。好处就是你可以保留翰林院官员的身份直接去教九皇子。
    只不过魏王殿下现在比较有实权,现在隐隐有和太子分庭抗礼之势,而宁王太小了,日后估计和大宝无缘,就是一个享乐的皇子,若是跟了他你一辈子就算是闲散人员了,难以进入权力中枢。
    嗯,要不你还是不要在这些皇子身上下注,好好在翰林院工作几年,还是算是皇上的人吧。”
    季兴邦心中知晓四皇子魏王殿下与太子殿下虽然是一母同胞,可是日后和太子争起皇位来可一点儿都没有手软,二人斗得天昏地暗、两败俱伤,还是皇后娘娘更看重太子殿下帮了他一把,太子殿下才稳固住了位置登基了。
    所以魏王这条船一看就是快要漏水的,万万不能上。而九皇子宁王这条船还是很不错的。
    皇上和皇后虽然夫妻恩爱,但是膝下还是有十余个皇子,最后立住了的有七个,其中太子、四皇子魏王、九皇子宁王是皇后娘娘亲生的骨肉。
    日后皇上先驾崩了之后太子登基,皇后娘娘升了太后娘娘,都很有实权的,九皇子宁王虽然是个闲散王爷,但是日子还算过得很不错的,跟着他是个不错的选择。
    更何况日后若是让他出宫基本上是不可能像现在魏王这般在京城里建府,和太子分庭抗礼的,而是会让他离京就封。以九皇子的受宠程度,他的封地定然不会太差,到时候若是一直跟着九皇子也算是个不错的选择。
    于是季兴邦说道:“娘子,我一点儿都不看好魏王,我觉得皇上让魏王出宫建府,和太子分庭抗礼是一招臭棋,是乱家之始,现在皇上正值壮年还不太明显,日后弊端定然会渐渐显现,可千万不能上魏王这条船。
    反观宁王我觉得挺好的,日后一个富贵王爷的位置跑不了的,我愿意去教他,这样一来能教书育人有个正经事做,还不用离开翰林院,用翰林院官员的身份去做这件事,不是正好么?”
    时晗雪也觉得这样很好,九皇子还很小,等他长大还有好几年。到时候若是他成器季兴邦可以一直跟着他,他便是不成器季兴邦也还是翰林院的官员,几年后谋个外放的实缺也不错。
    总之就是要让季兴邦稳住心神不要想逃走,稳稳当当在翰林院好好地待上这么几年。
    于是第二日时晗雪正装进宫去向皇后娘娘请安了,她与皇后娘娘说了一阵成婚之后的趣事,便直接向皇后娘娘说了来意,她的夫君季兴邦希望能够成为九皇子宁王的师傅,以翰林院官员的身份教授九皇子学业,请皇后娘娘成全。
    皇后娘娘听了这件事之后很是欢喜,九皇子宁王是她肚子里掉下来的一块肉,虽然不像太子那般是她最喜欢、最看中的儿子,但也深得她的欢心。她自然希望儿子能有一个好师傅。
    翰林院其他的老先生年纪都太大了,她很担心九皇子宁王不能与他们好好相处,反而淘气惹怒了他们,要不就受了责罚,要不就被老先生在皇上面前告状,使得皇上对九皇子印象不好,这都不是什么好选择。
    现在季兴邦这个年轻有为的状元郎不在翰林院里面争着皇上的青睐和恩宠,反而不怕麻烦愿意做九皇子的师傅,真是让她欣喜异常,哪儿有不答应的道理呢?
    于是这么一桩两边都很喜欢的“交易”便达成了,皇后娘娘亲自去和皇上要人,皇上虽然有些舍不得季兴邦这个状元郎去教自家稚儿启蒙,但是自家孩子毕竟也还是很重要的,既然皇后娘娘亲自开了这个口,他有些遗憾也只能答应了。
    为了平复季兴邦的心,不让他觉得离开了权力的中心,失去了圣上的恩宠,皇上在下旨让他去教授九皇子的时候还同时给他官升一级了,现在他已经是正六品的官位,与季兴杰比肩了。
    季兴邦接到圣旨的时候真是兴奋异常,这也太合算、太好了吧!
    作者有话说:
    第106章 师徒情深
    季兴邦准备了好些讲义拿着书到宁王所居住的坤宁宫偏殿给他上课, 才刚刚七岁的宁王目前是皇上最小的儿子,他的其他哥哥有些也并未成年,并未出宫建府, 但是因为已经年纪比较大了, 被启蒙过了, 所以一同在御书房跟着另外的先生学习, 并不与他们在一处。
    也就是说季兴邦其实面对的只有小小稚儿——宁王——这么一个学生。
    对于其他的人来说,给人做启蒙先生可能有些跌份,便是升了官位也不愿意来做。因此季兴邦愿意给宁王做启蒙的老师皇后娘娘才会这么的惊喜。
    但是对于季兴邦来说,教书育人是正经事, 山辈子他在科举一途上没有这么顺利,当时为了家计生存也做过人家的西席,况且自己的大堂兄季兴杰以前也给人做过西席,也是给小孩子开蒙,一点儿都不丢人。
    反而这很重要, 季兴邦觉得自己和李思齐为什么现在行得端坐得正?与之前小时候季兴杰的言传身教还是很有关系的。
    师者, 除了传道受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言传身教将自己的人品、为人处世的道理传下来感染一代一代的学生, 让学生们成才或者成人, 日后做个“诚实生活、不犯他人”的正义良善的人士。
    季兴邦从心底里很喜欢和敬佩自己的大堂兄季兴杰, 所以他对自己翰林院的职务、身份这么厌恶, 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他的入翰林院导致了季兴杰的不得不离开,他知道季兴杰很喜欢翰林院这份工作,所以有些自我厌弃。
    近来他与季兴杰交往的时候,从季兴杰口中听到他很享受在国子监教书的生活, 觉得那些学生们虽然有些是纨绔, 有些淘气, 但是他还是认真在教授他们知识,与他们相处得也不错,表示很喜欢国子监这个职位。
    季兴邦松了口气,对自己的厌弃没有那么深了,但是他心中总是存着在翰林院少待一些时间,尽快把位置给季兴杰让出来的想法。
    每日在翰林院的点卯和与同僚之间的应酬加深了他的焦虑,反而现在做了九皇子宁王的启蒙师傅之后,季兴邦兴奋不已地将自己的热情倾注在宁王这个学生身上,想要像之前大堂兄教授自己一般好好教导宁王。
    宁王殿下虽然只有七岁,但是在宫里长大的没有谁不是人精。虽然他现在因为年纪小,展露出来的多是懵懂和天真的一面,但是那也只是他的人设而已,他知道自己的父皇母后对他这么小儿子没有过多的期待,不希望自己这个小儿子有太多的上进心和太多的野心,免得造成朝纲不稳,所以自己也一直装乖装傻,往富贵闲人那个方向走。
    在七岁启蒙之前,宁王其实偷偷谋划过影响自己的父皇和母后,给自己挑选一个好师傅,最好是家世好有名望的师傅,这样一来自己日后便是出宫建府也可以有个可以依靠的势力,说不得长大后能有机会和兄长们分庭抗礼。
    可是没有想到父皇母后的动作太快了,且不听他这个七岁小儿的想法,给自己指定了季兴杰这么一个新科状元做启蒙的恩师,让他老大不高兴了好久。
    季兴邦自己的学识确是不错,能考上新科状元的人能差么?可是不符合自己的预期啊!这个季兴邦乃是农家子出身,家中唯一有个做官的亲戚还是他大堂兄,只不过是一个正六品的小官而已,与他自己一般都是个芝麻绿豆大的官。
    况且他的妻族也不太行,时家在京城还算不错,但他娶的是时家庶出的女儿,曾在宫中做过女官得了皇后娘娘的宠爱,但是又什么用?宁王殿下自己就是皇后娘娘的儿子,更得皇后娘娘的宠爱,资源重合了啊,完全没有新资源的加入,没有任何意义的!
    况且季兴邦乃是太学出身,天然就是皇上的学生,并没有什么师承之类的,便是师傅、师兄之类的人也没有几个,整个人简直一穷二白,除了知识在身别的啥也没有了,父皇母后怎么给自己选了这么一个师傅?
    他们两人是打定了主意想要把自己养废吗?就真的这么一点儿资源都不给自己?想当初太子哥哥和魏王四哥启蒙的时候是什么光景?给他们开蒙的要么是朝中大员,要么是勋贵世家出身,可是到了自己这儿就只剩下季兴邦这么孤身一个人了,这是看不起谁呢?
    九皇子带着一肚子的不满开始了他的启蒙生涯,可是作为皇子,还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皇子,他并不敢对自己的启蒙师傅季兴邦不恭敬。毕竟他现在年纪幼小,还居住在皇后娘娘的偏殿之中,若是季兴邦去向母后告状他不乖,可是很毁他在母后心中的形象的。
    季兴邦自然也看出了小王爷脸上的不高兴和不耐烦,但是他也不以为意,只以为是小孩子想要玩耍不愿意坐下来学习,对学习生厌,而不知道是不喜欢他这个老师。

章节目录


重走科举路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阁只为原作者无根的蓬莱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无根的蓬莱并收藏重走科举路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