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老掌柜,拘着一身肥肉,留着满脸的泪水,对着上天匍匐着跪拜着道谢:“感谢老天……明主!明主啊!总算是安了!安逸了啊!”
天承四年,深秋,乙星日。
上京郊外的小山高处,一个乡农打扮的老汉背着一个五六岁的孩童远远的看着那边焚烧尸体的青烟。他们看了一会,老农放下那孩子,指指远处的青烟对那孩子道:“念官儿,给你爹娘亲人磕个头吧!”
那孩子呆呆的站了半响后,如大人一般将身上的尘埃拂去,慢慢跪下道:“孩儿孟祟给爹娘,给奶奶,给婶娘,给姑姑,姑父,叔叔,哥哥,大姐姐,二姐姐,三姐姐磕头。”
他磕完,那老农又自怀里取出两串纸钱焚烧了后,便又蹲下对那孩童道:“念官儿,咱走吧。”
那孩童点点头,趴在老农的背上,也不说话,也不哭,他只是回望上京,眼中充满仇恨。
天承四年,深秋,乙星日。顾茂峰祭祀完祖先,悄悄来至刑部外堂街巷的一处新宅院,他一推开门便喊道:“娇娇,爷的亲……”
他话音才落,那里厢出来一个美貌的女娘,穿着一身能窥到内部曲线的驴纱衣,对他伸出嫩白的膀子水葱一般的柔荑招魂儿:“呦,傻子?大白日的,你也敢过来!”
顾茂峰一声怪笑铺了过去,抱住这娇娇的胳膊小鸡啄米一般的亲到:“这是三千贯。”他又亲她的脖颈,一边啄一边道:“这是两千贯,爷的娇娇,你也忒贵了些吧?”
第一百零七回
天承八年冬日,一场大雪连降三日,天气骤冷,室外冰封。如今,城里岁数大一点的汲古老人都在屋子里猫着不敢出去。一场大雪,带来无数问题,好在这几年不比从前,凡有个雨雪略大些必然成灾。
这眼见得户部收入越来越多,城里如今花起前来便也气粗。这大雪一下,上京四尉所便纷纷去上面取了牌子,领了钱到迁丁司调用凹民清理积雪,打扫街道。如今上京的各种活计,如到粪,清理水道,打扫里巷卫生等,都必须从迁丁司调人使用,也不为其他,就是给城外的流民找口饭吃。
却不想,四尉所带了牌子去调用人口,那边却把活计推倒了下午。
没办法,今早无人可用,这日一大早的,迁丁司的官老爷去了凹民区张贴告示,说今年冬日碳已到位,着令各家户主取了底簿去迁丁司城外的大仓领木炭米粮。
说起凹民,就是过去的棚民,天承四年迁丁司的顾大人想出一个好招数,着令各州郡凡有流民者,必须依着规划入住棚民区,领取流民户籍。凹民区的住宅很有趣,是在地上挖八尺来深的凹洞,在地面再修一个四到五尺高的木墙,一上顶就是一处冬暖夏凉的凹窝子。因此,棚民自此有了个新代称,凹民。
自凹民有衙门管理开始,凹民的日子是越发的好过了。怎么说,那也比过去乞讨,偷窃,卖儿卖女没人管的强百倍。最初挖凹子,一天给干口两顿果腹,后来凹民被各郡各州集中管理起来,开始在大梁上上下下修路,从此凹民便有了营生。
凡各地人等不拘什么身份,什么职业打凹民修的道路上行走,就要出五十里一次的买路钱。天南海北的人多了去了,五十里十个钱,倒也不贵,不过此举倒是给天下的凹民寻了一个出路。当然,买路钱朝廷是不会直接下发的,这个钱是由迁丁司统一管理调配的。
如今,凡凹民人家,都有按人头分派的一个底簿,每年领取多少布,领取多少粮食,多少供给这个有规定,凹民也分等,家中有壮劳力的自然得的多,劳力少的孤寡贫幼,只能保证最低的生活标准,饿不死,也冻不死罢了。
雪降三日,天寒路滑,外地迁丁司的木炭总算是运至大仓,这日一大早,凹民区的甲道十七户的户主路贵子早早的起床,先穿了几层厚衣御寒,临出门的时候他媳妇不放心,又取了家里的棉被叫他裹着出门。
贵子看看缩在土炕上打滚的几个孩儿,便不忍心,他对他媳妇凌氏道:“给娃们裹了吧,一会子我领了粮食木炭,咱也吃顿饱的。”
贵子媳妇笑笑,转身从屋里炕上的一个翻砖下取了一个布包出来,一层一层的打开七八层才露了一个硬皮面的本本出来。这个就是所有凹民的命根子,凹民底簿。家里吃喝花用,全要看这个本本说话。路贵子是个能够的,懂点木匠手艺,还识得几个字儿,因此他家住在甲道,每个月也有一等口粮,今年过节许还能有斤半肉分分。
贵子出门不久,家中便来了人,凌氏是个少言寡语的,因此一见到穿缎子的贵客便吓的发了抖。
那站在家门口的人,也不是旁人,就是这几日迁丁司从牙行调来的牙婆子,因是官媒,这些牙婆比私媒便体面些,能穿绸,还有月饷拿。
“这位……贵人大姐……我家男人不在家。”凌氏战战兢兢的仰着脑袋招呼人。
凹子比地面低,因此要仰着头说话。
今儿上门的这位官媒姓陈,旁人都叫她陈大姑。
陈大姑捂着嘴巴笑了几声道:“这话说的!我不找你家男人,我就找你!”说完,也不等让,就下了台阶。
那凹子一年四季不见阳光,有些昏暗,因此陈大姑下了凹子便站着不动。凌氏犹豫半天,还是一咬牙取了家里最后小半截蜡烛点了起来。
凹子里有了明儿,陈大姑却依旧站着,这家里味儿实在难闻,她拿着帕子捂着鼻子,手里四下散味儿,没法子她这个月要做三十对的份额,每成一对那是足足的一贯媒钱呢。
凌氏有些不好意思,忙将炕上的零碎丢到一边,将孩崽子们驱赶到角落,拿棉被一捂,也不许他们乱动,怕冲撞了贵人。忙完,凌氏用袖子蹭蹭炕面,还将家里新刷刷舍不得穿的一块新布取出来铺好。陈大姑这才笑笑,坐在炕上与凌氏扯闲话。
凌氏道:“叫……贵人笑话了。”
陈大姑道:“有甚笑话的,早几年我家也是棚民,我什么没见过,这里的道道再没有我清楚的了!早些年咱棚民一个十三岁的丫头要卖一贯三百钱,如今价格上去了那正好年岁的,要两贯一百个钱可是不是?”
凌氏露了一丝怯意,她家是不卖儿女的,因此她看看左右,实在无人帮她说话,便只能道:“是是是是,您是有见识的。”说完,心里却怕这贵人要买自己儿女,凹民虽贱,却也是自由民,卖出去可就是奴隶了。
陈大姑一笑道:“哎,要不是为了活下去,你当我愿意吃这碗饭呢!”话是这般说的,陈大姑依旧骄傲的拍拍腰中的铜牙牌道:“你也泵怕,我是官媒,做的是官家的营生,强拉强拽的那是不入流的人才做的。那等子断子绝孙的买卖,我可来不了……”
凌氏不识字,也不明白那腰牌代表什么,也不懂这路贵人为何屈尊降贵的来家里坐,她只是喃喃的陪着笑脸,等着贵人吩咐她。因贵人说,不会强拉强拽,她便有些稳妥了。
陈大姑唠叨了一会,便道:“我是个直性子人,如今来了,便不兜圈子了。你不认识我,我如今在牙行吃饭,人家都叫我陈大姑!”
凌氏点点头,半天才反应过来,忙福礼道:“大姑好。”
陈大姑却不还礼,依旧坐在炕上道:“昨日衙门长官传了去,一人发了一本底簿,我呢……手里本有要紧事儿,今年保着十多对儿呢,这年前就三四个黄道吉日,我那有这个闲空!
可是长官说了,你们这些人,做的便是这等买卖,也是行善积好的事儿。你们给富贵人家做一次媒人家未必记你,那城外多少贫寒的姑娘因为没嫁妆嫁不出去,你们赶紧去整整这才是积善的好事儿呢,是吧?”
凌氏闻言,脸上一喜,她家如今有两个闺女,大的都十八了,小的也十六了,如今这俩丫头在城门洞给人做缝补买卖,要摸黑才归家。哎,旁人家的闺女哪怕手里有个三五贯都能寻户差不多的人家。可她家不成,一来她家是外来户。二来她家是无根的凹民。三来她家出不起嫁妆。
这凹民区多少户人家的闺女都是这般耽误了,虽凹民也有相互通婚的,可人家也想娶手里有个一两贯嫁妆的好闺女,她家这般贫寒的,自然就没人来问了。
凌氏赶紧深深的福下去问道:“却不知道大姑给俺家说的是那家?我家如今您也看到了……我家如今贫寒,并没有嫁妆给闺女。”
陈大姑一笑:“说的是什么!若你家有嫁妆也没我这一趟,也是你家运气好,碰上圣君了!碰上好年景了!大妹子,如今有这一桩好事儿,我与你分说分说。”
凌氏陪着笑脸,想捧一碗水,又怕大姑嫌弃不端她家的碗,因此只能喃喃的道:“大姑尽管吩咐。”
陈大姑一笑,拿着帕子散散面前没有的灰尘道:“这事儿吧,是个好事儿。如今朝上出了新政,我主慈悲!说是今年要从上京几路军中将那老军户都打发回家。虽是打发,人家都是有功勋的,朝廷也不能白用,因此每位军爷爷便发了一百亩上等田。”
陈大姑说到这里,看看一脸迷茫的凌氏,便笑着接下去道:“那朝中有几位老将军听了,自是欢喜不已,却又担心,你道是担心什么?”
陈大姑说完,等着凌氏接话。凌氏一个老实人,哪会看这等眉眼高低,因此依旧傻兮兮的站着。
陈大姑无奈只能自说自话道:“有位顾老将军知道吧?”
凌氏摇头。
陈大姑一脸骄傲,仿若那位顾老将军与他家有关系一般的道:“哎呦,这你都不知道?哎呀,他家就住城里的平洲巷子!就那位!你可不知道,哎呦,那可是一门双公六候,城里数一数二的体面老爷,那最是怜贫惜老,好人呢。”
凌氏忙不颠的回了一串话,她依旧不知道那体面老爷是哪位:“哦,是是是!”
陈大姑得意洋洋的道:“那老公爷说了,这些兵丁给朝廷卖了那么些年的命,总不能就这般光杆杆的归乡吧?那不是寒人心吗?”
“是是是是。”
“圣上就问,那要如何?”
“是是是是!”
“老公爷就道,那怎么着也得给那些人成一房媳妇不是。”
凌氏眼睛一亮,立马抬头问:“她大姑,您说……您是说?”
陈大姑自然知道她想说什么,于是呸了一口道:“你想多了,人家认识你是那路的人?如今这年月都要走关系,走路子,人家顾公爷的弟弟,顾家的七老爷如今不是管着你们这些凹民吗,人家也是送自己哥哥人情,不然谁管你们啊!”
“是是是是,却不知?”
“如今,万岁爷下旨,凹民凡有适龄女子愿意嫁军户,朝廷出嫁妆十贯做嫁妆,充做去甘州的路费跟安家银子,那些军爷分的田亩可都在甘州呢,说是十年不加赋,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儿呢,对吧?”
陈大姑说完,凌氏愣了,她当什么好事儿呢,那甘州可是绝户郡。把闺女嫁那么远,凌氏舍不得啊。
陈大姑自然知道凌氏怎么想,她站起来,拍拍屁股后的灰尘,笑着不在意的说:“话呢我是带到了,事儿呢,就是这么回子事儿。你家的闺女嫁不嫁自由着你们。我可先说好了,上京的地板儿,凭你们这辈子也甭想去里面立一户。凹民就是流民,流民就是流来流去,去哪儿不是住啊!嫁出去的闺女你就完了生恩,嫁出去就不错了!那里还轮得到你嫌弃……哼,那军中的军爷,凭哪一个手里没有三瓜两枣的存货,也就是年纪大了些,可大了那会疼人啊对吧?”
凌氏陪着笑脸便又是一阵的:“是是是是是是!”
陈大姑唠叨完,说了日子,安排好事宜,留了凭条便站起来去了,徒留凌氏在家里翻来覆去的牵肠挂肚,待她男人回来,夫妇二人又是一夜的做烙饼,心里实在矛盾的很。
天承四年,深秋,乙星日。
上京郊外的小山高处,一个乡农打扮的老汉背着一个五六岁的孩童远远的看着那边焚烧尸体的青烟。他们看了一会,老农放下那孩子,指指远处的青烟对那孩子道:“念官儿,给你爹娘亲人磕个头吧!”
那孩子呆呆的站了半响后,如大人一般将身上的尘埃拂去,慢慢跪下道:“孩儿孟祟给爹娘,给奶奶,给婶娘,给姑姑,姑父,叔叔,哥哥,大姐姐,二姐姐,三姐姐磕头。”
他磕完,那老农又自怀里取出两串纸钱焚烧了后,便又蹲下对那孩童道:“念官儿,咱走吧。”
那孩童点点头,趴在老农的背上,也不说话,也不哭,他只是回望上京,眼中充满仇恨。
天承四年,深秋,乙星日。顾茂峰祭祀完祖先,悄悄来至刑部外堂街巷的一处新宅院,他一推开门便喊道:“娇娇,爷的亲……”
他话音才落,那里厢出来一个美貌的女娘,穿着一身能窥到内部曲线的驴纱衣,对他伸出嫩白的膀子水葱一般的柔荑招魂儿:“呦,傻子?大白日的,你也敢过来!”
顾茂峰一声怪笑铺了过去,抱住这娇娇的胳膊小鸡啄米一般的亲到:“这是三千贯。”他又亲她的脖颈,一边啄一边道:“这是两千贯,爷的娇娇,你也忒贵了些吧?”
第一百零七回
天承八年冬日,一场大雪连降三日,天气骤冷,室外冰封。如今,城里岁数大一点的汲古老人都在屋子里猫着不敢出去。一场大雪,带来无数问题,好在这几年不比从前,凡有个雨雪略大些必然成灾。
这眼见得户部收入越来越多,城里如今花起前来便也气粗。这大雪一下,上京四尉所便纷纷去上面取了牌子,领了钱到迁丁司调用凹民清理积雪,打扫街道。如今上京的各种活计,如到粪,清理水道,打扫里巷卫生等,都必须从迁丁司调人使用,也不为其他,就是给城外的流民找口饭吃。
却不想,四尉所带了牌子去调用人口,那边却把活计推倒了下午。
没办法,今早无人可用,这日一大早的,迁丁司的官老爷去了凹民区张贴告示,说今年冬日碳已到位,着令各家户主取了底簿去迁丁司城外的大仓领木炭米粮。
说起凹民,就是过去的棚民,天承四年迁丁司的顾大人想出一个好招数,着令各州郡凡有流民者,必须依着规划入住棚民区,领取流民户籍。凹民区的住宅很有趣,是在地上挖八尺来深的凹洞,在地面再修一个四到五尺高的木墙,一上顶就是一处冬暖夏凉的凹窝子。因此,棚民自此有了个新代称,凹民。
自凹民有衙门管理开始,凹民的日子是越发的好过了。怎么说,那也比过去乞讨,偷窃,卖儿卖女没人管的强百倍。最初挖凹子,一天给干口两顿果腹,后来凹民被各郡各州集中管理起来,开始在大梁上上下下修路,从此凹民便有了营生。
凡各地人等不拘什么身份,什么职业打凹民修的道路上行走,就要出五十里一次的买路钱。天南海北的人多了去了,五十里十个钱,倒也不贵,不过此举倒是给天下的凹民寻了一个出路。当然,买路钱朝廷是不会直接下发的,这个钱是由迁丁司统一管理调配的。
如今,凡凹民人家,都有按人头分派的一个底簿,每年领取多少布,领取多少粮食,多少供给这个有规定,凹民也分等,家中有壮劳力的自然得的多,劳力少的孤寡贫幼,只能保证最低的生活标准,饿不死,也冻不死罢了。
雪降三日,天寒路滑,外地迁丁司的木炭总算是运至大仓,这日一大早,凹民区的甲道十七户的户主路贵子早早的起床,先穿了几层厚衣御寒,临出门的时候他媳妇不放心,又取了家里的棉被叫他裹着出门。
贵子看看缩在土炕上打滚的几个孩儿,便不忍心,他对他媳妇凌氏道:“给娃们裹了吧,一会子我领了粮食木炭,咱也吃顿饱的。”
贵子媳妇笑笑,转身从屋里炕上的一个翻砖下取了一个布包出来,一层一层的打开七八层才露了一个硬皮面的本本出来。这个就是所有凹民的命根子,凹民底簿。家里吃喝花用,全要看这个本本说话。路贵子是个能够的,懂点木匠手艺,还识得几个字儿,因此他家住在甲道,每个月也有一等口粮,今年过节许还能有斤半肉分分。
贵子出门不久,家中便来了人,凌氏是个少言寡语的,因此一见到穿缎子的贵客便吓的发了抖。
那站在家门口的人,也不是旁人,就是这几日迁丁司从牙行调来的牙婆子,因是官媒,这些牙婆比私媒便体面些,能穿绸,还有月饷拿。
“这位……贵人大姐……我家男人不在家。”凌氏战战兢兢的仰着脑袋招呼人。
凹子比地面低,因此要仰着头说话。
今儿上门的这位官媒姓陈,旁人都叫她陈大姑。
陈大姑捂着嘴巴笑了几声道:“这话说的!我不找你家男人,我就找你!”说完,也不等让,就下了台阶。
那凹子一年四季不见阳光,有些昏暗,因此陈大姑下了凹子便站着不动。凌氏犹豫半天,还是一咬牙取了家里最后小半截蜡烛点了起来。
凹子里有了明儿,陈大姑却依旧站着,这家里味儿实在难闻,她拿着帕子捂着鼻子,手里四下散味儿,没法子她这个月要做三十对的份额,每成一对那是足足的一贯媒钱呢。
凌氏有些不好意思,忙将炕上的零碎丢到一边,将孩崽子们驱赶到角落,拿棉被一捂,也不许他们乱动,怕冲撞了贵人。忙完,凌氏用袖子蹭蹭炕面,还将家里新刷刷舍不得穿的一块新布取出来铺好。陈大姑这才笑笑,坐在炕上与凌氏扯闲话。
凌氏道:“叫……贵人笑话了。”
陈大姑道:“有甚笑话的,早几年我家也是棚民,我什么没见过,这里的道道再没有我清楚的了!早些年咱棚民一个十三岁的丫头要卖一贯三百钱,如今价格上去了那正好年岁的,要两贯一百个钱可是不是?”
凌氏露了一丝怯意,她家是不卖儿女的,因此她看看左右,实在无人帮她说话,便只能道:“是是是是,您是有见识的。”说完,心里却怕这贵人要买自己儿女,凹民虽贱,却也是自由民,卖出去可就是奴隶了。
陈大姑一笑道:“哎,要不是为了活下去,你当我愿意吃这碗饭呢!”话是这般说的,陈大姑依旧骄傲的拍拍腰中的铜牙牌道:“你也泵怕,我是官媒,做的是官家的营生,强拉强拽的那是不入流的人才做的。那等子断子绝孙的买卖,我可来不了……”
凌氏不识字,也不明白那腰牌代表什么,也不懂这路贵人为何屈尊降贵的来家里坐,她只是喃喃的陪着笑脸,等着贵人吩咐她。因贵人说,不会强拉强拽,她便有些稳妥了。
陈大姑唠叨了一会,便道:“我是个直性子人,如今来了,便不兜圈子了。你不认识我,我如今在牙行吃饭,人家都叫我陈大姑!”
凌氏点点头,半天才反应过来,忙福礼道:“大姑好。”
陈大姑却不还礼,依旧坐在炕上道:“昨日衙门长官传了去,一人发了一本底簿,我呢……手里本有要紧事儿,今年保着十多对儿呢,这年前就三四个黄道吉日,我那有这个闲空!
可是长官说了,你们这些人,做的便是这等买卖,也是行善积好的事儿。你们给富贵人家做一次媒人家未必记你,那城外多少贫寒的姑娘因为没嫁妆嫁不出去,你们赶紧去整整这才是积善的好事儿呢,是吧?”
凌氏闻言,脸上一喜,她家如今有两个闺女,大的都十八了,小的也十六了,如今这俩丫头在城门洞给人做缝补买卖,要摸黑才归家。哎,旁人家的闺女哪怕手里有个三五贯都能寻户差不多的人家。可她家不成,一来她家是外来户。二来她家是无根的凹民。三来她家出不起嫁妆。
这凹民区多少户人家的闺女都是这般耽误了,虽凹民也有相互通婚的,可人家也想娶手里有个一两贯嫁妆的好闺女,她家这般贫寒的,自然就没人来问了。
凌氏赶紧深深的福下去问道:“却不知道大姑给俺家说的是那家?我家如今您也看到了……我家如今贫寒,并没有嫁妆给闺女。”
陈大姑一笑:“说的是什么!若你家有嫁妆也没我这一趟,也是你家运气好,碰上圣君了!碰上好年景了!大妹子,如今有这一桩好事儿,我与你分说分说。”
凌氏陪着笑脸,想捧一碗水,又怕大姑嫌弃不端她家的碗,因此只能喃喃的道:“大姑尽管吩咐。”
陈大姑一笑,拿着帕子散散面前没有的灰尘道:“这事儿吧,是个好事儿。如今朝上出了新政,我主慈悲!说是今年要从上京几路军中将那老军户都打发回家。虽是打发,人家都是有功勋的,朝廷也不能白用,因此每位军爷爷便发了一百亩上等田。”
陈大姑说到这里,看看一脸迷茫的凌氏,便笑着接下去道:“那朝中有几位老将军听了,自是欢喜不已,却又担心,你道是担心什么?”
陈大姑说完,等着凌氏接话。凌氏一个老实人,哪会看这等眉眼高低,因此依旧傻兮兮的站着。
陈大姑无奈只能自说自话道:“有位顾老将军知道吧?”
凌氏摇头。
陈大姑一脸骄傲,仿若那位顾老将军与他家有关系一般的道:“哎呦,这你都不知道?哎呀,他家就住城里的平洲巷子!就那位!你可不知道,哎呦,那可是一门双公六候,城里数一数二的体面老爷,那最是怜贫惜老,好人呢。”
凌氏忙不颠的回了一串话,她依旧不知道那体面老爷是哪位:“哦,是是是!”
陈大姑得意洋洋的道:“那老公爷说了,这些兵丁给朝廷卖了那么些年的命,总不能就这般光杆杆的归乡吧?那不是寒人心吗?”
“是是是是。”
“圣上就问,那要如何?”
“是是是是!”
“老公爷就道,那怎么着也得给那些人成一房媳妇不是。”
凌氏眼睛一亮,立马抬头问:“她大姑,您说……您是说?”
陈大姑自然知道她想说什么,于是呸了一口道:“你想多了,人家认识你是那路的人?如今这年月都要走关系,走路子,人家顾公爷的弟弟,顾家的七老爷如今不是管着你们这些凹民吗,人家也是送自己哥哥人情,不然谁管你们啊!”
“是是是是,却不知?”
“如今,万岁爷下旨,凹民凡有适龄女子愿意嫁军户,朝廷出嫁妆十贯做嫁妆,充做去甘州的路费跟安家银子,那些军爷分的田亩可都在甘州呢,说是十年不加赋,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儿呢,对吧?”
陈大姑说完,凌氏愣了,她当什么好事儿呢,那甘州可是绝户郡。把闺女嫁那么远,凌氏舍不得啊。
陈大姑自然知道凌氏怎么想,她站起来,拍拍屁股后的灰尘,笑着不在意的说:“话呢我是带到了,事儿呢,就是这么回子事儿。你家的闺女嫁不嫁自由着你们。我可先说好了,上京的地板儿,凭你们这辈子也甭想去里面立一户。凹民就是流民,流民就是流来流去,去哪儿不是住啊!嫁出去的闺女你就完了生恩,嫁出去就不错了!那里还轮得到你嫌弃……哼,那军中的军爷,凭哪一个手里没有三瓜两枣的存货,也就是年纪大了些,可大了那会疼人啊对吧?”
凌氏陪着笑脸便又是一阵的:“是是是是是是!”
陈大姑唠叨完,说了日子,安排好事宜,留了凭条便站起来去了,徒留凌氏在家里翻来覆去的牵肠挂肚,待她男人回来,夫妇二人又是一夜的做烙饼,心里实在矛盾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