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到娘子在何处惹来蚊虫,我照实说了。”白双槐又摸出只木梭,“舒公子听说娘子想要了解耕织,又送了只梭子。”
    云涧看着她的眼色,起身绕过屏风,将所有物件尽数接过,送到她面前。
    她趴在软枕上,拿起木梭,若有所思道:“云涧,这东西有什么用?又有什么特别的?”
    云涧回答:“织机是用丝线交错排列织成布匹,这梭子,就是织机上牵丝引线用的。”
    “牵丝引线。”她把玩着这只木梭,示意云涧先行离去,随后披上衣衫,走到白双槐身前:“知道那舒公子是谁吗?”
    白双槐莫名,摇了摇头。
    “张湍。”
    “张大人?”白双槐更是奇怪,“可属下留意过,声音、身形,都不像。”
    “以为左手写字、改换腔调,就能瞒得过我。”她捏住木梭,投壶般瞄向屏风。屏风以素绢制成,绢绘高山明月。腕间发力抛出,木梭飞向屏风,刺破高悬月轮,留下乱丝残绢的疮孔。
    张湍离宫密谋逼宫的那些时日,她常常翻阅琅嬛斋藏书,尤其是他留下的批注,以及他曾日书一本的弹劾奏疏。无论左手右手的笔迹,遣词造句的习惯,乃至他的思绪起落,她都了如指掌。
    更何况,再谨慎的伪装终究是伪装,惊慌那刻探出的右掌,远比他的口说手写来得诚实。
    “那娘子有何打算?”
    “不急。”
    此后数日,赵令僖每日晨起查看水田,饭后随云涧学习织布,宅中存着架老旧织机,稍有朽蛀,刷洗修整后仍能使用。而张湍送来的木梭,昨夜滚入床底后再无人理会。待学会织布后,她每日都在织机前重复单调的动作。
    一梭一线,交织叠压,枯燥乏味。
    织机吱呀哒哒作响,布匹逐渐在她手底成型。
    只最简单的素布,都叫她肩颈僵硬、腰酸背痛,每日卧床入睡前,耳畔仍无止无休地奏唱着织机的声响。
    经这番艰辛磨砺,终于一寸布成,在云涧协助下收尾拆卸。她握着仅寸许长的素布,浑身骨骼筋肉无一处不疼痛。她缓步挪到水田边,手掌抚过稻尖,这些秧苗较从前长高了些许。
    耕种织布,如今她都有尝试。只这几日的劳作,就已令她疲惫不堪,何况日日劳作于田间织机的那些百姓。若非亲身经历,再详细的文字记述,再生动的声情并茂,都难叫人感同身受。尤其是身处宫墙内、府院中,高高在上,又如何能体察民生疾苦。
    心有所感,她唤来笔墨,握笔的手因劳累疼痛而颤抖,只好用右掌压住左腕,慢腾腾书信一封,遣庄宝兴送去沈宅。原定要在此间长住,经这几日后,她决定在稻苗成熟后离开。
    碧水村虽能看到民生,却只有一村一姓之民生。
    她想看千家万户,真正的百姓民生。
    回信很快送到,沈越十分赞同她的想法,送来辽洋舆图,附有记载各州县风土人情的书册。待将书册收起,她抬眼一瞥,忽见镇纸下压着的一寸素布。
    稍加思索,她抽出素布,提笔于角落点下朵墨梅。
    “送到舒家,就说是木梭还礼。”
    作者有话说:
    阿喜表示喜欢:文弦怀思
    张湍传达喜欢:木梭牵思
    说句天作之合不过分吧
    ? 第103章
    稻苗寸寸长高,渐渐泛黄。
    赵令僖每日整理稻田、操纵织机,走访村户、结识佃农,至收成时,已将碧水村及邻近几个村落的情况记在心中。院中种下的稻子,长势不如田中,收来经佃农帮助,晾晒脱谷,粗碾过后,得米升许。
    云涧捧来瓷坛将米仔细收入,一粒不落,笑问她说:“娘子忙了这么许久,打算如何处置这些白米?”
    “布也织了不少,裁下一半,再分一半白米出来,一并包好。”她捏起几粒米,长日辛劳,她的皮肤镀上层淡淡霞彩,与那米粒的色彩愈发相近。
    云涧问:“那余下的要给舒公子那边送些吗?”
    这些时日,她常与张湍礼尚往来。
    早笃定对方身份,她故作不知,只当寻常邻里来往。
    此前沈越说,即便是名正言顺登基继位的明君贤主,尚不能使朝野百官完全满意,更遑论是她?来日临朝,她面对的,将是远比一首歌谣、一篇檄文更加凶险的惊涛骇浪,也更应冷静沉着,平和应对。倘若面对一个张湍,就避如蛇蝎,那将来如何面对文武百官、天下万民?现今张湍自请离任,三年后若如期复职,于她而言有益无害。何不以此为契机,以张湍为始,去宥常人不能宥之怨憎,去忍常人不能忍之委屈,成常人不能成之功业。
    所以有荒园一会,原是沈越盼她能与张湍心平气和地沟通。
    这些道理,她并非不懂,可真当面对面时,开口就是那些尖锐刺耳的话。多亏田野农忙,整日百事压身,让她无暇多思真实的怨憎。偶有空闲时的零散往来也多假托他人,让她能送去那些虚假的友善。
    她再捏起数颗米粒:“余下这些,再分出一半,煮成粥饭送去舒宅。就说院里种的稻谷成功收成,借这粥饭谢舒公子当日的建议。”
    “那再剩下的呢?”
    “再分一半存好。最后余下的部分,一并蒸了,晌午大家都分着尝尝。”
    她带着米粒回屋,取出枕下压着的佛珠,想了许久后找来剪子,将?????串珠的绳子绞断,一百零四颗珠子滚了满床。织布余下不少丝线,她将这些丝线穿针后撮拧结实,将珠子一颗颗重新穿上,最后再穿粒粗米,末端绑结。
    米粒夹在两颗圆珠间,渺小而脆弱。她动作轻缓将珠串盘蝶放回枕下,屋外云涧叩门道:“娘子,午饭备好了。”
    桌前,她头回嗅出白饭的甜香,稍显粗糙的口感摩擦着牙齿舌头,最终滑过喉咙落入腹中。
    原来是如此滋味。
    “云涧,剩下的布够裁套衣服吗?”
    “娘子要什么样的衣服?”
    “寻常就行。”
    “比着娘子身量应能裁出一套,只是料子太粗,恐怕娘子穿不习惯。”
    “无妨。等到这里的田都收完,晚稻种下,今年的账大致算好,我就离开。”她将碗筷放下,碗中不余一粒米。
    至十月,田间晚稻大都已插下。
    宅院中那方水田虽浇透了水,却无秧苗。一离开,这块地便要荒了,她坐在矮砖墙上,手指划过水面,澄清的水带起些微泥沙,渐显浑浊。
    竟有些舍不得,分明这些日子在这块田里添了不少疼痛,落下无数汗珠。
    她从怀中取出块方帕,打开后显出数颗谷粒,是她晾晒脱谷前留存的种子。她只留下两粒,余下的尽数抛洒入水田,几朵轻盈水花落下后。她收起谷粒方帕,起身离开。
    所有行李准备妥当,她换上云涧新裁的粗布衣,布巾包髻,荆钗簪发。
    白双槐驱来马车:“娘子,是先回昙州吗?”
    “先去舒家。”
    舒家院门前的石狮经秋雨刷洗,看着愈发精神。门童见到赵令僖下车,初时不敢认,回忆许久才不大确定地问了句,而后喜不自禁将人请入院中。
    过正厅入后院,院中没有亭台楼阁,没有泉石花木,只有片空地。
    空地上零星散落着稻秆谷粒,初来时她见舒家宅子占地辽阔,以为后院是园林景观,未料到竟是片晒谷场。门童引她来此等候,想是张湍近日都在此间忙碌。预料中事,她与他虽不同症,沈越却给了同方。
    不过这空空荡荡的晒谷场,遮掩形容要困难不少。
    “娘子久等。”
    久违的声音在背后响起,她楞在原地。
    张湍。
    不是此前伪装的腔调,是他原有的嗓音。
    此间无泉,却有泉落青石;此间无风,却有风动珠帘。
    她按下无律的心跳,按下浮动的呼吸,缓缓转身,轻轻抬眼。
    阳光在她身后,将温暖铺在她后背,将影子铺在张湍身上。身躯无法阻拦的光,尽照张湍脸庞。和煦暖光为眉眼添笔温和,将神态梳作柔顺,将疏离清高点点化去,冰雪成春溪,淌过疮痍大地。
    她开始思索,在记忆中搜寻张湍的模样。
    她记得三四年前,殿前初会,也记得雪落长街,凄然伏跪。
    可更记得冰雪夜,湖上风。前所未有的困倦疲乏压得她无法喘息,她伏在琴案,半开半合的眼睛,被寒风吹得愈发酸涩,他直直坐在案边,居高临下地讥嘲着她这一隙的落寞。
    那夜的风雪飘进她的双眼,盖住她的喉咙。
    “是你。”
    语调冰寒,如深井幽潭的水,四面八方,挤压着他,几乎令他窒息。
    窒息也令他愉悦。
    “听说娘子要走,”张湍温声带笑,“不知可有荣幸,能与娘子同行?”
    他知道,她定早已将他看穿。可数月来,仍愿不远不近地来往,是她于他有所求,哪怕敷衍潦草,亦不会再将他彻底拒之门外。
    “同行?”轻俏的笑遮过寒风。
    或许沈越言之有理,他于她有益无害,所以她尝试宽宥。可如今一见,她总想起过往的怨憎,人心如此,如何放下。
    “九省百州,愿同往之;天下万民,愿同访之。”
    她转身望向西落太阳,他于她有所图,一如当年陆亭。她可以将陆亭发配戍边,也能亲笔书信诏他回京成婚。如今,她也该能为来日功业,带他同行。他在她心中,不该有所不同。
    眼睛被阳光灼烫,合上双眼,前方一片血红。
    “好。”她说。
    他不该有所不同。
    她睁开双眼,歌谣与檄文在耳边乱窜。如沈越所说,她要回朝,朝中该有人为她执笔,为她与百官口舌之战。王焕已逝,沈越年迈,张湍虽无资历,可已名晓天下、官拜首辅,于她而言,是上上之选。
    “张湍。”她回身看他,他被血红遮住面容:“我可以答应。但这一路上,只你一人,死生由我,你答不答应?”
    张湍后退半步,长揖回说:“只我一人,死生由你。”
    “一炷香后,我就启程。”
    她不理会,兀自从他身边走过,快步回到车中。
    一炷香后,车轮滚动,再次走上坎坷小路。
    马车后,张湍背负行囊,一人一马,远远跟随。
    白双槐率先觉察,探身看了许久,险些从车上跌下,稳住后急忙隔帘知会她道:“娘子,张大人在后边跟着。”
    “随他。”
    因要远行,便先往昙州沈府辞行。沈越穿着的衣衫料子,她觉着眼熟,好似是她忙碌数月织出的那些。酒席践行,临别前,沈越赠她书信两封,闲印一枚。
    “这封信上,写着沈迎这几个月查到的缈音的消息,推测人仍在辽洋,应在昙州以西,很可能是在钧州一带。”沈越拿出另封信函又道,“这封信,却不是现在看的。我年纪不小了,不知还有多少年头能活,心里总怕看不见你还朝那日。等到那日,若我还活着,这信便不用看,若我已不在人世,再拆开来看。”
    “老师寿比南山,怎会等不到那日。”她将信函推回。
    “不说这些虚的。”沈越笑笑,将两封信与闲印一同递来:“活这么大岁数,虽说是当过一回逃兵,但也有些学生散在九省。在辽洋时,若无处下榻,随便扯个树皮枯叶落枚章子送去近处义学,不说多的,遮风挡雨的屋檐还是有的。等出了辽洋,真到走投无路的时候,若能找到我的那些学生,将这闲印送去,或许能顶些用。”

章节目录


殿前御史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阁只为原作者扫红阶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扫红阶并收藏殿前御史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