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帝国到了楚昭手里,他不仅打下了幽云十六州,迫使北戎远遁南戎内附,现在连鞑靼人也俯首称臣,帝国的版图已经扩充了几乎一倍。此时再偏安于建业,已经很不合适了。
因为越来越大的北疆需要更多的军队镇守,如果都从建业调派,路途太长,花费太高,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势必成为大楚不可承受之重。
而且纵观前世的中国历史,定都南边的政权,大多都存在边疆问题,而如果都城北移,则更加利于维护北方的稳定。
为了后世可能出现的不孝子孙考虑,迁都西京,以后他们还能再躲回建业去,如果一直定都建业,日后再有外族濒临城下的局面,他们可没有系统和韩起两只金手指,到时候再往南边,又能跑到哪里去呢?只怕难逃南宋南明东晋等偏安政权的厄运。
迁都的第二点好处,就在于能够再次削弱世家的势力。
如果真的迁都,都城的达官显贵明显会吃个哑巴亏。如果跟着迁走,原本在建业盘根错节的斜桥世家,将会因为这一次背井离乡的北迁而进一步衰落下去。如果不肯迁徙,大楚的经济政治中心必定随着都城而转移,那时候就算他们盘踞在南方,也成不了什么气候。
当然了,军事政治形势固然是迁都的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内因还是解决大楚陛下的私人问题。迁都西京不仅可以让王将军和他的家人团聚,更能方便楚昭一家团圆。
不论最后一点,有了前两点好处,就足以说服陈参这种聪明人了。
只是陈参做事周全,虽然心里已经倾向于迁都,口中却不肯大包大揽,略想了片刻,方道:“迁都这种事情,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一件大事。也不是说迁就能迁的。”
天家无私事,做了皇帝,搬家可就成了一件能够决定王朝命运的大事。迁都迁都,可不是楚昭一个人抱着儿子赶个牛车,晃悠着去西京那么简单。
迁都不但要迁走皇族,还要迁走皇族的仆人心腹若干人,斜桥世家若干人,寒门大臣若干人,士兵百姓若干人,这些人也要找地方住,也要修房子。
西京虽然曾经做过北魏的都城,但早就被胡人糟蹋得不成样子了。城里的街道、宫殿都得重修,城市布局也要重新安排。相当于在北方大地上重新建都。
不过这个问题虽然难办,还是可以解决的,毕竟楚昭治下的朝廷不养闲人,工部不是摆着好看的,上方山上那些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高级供奉也不是吃闲饭的。
加之打服了鞑靼,收拾了朝廷里有异心之人,改革工作也初见成效。元嘉君臣夙夜不息的努力终于初见成效,一个盛世的雏形渐渐丰满。在这样的时代里,营造一座新都并不是难事。
“ 陛下坚持迁都的主要原因是为控制北方边界,保证国家安全,促进民族大融合。按说迁都就能解决这一问题,但陛下想过没有,还有一样东西是必须的。 如果这个难题不解决,迁都也等于白迁。 ”陈参背对着楚昭站在地图旁,指着西京的位置问道。
楚昭提出了大略框架,但细节他自己也没想好,此时自然回答不上来。
好在陈参并不故弄玄虚,很体贴的自问自答道:“粮食,迁都最大的问题就是粮食。毕竟大楚经济重心其实偏南。”
当初大楚定都建业,除了北边总被胡人骚扰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建业附近是大楚的产粮区,而北方因为黄河泛滥的问题,产粮量已经不如南方了。
楚昭一听,放下了心:“这事也好解决,寡人早就让北地军屯试种了马铃薯和玉米,这些作物都不挑地,而且产量高,北边的粮食,吃饱不成问题。”
楚昭满意的补充道:“当然,玉米马铃薯只是权宜之计,等过几年稳定下来,我还打算要治理河道,疏通运河的,到时候贯通南北,才能根本解决粮食问题,也能极大的促进南北贸易的繁荣。这次迁都之事,新都便交予子谋,旧都那边还是景深负责,好了,寡人也乏了,你下去拟定一个章程。”
典型的上级动动嘴,下级跑短跑的官僚作风。
陈参却任劳任怨,一脸激动的转身,去为陛下达成心中所愿。
楚昭满意地看着陈参的背影,觉得自己这辈子最大的幸运就是得了这么些能干的大臣。
随着帝国走上正轨,能用到他这个皇帝的地方反而越来越少。楚昭本人其实没什么权力欲,就很满意做个橡皮图章。
系统虽然略有抗议,不过现在有了交互功能,楚昭便以真正的圣明天子都是垂拱而治为由,将它打发了回去。系统支吾两句,也就默许了楚昭消极怠工的做法。这也是因为它现在有了新的追求,加上楚昭这段时间表现很好,所以才这般好说话。
系统看着厉害,其实很好忽悠,怪不得未升级前,没有交互系统功能。大概设计者不想系统过早的在使用者面前曝露智商。
这么想着,楚昭不由微微一笑,并没有注意到系统这段时间不同寻常的沉默和种种鬼祟的举动。
第160章
岁月倥偬而过。惊心动魄的元嘉二十二年终于慢慢远去,迁都的事情也在陈参和崔景深的主持之下,按部就班地进行。
元嘉二十三年秋月,由工部员外郎黄衡督造的西京正式完工。这一次建造是根据楚昭提供的唐都长安考古复原图,对原本西京的规划布局做了较大变动。
要说明的是,黄衡不愧是墨门第一人。楚旦坏事之后,魏显似乎也跟着对政治失去了兴趣,反而一心一意给黄衡打起了下手,投身到了大楚科研事业之中。有了黄衡夫夫强强联合,加上楚昭给出的许多现代经验,西京的建设具有绝对的超前意识。
设计者十分注意城市的整体规划,分别修建了数条主线和支线,把西京市区规划成形状整齐的方块,并制定了严厉的规定,禁止乱搭乱盖,还铺设了完整的下水道系统。各大街的两侧都有排水沟,沟宽三点三米,深达二点一米。这些纵横的水沟解决了西京城的排水问题。由于沟宽,而且是明沟,因此在交叉路口处都架有桥。同时因为陛下要求了一定的绿化面积,黄衡便在设计时让大街的两侧和排水沟边都种上了树木。这些行道树以梧桐为主,株行距整齐划一,纵横成行,保养及时,春夏秋冬都有不同的风景。
迁都的消息一传出来,比起那些拖拖拉拉不肯迁都的大臣,商人们倒是第一时间嗅出了商机,开始火速赶往西京买房置产,一时房价飙升,导致朝廷不得不出台限购政策。
不过有这些商人提前来把都城住熟,倒是营造出一种繁华热闹,熙熙攘攘的景象。到闹嚷嚷的官员们来的时候,就发现城中布局整齐,贸易繁荣,梧桐成荫,风景宜人,市民富足有礼,绝对是当时第一的国际大都市。和欧洲中世纪混乱肮脏的所谓城区一对比,被无数胡人称为“叫人向往的东方天堂”。
然而胡人向往,大楚的朝臣并不向往——因为大楚的天子任性北上,一年间不肯回建业,他又掌握着实权,朝臣尽管大多不乐意,也只好千里迢迢搬来了位于三秦之地的西京。而这些满心怨愤的先头部队到了西京,第一件事自然就是找到楚昭犯言直谏。
楚昭早就有了心理准备,知道迁都这事不可能一帆风顺,实际情况比他预想的更糟糕——满朝文武根本没有几个人赞成他迁都。
这也难怪,人都是为利益所驱动的生物。大楚的经济文化重心在南边,朝臣也都是长期在南方生活的,老婆孩子都在建业,狐朋狗友、社会关系也都在这里,谁愿意跟着楚昭来北方吹风?
好在楚昭早有准备,他虽然时常任性到叫大臣想以下犯上,有时候却又体贴的叫臣子们心里暖融融的,恨不得立即为了陛下去死上一死。这一次也不例外。
新建好的西京经过细心谋划,被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外郭城由笔直的南北十一条街和东西十四条街纵横交错,形成了方格网的布局。各街之间所形成的方格是里坊,分为商业区和住宅区。最初的规划为一百零八坊,各坊除有一条大街或十字大街之外,还有规划整齐的纵横曲、巷和沿坊墙的顺墙街道。这些里坊,除一般市民的住宅之外,尚有不少官僚府第和寺庙,它们往往占据距离宫廷、官署和市场比较近的繁华区或风景优美的区域。也算是楚昭给那些为自己打工卖命的臣子的福利待遇。
大臣们搬来的时候西京外郭城已经修建完毕,布局井井有条。各家各户只等着抽签摇号分房子。当然,如果对按制分得的房子不满意,也可以自己出钱另买,只是非福利房比较昂贵,而且还限购。大臣们工作的地方,也就是中央官署区,便修建在皇城之中,同时,皇城中还有举行重大庆典的广场。再往内,便是号称大内的宫城,也就是皇帝一家子住的地方。
大楚西京的规划,把宫城皇城以及官员住宅区集中一处,布置在中轴线的北端。这无疑比过去官员住所杂处于坊市间的都城规划分区明确,同时宫殿官府集中于城市中轴线上,无形中显示出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给人潜意识里一种暗示心理。
尽管大臣们进京时一肚子邪火,可是到了都城,被安置妥当之后,心气便都平和了下来。事情到这里,楚昭才算是初步将这群大臣安抚了下来。
眼看着事情越来越顺利,然而在这关键时刻,突然平地里起了波澜,大楚出了一件影响极坏的贪腐案——深受陛下宠幸,又有王将军撑腰的谢家新贵谢澹,抢了本来分给礼部员外郎苏不疑的房子。苏不疑气不过去衙门告状,被诬陷下狱。谢澹还想支使人屈打成招,可惜苏员外是个硬骨头,宁死也要守住他的房子。
苏不疑虽然出身寒微,但现在可不是世家一手遮天的年月了。更何况如今正值迁都的敏感时刻,谢澹这下子可捅了马蜂窝。
说起来谢澹这货也是不争气。王家最先响应迁都的号召,举家搬来了西京。谢澹的身份既然变成了王若谷的侍君,那必定要去王家后院待着的。往时隔得远,还有一些说头,要陪伴在将军身边照顾起居还勉强讲得通,如今却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了。
可王若谷的夫人钟氏并不是好相与之辈,虽然碍于谢家和陛下的面子并不会亏待他,对他客客气气的,暗地里却使了不少绊子,叫谢澹在王家里人人厌弃。谢澹再有小心思,到底是在人物关系简单的谢家里娇生惯养出来的男孩子,情商并不高,自然每天都莫名其妙不顺心得很。可是说起来,也是好吃好喝的伺候着,没人打骂与他。
这些也都好说,关键是王若谷并不常回家,谢澹心里后悔。可是路都是自己选的,后悔有什么用?因此便日日骑着马上街闲逛,心里琢磨着搬出去住。
这一闲逛就看中一套房子,一打听,是礼部一位小官吏的房子,管这个里坊分房之事的恰好是谢家一个部曲,谢澹一番运作之下,就把这套房子拿了下来。苏不疑这个吏部小官吏去告状,反倒被抓住下了大狱。
无论什么时代,都不能阻止既得利益集团利用手里的权利让自己过得更好。依照谢澹的家室身份,他这么做放在平时其实不会有人去找他麻烦,就连那个礼部小官吏,也只是吃个哑巴亏而已。所以说这件事本身并不是值得朝堂关注,可偏偏苏家已经住进那座房子里去了,谢澹手下的人做了类似现代拆迁队的事情,终于闹出了人命。苏不疑知道自己老母亲被人推倒在地,伤重过世之后,差点一头撞死在丹凤门前。
此事发生在迁都这个敏感时期,又直接牵涉到了军队和谢家的势力。自然有人趁机攻击谢澹,想搞臭王若谷,从而阻止楚昭迁都。
在有心人的操作之下,福利房事件持续升温,到了第五日,本是御驾迁居行宫的日子。百官却不愿意上贺表。
百十来号官员还每人手里都举着一本奏疏,以弹劾王若谷之名,黑压压全在午门外跪下,要奏疏直呈皇帝。
今日不是大朝之日,便启用了紫宸殿,以做常朝听政之用。
虽说是小朝会,但会上意见完全是一边倒,其实就是针对迁都一事的批斗会,如果换个一般的皇帝,看到如此多的手下反对自己,很可能会动摇,但楚昭不是一般的皇帝,他坚持了自己的看法,坚定了迁都的决心。
“你们都不要再说了,迁都之事已定,绝不再更改!”被下面唧唧歪歪的大臣闹得心烦,楚昭一锤定音。然后甩袖子宣布退朝,任凭一堆大臣在下面哼哼唧唧。
事实上,很多大臣提出的意见很中肯,如迁都劳民伤财,可能产生各种腐败问题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何况还有谢澹这个实例摆在面前。
楚昭虽然坚定地相信迁都是正确的,此刻也有些受不住压力。他点开系统,再次运算了一番,发现系统能量又降低了。
关上系统,楚昭有些烦闷地绕着御书房走了两圈。迁都是一项大工程,耗时耗力,这几天他的食量大增,而且脾气也总是很急躁,迁都之事本就千头万绪,况且朝堂上反对者占多数。在这样的情况下,敢于坚持观点,毫不退让,楚昭身上承受着极大的压力。
“陛下,王将军还等在外头,咱家这就让他回去。”苏溪上来轻声说道。
楚昭定了定神:“传吧,我没事。”
王若谷自来都是坚定的保皇党,这一回也不例外,他常驻边关,于公于私都是支持迁都的。王家的表现自王若谷掌舵之后就一直很好,只是这一次他的侍君出了事情,楚昭是必然要听听这位王家族长的处理意见。
两人商量了一会儿正事,王若谷突然问楚昭:“陛下迁都……是为了韩起吧。”
楚昭楞了一下,见王若谷问得很平静,估计他大概是从谢澹口中知道自己在边荒集中的作为,也不再隐瞒,微微露出一个笑容,回答道:“是也不是,毕竟我是真的很喜欢韩起,只喜欢他,愿意和他共度一生。只是阿昭是陛下,但是陛下不只是阿昭。我知道的,王叔放心,我不会因私废公。”
王若谷面无表情地缓缓低头,凝视楚昭片刻:“那你开心吗?”
因为越来越大的北疆需要更多的军队镇守,如果都从建业调派,路途太长,花费太高,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势必成为大楚不可承受之重。
而且纵观前世的中国历史,定都南边的政权,大多都存在边疆问题,而如果都城北移,则更加利于维护北方的稳定。
为了后世可能出现的不孝子孙考虑,迁都西京,以后他们还能再躲回建业去,如果一直定都建业,日后再有外族濒临城下的局面,他们可没有系统和韩起两只金手指,到时候再往南边,又能跑到哪里去呢?只怕难逃南宋南明东晋等偏安政权的厄运。
迁都的第二点好处,就在于能够再次削弱世家的势力。
如果真的迁都,都城的达官显贵明显会吃个哑巴亏。如果跟着迁走,原本在建业盘根错节的斜桥世家,将会因为这一次背井离乡的北迁而进一步衰落下去。如果不肯迁徙,大楚的经济政治中心必定随着都城而转移,那时候就算他们盘踞在南方,也成不了什么气候。
当然了,军事政治形势固然是迁都的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内因还是解决大楚陛下的私人问题。迁都西京不仅可以让王将军和他的家人团聚,更能方便楚昭一家团圆。
不论最后一点,有了前两点好处,就足以说服陈参这种聪明人了。
只是陈参做事周全,虽然心里已经倾向于迁都,口中却不肯大包大揽,略想了片刻,方道:“迁都这种事情,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一件大事。也不是说迁就能迁的。”
天家无私事,做了皇帝,搬家可就成了一件能够决定王朝命运的大事。迁都迁都,可不是楚昭一个人抱着儿子赶个牛车,晃悠着去西京那么简单。
迁都不但要迁走皇族,还要迁走皇族的仆人心腹若干人,斜桥世家若干人,寒门大臣若干人,士兵百姓若干人,这些人也要找地方住,也要修房子。
西京虽然曾经做过北魏的都城,但早就被胡人糟蹋得不成样子了。城里的街道、宫殿都得重修,城市布局也要重新安排。相当于在北方大地上重新建都。
不过这个问题虽然难办,还是可以解决的,毕竟楚昭治下的朝廷不养闲人,工部不是摆着好看的,上方山上那些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高级供奉也不是吃闲饭的。
加之打服了鞑靼,收拾了朝廷里有异心之人,改革工作也初见成效。元嘉君臣夙夜不息的努力终于初见成效,一个盛世的雏形渐渐丰满。在这样的时代里,营造一座新都并不是难事。
“ 陛下坚持迁都的主要原因是为控制北方边界,保证国家安全,促进民族大融合。按说迁都就能解决这一问题,但陛下想过没有,还有一样东西是必须的。 如果这个难题不解决,迁都也等于白迁。 ”陈参背对着楚昭站在地图旁,指着西京的位置问道。
楚昭提出了大略框架,但细节他自己也没想好,此时自然回答不上来。
好在陈参并不故弄玄虚,很体贴的自问自答道:“粮食,迁都最大的问题就是粮食。毕竟大楚经济重心其实偏南。”
当初大楚定都建业,除了北边总被胡人骚扰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建业附近是大楚的产粮区,而北方因为黄河泛滥的问题,产粮量已经不如南方了。
楚昭一听,放下了心:“这事也好解决,寡人早就让北地军屯试种了马铃薯和玉米,这些作物都不挑地,而且产量高,北边的粮食,吃饱不成问题。”
楚昭满意的补充道:“当然,玉米马铃薯只是权宜之计,等过几年稳定下来,我还打算要治理河道,疏通运河的,到时候贯通南北,才能根本解决粮食问题,也能极大的促进南北贸易的繁荣。这次迁都之事,新都便交予子谋,旧都那边还是景深负责,好了,寡人也乏了,你下去拟定一个章程。”
典型的上级动动嘴,下级跑短跑的官僚作风。
陈参却任劳任怨,一脸激动的转身,去为陛下达成心中所愿。
楚昭满意地看着陈参的背影,觉得自己这辈子最大的幸运就是得了这么些能干的大臣。
随着帝国走上正轨,能用到他这个皇帝的地方反而越来越少。楚昭本人其实没什么权力欲,就很满意做个橡皮图章。
系统虽然略有抗议,不过现在有了交互功能,楚昭便以真正的圣明天子都是垂拱而治为由,将它打发了回去。系统支吾两句,也就默许了楚昭消极怠工的做法。这也是因为它现在有了新的追求,加上楚昭这段时间表现很好,所以才这般好说话。
系统看着厉害,其实很好忽悠,怪不得未升级前,没有交互系统功能。大概设计者不想系统过早的在使用者面前曝露智商。
这么想着,楚昭不由微微一笑,并没有注意到系统这段时间不同寻常的沉默和种种鬼祟的举动。
第160章
岁月倥偬而过。惊心动魄的元嘉二十二年终于慢慢远去,迁都的事情也在陈参和崔景深的主持之下,按部就班地进行。
元嘉二十三年秋月,由工部员外郎黄衡督造的西京正式完工。这一次建造是根据楚昭提供的唐都长安考古复原图,对原本西京的规划布局做了较大变动。
要说明的是,黄衡不愧是墨门第一人。楚旦坏事之后,魏显似乎也跟着对政治失去了兴趣,反而一心一意给黄衡打起了下手,投身到了大楚科研事业之中。有了黄衡夫夫强强联合,加上楚昭给出的许多现代经验,西京的建设具有绝对的超前意识。
设计者十分注意城市的整体规划,分别修建了数条主线和支线,把西京市区规划成形状整齐的方块,并制定了严厉的规定,禁止乱搭乱盖,还铺设了完整的下水道系统。各大街的两侧都有排水沟,沟宽三点三米,深达二点一米。这些纵横的水沟解决了西京城的排水问题。由于沟宽,而且是明沟,因此在交叉路口处都架有桥。同时因为陛下要求了一定的绿化面积,黄衡便在设计时让大街的两侧和排水沟边都种上了树木。这些行道树以梧桐为主,株行距整齐划一,纵横成行,保养及时,春夏秋冬都有不同的风景。
迁都的消息一传出来,比起那些拖拖拉拉不肯迁都的大臣,商人们倒是第一时间嗅出了商机,开始火速赶往西京买房置产,一时房价飙升,导致朝廷不得不出台限购政策。
不过有这些商人提前来把都城住熟,倒是营造出一种繁华热闹,熙熙攘攘的景象。到闹嚷嚷的官员们来的时候,就发现城中布局整齐,贸易繁荣,梧桐成荫,风景宜人,市民富足有礼,绝对是当时第一的国际大都市。和欧洲中世纪混乱肮脏的所谓城区一对比,被无数胡人称为“叫人向往的东方天堂”。
然而胡人向往,大楚的朝臣并不向往——因为大楚的天子任性北上,一年间不肯回建业,他又掌握着实权,朝臣尽管大多不乐意,也只好千里迢迢搬来了位于三秦之地的西京。而这些满心怨愤的先头部队到了西京,第一件事自然就是找到楚昭犯言直谏。
楚昭早就有了心理准备,知道迁都这事不可能一帆风顺,实际情况比他预想的更糟糕——满朝文武根本没有几个人赞成他迁都。
这也难怪,人都是为利益所驱动的生物。大楚的经济文化重心在南边,朝臣也都是长期在南方生活的,老婆孩子都在建业,狐朋狗友、社会关系也都在这里,谁愿意跟着楚昭来北方吹风?
好在楚昭早有准备,他虽然时常任性到叫大臣想以下犯上,有时候却又体贴的叫臣子们心里暖融融的,恨不得立即为了陛下去死上一死。这一次也不例外。
新建好的西京经过细心谋划,被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外郭城由笔直的南北十一条街和东西十四条街纵横交错,形成了方格网的布局。各街之间所形成的方格是里坊,分为商业区和住宅区。最初的规划为一百零八坊,各坊除有一条大街或十字大街之外,还有规划整齐的纵横曲、巷和沿坊墙的顺墙街道。这些里坊,除一般市民的住宅之外,尚有不少官僚府第和寺庙,它们往往占据距离宫廷、官署和市场比较近的繁华区或风景优美的区域。也算是楚昭给那些为自己打工卖命的臣子的福利待遇。
大臣们搬来的时候西京外郭城已经修建完毕,布局井井有条。各家各户只等着抽签摇号分房子。当然,如果对按制分得的房子不满意,也可以自己出钱另买,只是非福利房比较昂贵,而且还限购。大臣们工作的地方,也就是中央官署区,便修建在皇城之中,同时,皇城中还有举行重大庆典的广场。再往内,便是号称大内的宫城,也就是皇帝一家子住的地方。
大楚西京的规划,把宫城皇城以及官员住宅区集中一处,布置在中轴线的北端。这无疑比过去官员住所杂处于坊市间的都城规划分区明确,同时宫殿官府集中于城市中轴线上,无形中显示出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给人潜意识里一种暗示心理。
尽管大臣们进京时一肚子邪火,可是到了都城,被安置妥当之后,心气便都平和了下来。事情到这里,楚昭才算是初步将这群大臣安抚了下来。
眼看着事情越来越顺利,然而在这关键时刻,突然平地里起了波澜,大楚出了一件影响极坏的贪腐案——深受陛下宠幸,又有王将军撑腰的谢家新贵谢澹,抢了本来分给礼部员外郎苏不疑的房子。苏不疑气不过去衙门告状,被诬陷下狱。谢澹还想支使人屈打成招,可惜苏员外是个硬骨头,宁死也要守住他的房子。
苏不疑虽然出身寒微,但现在可不是世家一手遮天的年月了。更何况如今正值迁都的敏感时刻,谢澹这下子可捅了马蜂窝。
说起来谢澹这货也是不争气。王家最先响应迁都的号召,举家搬来了西京。谢澹的身份既然变成了王若谷的侍君,那必定要去王家后院待着的。往时隔得远,还有一些说头,要陪伴在将军身边照顾起居还勉强讲得通,如今却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了。
可王若谷的夫人钟氏并不是好相与之辈,虽然碍于谢家和陛下的面子并不会亏待他,对他客客气气的,暗地里却使了不少绊子,叫谢澹在王家里人人厌弃。谢澹再有小心思,到底是在人物关系简单的谢家里娇生惯养出来的男孩子,情商并不高,自然每天都莫名其妙不顺心得很。可是说起来,也是好吃好喝的伺候着,没人打骂与他。
这些也都好说,关键是王若谷并不常回家,谢澹心里后悔。可是路都是自己选的,后悔有什么用?因此便日日骑着马上街闲逛,心里琢磨着搬出去住。
这一闲逛就看中一套房子,一打听,是礼部一位小官吏的房子,管这个里坊分房之事的恰好是谢家一个部曲,谢澹一番运作之下,就把这套房子拿了下来。苏不疑这个吏部小官吏去告状,反倒被抓住下了大狱。
无论什么时代,都不能阻止既得利益集团利用手里的权利让自己过得更好。依照谢澹的家室身份,他这么做放在平时其实不会有人去找他麻烦,就连那个礼部小官吏,也只是吃个哑巴亏而已。所以说这件事本身并不是值得朝堂关注,可偏偏苏家已经住进那座房子里去了,谢澹手下的人做了类似现代拆迁队的事情,终于闹出了人命。苏不疑知道自己老母亲被人推倒在地,伤重过世之后,差点一头撞死在丹凤门前。
此事发生在迁都这个敏感时期,又直接牵涉到了军队和谢家的势力。自然有人趁机攻击谢澹,想搞臭王若谷,从而阻止楚昭迁都。
在有心人的操作之下,福利房事件持续升温,到了第五日,本是御驾迁居行宫的日子。百官却不愿意上贺表。
百十来号官员还每人手里都举着一本奏疏,以弹劾王若谷之名,黑压压全在午门外跪下,要奏疏直呈皇帝。
今日不是大朝之日,便启用了紫宸殿,以做常朝听政之用。
虽说是小朝会,但会上意见完全是一边倒,其实就是针对迁都一事的批斗会,如果换个一般的皇帝,看到如此多的手下反对自己,很可能会动摇,但楚昭不是一般的皇帝,他坚持了自己的看法,坚定了迁都的决心。
“你们都不要再说了,迁都之事已定,绝不再更改!”被下面唧唧歪歪的大臣闹得心烦,楚昭一锤定音。然后甩袖子宣布退朝,任凭一堆大臣在下面哼哼唧唧。
事实上,很多大臣提出的意见很中肯,如迁都劳民伤财,可能产生各种腐败问题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何况还有谢澹这个实例摆在面前。
楚昭虽然坚定地相信迁都是正确的,此刻也有些受不住压力。他点开系统,再次运算了一番,发现系统能量又降低了。
关上系统,楚昭有些烦闷地绕着御书房走了两圈。迁都是一项大工程,耗时耗力,这几天他的食量大增,而且脾气也总是很急躁,迁都之事本就千头万绪,况且朝堂上反对者占多数。在这样的情况下,敢于坚持观点,毫不退让,楚昭身上承受着极大的压力。
“陛下,王将军还等在外头,咱家这就让他回去。”苏溪上来轻声说道。
楚昭定了定神:“传吧,我没事。”
王若谷自来都是坚定的保皇党,这一回也不例外,他常驻边关,于公于私都是支持迁都的。王家的表现自王若谷掌舵之后就一直很好,只是这一次他的侍君出了事情,楚昭是必然要听听这位王家族长的处理意见。
两人商量了一会儿正事,王若谷突然问楚昭:“陛下迁都……是为了韩起吧。”
楚昭楞了一下,见王若谷问得很平静,估计他大概是从谢澹口中知道自己在边荒集中的作为,也不再隐瞒,微微露出一个笑容,回答道:“是也不是,毕竟我是真的很喜欢韩起,只喜欢他,愿意和他共度一生。只是阿昭是陛下,但是陛下不只是阿昭。我知道的,王叔放心,我不会因私废公。”
王若谷面无表情地缓缓低头,凝视楚昭片刻:“那你开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