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王丽蓉临终情形,三太太也是见了的,不由也垂泪,“好孩子,你娘有你,也该安心了。”又苦口婆心地劝,“锦明得读书。你先回花家几日,若是你弟弟不妥当,你爹爹自会叫你,左右几步路。这样一来,你婆婆没话说,锦明也和你婆婆有交代。”
珍姐儿不情不愿答应了。临走前,叮嘱宝哥儿“姐夫家里有事,姐姐略走两日,很快便回来。若是想姐姐,便使程妈妈派人叫姐姐,连妈妈也是一样的。”
宝哥儿知道姐姐“嫁给了姐夫”,不能日日住在家里了,眼泪汪汪地点头。
话说的虽好,到了夜间,宝哥儿一见天黑了,娘亲姐姐不在,便有些心慌,满屋子寻找,几个妈妈也拦不住。
曹延轩便把儿子带进书房,拿来一本《三字经》,“给爹爹讲讲,稻粱菽,麦黍稷,后面是什么?”
宝哥儿愣了愣:往日母亲教他,大多是背前面的“昔孟母,择邻处”,母亲为了儿子的学业,可以屡次搬家;或者告诉他“融四岁,能让梨”,要宝哥儿好好和姐姐相处。
不过,《三字经》对读书人家五、六岁的孩子来说,早已滚瓜烂熟,宝哥儿毫不费力地背了出来“此六谷,人所食”。
曹延轩笑道:“背得好,那你告诉爹爹,稻是什么?梁是什么?菽又是什么?”
宝哥儿愣住了,半日才说:“稻就是稻子,梁是高粱米!”
剩下的就不知道了。
曹延轩摸摸儿子的头,含笑道“宝哥儿真聪明,答得好。”又给他细细讲“菽”是豆子,红豆白豆绿豆豌豆,腊八粥里的豆子,都叫菽”
宝哥儿小声说“爹爹,我吃了豆子放屁。”说着在椅子里扭了半天,真的放了一个屁。曹延轩捏起鼻子,作势去开窗子,“好臭啊”父子俩笑成一团。
之后是大麦、黍子(黄米),到了稷,曹延轩细细解释:“这个字有人说是谷子,有人说是高粱,有人说是不粘的黍,爹爹觉得,这个字泛指五谷杂粮,我们吃的,都可以放进去。”
说着,他提笔写下“山河社稷”四字,温声说“认得吗?”
宝哥儿点点头,一字字读了。曹延轩说“你看,山河社稷山河社稷,稷字能和山川河流土神相提并论,自是极重要的。我们日日离不开,东府伯伯堂哥离不开,城里的老百姓也离不开。”
说着,让宝哥儿把这六个字写出来,必须一笔不错。
宝哥儿年纪不大,写字已经有了架势,伏案一笔一划写了,这六个字复杂,略有错误便重新写,曹延轩在对面铺开纸张,一大一小各自写了十遍。
当晚父子俩同榻而眠,宝哥儿听爹爹说“明天把稻子高粱米拿来,看看什么样子”顿时好奇起来,翻来复去地,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果然,第二日曹延轩吩咐下人,把六种谷物拿到书房,临近年底,厨房吃食备的齐全,光豆子就有十余种。
宝哥儿兴致勃勃地一一认了,跟着父亲一起,把各种谷物的名字各自写了十遍。曹延轩又吩咐,把谷物做熟了,中午父子俩吃了百谷饭。
当日晚上,曹延轩提出下一句“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问宝哥儿“可都见过?”
马匹,不用说,出府便要马车,宝哥儿是知道的,另外五种他也不陌生“去庄子上见过。”
今年曹延华来了,带着宝哥儿珍姐儿和两个儿子去了桃陇庄,住了大半个月才回城。
曹延轩笑着说“庄子上有牛有羊,有小狗,你肯定是见了的,大公鸡每天打鸣,是不是?”
宝哥儿连连点头,“天没亮,大公鸡就使劲打鸣,把我们都吵醒了,腾表哥要把大公鸡吃了,俊表哥说姑姑会骂。”
曹延轩哈哈大笑,宝哥儿也跟着笑。
“给爹爹讲讲,还有什么好玩的。”曹延轩说。
宝哥儿挥舞着小胳膊,兴致勃勃地讲起来:“庄子外面有桃树,开着花,姑姑画了画,腾表哥写了诗,俊表哥摘了桃子,姐姐摘了花,六姐服侍姑姑。”
曹延轩笑道“那你呢,你做了什么?”
其实宝哥儿和庄上的孩子满地乱跑来着,啥正事也没做,只好说“我,我跟着腾表哥写字。”
曹延轩忍俊不禁,“恩,不错。在庄子上,吃了什么好吃的?”
一提吃的,宝哥儿就兴奋起来,“有桃子酒,姑姑不许我多喝,我只喝了一口。还有桃脯桃子干,桃子榨成的汁。爹爹爹爹,桃子汁可好喝了。”
曹延轩笑道“爹爹也想喝,到了明年,我们买了桃子榨汁喝,还有什么好的?”
“我,我们烤肉。”宝哥儿一激动,都有点结巴了,“庄子上有铁网子(铁篦子),腾表哥说可以烤肉,就朝庄子里的人买了肉,买了鸡蛋和菜,俊表哥捡了柴。姑姑怕烫了手,说不许,腾表哥和俊表哥不干,姑姑只好答应了,让姐姐看着我们。”
曹延轩想象着当时的情形,微微笑道,“烤肉好不好吃?”
“好吃!”宝哥儿咧着嘴,“腾表哥俊表哥撒了辣椒,不给我撒,姐姐也不给。我我我吃了两块肉,姑姑就不许我吃了,只许我喝热汤。”说着有点委屈。
曹延轩安慰:“你还小呢,爹爹和你这么大的时候,祖父也不许爹爹吃烤肉,姑姑怕你吃坏了肚子,回家就得吃药了。等明年....后年吧,爹爹带你去,爹爹带你看看马牛羊,鸡犬豕,恩?”
到了明年春天,宝哥儿虽出了热孝,时候还太短,到了后年,母亲丧期满了周年,到自己庄子住几日没有大碍。
宝哥儿高高兴兴答应了。
到了第三日,曹延轩带着宝哥儿去了东府。宝哥儿和几位堂兄玩耍一整日,吃了晚饭才回家,困得眼睛都睁不开,跟着父亲洗漱过就睡了。
如此过了几日,宝哥儿虽然还想念母亲,毕竟年纪小,被父亲带着堂兄陪着,不停读书、接触新鲜东西,没那么难过了,脸色也好了许多。
珍姐儿隔日便回一次娘家,见弟弟一日比一日欢快,才放了心,十一月十一日那天,陪父亲弟弟吃过午饭,歇过午觉和弟弟说了半天话才走,上了马车吩咐“去舅老爷家。”
到了王家,严夫人迎了出来,上来便问“你弟弟可好?”
和曹家一样,王家也怕宝哥儿病歪歪的:妹妹去世,外甥再没了,珍姐儿是嫁出去的女儿,和西府就没什么关系了。
珍姐儿点点头,“刚从家里来的,弟弟一日比一日好。”又挽住严夫人,“我就是想舅母了。”
严夫人放了心,拍拍她手背“想舅母就过来,左右你姐姐嫁了,舅母没什么事。”
严夫人生了王丽华的长子旭哥儿和长女敏姐儿,另有两个庶子两个庶女。
珍姐儿便问候起表姐来:“敏姐姐什么时候过来?府里给我娘看病的大夫说,他相熟的一位京城大夫有套偏方,不过要夫妻同吃三个月的素....”
敏姐儿年初嫁了人,还没怀孕,夫家虽没催,严夫人已有些着急了,忙着拜佛、找大夫。
严夫人便说,“好孩子,你给舅母讨了来,吃几天素算得了什么。”
两人进了正屋,上了茶,珍姐儿朝舅母使个眼色,严夫人便知道有事,把屋里的人打发出去。
“舅母,我近日来,是有事给舅母说。”珍姐儿一反平日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儿,有些,“舅母,自从,自从十月,我就心慌意乱的,夜夜梦到母亲。”
严太太闻言,不由唏嘘起来,“你母亲那个人,哎,在闺中就和我好,真是,好端端的,就,就”也抹起眼泪。
两人相对而泣,过了好半晌,珍姐儿才略缓过劲儿,用月白帕子捂着眼睛,“舅母,母亲去了那几日,我一想到母亲最后还在为我和弟弟打算,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当时锦明劝我,舅母,我一激动,就对锦明说,我娘怕她,才使我早嫁一年,可为人子女的,身体发肤得自父母,我,我未尽一日孝,母亲便这么去了,总觉得对不住母亲。”
严太太安慰几句,她吸吸鼻子,“我和锦明说,左右我还没及笄,我想给母亲守满三年,再,再....”
这话一说,严太太愣了片刻,才反应过来:“你你,你说什么?”
珍姐儿低着头说,“我虽嫁了,却还没圆房,想给母亲守三年,锦明答应了。”
话虽这么说,珍姐儿脑海中却涌出当日说完这话的情形:丈夫脸上的欣喜和轻松....爽快地答应了....甚至没问一问婆婆....
她心里忐忑不安,话却以出口,无法收回了。
“你你你,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大主意!”严太太脱口而出,眼睛都瞪圆了:“这么大的事情,也不和家里商量,就自己做主了!”
珍姐儿低头捻着帕子,一句话也不说。
严太太急急说道:“你是没及笄,你却不想想花锦明多大了?过年就二十岁了!若你守三年,花锦明就二十三岁了!就算花锦明等得了,花锦明他爹娘等得了吗?”
珍姐儿急急解释,“我,我打算等我娘过了周年,就把秋纹给锦明,”
“给个屁!”严太太一急之下,也顾不上和她客气了,“给了花锦明,生个儿子出来吗?我告诉你,就算你不给什么秋纹夏纹,你婆婆自会给十个八个好生养的,搞不好亲自抬两房良妾!”
珍姐儿耷拉着脑袋,嘟囔一句,好像是“锦明同意了”,严太太却气不打一处来,“废话,你当面开口,事关孝道,花锦明能不同意吗?你你你,你这孩子平常不傻,怎么关键时刻犯迷糊!”
珍姐儿自幼得祖父母、父母宠爱,是蜜糖罐里长大的,王丽蓉生病之后,更是对女儿千依百顺,事事都给最好的,仆妇众星捧月,庶妹不值一提,久而久之,珍姐儿养得骄纵自傲,这辈子从未被别人如此斥责过。
一时间,她满心委屈,继而不太高兴了。
严太太歇了口气,耐着性子,给她掰开了揉碎了讲:“你娘把你许给花家之前,是和你舅舅商量过好几回的。花锦明堂兄没有嫡子,只有一个庶子,花锦明堂弟还小,娶妻生子还没影子呢。这么一来,你生的儿子就是花家这一辈的嫡孙,花家三位老爷都会看重,若是花锦明堂兄一直没嫡子就更好了。”
“只要你生了儿子,花锦明和他爹娘都要把你供起来。”
“若依了你说的,给你娘守满三年,花锦明就二十三岁了,你婆婆怎么可能不给花锦明纳妾?”严太太忿忿地,“到时候妾室生出儿子,我问问你,你怎么办?”
敏姐儿出嫁不到一年,没怀上孕,严太太就急得不行,怕的就是就算女儿怀了,生出的是女儿,又得养一、两年。这当中婆家若给姑爷抬了小妾,生出庶长子,敏姐儿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其实珍姐儿知道自己做的不妥,拖了一个多月才敢和长辈说,被舅母这么一骂,难免心烦意乱,脱口而出:“小小的庶子,有什么关系,花家又不是养不起!”
严太太气得倒仰,“我的姑奶奶,你可真是,真是饱汉不知饿汉饥!你看看你舅舅那几个(庶子庶女),有一个省心的嘛?从落地到吃喝拉撒穿衣读书,眼瞧就要娶亲了,样样都要我操持,一个个应当应分的,没一个人说句好话!
旭哥儿娶了妻,敏姐儿也嫁出去了,严太太本该清闲几日,等着抱孙子外孙子,庶子庶女却一个个长起来了。别的不说,单说婚嫁,王丽华毕竟是男人,看好了人家就行了,具体事情一样样一桩桩,都要严太太操办。
至于聘礼嫁妆,严太太更加烦心:旭哥儿聘金五千两,敏姐儿嫁妆九千两,依着严太太,庶子女有个两千两就罢了。王丽华却不肯:两个庶子颇为聪慧,读书自幼用功,两个庶女日日做鞋煲汤,孝敬父亲嫡母。王丽华便说,纵不能和旭哥儿敏姐儿持平,也不能相差太多,“否则,被人说我家嫡庶有别,厚此薄彼,传出不不好听。”
再说,庶子女嫁娶用的是府里的钱,也不是严太太的嫁妆。
严太太没办法,随王丽华去了,算一算账,日子加倍节俭起来。
现在说起来,严太太气不打一处来,滔滔不绝地说了半日,才想起来问“花锦明跟他娘说了没有?”
珍姐儿心中越发不快,摇摇头--她确实不知道。
严太太年纪不小了,气了一场胸口疼,看看时候不早,没什么心情留珍姐儿吃饭,便说“这件事,你办的着实不妥当,等你舅舅回来,我和你舅舅商量。好在离你及笄还远着,明年这个时候也才周年。你先回吧,和姑爷说些好听的,已经出了门子,就得好好服侍相公,伺候婆婆,别日日往娘家跑。”
珍姐儿更不高兴了,辩解道“我是不放心宝哥儿,不放心我爹爹”,便带着丫鬟走了,上了马车就后悔“还不如告诉三伯母。”
可是,母亲告诉过她,三伯母五伯母是曹家妇,一切站在曹家利益,等爹爹续了弦,三伯母五伯母会交好爹爹的续弦,到时候,续弦什么态度,两位伯母能不能为她着想,谁也不知道。
不像舅舅,和她、宝哥儿打断骨头连着筋。
王丽华并没出仕,这两年科考不顺,在家里呆的久了动了心,正托人找门路,想找地方当个小官,忙碌一日傍晚才回到家中。
严太太把丈夫拉进内室,把珍姐儿的事情说了。
王丽华是男人,对于子嗣看得更重,皱眉道“胡闹!过三年花锦明都多大了!”严太太叹气,“要不说呢,下午我说了她两句,珍姐儿还不高兴,依我瞧,这孩子还觉得自己孝顺着呢。”
按道理,王丽华是嫡亲舅舅,应该给外甥女撑腰,可王丽蓉曹延轩多年不睦,连带他和曹延轩这个妹夫,自然也亲热不起来。退一步讲,就算两人关系好,他去了曹府,和曹延轩两个大男人在内室之中,说起没及笄的外甥女和外甥女婿圆房不圆房的话题,怎么想,怎么尴尬。
“这事不行。”王丽华皱着眉,觉得珍姐儿极不懂事,“小孩子家家的,说了不算,她娘提前把她嫁出去,就为了避开她娘的白事,若依着她,她娘不是白费心了?”
“我和曹老七没法说这事,我看,不如你去一趟曹家,把事情告诉曹老七也好,告诉三太太也罢,总之一句话,让他们告诉珍姐儿,就说我的意思是,不行。曹家和花家约定什么时候圆房,就什么时候圆房,她既嫁出去了,守一年孝就行了。”说到这里,王丽华顿了顿,添一句:“她早点生个儿子,才算对得住她娘,才算真孝顺。”
严太太不太想去,知道丈夫说的是实话,只好答应了。
话说回来,王丽华对曹延轩说“圆房不圆房”别扭,换成她去曹府,也有些不情愿,可这是珍姐儿的大事,耽误不得,严太太左思右想,派人给女儿送了信。
过一日,敏姐儿回到家里,进门就念“娘又给我找了什么偏方?”
严太太哀声叹气地,“我的儿,你妹妹若像你这么懂事就好了。”
别看敏姐儿有两个庶妹,能得严太太说一句“你妹妹”的只有珍姐儿,敏姐儿自是明白,“可是四妹妹和四妹夫闹了别扭?娘可得劝着四妹妹些,嫁出去上面就有了公公婆婆,她这么天天往家跑,人家难免不乐意,以后真遇到事就麻烦了。”
比如敏姐儿,今日是以“母亲找了求子的方子”才出门的。
“要不说呢!”严太太像找到知音似的,把昨天的事从头到尾告诉了女儿,“你爹爹说,让告诉珍姐儿她爹爹去,咱们家是不同意的。”
敏姐儿张大嘴巴,半天才说出话:“娘,这哪行啊?珍姐儿这孩子,在想什么啊?花家本来就人丁单薄,我相公亲兄弟四个,我才嫁了九个月,我婆婆就着急的不行。”
谁说不是呢?严太太头更疼了,拉着女儿就往外走,“走,去西府。”
作者有话说:
珍姐儿不情不愿答应了。临走前,叮嘱宝哥儿“姐夫家里有事,姐姐略走两日,很快便回来。若是想姐姐,便使程妈妈派人叫姐姐,连妈妈也是一样的。”
宝哥儿知道姐姐“嫁给了姐夫”,不能日日住在家里了,眼泪汪汪地点头。
话说的虽好,到了夜间,宝哥儿一见天黑了,娘亲姐姐不在,便有些心慌,满屋子寻找,几个妈妈也拦不住。
曹延轩便把儿子带进书房,拿来一本《三字经》,“给爹爹讲讲,稻粱菽,麦黍稷,后面是什么?”
宝哥儿愣了愣:往日母亲教他,大多是背前面的“昔孟母,择邻处”,母亲为了儿子的学业,可以屡次搬家;或者告诉他“融四岁,能让梨”,要宝哥儿好好和姐姐相处。
不过,《三字经》对读书人家五、六岁的孩子来说,早已滚瓜烂熟,宝哥儿毫不费力地背了出来“此六谷,人所食”。
曹延轩笑道:“背得好,那你告诉爹爹,稻是什么?梁是什么?菽又是什么?”
宝哥儿愣住了,半日才说:“稻就是稻子,梁是高粱米!”
剩下的就不知道了。
曹延轩摸摸儿子的头,含笑道“宝哥儿真聪明,答得好。”又给他细细讲“菽”是豆子,红豆白豆绿豆豌豆,腊八粥里的豆子,都叫菽”
宝哥儿小声说“爹爹,我吃了豆子放屁。”说着在椅子里扭了半天,真的放了一个屁。曹延轩捏起鼻子,作势去开窗子,“好臭啊”父子俩笑成一团。
之后是大麦、黍子(黄米),到了稷,曹延轩细细解释:“这个字有人说是谷子,有人说是高粱,有人说是不粘的黍,爹爹觉得,这个字泛指五谷杂粮,我们吃的,都可以放进去。”
说着,他提笔写下“山河社稷”四字,温声说“认得吗?”
宝哥儿点点头,一字字读了。曹延轩说“你看,山河社稷山河社稷,稷字能和山川河流土神相提并论,自是极重要的。我们日日离不开,东府伯伯堂哥离不开,城里的老百姓也离不开。”
说着,让宝哥儿把这六个字写出来,必须一笔不错。
宝哥儿年纪不大,写字已经有了架势,伏案一笔一划写了,这六个字复杂,略有错误便重新写,曹延轩在对面铺开纸张,一大一小各自写了十遍。
当晚父子俩同榻而眠,宝哥儿听爹爹说“明天把稻子高粱米拿来,看看什么样子”顿时好奇起来,翻来复去地,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果然,第二日曹延轩吩咐下人,把六种谷物拿到书房,临近年底,厨房吃食备的齐全,光豆子就有十余种。
宝哥儿兴致勃勃地一一认了,跟着父亲一起,把各种谷物的名字各自写了十遍。曹延轩又吩咐,把谷物做熟了,中午父子俩吃了百谷饭。
当日晚上,曹延轩提出下一句“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问宝哥儿“可都见过?”
马匹,不用说,出府便要马车,宝哥儿是知道的,另外五种他也不陌生“去庄子上见过。”
今年曹延华来了,带着宝哥儿珍姐儿和两个儿子去了桃陇庄,住了大半个月才回城。
曹延轩笑着说“庄子上有牛有羊,有小狗,你肯定是见了的,大公鸡每天打鸣,是不是?”
宝哥儿连连点头,“天没亮,大公鸡就使劲打鸣,把我们都吵醒了,腾表哥要把大公鸡吃了,俊表哥说姑姑会骂。”
曹延轩哈哈大笑,宝哥儿也跟着笑。
“给爹爹讲讲,还有什么好玩的。”曹延轩说。
宝哥儿挥舞着小胳膊,兴致勃勃地讲起来:“庄子外面有桃树,开着花,姑姑画了画,腾表哥写了诗,俊表哥摘了桃子,姐姐摘了花,六姐服侍姑姑。”
曹延轩笑道“那你呢,你做了什么?”
其实宝哥儿和庄上的孩子满地乱跑来着,啥正事也没做,只好说“我,我跟着腾表哥写字。”
曹延轩忍俊不禁,“恩,不错。在庄子上,吃了什么好吃的?”
一提吃的,宝哥儿就兴奋起来,“有桃子酒,姑姑不许我多喝,我只喝了一口。还有桃脯桃子干,桃子榨成的汁。爹爹爹爹,桃子汁可好喝了。”
曹延轩笑道“爹爹也想喝,到了明年,我们买了桃子榨汁喝,还有什么好的?”
“我,我们烤肉。”宝哥儿一激动,都有点结巴了,“庄子上有铁网子(铁篦子),腾表哥说可以烤肉,就朝庄子里的人买了肉,买了鸡蛋和菜,俊表哥捡了柴。姑姑怕烫了手,说不许,腾表哥和俊表哥不干,姑姑只好答应了,让姐姐看着我们。”
曹延轩想象着当时的情形,微微笑道,“烤肉好不好吃?”
“好吃!”宝哥儿咧着嘴,“腾表哥俊表哥撒了辣椒,不给我撒,姐姐也不给。我我我吃了两块肉,姑姑就不许我吃了,只许我喝热汤。”说着有点委屈。
曹延轩安慰:“你还小呢,爹爹和你这么大的时候,祖父也不许爹爹吃烤肉,姑姑怕你吃坏了肚子,回家就得吃药了。等明年....后年吧,爹爹带你去,爹爹带你看看马牛羊,鸡犬豕,恩?”
到了明年春天,宝哥儿虽出了热孝,时候还太短,到了后年,母亲丧期满了周年,到自己庄子住几日没有大碍。
宝哥儿高高兴兴答应了。
到了第三日,曹延轩带着宝哥儿去了东府。宝哥儿和几位堂兄玩耍一整日,吃了晚饭才回家,困得眼睛都睁不开,跟着父亲洗漱过就睡了。
如此过了几日,宝哥儿虽然还想念母亲,毕竟年纪小,被父亲带着堂兄陪着,不停读书、接触新鲜东西,没那么难过了,脸色也好了许多。
珍姐儿隔日便回一次娘家,见弟弟一日比一日欢快,才放了心,十一月十一日那天,陪父亲弟弟吃过午饭,歇过午觉和弟弟说了半天话才走,上了马车吩咐“去舅老爷家。”
到了王家,严夫人迎了出来,上来便问“你弟弟可好?”
和曹家一样,王家也怕宝哥儿病歪歪的:妹妹去世,外甥再没了,珍姐儿是嫁出去的女儿,和西府就没什么关系了。
珍姐儿点点头,“刚从家里来的,弟弟一日比一日好。”又挽住严夫人,“我就是想舅母了。”
严夫人放了心,拍拍她手背“想舅母就过来,左右你姐姐嫁了,舅母没什么事。”
严夫人生了王丽华的长子旭哥儿和长女敏姐儿,另有两个庶子两个庶女。
珍姐儿便问候起表姐来:“敏姐姐什么时候过来?府里给我娘看病的大夫说,他相熟的一位京城大夫有套偏方,不过要夫妻同吃三个月的素....”
敏姐儿年初嫁了人,还没怀孕,夫家虽没催,严夫人已有些着急了,忙着拜佛、找大夫。
严夫人便说,“好孩子,你给舅母讨了来,吃几天素算得了什么。”
两人进了正屋,上了茶,珍姐儿朝舅母使个眼色,严夫人便知道有事,把屋里的人打发出去。
“舅母,我近日来,是有事给舅母说。”珍姐儿一反平日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儿,有些,“舅母,自从,自从十月,我就心慌意乱的,夜夜梦到母亲。”
严太太闻言,不由唏嘘起来,“你母亲那个人,哎,在闺中就和我好,真是,好端端的,就,就”也抹起眼泪。
两人相对而泣,过了好半晌,珍姐儿才略缓过劲儿,用月白帕子捂着眼睛,“舅母,母亲去了那几日,我一想到母亲最后还在为我和弟弟打算,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当时锦明劝我,舅母,我一激动,就对锦明说,我娘怕她,才使我早嫁一年,可为人子女的,身体发肤得自父母,我,我未尽一日孝,母亲便这么去了,总觉得对不住母亲。”
严太太安慰几句,她吸吸鼻子,“我和锦明说,左右我还没及笄,我想给母亲守满三年,再,再....”
这话一说,严太太愣了片刻,才反应过来:“你你,你说什么?”
珍姐儿低着头说,“我虽嫁了,却还没圆房,想给母亲守三年,锦明答应了。”
话虽这么说,珍姐儿脑海中却涌出当日说完这话的情形:丈夫脸上的欣喜和轻松....爽快地答应了....甚至没问一问婆婆....
她心里忐忑不安,话却以出口,无法收回了。
“你你你,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大主意!”严太太脱口而出,眼睛都瞪圆了:“这么大的事情,也不和家里商量,就自己做主了!”
珍姐儿低头捻着帕子,一句话也不说。
严太太急急说道:“你是没及笄,你却不想想花锦明多大了?过年就二十岁了!若你守三年,花锦明就二十三岁了!就算花锦明等得了,花锦明他爹娘等得了吗?”
珍姐儿急急解释,“我,我打算等我娘过了周年,就把秋纹给锦明,”
“给个屁!”严太太一急之下,也顾不上和她客气了,“给了花锦明,生个儿子出来吗?我告诉你,就算你不给什么秋纹夏纹,你婆婆自会给十个八个好生养的,搞不好亲自抬两房良妾!”
珍姐儿耷拉着脑袋,嘟囔一句,好像是“锦明同意了”,严太太却气不打一处来,“废话,你当面开口,事关孝道,花锦明能不同意吗?你你你,你这孩子平常不傻,怎么关键时刻犯迷糊!”
珍姐儿自幼得祖父母、父母宠爱,是蜜糖罐里长大的,王丽蓉生病之后,更是对女儿千依百顺,事事都给最好的,仆妇众星捧月,庶妹不值一提,久而久之,珍姐儿养得骄纵自傲,这辈子从未被别人如此斥责过。
一时间,她满心委屈,继而不太高兴了。
严太太歇了口气,耐着性子,给她掰开了揉碎了讲:“你娘把你许给花家之前,是和你舅舅商量过好几回的。花锦明堂兄没有嫡子,只有一个庶子,花锦明堂弟还小,娶妻生子还没影子呢。这么一来,你生的儿子就是花家这一辈的嫡孙,花家三位老爷都会看重,若是花锦明堂兄一直没嫡子就更好了。”
“只要你生了儿子,花锦明和他爹娘都要把你供起来。”
“若依了你说的,给你娘守满三年,花锦明就二十三岁了,你婆婆怎么可能不给花锦明纳妾?”严太太忿忿地,“到时候妾室生出儿子,我问问你,你怎么办?”
敏姐儿出嫁不到一年,没怀上孕,严太太就急得不行,怕的就是就算女儿怀了,生出的是女儿,又得养一、两年。这当中婆家若给姑爷抬了小妾,生出庶长子,敏姐儿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其实珍姐儿知道自己做的不妥,拖了一个多月才敢和长辈说,被舅母这么一骂,难免心烦意乱,脱口而出:“小小的庶子,有什么关系,花家又不是养不起!”
严太太气得倒仰,“我的姑奶奶,你可真是,真是饱汉不知饿汉饥!你看看你舅舅那几个(庶子庶女),有一个省心的嘛?从落地到吃喝拉撒穿衣读书,眼瞧就要娶亲了,样样都要我操持,一个个应当应分的,没一个人说句好话!
旭哥儿娶了妻,敏姐儿也嫁出去了,严太太本该清闲几日,等着抱孙子外孙子,庶子庶女却一个个长起来了。别的不说,单说婚嫁,王丽华毕竟是男人,看好了人家就行了,具体事情一样样一桩桩,都要严太太操办。
至于聘礼嫁妆,严太太更加烦心:旭哥儿聘金五千两,敏姐儿嫁妆九千两,依着严太太,庶子女有个两千两就罢了。王丽华却不肯:两个庶子颇为聪慧,读书自幼用功,两个庶女日日做鞋煲汤,孝敬父亲嫡母。王丽华便说,纵不能和旭哥儿敏姐儿持平,也不能相差太多,“否则,被人说我家嫡庶有别,厚此薄彼,传出不不好听。”
再说,庶子女嫁娶用的是府里的钱,也不是严太太的嫁妆。
严太太没办法,随王丽华去了,算一算账,日子加倍节俭起来。
现在说起来,严太太气不打一处来,滔滔不绝地说了半日,才想起来问“花锦明跟他娘说了没有?”
珍姐儿心中越发不快,摇摇头--她确实不知道。
严太太年纪不小了,气了一场胸口疼,看看时候不早,没什么心情留珍姐儿吃饭,便说“这件事,你办的着实不妥当,等你舅舅回来,我和你舅舅商量。好在离你及笄还远着,明年这个时候也才周年。你先回吧,和姑爷说些好听的,已经出了门子,就得好好服侍相公,伺候婆婆,别日日往娘家跑。”
珍姐儿更不高兴了,辩解道“我是不放心宝哥儿,不放心我爹爹”,便带着丫鬟走了,上了马车就后悔“还不如告诉三伯母。”
可是,母亲告诉过她,三伯母五伯母是曹家妇,一切站在曹家利益,等爹爹续了弦,三伯母五伯母会交好爹爹的续弦,到时候,续弦什么态度,两位伯母能不能为她着想,谁也不知道。
不像舅舅,和她、宝哥儿打断骨头连着筋。
王丽华并没出仕,这两年科考不顺,在家里呆的久了动了心,正托人找门路,想找地方当个小官,忙碌一日傍晚才回到家中。
严太太把丈夫拉进内室,把珍姐儿的事情说了。
王丽华是男人,对于子嗣看得更重,皱眉道“胡闹!过三年花锦明都多大了!”严太太叹气,“要不说呢,下午我说了她两句,珍姐儿还不高兴,依我瞧,这孩子还觉得自己孝顺着呢。”
按道理,王丽华是嫡亲舅舅,应该给外甥女撑腰,可王丽蓉曹延轩多年不睦,连带他和曹延轩这个妹夫,自然也亲热不起来。退一步讲,就算两人关系好,他去了曹府,和曹延轩两个大男人在内室之中,说起没及笄的外甥女和外甥女婿圆房不圆房的话题,怎么想,怎么尴尬。
“这事不行。”王丽华皱着眉,觉得珍姐儿极不懂事,“小孩子家家的,说了不算,她娘提前把她嫁出去,就为了避开她娘的白事,若依着她,她娘不是白费心了?”
“我和曹老七没法说这事,我看,不如你去一趟曹家,把事情告诉曹老七也好,告诉三太太也罢,总之一句话,让他们告诉珍姐儿,就说我的意思是,不行。曹家和花家约定什么时候圆房,就什么时候圆房,她既嫁出去了,守一年孝就行了。”说到这里,王丽华顿了顿,添一句:“她早点生个儿子,才算对得住她娘,才算真孝顺。”
严太太不太想去,知道丈夫说的是实话,只好答应了。
话说回来,王丽华对曹延轩说“圆房不圆房”别扭,换成她去曹府,也有些不情愿,可这是珍姐儿的大事,耽误不得,严太太左思右想,派人给女儿送了信。
过一日,敏姐儿回到家里,进门就念“娘又给我找了什么偏方?”
严太太哀声叹气地,“我的儿,你妹妹若像你这么懂事就好了。”
别看敏姐儿有两个庶妹,能得严太太说一句“你妹妹”的只有珍姐儿,敏姐儿自是明白,“可是四妹妹和四妹夫闹了别扭?娘可得劝着四妹妹些,嫁出去上面就有了公公婆婆,她这么天天往家跑,人家难免不乐意,以后真遇到事就麻烦了。”
比如敏姐儿,今日是以“母亲找了求子的方子”才出门的。
“要不说呢!”严太太像找到知音似的,把昨天的事从头到尾告诉了女儿,“你爹爹说,让告诉珍姐儿她爹爹去,咱们家是不同意的。”
敏姐儿张大嘴巴,半天才说出话:“娘,这哪行啊?珍姐儿这孩子,在想什么啊?花家本来就人丁单薄,我相公亲兄弟四个,我才嫁了九个月,我婆婆就着急的不行。”
谁说不是呢?严太太头更疼了,拉着女儿就往外走,“走,去西府。”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