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书恍惚了一下,感觉有点不敢相信。“战报传来了?”
直到整个汴梁城都陷入了狂欢之中,张正书才发现,这是真的。
消息是据说日行四百里的“急脚递”传出来的,北宋与西夏的战争,经常利用急递铺传送紧急的军事文书。大捷的战报,自然不会例外。
所谓的“急脚递”,其实就是快马加鞭。宋朝的邮驿传递有三种,一是步递,一是马递,还有就是“急脚递”了。步递用于一般文书的传递,是接力步行传递。这种传递同时承担着繁重的官物运输的任务,速度是较慢的。马递用于传送紧急文书,一般不传送官物,速度较快。但因负担这种传送任务的马匹大部分都是军队挑选剩下的老弱病马,所以也不能用最快的速度承担最紧急文书的传递。
“急脚递”,自然就是快马加鞭了。这种“急脚递”,只有在某些地区重点设置,且风雨无阻。急脚递的驿站也很好认,区别其他驿站。首先,“急脚递”的门楼是红色的,上面还有十二时轮子一枚。里面的铺兵时刻准备着,有夹板和铃攀各一副,缨枪一支,行旅的包袱和蓑衣各一件。一有任务,立即打马出发,把信件交由下一个“急脚递”。通过快马加鞭的方式,不间断地把信件从西北送到汴梁城。不用三天时间,就能在汴梁城接到西北的战报了。
从时间上推算,也就是说大抵是在半个月前西夏人犯边的。再往后推断,也就是说,三天前就打赢了守卫战,准备扩大战果了。
想到这里,张正书猛然跳了起来,跑上小楼,倚着栏杆眺望北方。
那里,另一场不见硝烟的战场开启了。
能为大宋争取多一点时间,就看曹锟的了。
“不知道周铭那边安排得怎么样了……”
情报工作的很难做的,除了细心以外,还得保证自己的身份没有泄漏。更重要的是,要搭建起一条联络线,花费的金钱可少不了。单单是养着这些“黑客”暗探,张正书每个月都要扔出去几千贯钱。
也就是说,张正书这段时间不但没能赚回多少钱,反而更加亏钱了。
且不说管家张通长吁短叹,素来看张正书不顺眼的姨娘们,更是冷嘲热讽,各种奚落。这些话早就传到了张正书的耳中,但张正书一点都不怕。那些人,注定了是与张家无缘的了。说句不好听的话,一旦张根富故去,张正书绝不会留着这些人在张家的。最多,就是另外建个宅子,请他们过去住而已。至于每月用度,更别想像现在这么挥霍,能维持体面的生活就不错了。
张正书可没那么好脾气,人家左右看你不顺眼,你还腆着脸去“孝敬”她们。不过,大宋到底是倡导以孝治国的,这件事表面还得做得好看一点。不过张正书也不怕自己的名声臭了,反正他的名声本来就不怎么好听。
“郎君,郎君,你听见了吗?”
这时候,曾瑾菡的声音自下面传来。
“嗯!”张正书此刻也收敛了心神,“新一期的《京华报》准备妥当的话,就立即付印罢!”
张正书有系统,只要历史走势没有改变,那系统记载的历史,就会真真切切发生了。所以,张正书之前写好的新闻稿,就有了用武之地。即便写得模棱两可,但对战场的描述,却异常到位。宋人就喜欢看这些东西,更后世无数愤青喜欢上军事网抠脚敲键盘一个样。因为宋朝屡战屡败,已经触及到汉人的自尊了。如今总算打了一场扬眉吐气的胜仗,怎么能不大吹特吹呢?
曾瑾菡得了张正书的肯定,连忙去准备了。可以预见,若是顺利的话,明日《京华报》就会一时洛阳纸贵的。因为是“独家报道”,这一期《京华报》卖出几万份是必然的事,只是不知道会不会打破销售记录罢了。
唯一会郁闷的只有勤卷堂的陈掌柜,因为现在张正书的印刷作坊也建立起来了,根本不需要他印报纸了。眼瞅着一大笔细水长流的生意不见了,换个人也会不爽。但由于勤卷堂有了张正书新研发出来的铅活字印刷术,印刷速度是普通书坊的三倍以上,以至于汴梁城中新开的报纸都找上了勤卷堂,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
而且让勤卷堂陈掌柜发不起火的是,张正书的油墨、纸张都是从他这里进货的。就连技校用的课本,也是勤卷堂印刷的。而且,勤卷堂的书架上,也出售技校用的课本。张正书并不打算敝帚自珍,这些基础性的书籍,如果能让大宋的子民都学会了,那绝对是一件幸事。
更重要的是,这些书籍若没有一个专门的老师教授,估计除了农学一书以外,其他都没有人学得会。所以,即便在勤卷堂上架了,也少有人问津。不过这也没事,反正张正书也不认为宋人会钻研这种“奇技淫巧”。那些宋朝秀才,都削尖了脑袋想往科学一途钻,能静得下心来研究科学的,少之又少。可能只有像沈括这种兴趣浓厚,还有一定空闲时间的官员才会钻研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力量也是国力高低的体现,可惜宋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说,整个中国古代能意识到这一点的人都不多。想想也是,在儒家主导的社会体系里,还有谁会在意科技的进步啊?
只是这些文官不知道,平夏城在历史上可是差点被攻破城池的。毕竟是几十万打两万,兵力太过悬殊了。但这次不一样,因为有了配重投石机,很好的威慑了党项人,让他们放不开手脚进攻。再配合“霹雳炮”,杀伤力也是不俗的。
更重要的是,张正书还在西夏那边埋了伏笔。
“也不知道赵煦有没有按照我的建议,不要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去杀伤党项人的有生力量……”张正书心里也是没底,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要是把西夏就此打得一蹶不振,甚至灭掉了西夏,那大宋的环境就好多了。
直到整个汴梁城都陷入了狂欢之中,张正书才发现,这是真的。
消息是据说日行四百里的“急脚递”传出来的,北宋与西夏的战争,经常利用急递铺传送紧急的军事文书。大捷的战报,自然不会例外。
所谓的“急脚递”,其实就是快马加鞭。宋朝的邮驿传递有三种,一是步递,一是马递,还有就是“急脚递”了。步递用于一般文书的传递,是接力步行传递。这种传递同时承担着繁重的官物运输的任务,速度是较慢的。马递用于传送紧急文书,一般不传送官物,速度较快。但因负担这种传送任务的马匹大部分都是军队挑选剩下的老弱病马,所以也不能用最快的速度承担最紧急文书的传递。
“急脚递”,自然就是快马加鞭了。这种“急脚递”,只有在某些地区重点设置,且风雨无阻。急脚递的驿站也很好认,区别其他驿站。首先,“急脚递”的门楼是红色的,上面还有十二时轮子一枚。里面的铺兵时刻准备着,有夹板和铃攀各一副,缨枪一支,行旅的包袱和蓑衣各一件。一有任务,立即打马出发,把信件交由下一个“急脚递”。通过快马加鞭的方式,不间断地把信件从西北送到汴梁城。不用三天时间,就能在汴梁城接到西北的战报了。
从时间上推算,也就是说大抵是在半个月前西夏人犯边的。再往后推断,也就是说,三天前就打赢了守卫战,准备扩大战果了。
想到这里,张正书猛然跳了起来,跑上小楼,倚着栏杆眺望北方。
那里,另一场不见硝烟的战场开启了。
能为大宋争取多一点时间,就看曹锟的了。
“不知道周铭那边安排得怎么样了……”
情报工作的很难做的,除了细心以外,还得保证自己的身份没有泄漏。更重要的是,要搭建起一条联络线,花费的金钱可少不了。单单是养着这些“黑客”暗探,张正书每个月都要扔出去几千贯钱。
也就是说,张正书这段时间不但没能赚回多少钱,反而更加亏钱了。
且不说管家张通长吁短叹,素来看张正书不顺眼的姨娘们,更是冷嘲热讽,各种奚落。这些话早就传到了张正书的耳中,但张正书一点都不怕。那些人,注定了是与张家无缘的了。说句不好听的话,一旦张根富故去,张正书绝不会留着这些人在张家的。最多,就是另外建个宅子,请他们过去住而已。至于每月用度,更别想像现在这么挥霍,能维持体面的生活就不错了。
张正书可没那么好脾气,人家左右看你不顺眼,你还腆着脸去“孝敬”她们。不过,大宋到底是倡导以孝治国的,这件事表面还得做得好看一点。不过张正书也不怕自己的名声臭了,反正他的名声本来就不怎么好听。
“郎君,郎君,你听见了吗?”
这时候,曾瑾菡的声音自下面传来。
“嗯!”张正书此刻也收敛了心神,“新一期的《京华报》准备妥当的话,就立即付印罢!”
张正书有系统,只要历史走势没有改变,那系统记载的历史,就会真真切切发生了。所以,张正书之前写好的新闻稿,就有了用武之地。即便写得模棱两可,但对战场的描述,却异常到位。宋人就喜欢看这些东西,更后世无数愤青喜欢上军事网抠脚敲键盘一个样。因为宋朝屡战屡败,已经触及到汉人的自尊了。如今总算打了一场扬眉吐气的胜仗,怎么能不大吹特吹呢?
曾瑾菡得了张正书的肯定,连忙去准备了。可以预见,若是顺利的话,明日《京华报》就会一时洛阳纸贵的。因为是“独家报道”,这一期《京华报》卖出几万份是必然的事,只是不知道会不会打破销售记录罢了。
唯一会郁闷的只有勤卷堂的陈掌柜,因为现在张正书的印刷作坊也建立起来了,根本不需要他印报纸了。眼瞅着一大笔细水长流的生意不见了,换个人也会不爽。但由于勤卷堂有了张正书新研发出来的铅活字印刷术,印刷速度是普通书坊的三倍以上,以至于汴梁城中新开的报纸都找上了勤卷堂,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
而且让勤卷堂陈掌柜发不起火的是,张正书的油墨、纸张都是从他这里进货的。就连技校用的课本,也是勤卷堂印刷的。而且,勤卷堂的书架上,也出售技校用的课本。张正书并不打算敝帚自珍,这些基础性的书籍,如果能让大宋的子民都学会了,那绝对是一件幸事。
更重要的是,这些书籍若没有一个专门的老师教授,估计除了农学一书以外,其他都没有人学得会。所以,即便在勤卷堂上架了,也少有人问津。不过这也没事,反正张正书也不认为宋人会钻研这种“奇技淫巧”。那些宋朝秀才,都削尖了脑袋想往科学一途钻,能静得下心来研究科学的,少之又少。可能只有像沈括这种兴趣浓厚,还有一定空闲时间的官员才会钻研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力量也是国力高低的体现,可惜宋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说,整个中国古代能意识到这一点的人都不多。想想也是,在儒家主导的社会体系里,还有谁会在意科技的进步啊?
只是这些文官不知道,平夏城在历史上可是差点被攻破城池的。毕竟是几十万打两万,兵力太过悬殊了。但这次不一样,因为有了配重投石机,很好的威慑了党项人,让他们放不开手脚进攻。再配合“霹雳炮”,杀伤力也是不俗的。
更重要的是,张正书还在西夏那边埋了伏笔。
“也不知道赵煦有没有按照我的建议,不要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去杀伤党项人的有生力量……”张正书心里也是没底,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要是把西夏就此打得一蹶不振,甚至灭掉了西夏,那大宋的环境就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