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宋阿南不知何时出现在孩子堆里,他也不过十二岁,长得精瘦,但力气很大,一把就抱起了十四岁的宋菽,大步往家去。
*
宋三娘他们听说四郎回来了,都丢下割到一半的麦子,赶回了家。
宋菽躺在草席上,一直没醒。
“他瘦了不少。”隔壁村的程二娘说。
她原是宋大郎未过门的媳妇,因为征兵一事耽搁到现在,她耶娘都想劝她另觅良人,她却执意要等宋大郎回来。这两年她一有空就往宋家跑,俨然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宋家的媳妇,刚才听人说宋菽回来了,也忙不迭地赶来看看。
“衣裳破成这样,鞋都没有,也不知道在外头过得什么日子。”宋三娘说着,豆大的眼泪落下,她连忙用袖子去擦。
五娘跪坐在她身边,看着宋菽不说话。
六娘见不得人哭,跑去了灶间。
豆子吃多了胀气,她想煮碗面糊糊给宋菽,可才升起火,宋阿南进来了。宋阿南是去年才被宋寡妇收养的,本来应该排行老五,可他们姊妹从小一起长大,排行都叫惯了,便一直叫他阿南哥。
“煮米粥。”宋阿南说,他手伸进瓦罐,把罐底剩的一些粟米集中起来,捞出一小把给六娘。
他们家虽种粟米,但除了用来交田租的那两石,其余都会卖给从城里来的粮商,再用得来的钱买价格较贱的大豆。
瓦罐底的那点粟米,还是宋寡妇生前留下的。
这东西精贵,平日里没有三阿姐发话,饶是大胆如六娘也不敢乱动。她接过宋阿南递来的粟米,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却不敢下锅。
“我说。”宋阿南说,主动到蹲下侍弄起了火。
宋阿南刚来的时候,全村人都当他是哑巴。后来他开始说话了,可一句话从来不超过三个字,一天不超过十句,跟哑巴也没什么区别。
六娘看着自己手上捧的一把黄澄澄的粟米,虽不完全明白宋阿南的意思,但也知道这是好物。粟米粥又香又糯,若是阿兄喝了,一定能快快好起来。
*
有什么热乎乎的东西闯入口腔,顺着喉咙滑下,热流侵入四肢百骸。宋书依稀听到几句的对话,口音很奇特,但他却能听懂。
“六娘,照顾好你阿兄。”
“今天必须把麦子割了,不能再耽搁。”
“嗯。”
这些声音的主人似乎年岁不大,音色清亮,还有些稚嫩。
宋书时睡时醒,也不知过了几日,他做了许多梦,又好像是真实发生过的事。
梦里他叫宋菽,跟他的本名同音不同字,也是个孤儿。
宋菽很小就被宋寡妇收养,一点不记得亲生父母的事,只把宋寡妇当作阿娘。天熙之乱,各地都在打仗,乡下的壮劳力一批又一批被送到前线,连他家大哥二哥也不例外。
因为缺少劳力,又频遇天灾,粮价翻了好几番。稻米甚至一度涨到六七千钱一石,足足是战前的五六十倍。粮价虽涨,却无粮食可卖,连续欠收让附近的几个村都闹起了饥荒。
在那时,宋菽听到过路的人说江淮一带局势稳定,有许多挣钱的机会,二话不说就走了。
他当时才十二岁,想的很简单,觉得只要自己挣到了钱帛,阿娘和姊妹就不会挨饿。谁知,乱世中土匪横行,他揣着两年来辛辛苦苦攒下的钱帛归来,却被抢得一文不剩,连鞋子都没了。
最后,更因极度饥饿而倒下。
宋菽回来的消息,不到一天就传遍了相河村的每户人家。
战乱刚结束,几乎每家人家都有一个被征召入伍的男人,大家日日夜夜盼着,却没想到那个留书出走的宋菽先回来了。
有平日与宋家交好的村民来看望,见宋菽躺在床上,依旧人事不省,都直摇头。
甚至有人劝宋三娘准备后事,被六娘听见,一顿骂。被骂了的老妪直嚷这小娘子厉害,一点情面也不留。宋六娘从小皮大的,才不怵这个,指着鼻子把人骂出家门。
这之后,再也没人敢说晦气话了。
然而,好意来劝的却也不少。
前些日子县城里开蒸饼铺的柳家来提亲,为他家小儿子聘宋三娘为妻。柳家蒸饼铺在县里是独一份儿的,这附近十里八乡,若是要祭祖祭神什么的,谁不得去柳家买几个蒸饼?
大家都道这是门好亲事,就算柳家小儿是个傻子又如何,只要能生下姓柳的儿子,宋三娘还愁没有好日子?
*
宋三娘他们听说四郎回来了,都丢下割到一半的麦子,赶回了家。
宋菽躺在草席上,一直没醒。
“他瘦了不少。”隔壁村的程二娘说。
她原是宋大郎未过门的媳妇,因为征兵一事耽搁到现在,她耶娘都想劝她另觅良人,她却执意要等宋大郎回来。这两年她一有空就往宋家跑,俨然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宋家的媳妇,刚才听人说宋菽回来了,也忙不迭地赶来看看。
“衣裳破成这样,鞋都没有,也不知道在外头过得什么日子。”宋三娘说着,豆大的眼泪落下,她连忙用袖子去擦。
五娘跪坐在她身边,看着宋菽不说话。
六娘见不得人哭,跑去了灶间。
豆子吃多了胀气,她想煮碗面糊糊给宋菽,可才升起火,宋阿南进来了。宋阿南是去年才被宋寡妇收养的,本来应该排行老五,可他们姊妹从小一起长大,排行都叫惯了,便一直叫他阿南哥。
“煮米粥。”宋阿南说,他手伸进瓦罐,把罐底剩的一些粟米集中起来,捞出一小把给六娘。
他们家虽种粟米,但除了用来交田租的那两石,其余都会卖给从城里来的粮商,再用得来的钱买价格较贱的大豆。
瓦罐底的那点粟米,还是宋寡妇生前留下的。
这东西精贵,平日里没有三阿姐发话,饶是大胆如六娘也不敢乱动。她接过宋阿南递来的粟米,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却不敢下锅。
“我说。”宋阿南说,主动到蹲下侍弄起了火。
宋阿南刚来的时候,全村人都当他是哑巴。后来他开始说话了,可一句话从来不超过三个字,一天不超过十句,跟哑巴也没什么区别。
六娘看着自己手上捧的一把黄澄澄的粟米,虽不完全明白宋阿南的意思,但也知道这是好物。粟米粥又香又糯,若是阿兄喝了,一定能快快好起来。
*
有什么热乎乎的东西闯入口腔,顺着喉咙滑下,热流侵入四肢百骸。宋书依稀听到几句的对话,口音很奇特,但他却能听懂。
“六娘,照顾好你阿兄。”
“今天必须把麦子割了,不能再耽搁。”
“嗯。”
这些声音的主人似乎年岁不大,音色清亮,还有些稚嫩。
宋书时睡时醒,也不知过了几日,他做了许多梦,又好像是真实发生过的事。
梦里他叫宋菽,跟他的本名同音不同字,也是个孤儿。
宋菽很小就被宋寡妇收养,一点不记得亲生父母的事,只把宋寡妇当作阿娘。天熙之乱,各地都在打仗,乡下的壮劳力一批又一批被送到前线,连他家大哥二哥也不例外。
因为缺少劳力,又频遇天灾,粮价翻了好几番。稻米甚至一度涨到六七千钱一石,足足是战前的五六十倍。粮价虽涨,却无粮食可卖,连续欠收让附近的几个村都闹起了饥荒。
在那时,宋菽听到过路的人说江淮一带局势稳定,有许多挣钱的机会,二话不说就走了。
他当时才十二岁,想的很简单,觉得只要自己挣到了钱帛,阿娘和姊妹就不会挨饿。谁知,乱世中土匪横行,他揣着两年来辛辛苦苦攒下的钱帛归来,却被抢得一文不剩,连鞋子都没了。
最后,更因极度饥饿而倒下。
宋菽回来的消息,不到一天就传遍了相河村的每户人家。
战乱刚结束,几乎每家人家都有一个被征召入伍的男人,大家日日夜夜盼着,却没想到那个留书出走的宋菽先回来了。
有平日与宋家交好的村民来看望,见宋菽躺在床上,依旧人事不省,都直摇头。
甚至有人劝宋三娘准备后事,被六娘听见,一顿骂。被骂了的老妪直嚷这小娘子厉害,一点情面也不留。宋六娘从小皮大的,才不怵这个,指着鼻子把人骂出家门。
这之后,再也没人敢说晦气话了。
然而,好意来劝的却也不少。
前些日子县城里开蒸饼铺的柳家来提亲,为他家小儿子聘宋三娘为妻。柳家蒸饼铺在县里是独一份儿的,这附近十里八乡,若是要祭祖祭神什么的,谁不得去柳家买几个蒸饼?
大家都道这是门好亲事,就算柳家小儿是个傻子又如何,只要能生下姓柳的儿子,宋三娘还愁没有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