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则安说:“比不要脸。”他看了赵崇昭一眼,“我觉得我永远赢不了!”
张大德:“……”
赵崇昭定定地望着谢则安。
谢则安说“试试”之后,他们之间虽然有了不小的改变,可惜总像是他单方面的索求,根本看不见谢则安的半点回应。
最近他熟悉的那个“三郎”突然回来了。
谢则安的变化并不大,可赵崇昭就是能感觉出来。
这几年的谢则安像是被重重枷锁紧缚着,进退都格外小心,生怕越了界线。即使那界线只是他自己画下的,他依然谨守在线内不出来。
谢则安回京后一下子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比远在凉州更不如,至少在凉州那边谢则安过得非常自在。
于是谢则安一口一个“陛下”,一举一动都小心谨慎——那段时间他原本应该替谢则安保驾护航,结果他扮演的却是施加者的角色,一次次地为难谢则安。
谢则安曾经被逼到什么程度?赵崇昭想象不出来。
他从小顺风顺水,即使没法让赵英满意,还有妹妹和谢则安为他保驾护航。他这辈子遭遇的最大的挫折,就是他想要谢则安而谢则安却亲手打碎了他的妄想。
如今连这件事也快要如愿了。
赵崇昭伸手牵住谢则安,说道:“三郎,我们走吧。”
谢则安想要挣脱却徒劳无功,赵崇昭的手抓得比往常更紧,仿佛害怕一松手他就消失了。
谢则安拿他没辙:“好。”
学校是沈存中和谢望博在管,谢则安走后这边又添了许多新东西,大部分都是这两年来沈存中捣腾出来的。
谢则安早些年教出了一批有基础“理科”知识的人,他们和沈存中这个本地大牛凑到一块,发生的化学反应不要太大!
成效绝对不是一加一那么简单。
简直是圈住了一群会下金蛋的鸡啊!
谢则安回京后一直腾不出空过来,瞧见“学校”的变化也觉得非常新鲜。他和赵崇昭漫步在林荫道上,心中有了些许安宁。他这人什么都想算个周全,弄得自己顾忌越来越多,做什么事都束手束脚。
归根到底,是因为他缺乏安全感。
他吃过苦、挨过累、失去过不少重要的人,因而更希望能护好家人,过上安稳舒适的日子。
所以要是没有退路,他永远不愿步入险境。
那天猛地发现自己对赵崇昭的那份笃定和信任,谢则安自己也吓了一跳。
可这并不是毫无征兆的。
要不是意识到自己和赵崇昭越走越近,近得超乎寻常,他怎么会时刻提醒自己要记住赵崇昭是太子、赵崇昭是一国之君。
需要那样反复警惕,是因为害怕泥足深陷。
或者早已泥足深陷。
既然如此,何不努力一次试试看。
即使真的赌输了,也不过是从头再来。
他是一个赌徒,宁愿赌到最后一无所有,也不愿永远这么压抑着自己。
林荫道不长,他们却走了好一会儿。谢则安不开口,赵崇昭也不说话,静静地与谢则安牵手前行,手心燥热又濡湿,早被汗浸透了,却像个毛头少年一样怎么都不愿撒手。
等走到外面,天色霍然开朗,无云的清空一碧万顷,令人心旷神怡。
谢则安看了眼衣袖掩藏下彼此交握的手,抬头朝赵崇昭微微一笑,说道:“陛下要是想我们能一直在一起的话,在外面还是收敛些好。”
赵崇昭呆了呆,花了好一会儿才领会谢则安的话中之意。接着他像碰到火似的,一下子放开了谢则安的手,他的喉结上下滚动老半天,终于挤出一句话来:“三郎,你是那个意思吗?三郎,你不要骗我——”
谢则安顿了顿,认真地望着赵崇昭:“不骗你。”
明明快要入冬了,赵崇昭心里的花儿却一朵一朵迸了开来。
简直心花怒放。
赵崇昭又不是真傻,要不是谢则安不肯松口,他怎么会时刻想宣誓自己的“主权”?人前的种种小动作不过是想给谢则安压力、逼谢则安表态罢了。
卑鄙是卑鄙,可效果明显不错!
赵崇昭心中得意洋洋。
听到谢则安说“不骗你”,他立刻老老实实地离得谢则安老远,身不斜了,手不牵了,一本正经地说:“谢卿,接下来我们往哪边走好?”
谢则安莞尔一笑。
张大德离得远,听不见谢则安与赵崇昭在说什么,只见赵崇昭两人相视而笑。他们并没有什么特别亲近的举动,看上去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默契与亲密。
第142章
谢则安与赵崇昭收获不小。
学校收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想学“新学”的寒门子弟,一类则是谢则安所说的“差吏”。秋收已过去,冬储也忙得差不多,各地差吏比农事繁忙时清闲得多,因而这次来的人很多,由于前两年的培训颇有成效,人数甚至远超于前面好几期。
这跟后世的“职业培训”差不多,培训内容是重点,相互沟通也是重点。不少相邻州县的差吏借这个机会结识,回去后在许多消息上开始互通有无,。学校以师爷为头批培训对象,再逐步由“往届学院”推荐些得用的人过来,一步步地结成一张初成气候的“人脉网络”。
当然,也有不愿前来的。沈存中并不着急,学校与农业合作社那边合作,但凡来“培训”的,农业合作社在那边的分社总能优先筹办、优先照顾。无形的人脉是看不见的,实质的好处却有目共睹。
学校和农业合作社相互帮扶,根基越扎越稳。
张大德:“……”
赵崇昭定定地望着谢则安。
谢则安说“试试”之后,他们之间虽然有了不小的改变,可惜总像是他单方面的索求,根本看不见谢则安的半点回应。
最近他熟悉的那个“三郎”突然回来了。
谢则安的变化并不大,可赵崇昭就是能感觉出来。
这几年的谢则安像是被重重枷锁紧缚着,进退都格外小心,生怕越了界线。即使那界线只是他自己画下的,他依然谨守在线内不出来。
谢则安回京后一下子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比远在凉州更不如,至少在凉州那边谢则安过得非常自在。
于是谢则安一口一个“陛下”,一举一动都小心谨慎——那段时间他原本应该替谢则安保驾护航,结果他扮演的却是施加者的角色,一次次地为难谢则安。
谢则安曾经被逼到什么程度?赵崇昭想象不出来。
他从小顺风顺水,即使没法让赵英满意,还有妹妹和谢则安为他保驾护航。他这辈子遭遇的最大的挫折,就是他想要谢则安而谢则安却亲手打碎了他的妄想。
如今连这件事也快要如愿了。
赵崇昭伸手牵住谢则安,说道:“三郎,我们走吧。”
谢则安想要挣脱却徒劳无功,赵崇昭的手抓得比往常更紧,仿佛害怕一松手他就消失了。
谢则安拿他没辙:“好。”
学校是沈存中和谢望博在管,谢则安走后这边又添了许多新东西,大部分都是这两年来沈存中捣腾出来的。
谢则安早些年教出了一批有基础“理科”知识的人,他们和沈存中这个本地大牛凑到一块,发生的化学反应不要太大!
成效绝对不是一加一那么简单。
简直是圈住了一群会下金蛋的鸡啊!
谢则安回京后一直腾不出空过来,瞧见“学校”的变化也觉得非常新鲜。他和赵崇昭漫步在林荫道上,心中有了些许安宁。他这人什么都想算个周全,弄得自己顾忌越来越多,做什么事都束手束脚。
归根到底,是因为他缺乏安全感。
他吃过苦、挨过累、失去过不少重要的人,因而更希望能护好家人,过上安稳舒适的日子。
所以要是没有退路,他永远不愿步入险境。
那天猛地发现自己对赵崇昭的那份笃定和信任,谢则安自己也吓了一跳。
可这并不是毫无征兆的。
要不是意识到自己和赵崇昭越走越近,近得超乎寻常,他怎么会时刻提醒自己要记住赵崇昭是太子、赵崇昭是一国之君。
需要那样反复警惕,是因为害怕泥足深陷。
或者早已泥足深陷。
既然如此,何不努力一次试试看。
即使真的赌输了,也不过是从头再来。
他是一个赌徒,宁愿赌到最后一无所有,也不愿永远这么压抑着自己。
林荫道不长,他们却走了好一会儿。谢则安不开口,赵崇昭也不说话,静静地与谢则安牵手前行,手心燥热又濡湿,早被汗浸透了,却像个毛头少年一样怎么都不愿撒手。
等走到外面,天色霍然开朗,无云的清空一碧万顷,令人心旷神怡。
谢则安看了眼衣袖掩藏下彼此交握的手,抬头朝赵崇昭微微一笑,说道:“陛下要是想我们能一直在一起的话,在外面还是收敛些好。”
赵崇昭呆了呆,花了好一会儿才领会谢则安的话中之意。接着他像碰到火似的,一下子放开了谢则安的手,他的喉结上下滚动老半天,终于挤出一句话来:“三郎,你是那个意思吗?三郎,你不要骗我——”
谢则安顿了顿,认真地望着赵崇昭:“不骗你。”
明明快要入冬了,赵崇昭心里的花儿却一朵一朵迸了开来。
简直心花怒放。
赵崇昭又不是真傻,要不是谢则安不肯松口,他怎么会时刻想宣誓自己的“主权”?人前的种种小动作不过是想给谢则安压力、逼谢则安表态罢了。
卑鄙是卑鄙,可效果明显不错!
赵崇昭心中得意洋洋。
听到谢则安说“不骗你”,他立刻老老实实地离得谢则安老远,身不斜了,手不牵了,一本正经地说:“谢卿,接下来我们往哪边走好?”
谢则安莞尔一笑。
张大德离得远,听不见谢则安与赵崇昭在说什么,只见赵崇昭两人相视而笑。他们并没有什么特别亲近的举动,看上去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默契与亲密。
第142章
谢则安与赵崇昭收获不小。
学校收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想学“新学”的寒门子弟,一类则是谢则安所说的“差吏”。秋收已过去,冬储也忙得差不多,各地差吏比农事繁忙时清闲得多,因而这次来的人很多,由于前两年的培训颇有成效,人数甚至远超于前面好几期。
这跟后世的“职业培训”差不多,培训内容是重点,相互沟通也是重点。不少相邻州县的差吏借这个机会结识,回去后在许多消息上开始互通有无,。学校以师爷为头批培训对象,再逐步由“往届学院”推荐些得用的人过来,一步步地结成一张初成气候的“人脉网络”。
当然,也有不愿前来的。沈存中并不着急,学校与农业合作社那边合作,但凡来“培训”的,农业合作社在那边的分社总能优先筹办、优先照顾。无形的人脉是看不见的,实质的好处却有目共睹。
学校和农业合作社相互帮扶,根基越扎越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