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不知,木窗之外,一双大眼正定定的看着他,本该纯真的眸子,此刻溢满仇恨,全不似五岁孩童。
    第一百二十九章 桓刺使讨逆二
    八月的寿春,骄阳似火,热得好似一座火炉。
    自从袁真病逝,袁瑾自封幽州刺使,接掌袁氏在淮南的力量,行事一改平日作风,愈发孤行一意,不听劝解。
    手握大权之后,袁瑾迅速断绝同桓容的联系,不许秦氏坞堡继续借道,而是改向长安派遣使者,给苻坚送去亲笔书信,许下金银城池,决心彻底反叛晋朝,携袁氏仆兵投靠氐人。
    袁真死得实在太快,许多事未能提前做出安排,给了袁瑾钻空子的机会。手下谋士和将领人心不齐,多数并不看好袁瑾。
    观袁瑾诸多行事,果然应验众人猜测。
    袁氏到他手中,别说恢复往昔荣耀,重立世人之前,连维持目前的局面都很困难,甚至会变得更糟。
    日前有谋士处于好意,试图劝说袁瑾,纵然要守城,也莫要以村人为盾,行此恶事实在有伤天和,恐落下后世恶名。
    结果如何?
    侍奉袁氏族两代的情分,竟抵不上劝谏的“过错”。
    不从袁瑾心意的下场,谋士身陷囹圄不说,一家老小都被押上城头,和裹胁入城的百姓一起做人盾,全了他的爱民之情。
    如此倒行逆施,自然引来众人愤慨。
    尤其在谋士不甘受辱,在牢中自尽之后,愤慨升级为熊熊怒火,只等一个契机就能引燃,瞬息可以燎原。
    而这个契机即将来到,就在眨眼之间。
    八月下旬,寿春城已是人满为患。
    袁瑾下令只留北门,余下城门尽数关闭封死。同时调兵遣将,命麾下日夜在城头巡逻,不放过任何可疑迹象。
    “派出斥候,探明桓容驻军何处。在城外设立拒马,将南门和东门堵死。”
    袁瑾坐在上首,扫视默然不语的谋士武将,冷冷一笑,道:“诸位,桓容乃桓温子,袁氏之所以沦落至此,桓温是罪魁祸首!”
    “与桓容结好,无异于与虎谋皮。先君病中做下决定,难免有思虑不详之虞,瑾今为此举,不过是拨乱反正,扭转颓局。”
    众人口中称诺,暗地却嗤之以鼻。
    什么叫拨乱反正?
    有乱才能正!
    袁真病重之时,仍能果断铲除朱氏,灭掉城中隐患,更同桓容联手,保住袁氏在淮南的力量,这才叫为家族考虑!
    现如今,袁瑾并不详加考虑,也不过问众人意见,一股脑抛开袁真的布局,撕毁同桓容的盟约,转而投靠胡人,何等的短视!
    不听劝解,一意孤行,甚至将劝解之人投入牢中,又是何等的令人寒心!
    室内陷入沉默,无论谋士还是武将,无一人出言反驳。
    袁瑾不知内情,以为是自身威严日盛,压服袁真留下的旧人,很是志得意满,竟有几分得意洋洋。
    落在旁人眼中,不知是可笑还是可恨。
    “城防之事还要劳烦诸位。”袁真道。
    “诺!”
    “谨遵公子吩咐。”
    听到这个称呼,袁瑾下意识皱眉。
    从他接掌氏以来,城内的谋士武将少有改口,多数仍以“公子”相称。这让他极其不满,又不好轻易挑错。
    毕竟袁真去世不久,论理他该服丧,此时自封本就不合时宜。
    故而,袁瑾只能暗暗咬牙,暂且压下这口闷气,只待日后再论。
    殊不知,他对袁真留下的人手不满,后者更是对他寒心,甚至是心灰意冷。
    离开“刺使府”后,众人并未立刻分散,而是互相看着,一起摇头叹气。
    “以王兄看,寿春能否守住?”
    “难说。”
    “那么,公子派人往长安……”
    “此事不宜多言。”
    一名谋士截住话头,对同僚道:“桓使君尚在路上,近两日之内,寿春应当无事。今日难得空闲,诸位何妨至舍下小酌一番?”
    谋士之言有些突兀,以寿春目前的境况,别说小酌,安心吃顿饭都很难。奇怪的是,听到这番话,众人非但没有驳斥,反而纷纷点头,都言必定到访,无一落下。
    事情商定之后,两名武将先往城门处安排布防,谋士陆续登上牛车,返回暂时居住的家宅。
    牛车离开刺使府,行出不到百步,路边即被村人和流民占满。
    空气中弥漫着难闻的味道,时而能听到小儿的啼哭和老者的叹气。
    谋士掀开车帘,看到一什仆兵正手持长矛,迫使数名汉子同家人分开,不由得暗中伤怀。
    “伤民如此,招至世间怨恨,留下一世恶名,岂能有善终。”
    如果袁使君还在,寿春绝不会沦落至此。可惜的是,袁使君沉疴在床,去得太快。

章节目录


桓容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阁只为原作者来自远方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来自远方并收藏桓容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