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黄雀所了解的也并非事情的全部,海汉虽然给予了符山峒的黎人极好的待遇,但也并不是意味着所有的黎人都能得到同等对待。这个问题的主要考量标准,就是看其是否愿意接受海汉执委会的安排,主动地争取融入海汉社会体系的机会。符山峒是首个与执委会合作的黎人山寨,因此他们所得到的待遇几乎是最好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让其成为区域范围内的一根标杆,以便能让那些举棋不定的黎苗山寨早下决心。
但后来者就不见得会全部依照符山峒的标准来处理了,像专门给符山峒划出一块专属居住地,并且在迁出山区之后长达半年的时间中一直给予符山峒民众近乎免费的生活保障,类似这样的待遇在后续的黎苗山寨外迁中几乎就没有再出现了。之后迁出来的山民大多都只能进入海汉划定的居住区,与其他族裔的归化民一起混居,至于生活保障,那也必须要由这些山民通过劳动来获取。
黎苗两族的民众迁出山区之后,最快获得收入的途径就是报名参加民团,只要体检合格,入伍同时就会发一笔安家费,足够一个五口之家在三亚生活两个月所需。而且家里只要一人参军,全家都能获得归化籍,比起在其他工作岗位上慢慢熬资历等名额要容易多了。因此近两年归顺执委会的黎苗山民中男子青壮的参军比例极高,往往都在五成以上,是海汉民团中不可忽视的一股组成力量。
而不愿意吃兵粮又想快速获得收入的人,还可以去应聘海汉工业区为数众多不需要技术的工作岗位。当然了,这些岗位往往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或是对身体有毒害作用,比如冶金车间、化工车间,都有许多淘汰率极高的岗位在等着这些对前景一无所知的新人。
当然除了这些有风险的岗位之外,其实还是有很多低风险但收入也相对较低的工作可供选择。比如从事伐木、搬运等需要大量壮劳力的岗位,即便没有取得归化民的籍贯也能得到工作机会。不过从事这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往往每个月分配到单位的归化籍名额都很有限,想要取得归化民的籍贯就需要更长的时间了。
黄雀倒是不会有这个麻烦,因为他的身份背景比较特殊,只要他愿意申请归化籍,民政部大概会在收到申请的第一时间就给他办好相关的手续并发放身份识别物给他。但对于绝大多数刚刚走出山区的民众来说,取得海汉归化籍才算是他们踏上人生新旅途的第一步,如果没有拿到这个宝贵的身份,那么他们走出山区之后的生活也不会跟之前有太大的变化,并且将会一直都处于这个社会体系的底层。
除了这些愿意与海汉合作的黎苗山寨之外,倒也不是没有出现过狂妄自大,不将海汉放在眼中的山大王。这种对象不跟海汉发生利益冲突也就罢了,一旦扯上了关系,又不肯服从执委会的安排,很快就会成为武力镇压的对象。仅1627年下半年至1628年年底期间,在海南岛南部山区,因为各种原因而被海汉民团扫平的黎苗山寨就多达七处,这些寨子往往规模都偏小,又想要获得跟其他大寨平起平坐的待遇,谈判过程中不肯遵从海汉的游戏规则,有些甚至宣称要对海汉采取敌对态度。
俗话说不作就不会死,执委会主观上虽然更希望能充分利用这些山寨的人力资源,但遇到棘手的对象也并不会就此退却,海汉民团的火枪很快就出现在这些山寨外面,实实在在地教会了他们做人的道理。山民们手里的钩刀和竹箭根本不能对荷枪实弹的民团造成实质性的威胁,凭着血勇之气发起的冲锋也不过就是耗费几十枚廉价的铅弹而已。民团的几次武装行动共计杀死顽抗人员一百余人,其余的成年人全部作为战争俘虏投入了苦役营。考虑到已经归顺海汉的本地黎苗族裔感受,除了一部分尚不懂事的小孩被留下来送去了少年军校,其他俘虏全都被装船运往了黑土港,他们将在那里从事数年的煤矿劳作之后才能获释——如果他们到时候还活着的话。
这些事情别说黄雀,就连符力都知之甚少,民团在行动的时候也尽可能地避免让黎苗两族的士兵参与其中,外界并不清楚这些默默消失的山寨究竟是出了什么状况。黄雀所在的石子峒无疑是幸运的,因为有符力这样的经验者从一开始就参与了双方的谈判,更快地帮助石子峒看清了双方的实力差距,否则黄三木要是昏了头想跟海汉来个不合作甚至是敌对,那之后来到石子峒的大概就不会是海汉承诺的各类生活补给,而是奉命前来剿灭他们的民团部队了。
当然了,在黄雀去三亚见识过海汉的真正实力之后,石子峒已经不可能作出那种不明智的选择,毕竟海汉人所拥有的强大军事和经济实力,是这个岛上的大明官府所远远不及的,任何一个头脑正常的领袖都不会带着自己的子民跟这样一支已经主动向自己示好的势力做对,紧紧地抱住这条大腿才是正常的反应。
对于黄雀来说,他并不像符力那样热衷于进入暴力机关,相较于参军或者从警这种门槛较低的单位,黄雀更希望能够弄明白海汉如此强大的原因。他从三亚当地的归化民那里了解到这群海汉人从海外来到这里不过两三年时间,然而所开创的局面却是元明两个朝代的官府都无法企及。黄雀认为要是自己能够了解到其中奥妙,必然能够扶持自己的亲友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
而想要了解海汉的各种信息,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进入海汉人兴办的学校了,但入读这类学校往往需要海汉民政部颁发的归化民身份才行,而这恰恰是黄雀现在并不具备的条件。所以当乔志亚表示可以在入学问题上助他一臂之力的时候,黄雀会显得格外地兴奋。
“说正事,黄峒主表明了态度之后,峒里的情况怎么样?”乔志亚也不想把话题扯得太远,毕竟推荐黄雀入学可能只需要打声招呼就行,而从石子峒招揽劳工却要涉及到好几个部门的协调,他作为本地的临时行政长官,这事必须得亲自过问才行。
“峒主都发话了,大伙儿自然要听从了。”黄雀又灌了一大口椰汁,然后继续说道:“但峒主说了,我们的人出来做工可以,酬劳不能比别人低。”
“这个当然,同工同酬还是没问题的。”乔志亚立刻点头应道。
虽然石子峒的黎人民众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取得归化籍,但这倒是不妨碍乔志亚所说的同工同酬,因为这些黎人没有掌握任何的专业技能,他们在工地上所能做的事情也都是最粗笨的纯体力劳动,俗称搬砖。而这种活一般都是由苦役营的免费劳动力来完成,根本没什么酬劳可言,加入进来的黎人劳工只需适量发放一点酬劳,不让他们白忙活也就是了。至于说工地上收入稍高的技术性岗位,基本都是交给经过培训的归化民劳工,这些黎人即便想做也做不了。
黄雀继续说道:“如果乔哥觉得方便,能不能说一下到底能拿多少酬劳?”
“每天包两餐,每天上工,一个月两元流通券。期间如果因公伤病,由我们负责救治。”关于用工待遇问题,乔志亚早就有了腹案,立刻便答了出来。
黄雀在三亚住了一段时间,自然很清楚流通券这种货币与银子之间的换算比例。每个月二两银子对他们这些黎人来说,已经不算是小数目了,何况每天还包了两顿饭。至于住倒是没什么问题,现在的工地距离黎人的新居所并不远,每天上下工靠步行就够了。而能够免费医治伤病,这在黄雀看来已经算是额外的附加福利了。
对于乔志亚所开出来的条件,黄雀已经没什么可以挑刺的地方了——事实上黄三木在他来此之前,只提出了每人每月酬劳不能低于一两银子的条件。这还是因为在此之前的募兵中,军方给前来应征的黎人青年承诺的收入是每月三元,完成三个月军训成为正式民兵之后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提升,黄三木参考了这个标准,才大着胆子喊出了一两银子的价钱。不过他没想到的是,海汉这边倒是丝毫不吝啬这点小钱,没等黄雀提出条件就直接开出了两倍的价钱。
“乔哥,那事情就这么说定了,回头我就让寨子里的人尽快来上工。只要手脚齐全,能担能抬的都可以来吧?”黄雀追问道。
“只要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可以来,女人也没问题,我们的后勤部还需要很多帮忙洗衣做饭的人。”乔志亚恨不得能把石子峒所有四肢健全的人都拉到工地上来做事,让工程的进度加快再加快。
尽管执委会的任命还暂时没有公布,但乔志亚通过颜楚杰等人的渠道,已经大体知道了执委会将在近期委任他为昌化地区的行政长官,而他本来又是本地武装力量的最高指挥官,相关任命下来之后,他就将成为驻外机构中首个文武大权集于一身的地方长官,这绝对是十分难得的待遇。当然了,这种并不符合执委会执政思路的任命方式也只是因为昌化这边人力资源短缺,选择范围有限而作出的权宜之计,大概过不了太久就会派来其他人分走一部分行政权力,但对于乔志亚而言,这段时期将是极好的机遇,要趁着这个机会尽可能地多作出一点成绩才对得起自己这份运气。
最显著的成绩,就莫过于加快筑路工程的进度,在对于劳工强度不能压榨过度的情况下,唯一可行的方案就只剩下想办法增加劳工数量了。石子峒搬迁出来的民众在除去入伍的青壮之后,还能作为劳动力使用的不到千人,对于庞大的工程来说,这点劳力能够拉动的建设速度还是很有限。不过乔志亚的想法是希望通过石子峒的操作实例,尽快吸引到内陆其他黎苗山寨的青壮前来投奔。
这并不是乔志亚的妄想,当初符山峒外迁到胜利港之后,同样也在短期内就带动了一批黎苗山寨投靠海汉,而其中的青壮有绝大部分都被吸纳进了海汉的各个机构效力,同化的效果可谓相当不错。在这个过程中海汉相关部门也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尽可能让这些缺乏遵纪守法概念的山民在短时期内适应海汉治下的各种规章制度。
乔志亚当初被分配到化工部门,长期都在田独待着,跟黎苗两族打交道的时间也很多,亲眼见证了相关部门是如何一步一步将这些原本戒心十足的山民吸纳到海汉的用工体系中来。他现在所做的,基本就是将海汉在胜利港的各种成功经验照搬过来,在加上一点自己的发挥,就已经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黄雀在凉棚里歇了一阵,等日头稍稍小一些了,便告辞返回黎人驻地去了。黄雀的办事效率果然没有让乔志亚失望,第二天早上,便有两百多名黎人在黄雀的带领下来到工地,开始接受海汉雇佣,从事一些简单的劳作。
乔志亚也没让黄雀闲着,这些黎人劳工的身份,还必须要由他去进行统计和造册,这样最后计算工饷,才能一一对得上号。黄雀虽然对此感到兴趣缺缺,但当他听到乔志亚说这些管理方式也是海汉崛起的原因之一,便欣然拿着纸笔挨个给黎人劳工登记去了。这个差事虽然有点闷,但既然能够学到自己想知道的东西,黄雀还是很乐意去完成的。
但后来者就不见得会全部依照符山峒的标准来处理了,像专门给符山峒划出一块专属居住地,并且在迁出山区之后长达半年的时间中一直给予符山峒民众近乎免费的生活保障,类似这样的待遇在后续的黎苗山寨外迁中几乎就没有再出现了。之后迁出来的山民大多都只能进入海汉划定的居住区,与其他族裔的归化民一起混居,至于生活保障,那也必须要由这些山民通过劳动来获取。
黎苗两族的民众迁出山区之后,最快获得收入的途径就是报名参加民团,只要体检合格,入伍同时就会发一笔安家费,足够一个五口之家在三亚生活两个月所需。而且家里只要一人参军,全家都能获得归化籍,比起在其他工作岗位上慢慢熬资历等名额要容易多了。因此近两年归顺执委会的黎苗山民中男子青壮的参军比例极高,往往都在五成以上,是海汉民团中不可忽视的一股组成力量。
而不愿意吃兵粮又想快速获得收入的人,还可以去应聘海汉工业区为数众多不需要技术的工作岗位。当然了,这些岗位往往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或是对身体有毒害作用,比如冶金车间、化工车间,都有许多淘汰率极高的岗位在等着这些对前景一无所知的新人。
当然除了这些有风险的岗位之外,其实还是有很多低风险但收入也相对较低的工作可供选择。比如从事伐木、搬运等需要大量壮劳力的岗位,即便没有取得归化民的籍贯也能得到工作机会。不过从事这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往往每个月分配到单位的归化籍名额都很有限,想要取得归化民的籍贯就需要更长的时间了。
黄雀倒是不会有这个麻烦,因为他的身份背景比较特殊,只要他愿意申请归化籍,民政部大概会在收到申请的第一时间就给他办好相关的手续并发放身份识别物给他。但对于绝大多数刚刚走出山区的民众来说,取得海汉归化籍才算是他们踏上人生新旅途的第一步,如果没有拿到这个宝贵的身份,那么他们走出山区之后的生活也不会跟之前有太大的变化,并且将会一直都处于这个社会体系的底层。
除了这些愿意与海汉合作的黎苗山寨之外,倒也不是没有出现过狂妄自大,不将海汉放在眼中的山大王。这种对象不跟海汉发生利益冲突也就罢了,一旦扯上了关系,又不肯服从执委会的安排,很快就会成为武力镇压的对象。仅1627年下半年至1628年年底期间,在海南岛南部山区,因为各种原因而被海汉民团扫平的黎苗山寨就多达七处,这些寨子往往规模都偏小,又想要获得跟其他大寨平起平坐的待遇,谈判过程中不肯遵从海汉的游戏规则,有些甚至宣称要对海汉采取敌对态度。
俗话说不作就不会死,执委会主观上虽然更希望能充分利用这些山寨的人力资源,但遇到棘手的对象也并不会就此退却,海汉民团的火枪很快就出现在这些山寨外面,实实在在地教会了他们做人的道理。山民们手里的钩刀和竹箭根本不能对荷枪实弹的民团造成实质性的威胁,凭着血勇之气发起的冲锋也不过就是耗费几十枚廉价的铅弹而已。民团的几次武装行动共计杀死顽抗人员一百余人,其余的成年人全部作为战争俘虏投入了苦役营。考虑到已经归顺海汉的本地黎苗族裔感受,除了一部分尚不懂事的小孩被留下来送去了少年军校,其他俘虏全都被装船运往了黑土港,他们将在那里从事数年的煤矿劳作之后才能获释——如果他们到时候还活着的话。
这些事情别说黄雀,就连符力都知之甚少,民团在行动的时候也尽可能地避免让黎苗两族的士兵参与其中,外界并不清楚这些默默消失的山寨究竟是出了什么状况。黄雀所在的石子峒无疑是幸运的,因为有符力这样的经验者从一开始就参与了双方的谈判,更快地帮助石子峒看清了双方的实力差距,否则黄三木要是昏了头想跟海汉来个不合作甚至是敌对,那之后来到石子峒的大概就不会是海汉承诺的各类生活补给,而是奉命前来剿灭他们的民团部队了。
当然了,在黄雀去三亚见识过海汉的真正实力之后,石子峒已经不可能作出那种不明智的选择,毕竟海汉人所拥有的强大军事和经济实力,是这个岛上的大明官府所远远不及的,任何一个头脑正常的领袖都不会带着自己的子民跟这样一支已经主动向自己示好的势力做对,紧紧地抱住这条大腿才是正常的反应。
对于黄雀来说,他并不像符力那样热衷于进入暴力机关,相较于参军或者从警这种门槛较低的单位,黄雀更希望能够弄明白海汉如此强大的原因。他从三亚当地的归化民那里了解到这群海汉人从海外来到这里不过两三年时间,然而所开创的局面却是元明两个朝代的官府都无法企及。黄雀认为要是自己能够了解到其中奥妙,必然能够扶持自己的亲友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
而想要了解海汉的各种信息,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进入海汉人兴办的学校了,但入读这类学校往往需要海汉民政部颁发的归化民身份才行,而这恰恰是黄雀现在并不具备的条件。所以当乔志亚表示可以在入学问题上助他一臂之力的时候,黄雀会显得格外地兴奋。
“说正事,黄峒主表明了态度之后,峒里的情况怎么样?”乔志亚也不想把话题扯得太远,毕竟推荐黄雀入学可能只需要打声招呼就行,而从石子峒招揽劳工却要涉及到好几个部门的协调,他作为本地的临时行政长官,这事必须得亲自过问才行。
“峒主都发话了,大伙儿自然要听从了。”黄雀又灌了一大口椰汁,然后继续说道:“但峒主说了,我们的人出来做工可以,酬劳不能比别人低。”
“这个当然,同工同酬还是没问题的。”乔志亚立刻点头应道。
虽然石子峒的黎人民众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取得归化籍,但这倒是不妨碍乔志亚所说的同工同酬,因为这些黎人没有掌握任何的专业技能,他们在工地上所能做的事情也都是最粗笨的纯体力劳动,俗称搬砖。而这种活一般都是由苦役营的免费劳动力来完成,根本没什么酬劳可言,加入进来的黎人劳工只需适量发放一点酬劳,不让他们白忙活也就是了。至于说工地上收入稍高的技术性岗位,基本都是交给经过培训的归化民劳工,这些黎人即便想做也做不了。
黄雀继续说道:“如果乔哥觉得方便,能不能说一下到底能拿多少酬劳?”
“每天包两餐,每天上工,一个月两元流通券。期间如果因公伤病,由我们负责救治。”关于用工待遇问题,乔志亚早就有了腹案,立刻便答了出来。
黄雀在三亚住了一段时间,自然很清楚流通券这种货币与银子之间的换算比例。每个月二两银子对他们这些黎人来说,已经不算是小数目了,何况每天还包了两顿饭。至于住倒是没什么问题,现在的工地距离黎人的新居所并不远,每天上下工靠步行就够了。而能够免费医治伤病,这在黄雀看来已经算是额外的附加福利了。
对于乔志亚所开出来的条件,黄雀已经没什么可以挑刺的地方了——事实上黄三木在他来此之前,只提出了每人每月酬劳不能低于一两银子的条件。这还是因为在此之前的募兵中,军方给前来应征的黎人青年承诺的收入是每月三元,完成三个月军训成为正式民兵之后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提升,黄三木参考了这个标准,才大着胆子喊出了一两银子的价钱。不过他没想到的是,海汉这边倒是丝毫不吝啬这点小钱,没等黄雀提出条件就直接开出了两倍的价钱。
“乔哥,那事情就这么说定了,回头我就让寨子里的人尽快来上工。只要手脚齐全,能担能抬的都可以来吧?”黄雀追问道。
“只要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可以来,女人也没问题,我们的后勤部还需要很多帮忙洗衣做饭的人。”乔志亚恨不得能把石子峒所有四肢健全的人都拉到工地上来做事,让工程的进度加快再加快。
尽管执委会的任命还暂时没有公布,但乔志亚通过颜楚杰等人的渠道,已经大体知道了执委会将在近期委任他为昌化地区的行政长官,而他本来又是本地武装力量的最高指挥官,相关任命下来之后,他就将成为驻外机构中首个文武大权集于一身的地方长官,这绝对是十分难得的待遇。当然了,这种并不符合执委会执政思路的任命方式也只是因为昌化这边人力资源短缺,选择范围有限而作出的权宜之计,大概过不了太久就会派来其他人分走一部分行政权力,但对于乔志亚而言,这段时期将是极好的机遇,要趁着这个机会尽可能地多作出一点成绩才对得起自己这份运气。
最显著的成绩,就莫过于加快筑路工程的进度,在对于劳工强度不能压榨过度的情况下,唯一可行的方案就只剩下想办法增加劳工数量了。石子峒搬迁出来的民众在除去入伍的青壮之后,还能作为劳动力使用的不到千人,对于庞大的工程来说,这点劳力能够拉动的建设速度还是很有限。不过乔志亚的想法是希望通过石子峒的操作实例,尽快吸引到内陆其他黎苗山寨的青壮前来投奔。
这并不是乔志亚的妄想,当初符山峒外迁到胜利港之后,同样也在短期内就带动了一批黎苗山寨投靠海汉,而其中的青壮有绝大部分都被吸纳进了海汉的各个机构效力,同化的效果可谓相当不错。在这个过程中海汉相关部门也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尽可能让这些缺乏遵纪守法概念的山民在短时期内适应海汉治下的各种规章制度。
乔志亚当初被分配到化工部门,长期都在田独待着,跟黎苗两族打交道的时间也很多,亲眼见证了相关部门是如何一步一步将这些原本戒心十足的山民吸纳到海汉的用工体系中来。他现在所做的,基本就是将海汉在胜利港的各种成功经验照搬过来,在加上一点自己的发挥,就已经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黄雀在凉棚里歇了一阵,等日头稍稍小一些了,便告辞返回黎人驻地去了。黄雀的办事效率果然没有让乔志亚失望,第二天早上,便有两百多名黎人在黄雀的带领下来到工地,开始接受海汉雇佣,从事一些简单的劳作。
乔志亚也没让黄雀闲着,这些黎人劳工的身份,还必须要由他去进行统计和造册,这样最后计算工饷,才能一一对得上号。黄雀虽然对此感到兴趣缺缺,但当他听到乔志亚说这些管理方式也是海汉崛起的原因之一,便欣然拿着纸笔挨个给黎人劳工登记去了。这个差事虽然有点闷,但既然能够学到自己想知道的东西,黄雀还是很乐意去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