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生川虽然是兵部侍郎而非户部侍郎,但也明白要在辽东重建汉人统治区,光靠军队驻守是远远不够的。海汉能否在金州地区安置足够多的人口,重新组织社会生产,为这里的驻军提供后勤保障,才是他们能不能在这里实现长期统治的根本。毕竟在后勤补给这个领域,只要是明眼人都能看到海汉的明显短板,不可能长期依靠长达上千里的海上补给线来维持辽东驻军的军事行动。
而海汉在这方面所作出的成绩也的确出乎了梅生川的预料,将东江镇军民从皮岛迁回辽东,无疑是一个大胆而效果极佳的安排。东江镇军民本身就出身辽东,对于这边的适应性要远比外地迁入的移民好得多,而且重返家园之后,对于海汉的感恩可能更胜于大明。
根据安置区的民政官所述,目前这些移民的衣食住行有一多半都是由海汉在负担,虽说以后还需要以税赋和劳役的方式来偿还这些救助款,但终究是给了这些移民一条出路。而东江镇现在的状况似乎已经是要散未散,今后海汉直接在辽东本地募兵,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一旦海汉在民政层面也实现了对金州地区的实际统治,那大明想再从海汉手里把地方收回去就不太可能了——一如南方那些被海汉占去的领地一样。
梅生川虽然觉得这样的局面有很大的问题,但他也知道大明目前根本就无力插手辽东事务,对于海汉在辽东的种种逾矩行为,大明就算知道了也无计可施。虽然海汉方面已经表示可以在口头上承认大明仍然对这片地区拥有主权,但现实很残酷,主权并不等于统治权,作为海汉占领区的这片区域大概很难再次易主了。
但往好处想,至少海汉对大明没有怀着明显的敌意,让海汉占了辽东,总比让这片地区处于后金统治之下好得多。而且郝万清和沙喜都明确表示过,会在辽东方向对后金长期施加军事压力,以此为大明分忧。要说起来,相较于目前的状况,海汉占了辽东倒是对大明有些比较实际的好处,如果赶跑海汉,大明也守不住辽东,反倒会便宜了后金。当然了,这只是一个假设,毕竟想把海汉从辽东赶走也并不是像说说这么简单的。
最让梅生川感到无奈的是,海汉对于自己的企图和措施似乎并没有隐瞒的打算,就这么大大方方地安排他去看了。如果不是心太大,就是吃定了大明对此很难有什么反制措施,根本就没有对此抱有任何顾忌。很显然以海汉人的精明程度,只可能是后一种情况。
梅生川本来还想与东江镇将领会晤之后,看看沈氏叔侄有没有什么其他的想法,但来了几天连沈志祥的面也没见着,沈世魁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从皮岛过来,他一个在辽东这边可谓孤立无援,又拿不到第一手的情报资料,很难在谈判过程中争取主动。
不过在沙喜向他宣布了朝鲜会派来使臣参与会谈的两天后,又一个新的消息传来,东江镇的沈志祥会随朝鲜使臣一同返回辽东。梅生川这时候才明白,原来沙喜前几天放出假消息说沈志祥在前线执行任务,真正的去处却是朝鲜国。
至于沈志祥去朝鲜的目的是什么,梅生川大胆猜测这肯定与海汉邀请朝鲜派人来辽东会谈有关,沈志祥极有可能就是去充当说客的。当然他怎么也猜想不到,海汉是派出了一支几乎满编的舰队去朝鲜炫耀武力,之后才成功打动了朝鲜人进行下一步的和谈。
海汉历1636年六月六日,海军北方舰队终于从朝鲜归来,抵达了辽东旅顺港。而这次朝鲜国派出了比罗德宪级别更高的大臣作为谈判代表,便是朝鲜朝廷上以反对与后金议和而著称的金尚宪。
沙喜在旅顺堡为金尚宪举行了接风宴,顺便也是为凯旋归来的王汤姆、沈志祥一行人庆功。他们在朝鲜期间的行动还算顺利,除了汉江上那场军演消耗的弹药之外,基本上就没有其他大的损耗了。
随同金尚宪到访的还有数名年轻的朝鲜武官,他们将以军事观察员的身份在辽东这边驻扎数月,期间会前往北边的战线上观摩联军与后金的作战情况,同时也会接受海汉提供的免费军事培训。当然了,这种军事援助还是得先与海汉签署合作的协议才能实施,不过在海汉军展示了强大的实力和沈志祥的拼命鼓吹之后,朝鲜国王和高官们已经基本认定了海汉将是朝鲜国脱离后金奴役的契机。让金尚宪带队到辽东考察,也只是为了落实这种观点,然后才能放心大胆地与海汉合作。
当然促成此行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重要原因,那就是王汤姆向朝鲜人声称大明朝廷也会派出高官参与接下来的合作会谈。朝鲜人就算信不过海汉,那对大明还是具有相当高的信任度,因此才会派了金尚宪出马,至少在官职级别上要表现出朝鲜国对此的重视程度。
这接风宴自然也邀请了梅生川出席,沙喜很是大气地给双方做了引见。梅生川和金尚宪听说对方也是来辽东谈合作抗金之事,不免都有些诧异,毕竟以两国过去的关系,这种事不应该会出现互相隐瞒的情况。作为宗主国的大明没有通知朝鲜,而作为藩属国的朝鲜也同样没有把自己的打算上报给大明,这未免就有些尴尬了。
不过有能说会道的沙喜作为中间人,倒是比较轻松地化解了这种尴尬:“大明和朝鲜一直都是友好邻邦,如今更应该为了战胜同样的敌人联手出击才对。至于军事方面的劣势,我国可以为你们补上这块短板。只要我们三国同盟,难道还用得着怕北边那群野蛮人吗?我可以向各位保证,只要与我国通力合作,顶多三五年时间,就能让他们从辽东地区消失掉。”
沙喜这番话倒也不算是吹牛皮,只不过实现起来会有一定的实际困难。要想三五年内消灭后金,那至少要让大明和朝鲜都出兵数万,并且由海汉来主导指挥这场国战才行。如果仅仅只是靠海汉出兵,其他两家观望,那三五年后顶多能让后金元气大伤,要将其灭国却是不太可能。但要让这两国交出军队的指挥权让海汉来主导,那又岂是易事。
当然沙喜也并不是真的打算要帮军方争取到这样的特殊权力,他只是想通过这种言辞让大明与朝鲜的代表都能意识到,后金并非不可战胜,他们所欠缺的仅仅只是海汉这样一个军事实力雄厚的盟友。只要三国能够结成军事同盟,那么抗击后金侵略,甚至是将其灭掉,都是可以齐心协力办到的目标。
沙喜说完之后朝沈志祥使个眼色,后者心领神会,立刻接过话头道:“梅大人,金大人,末将率部在辽东作战已有数月,期间一直与海汉军合作,大仗小仗也打过不少,可没有一仗是打输的!这金州能够失而复得,多亏海汉国出兵相助。若要解大明、朝鲜两国之忧,末将以为当在辽东向敌人施加压力,让其难以分神旁顾。此地易守难攻,只需少量兵马配合海汉军,便可成为钉在金人身上的一颗透骨钉!”
王汤姆也开口道:“后金的统治区都在苦寒之地,人口、物产都没法跟大明和朝鲜相比,就算拼国力也能耗死他们了。现在又有我军加入,各位还有什么好担心的?我知道你们在担心什么,等你们去前线看了战场上的情况,就会明白我们所说的这些话一点都没夸大,甚至可以说是很谦虚了。”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说得再多,都顶不过亲眼所见。曾经对海汉军事实力有怀疑的人,在实地看过海汉军的作战情况之后,基本都会打消这方面的疑虑,王汤姆相信梅生川和金尚宪也不会例外。
梅生川和金尚宪都在不同的地方见识过了海汉军的操演,当然也知道这支军队的实力强得可怕,但到底在战场上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他们所掌握的情况也仅仅只是来自于别人的转述。而无论这种口头或文字的表述有多么生动,也绝不可能有现场目睹的冲击感来得强烈。所以说得再多,也不如把这些异国高官带去战场上走一遭,让他们了解海汉军在与后金交战时的优势究竟有多大。
而这种安排,本来也是军方计划内的事。海汉挺进辽东以来,几乎每个月都有类似军事观察员和各种身份地位的考察队伍去到前线,实地观摩海汉与后金的交战状况。现在要安排大明和朝鲜的大臣去看看,也都是军方驾轻就熟的事了。
唯一觉得这个进程有点太快的,大概就是沙喜了。他的谈判任务并未能很好地完成预期目标,如果就这么把两国大臣送去前线,那后续的事情就该由军方接手了。等需要白克思出面的时候,很多应该提前敲定的协议恐怕都还要再慢慢商议,这说起来恐怕就要算是他沙喜的失职了。
而梅生川和金尚宪所考虑的问题则不仅限于海汉的态度,他们对于对方出现在辽东的真实目的其实都还是有些疑虑的,毕竟两国之间根本没有就与海汉结盟一事提前通过气,如果不是海汉安排了这个三方会谈,这事估计还得互相隐瞒许久。
于是在这场接风宴上,呈现出了一种很古怪的气氛,海汉官员想说服另两国的大臣接受结盟这个建议,而大明和朝鲜两国的大臣则是将心思放在了互相试探态度上,有一句无一句地搭着话,试图从中探知对方对结盟一事的真实态度。
这两国相较而言,朝鲜的结盟意愿更为强烈一些,毕竟过去与海汉并无利益冲突,而结盟一事对朝鲜有着明显的好处,加上朝鲜人也很想让自己的国家能够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大明给不了朝鲜的东西,海汉人却似乎能够办到,而且并没有要求朝鲜背叛大明,那么选择这个合作伙伴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大明因为与海汉存在着诸多悬而未决的领土主权问题,在合作方面就存在着不易解决的障碍。大明如果想得到海汉的帮助,那就必须要捏着鼻子承认海汉在南方的利益,而这并不是大明朝廷乐意接受的条件。而且大明朝廷对于北方战事的意见也并不统一,有人建议与对手议和,有人认为后金每年的南下叩关其实不足以影响到大明的统治,真正将战争手段作为解决北方问题唯一途径的大臣并不多,哪怕是兵部也不尽然都是主战派。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海汉一力鼓吹的联军破金方案,在大明朝廷看来却并非唯一的解决办法。毕竟这个时候距离崇祯吊死在煤山还有八年时间,朝堂上的大人物们根本就预见不到这个王朝的寿命已经进入到了倒计时状态,仍然认为大明能够度过难关。而海汉人所提供的方案,对大明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毕竟请神容易送神难,海汉在大明境内占去的土地,可是一寸都没有再还回来过。要是让其率军入境作战,今后怕是就很难再将其送出去了。
正因为如此,梅生川的口风一直很紧,没有轻易答应海汉的各种提议。但如今又多了朝鲜的加入,梅生川就不得不考虑朝鲜与海汉联盟之后可能会出现的局面了。到时候海汉可以从朝鲜就近获得补给和人力,那么就不需要再从大明获取助力,这样一来海汉对于辽东的“侵略”就将会更加肆无忌惮,而大明极有可能会彻底失去影响辽东未来局势走向的机会。
更让梅生川感到警惕的,是朝鲜对结盟一事抱着保密的态度,根本没有知会过大明。金尚宪称近日才开始与海汉商议结盟,在他听来完全就是一种敷衍自己的托词而已,根本就不可信。
而海汉在这方面所作出的成绩也的确出乎了梅生川的预料,将东江镇军民从皮岛迁回辽东,无疑是一个大胆而效果极佳的安排。东江镇军民本身就出身辽东,对于这边的适应性要远比外地迁入的移民好得多,而且重返家园之后,对于海汉的感恩可能更胜于大明。
根据安置区的民政官所述,目前这些移民的衣食住行有一多半都是由海汉在负担,虽说以后还需要以税赋和劳役的方式来偿还这些救助款,但终究是给了这些移民一条出路。而东江镇现在的状况似乎已经是要散未散,今后海汉直接在辽东本地募兵,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一旦海汉在民政层面也实现了对金州地区的实际统治,那大明想再从海汉手里把地方收回去就不太可能了——一如南方那些被海汉占去的领地一样。
梅生川虽然觉得这样的局面有很大的问题,但他也知道大明目前根本就无力插手辽东事务,对于海汉在辽东的种种逾矩行为,大明就算知道了也无计可施。虽然海汉方面已经表示可以在口头上承认大明仍然对这片地区拥有主权,但现实很残酷,主权并不等于统治权,作为海汉占领区的这片区域大概很难再次易主了。
但往好处想,至少海汉对大明没有怀着明显的敌意,让海汉占了辽东,总比让这片地区处于后金统治之下好得多。而且郝万清和沙喜都明确表示过,会在辽东方向对后金长期施加军事压力,以此为大明分忧。要说起来,相较于目前的状况,海汉占了辽东倒是对大明有些比较实际的好处,如果赶跑海汉,大明也守不住辽东,反倒会便宜了后金。当然了,这只是一个假设,毕竟想把海汉从辽东赶走也并不是像说说这么简单的。
最让梅生川感到无奈的是,海汉对于自己的企图和措施似乎并没有隐瞒的打算,就这么大大方方地安排他去看了。如果不是心太大,就是吃定了大明对此很难有什么反制措施,根本就没有对此抱有任何顾忌。很显然以海汉人的精明程度,只可能是后一种情况。
梅生川本来还想与东江镇将领会晤之后,看看沈氏叔侄有没有什么其他的想法,但来了几天连沈志祥的面也没见着,沈世魁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从皮岛过来,他一个在辽东这边可谓孤立无援,又拿不到第一手的情报资料,很难在谈判过程中争取主动。
不过在沙喜向他宣布了朝鲜会派来使臣参与会谈的两天后,又一个新的消息传来,东江镇的沈志祥会随朝鲜使臣一同返回辽东。梅生川这时候才明白,原来沙喜前几天放出假消息说沈志祥在前线执行任务,真正的去处却是朝鲜国。
至于沈志祥去朝鲜的目的是什么,梅生川大胆猜测这肯定与海汉邀请朝鲜派人来辽东会谈有关,沈志祥极有可能就是去充当说客的。当然他怎么也猜想不到,海汉是派出了一支几乎满编的舰队去朝鲜炫耀武力,之后才成功打动了朝鲜人进行下一步的和谈。
海汉历1636年六月六日,海军北方舰队终于从朝鲜归来,抵达了辽东旅顺港。而这次朝鲜国派出了比罗德宪级别更高的大臣作为谈判代表,便是朝鲜朝廷上以反对与后金议和而著称的金尚宪。
沙喜在旅顺堡为金尚宪举行了接风宴,顺便也是为凯旋归来的王汤姆、沈志祥一行人庆功。他们在朝鲜期间的行动还算顺利,除了汉江上那场军演消耗的弹药之外,基本上就没有其他大的损耗了。
随同金尚宪到访的还有数名年轻的朝鲜武官,他们将以军事观察员的身份在辽东这边驻扎数月,期间会前往北边的战线上观摩联军与后金的作战情况,同时也会接受海汉提供的免费军事培训。当然了,这种军事援助还是得先与海汉签署合作的协议才能实施,不过在海汉军展示了强大的实力和沈志祥的拼命鼓吹之后,朝鲜国王和高官们已经基本认定了海汉将是朝鲜国脱离后金奴役的契机。让金尚宪带队到辽东考察,也只是为了落实这种观点,然后才能放心大胆地与海汉合作。
当然促成此行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重要原因,那就是王汤姆向朝鲜人声称大明朝廷也会派出高官参与接下来的合作会谈。朝鲜人就算信不过海汉,那对大明还是具有相当高的信任度,因此才会派了金尚宪出马,至少在官职级别上要表现出朝鲜国对此的重视程度。
这接风宴自然也邀请了梅生川出席,沙喜很是大气地给双方做了引见。梅生川和金尚宪听说对方也是来辽东谈合作抗金之事,不免都有些诧异,毕竟以两国过去的关系,这种事不应该会出现互相隐瞒的情况。作为宗主国的大明没有通知朝鲜,而作为藩属国的朝鲜也同样没有把自己的打算上报给大明,这未免就有些尴尬了。
不过有能说会道的沙喜作为中间人,倒是比较轻松地化解了这种尴尬:“大明和朝鲜一直都是友好邻邦,如今更应该为了战胜同样的敌人联手出击才对。至于军事方面的劣势,我国可以为你们补上这块短板。只要我们三国同盟,难道还用得着怕北边那群野蛮人吗?我可以向各位保证,只要与我国通力合作,顶多三五年时间,就能让他们从辽东地区消失掉。”
沙喜这番话倒也不算是吹牛皮,只不过实现起来会有一定的实际困难。要想三五年内消灭后金,那至少要让大明和朝鲜都出兵数万,并且由海汉来主导指挥这场国战才行。如果仅仅只是靠海汉出兵,其他两家观望,那三五年后顶多能让后金元气大伤,要将其灭国却是不太可能。但要让这两国交出军队的指挥权让海汉来主导,那又岂是易事。
当然沙喜也并不是真的打算要帮军方争取到这样的特殊权力,他只是想通过这种言辞让大明与朝鲜的代表都能意识到,后金并非不可战胜,他们所欠缺的仅仅只是海汉这样一个军事实力雄厚的盟友。只要三国能够结成军事同盟,那么抗击后金侵略,甚至是将其灭掉,都是可以齐心协力办到的目标。
沙喜说完之后朝沈志祥使个眼色,后者心领神会,立刻接过话头道:“梅大人,金大人,末将率部在辽东作战已有数月,期间一直与海汉军合作,大仗小仗也打过不少,可没有一仗是打输的!这金州能够失而复得,多亏海汉国出兵相助。若要解大明、朝鲜两国之忧,末将以为当在辽东向敌人施加压力,让其难以分神旁顾。此地易守难攻,只需少量兵马配合海汉军,便可成为钉在金人身上的一颗透骨钉!”
王汤姆也开口道:“后金的统治区都在苦寒之地,人口、物产都没法跟大明和朝鲜相比,就算拼国力也能耗死他们了。现在又有我军加入,各位还有什么好担心的?我知道你们在担心什么,等你们去前线看了战场上的情况,就会明白我们所说的这些话一点都没夸大,甚至可以说是很谦虚了。”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说得再多,都顶不过亲眼所见。曾经对海汉军事实力有怀疑的人,在实地看过海汉军的作战情况之后,基本都会打消这方面的疑虑,王汤姆相信梅生川和金尚宪也不会例外。
梅生川和金尚宪都在不同的地方见识过了海汉军的操演,当然也知道这支军队的实力强得可怕,但到底在战场上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他们所掌握的情况也仅仅只是来自于别人的转述。而无论这种口头或文字的表述有多么生动,也绝不可能有现场目睹的冲击感来得强烈。所以说得再多,也不如把这些异国高官带去战场上走一遭,让他们了解海汉军在与后金交战时的优势究竟有多大。
而这种安排,本来也是军方计划内的事。海汉挺进辽东以来,几乎每个月都有类似军事观察员和各种身份地位的考察队伍去到前线,实地观摩海汉与后金的交战状况。现在要安排大明和朝鲜的大臣去看看,也都是军方驾轻就熟的事了。
唯一觉得这个进程有点太快的,大概就是沙喜了。他的谈判任务并未能很好地完成预期目标,如果就这么把两国大臣送去前线,那后续的事情就该由军方接手了。等需要白克思出面的时候,很多应该提前敲定的协议恐怕都还要再慢慢商议,这说起来恐怕就要算是他沙喜的失职了。
而梅生川和金尚宪所考虑的问题则不仅限于海汉的态度,他们对于对方出现在辽东的真实目的其实都还是有些疑虑的,毕竟两国之间根本没有就与海汉结盟一事提前通过气,如果不是海汉安排了这个三方会谈,这事估计还得互相隐瞒许久。
于是在这场接风宴上,呈现出了一种很古怪的气氛,海汉官员想说服另两国的大臣接受结盟这个建议,而大明和朝鲜两国的大臣则是将心思放在了互相试探态度上,有一句无一句地搭着话,试图从中探知对方对结盟一事的真实态度。
这两国相较而言,朝鲜的结盟意愿更为强烈一些,毕竟过去与海汉并无利益冲突,而结盟一事对朝鲜有着明显的好处,加上朝鲜人也很想让自己的国家能够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大明给不了朝鲜的东西,海汉人却似乎能够办到,而且并没有要求朝鲜背叛大明,那么选择这个合作伙伴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大明因为与海汉存在着诸多悬而未决的领土主权问题,在合作方面就存在着不易解决的障碍。大明如果想得到海汉的帮助,那就必须要捏着鼻子承认海汉在南方的利益,而这并不是大明朝廷乐意接受的条件。而且大明朝廷对于北方战事的意见也并不统一,有人建议与对手议和,有人认为后金每年的南下叩关其实不足以影响到大明的统治,真正将战争手段作为解决北方问题唯一途径的大臣并不多,哪怕是兵部也不尽然都是主战派。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海汉一力鼓吹的联军破金方案,在大明朝廷看来却并非唯一的解决办法。毕竟这个时候距离崇祯吊死在煤山还有八年时间,朝堂上的大人物们根本就预见不到这个王朝的寿命已经进入到了倒计时状态,仍然认为大明能够度过难关。而海汉人所提供的方案,对大明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毕竟请神容易送神难,海汉在大明境内占去的土地,可是一寸都没有再还回来过。要是让其率军入境作战,今后怕是就很难再将其送出去了。
正因为如此,梅生川的口风一直很紧,没有轻易答应海汉的各种提议。但如今又多了朝鲜的加入,梅生川就不得不考虑朝鲜与海汉联盟之后可能会出现的局面了。到时候海汉可以从朝鲜就近获得补给和人力,那么就不需要再从大明获取助力,这样一来海汉对于辽东的“侵略”就将会更加肆无忌惮,而大明极有可能会彻底失去影响辽东未来局势走向的机会。
更让梅生川感到警惕的,是朝鲜对结盟一事抱着保密的态度,根本没有知会过大明。金尚宪称近日才开始与海汉商议结盟,在他听来完全就是一种敷衍自己的托词而已,根本就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