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后,办事的锦衣卫用铁链锁着县衙主簿和典史,一路拖拽。大令和二尹满脸煞白,指挥着余下衙役推出一辆囚车,将锦衣卫拿下的三四人塞到车中,胆战心惊的关上车门,落下铁锁。
    “锦衣卫办事,速避!”
    百户跃上马背,拉住缰绳,挽了个鞭花。
    骏马前蹄腾空,一声长嘶,直向南奔去。
    校尉以县衙中的驴马牵引囚车,紧随百户身后。车中的四人挤在一处,被颠得眼冒金星,接连撞上木栏,浑身青紫,叫苦不迭。
    闫大郎当即认出,其中便有红姐儿之父,自己的姑父。
    “快,回去告诉我爹,出事了!”
    豆大的汗珠滚落额头,闫大郎手脚冰凉,也不晓得是一路急奔所致,还是惊惧万分之故。
    闻听消息,闫父同样心惊。
    县衙官员差役犯事,小吏均可在县中处置,典史以上多提至州府,审明后上报朝廷。
    小小的典史主簿,以品级论,根本不入流,怎么就劳动了锦衣卫?
    莫非,是同先时篡改徭役名簿有关?
    闫家只晓得送钱给主簿,上下活动,免掉自家正役,陷害杨氏一族。并不晓得,此事经由锦衣卫上报天子,已和边镇文武贪墨官银、虐使役夫之行挂钩。
    越想越是害怕,闫家父子六神无主,唯恐下一刻便锁镣加身。只能想方设法开具路引,写下书信,遣家人飞送入京,向闫桓父子求助。
    于此同时,送信的快脚也完成了差使,同杨家拜别,踏上归程。
    “老翁可有口信要带给杨老爷?”
    “只这一封家信。”
    杨父和杨氏族长一同上座,取出写好的书信,交给快脚。
    “若是四郎问起,只道家中一切都好,无需挂心。”
    一切都好?
    看着门上的白幡,快脚不知心中是什么滋味。
    “劳烦了。”
    杨父身体未愈,加上天寒,又添一层病。不经人搀扶,压根动不得身。
    杨氏族长代他送快脚出门,再三叮嘱,万不要将族中事告知。
    非是族人不怨,只是四郎将要殿试,正逢关键时刻,怎能分心?
    况且,四郎中榜的消息已在县衙张贴,闫家投鼠忌器,纵是想动手脚,也不会在涿鹿。反倒是四郎孤身在京,更需万分小心。
    现如今,四郎便是全族的希望。想报仇,也要等四郎金榜题名之后。
    快脚背上行囊,一路走出县城。
    回头遥望风中的白幡,抹了抹脸,眼角不禁火辣辣的疼。
    三日后,府衙差官飞驰入县。
    未几,县衙贴出告示,镇守太监蒋万犯法,被押送入京。启用御马监右少监刘清镇守宣府,不日将赴保安州。
    蒋万所犯何罪,告示上提也未提。
    与蒋万勾结的守备和府衙上下,终日里心惊胆战,却迟迟没等来拿人的刑部官员。只有边卫中的锦衣卫镇抚突然换人,另有从狭西换防的边军替下守城兵卒,将整座府城守得如铜箍一般。
    休说鞑子来犯,纵是城内的人想要出去,也需经过层层盘查。
    不夸张的说,连只苍蝇蚊子都别想来去自如。
    既然事发,刑部大理寺不来拿人,于涉事的文武绝非好兆头。九成以上的可能,他们的去处不是刑部大牢,而是东厂刑房和锦衣卫诏狱。
    落到厂卫手中还想求得宽大处理?
    做梦去吧。
    京城刮起的风,终于吹到宣府。
    弘治帝迟迟没有下死手,非是心慈手软,过于宽厚。一切的一切,不过是为太子磨刀。
    刀锋磨利,必有人头落地。
    县衙的官员只是开胃菜。以他们的品级,能被锦衣卫押解入京,也算是另一种“殊荣”。
    等锦衣卫得了口供,掌握实据,已成瓮中鳖的边镇文武,都将成为朱厚照威慑群臣的刀下魂。
    血染法场,为后世唾弃,便是他们最终的宿命。
    弘治帝的慈父之心,少帝的天子之路,必将以血染就。
    身在天家,这也是避不开的宿命。
    带着血腥味的寒风自北方卷过,悄然无声。
    弘治十八年三月丁酉,杨瓒早起洗漱,整理衣冠,和李淳、王忠等中榜的贡士一同候在客栈前,等贡院来人引路,前往宫中参加复试。
    杨瓒本以为殿试就是最后一关,未曾想到,在面君之前,还需经过一轮复试。
    仔细思量,非是朝廷突发奇想,定要多此一举。想必是以此来摸底贡士,保证殿试万无一失。
    真有滥竽充数之辈,在复试中定然露馅。有长相不过关的贡士,也会被摘选出来,在殿试中另作安排。
    这种安排不是黜落,而是在座位上的变动。
    如凤雏庞统一般,相貌委实对不起社会,纵是才高八斗、春闱排名靠前,也会座位后移,远离天子龙椅。
    不公平?
    的确不公平。
    可谁让开国皇帝立下规矩,天子考官都喜欢“以貌取人”?
    内阁六部,朝中重臣,光有才不行,还必须有长相,务必才貌双全。
    这种考量,对有资格上朝的为重要。不然的话,非但天子不顺眼,群臣也会浑身不自在。
    锦鲤身边趴条鳄鱼,像话吗?
    外放的话,便可放宽条件。反正不用面君,有才干、能造福一方百姓即可。相貌英俊与否,无需太过计较。至于升调入京,那是很久以后才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路之上,杨瓒对明朝官场有了全新认识,并得出结论:大明科举不只选才,还选美。
    不提贡院里的儒师如何清逸俊朗,单是监考阅卷的翰林学士,胡子一大把,仍是美中年、美大叔。
    中官没见到几个,只有没长开的小黄门,不好下结论。
    宫门前的羽林卫,殿前的金吾卫和大汉将军,乃至巡查行过的锦衣卫,无一例外的高大挺拔,宽肩窄腰,相貌堂堂。
    拉出去走一遭,足可闪瞎一群钛合金眼。
    杨瓒收回目光,唇角微勾。
    如此来看,在朝堂为官,好像也不是件坏事。
    虽无心做什么,至少养眼。
    第十章 复试
    今科参加复试的贡士共有三百零五人。
    黎明时分,天未大亮,贡士们便准备妥当,由贡院来人引至宫门,经过宫内守卫盘查,一一验明身份,再随小黄门过奉天门,沿路经过奉天殿、华盖殿,最终抵达谨身殿。
    谨身殿为三大殿之一,其后即是乾清宫,为天子寝宫。
    永乐之后,历代天子皆于乾清宫召幸嫔妃,观赏歌舞,享受娱乐。弘治帝坚持一夫一妻,始终不纳妃嫔美人,常宿在皇后的坤宁宫,干脆连这一项都省了。
    弘治十六年前,乾清宫都是少有的冷清。
    这种情况下,不只中官打不起精神,连宫人都没有成化年间的好颜色。
    待弘治帝病体渐弱,开始服食丹药,乾清宫才恢复“热闹”。
    讽刺的是,于寝宫中伺候的中官和宫人而言,难说这是一件好事。
    复试的主考官不再是张元祯和杨廷和,换做了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马文升和户部尚书韩文。监考官和阅卷官多出翰林,自学士、侍讲以下共五人。
    辰时中,新科贡士立在谨身殿前。
    依定制,无论年龄,皆头戴四方平定巾,身着玉色或青蓝两色儒衫,宽袖皂缘,自领缘缀下软巾垂带。
    步履行过,衣摆微动,墨香萦绕,风度翩翩。
    依定制,贡士只随身携带笔墨,佩贡院发下的腰牌。除表明身份籍贯之外,也明示榜上排位。
    几位考官立在殿中,另有中官带着长随安置桌椅,以待开考。
    从上方俯视,三百人站在一起,排列有序,黑压压一片,颇具气势。
    开考之前,众人屏息凝神,不敢随意说话,更不敢大声嘈杂。
    等到主考官率众拜先师孔子,对照滴漏明确时辰,燃上檀香,方由中官长随引众人进入考场,逐一落座。
    复试的座位,完全依照春闱名次安排。
    会员至榜上第十坐在殿中头一排,于杨瓒而言,其中一半都是熟面孔。
    顾九和、董王已不必说,都在放榜当日互道过姓名籍贯,有过交谈。坐在第三的贡士姓崔,据言其为关陇世家后裔,族中藏有众多典籍,习文好武,风度气质颇为不凡。
    坐在第四的,便是对杨瓒观感颇佳的谢丕。今日的谢贡士较往日有所不同,卓然之气呈现,愈发显得五官俊朗,正直豁达,有明士之风。
    谢丕之后即是闫璟。
    杨瓒微微垂眸,哪怕同此人不睦,知晓其心思深沉,惯于做表面文章,仍不得不承认,他的相貌颇具优势。
    但凡不曾同他对面,不知晓底细,对他的第一印象都会不错。
    在才貌并举的大明官场,如闫璟这般人,只要不是蠢到冒烟,为上位者所恶,多会官途顺畅。做不到登阁拜相,也会安稳做个京官。
    而闫璟的期望显然不止于此。
    抿了抿嘴唇,杨瓒十分清楚,不想被踩到闫氏脚下,他必须比闫璟立得更高。
    第六位之后,杨瓒均不熟悉,也没说过话,大致略过,再不做关心。
    宫廷之内,自不会有乡试、会试之类的号房。考试之时,也不会分殿安排。谨慎殿内坐不下,只能在殿外答题。

章节目录


帝师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阁只为原作者来自远方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来自远方并收藏帝师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