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成已经明白过来,忙道:“大人,卑职去,卑职定仔查看官仓,定不叫他们糊弄大人……”
曹颙指了指案前地方凳,让他坐下,方道:“朱氏产期就在下月,这个时候叫你出京,确实为难了些。”
左成摇头道:“不为难,没听说哪家妇人生孩子,男人就顾不得差事的?家事哪里比得上国事。”
曹颙闻言,颇为欣慰,道:“你能如此想不错,只是朱氏那里,也要好生宽慰……你在外也不必太牵挂,我会让夫人多过去探看。”
左成点点头,犹豫了一年,道:“那蒋先生那边怎么办?政务节略也不是谁都能执笔。”
他这样说,并非是自诩文采风流,觉得旁人都无法比不上自己,而是因为这“政务节略”本是为了曹颙省心力才预备的。
若不是真正放心之人,也不要随意让旁人写。
否则的话,万一在重要事务上“避重就轻”误导曹颙,那曹颙处理起来,怕是就要“谬之千里”。
固然曹颙是个仔细的,重大政务上都会研读卷宗原文,可难保也疏漏的地方。
十三阿哥也知道这个,才专程调了左成过来给曹颙使唤,否则户部还缺笔帖式与文书不成?
听左成提及这个,曹颙心里也没有合适人选。
可是这次指派左成去湖广,并非曹颙临时起意。
左住、左成兄弟入仕已经快一年,所作所为都落在曹颙眼中。
不是他偏疼左成,左住才学与见识,确实不如左成。
可左成再好的资质,也是官场雏儿,需要历练。
要是在他身边埋头写上几年节略,那就太耽误了。
毕竟笔帖式执役数年后,迁转考试时,还要看政绩。
加上自家这几个少年,被自己护得紧些,还是少几分见识。
曹颙早就有意安排他们出去见见世面,只是一直没有机会罢了……
未正初刻,曹颙使人看探问后,晓得张廷玉到了,便整了整衣冠,拿着御批折子去了张廷玉处。
张廷玉上午在御前已经得了消息,对于此事并不意外。
他也没有多想,毕竟曹颙履历在那里摆着,除了户部侍郎任上没有做掌印官外,道台、太仆寺卿、直隶总督,都是正印官。
执掌户部后,曹颙有自己的见地也不稀奇。
能从被称为“天下粮仓”的湖广入手,可见曹颙是个务实的。
张廷玉这大半年心思都在吏部,还要在御前参赞其他政务,确是也是无力顾及户部这一摊。
曹颙正值壮年,三日一朝还身心疲惫;他比曹颙年长二十来岁,近花甲之龄,每次御前当差,自然更累。
换做其他人执掌户部,他也不会这般安心。
只因晓得曹颙的性情最为谨慎,他才能将心思都用在吏部。
这巡视粮仓之事,虽说多少有些冒进,可张廷玉心里并不反对。
他在御前,加上老家就是南边,对于去岁今春的雨水异常,自是比旁人知道的更详细。
因此,知晓曹颙这番安排时,他便明白了曹颙用意。
若是湖广无粮,可以早日调两广粮食北上,为今秋水患做准备。
否则的话,等到水患起来,流民齐聚,无粮可赈时,就要出大乱子。
湖广与两江不同,两江文风昌盛,朝廷又教化多年,百姓还算服顺;湖广生苗混居,即便是好年份,也要防着苗人生事,更不要说灾年。
而湖广又是“天下粮仓”,水患耽搁一年不怕;要是水患后,民乱再耽搁一年春耕的话,那影响就大了。
说不定漕粮都会影响,京仓都会动荡。
因此,在曹颙过来与之商议人选时,张廷玉便请曹颙拟人选出来。
曹颙说了三个人选,一个就是堂笔帖式章佳元柏,一个是堂主事李匡山,还有一个是河南司郎中尹继善。
不用说,单从品级上来说,也是以尹继善为主导。
而那个堂主事李匡山,就是在张廷玉身边当差的,是他一个师兄的儿子,算是他在户部的嫡系。
看着这人选,张廷玉无话可说,心里越发佩服曹颙的滴水不漏。
已经是掌部尚书,还能小心谨慎至此,怪不得待臣下向来挑剔皇上,对曹颙也是多有看重……
因事关民生,不好拖延,曹颙与张廷玉商议后,就将三人出京的日子定在三日后。
李匡山这边,自是被张廷玉告诫一番,让他在外边不要依仗是京城下去的,就失了稳重;多看少言,一切以尹继善为主。
左成这边,毕竟是头一回出差,田氏与朱氏都跟着担心,准备了好多东西,都被左成拦下。
左成原还想着怎么安慰妻子,省得她心里生怨,没想到朱氏半点埋怨的意思都没有,只有对丈夫即将出行的牵挂。
待左成问她,为何不怨。
朱氏反而奇怪:“国事为重,妾身为何要怨?就是妾身肚里的孩子,晓得阿玛为国事忙碌,也只有为他阿玛骄傲的……妾身已经嫁二爷为妇,就不再是深闺中的娇女,难道处处都要赖二爷看顾?只是二爷要平平安安的去,平平安安的回来……妾身不求二爷建功立业,只盼着二爷办完差事后早归,一家人团团圆圆……”
她本是柔顺之人,可说起这番话来,却让左成觉得铿锵有力,一字一句的落到他耳中,如同敲在他心上一般。
曹颙指了指案前地方凳,让他坐下,方道:“朱氏产期就在下月,这个时候叫你出京,确实为难了些。”
左成摇头道:“不为难,没听说哪家妇人生孩子,男人就顾不得差事的?家事哪里比得上国事。”
曹颙闻言,颇为欣慰,道:“你能如此想不错,只是朱氏那里,也要好生宽慰……你在外也不必太牵挂,我会让夫人多过去探看。”
左成点点头,犹豫了一年,道:“那蒋先生那边怎么办?政务节略也不是谁都能执笔。”
他这样说,并非是自诩文采风流,觉得旁人都无法比不上自己,而是因为这“政务节略”本是为了曹颙省心力才预备的。
若不是真正放心之人,也不要随意让旁人写。
否则的话,万一在重要事务上“避重就轻”误导曹颙,那曹颙处理起来,怕是就要“谬之千里”。
固然曹颙是个仔细的,重大政务上都会研读卷宗原文,可难保也疏漏的地方。
十三阿哥也知道这个,才专程调了左成过来给曹颙使唤,否则户部还缺笔帖式与文书不成?
听左成提及这个,曹颙心里也没有合适人选。
可是这次指派左成去湖广,并非曹颙临时起意。
左住、左成兄弟入仕已经快一年,所作所为都落在曹颙眼中。
不是他偏疼左成,左住才学与见识,确实不如左成。
可左成再好的资质,也是官场雏儿,需要历练。
要是在他身边埋头写上几年节略,那就太耽误了。
毕竟笔帖式执役数年后,迁转考试时,还要看政绩。
加上自家这几个少年,被自己护得紧些,还是少几分见识。
曹颙早就有意安排他们出去见见世面,只是一直没有机会罢了……
未正初刻,曹颙使人看探问后,晓得张廷玉到了,便整了整衣冠,拿着御批折子去了张廷玉处。
张廷玉上午在御前已经得了消息,对于此事并不意外。
他也没有多想,毕竟曹颙履历在那里摆着,除了户部侍郎任上没有做掌印官外,道台、太仆寺卿、直隶总督,都是正印官。
执掌户部后,曹颙有自己的见地也不稀奇。
能从被称为“天下粮仓”的湖广入手,可见曹颙是个务实的。
张廷玉这大半年心思都在吏部,还要在御前参赞其他政务,确是也是无力顾及户部这一摊。
曹颙正值壮年,三日一朝还身心疲惫;他比曹颙年长二十来岁,近花甲之龄,每次御前当差,自然更累。
换做其他人执掌户部,他也不会这般安心。
只因晓得曹颙的性情最为谨慎,他才能将心思都用在吏部。
这巡视粮仓之事,虽说多少有些冒进,可张廷玉心里并不反对。
他在御前,加上老家就是南边,对于去岁今春的雨水异常,自是比旁人知道的更详细。
因此,知晓曹颙这番安排时,他便明白了曹颙用意。
若是湖广无粮,可以早日调两广粮食北上,为今秋水患做准备。
否则的话,等到水患起来,流民齐聚,无粮可赈时,就要出大乱子。
湖广与两江不同,两江文风昌盛,朝廷又教化多年,百姓还算服顺;湖广生苗混居,即便是好年份,也要防着苗人生事,更不要说灾年。
而湖广又是“天下粮仓”,水患耽搁一年不怕;要是水患后,民乱再耽搁一年春耕的话,那影响就大了。
说不定漕粮都会影响,京仓都会动荡。
因此,在曹颙过来与之商议人选时,张廷玉便请曹颙拟人选出来。
曹颙说了三个人选,一个就是堂笔帖式章佳元柏,一个是堂主事李匡山,还有一个是河南司郎中尹继善。
不用说,单从品级上来说,也是以尹继善为主导。
而那个堂主事李匡山,就是在张廷玉身边当差的,是他一个师兄的儿子,算是他在户部的嫡系。
看着这人选,张廷玉无话可说,心里越发佩服曹颙的滴水不漏。
已经是掌部尚书,还能小心谨慎至此,怪不得待臣下向来挑剔皇上,对曹颙也是多有看重……
因事关民生,不好拖延,曹颙与张廷玉商议后,就将三人出京的日子定在三日后。
李匡山这边,自是被张廷玉告诫一番,让他在外边不要依仗是京城下去的,就失了稳重;多看少言,一切以尹继善为主。
左成这边,毕竟是头一回出差,田氏与朱氏都跟着担心,准备了好多东西,都被左成拦下。
左成原还想着怎么安慰妻子,省得她心里生怨,没想到朱氏半点埋怨的意思都没有,只有对丈夫即将出行的牵挂。
待左成问她,为何不怨。
朱氏反而奇怪:“国事为重,妾身为何要怨?就是妾身肚里的孩子,晓得阿玛为国事忙碌,也只有为他阿玛骄傲的……妾身已经嫁二爷为妇,就不再是深闺中的娇女,难道处处都要赖二爷看顾?只是二爷要平平安安的去,平平安安的回来……妾身不求二爷建功立业,只盼着二爷办完差事后早归,一家人团团圆圆……”
她本是柔顺之人,可说起这番话来,却让左成觉得铿锵有力,一字一句的落到他耳中,如同敲在他心上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