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节 鸿基堡
总体来说,登陆船队来到下龙湾的第一个白天,进展还算顺利:截止傍晚,先期上岸的工程工程人员已经在登陆点建起了临时营地。
临时营地由一小片帐篷组成。短短一天时间内,工程人员先是在营地中开挖了临时水沟,然后尽量垫高地基。剩下的就是祈祷了,谁也不知道营地会不会在晚上被风暴或者大雨给毁掉。
小小的营地外围,则是在夕阳下最后运上岸的重要物资:铁丝网。
在十七世纪,铁丝网是当之无愧的防守神器。土著,这里的土著包括西方殖民者在内,没有任何应对铁丝网的办法。这种好东西的唯一缺点就是造价昂贵,另外运输和布设起来也比较困难。
好在这一次的登陆行动很重要,主事者事先也推演到了安南雨季对登陆带来的影响,所以第一拨舱位中,优先装载了不少铁丝网帐篷之类的临时用具。
短短一天时间,在忽大忽小的热带雨水中,依靠小艇来回趸运,干劲十足的建设者们,终于在入夜前修起了小小的临时营地。
接下来是撤离:所有工具补给都留下,人员空手撤回舰队过夜。
然后吴三爷中了头彩:他和他的手下,以及临时由他指挥的另一个小队,被命令在营地守夜……长夜将至,从今开始守望,至死方休。
站在岸边,借着夕阳最后一丝余辉,三爷指着划走的小艇跳脚大骂:不敢共患难的鼠辈!
小艇上面的开拓军同僚一边划桨一边大笑,纷纷竖起了从大佬那里学来的鄙视款中指……谁都知道晚上回船舱过夜是最安全最舒适的,鬼才愿意留在岸上泡雨喂蚊子呢。
三爷貌似不乐意,然而军令就是军令,他没办法违抗。于是当天色完全变黑后,他指挥着一起留守的弟兄们为守夜开始忙碌起来。
第一步……自然是吃饭了,忙活了一天咋能不吃饭。
尽管煤油是贸易市场上的热销品,永远缺货,但是南下舰队是不缺货的。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想要得到,先要投资。现在但凡穿越势力能够提供的物资,南下舰队都会得到优先供给。
很快,帐篷里亮起了煤油火光,铸铁的煤油炉底盘上也架上了铁锅。接下来,几个净重一公斤的大号马口铁绿色军用罐头被打开,产自台湾的猪肉蛋卷和产自英德乡下的鸭腿,一股脑煮进了锅里。
咕嘟嘟的汤水、在工业文明之火映衬下的明人战士脸庞,以及帐篷外边哗哗的雨声,构成了一副奇异的,古今交织的时空画卷。
吃完这一顿富含热量的晚餐后,三爷先是下令将空罐头盒之类的东西都挂到铁丝网上——虽说哗哗的雨声会影响听觉,但这种从“上头”传下来的防守小技巧,三爷作为老司机是一定会照做的。
然后开始安排人手值夜。
潜伏哨最辛苦,需要在雨水中埋伏并观察。游动哨也好不到哪里去,需要在湿滑泥泞的土地上冒雨巡逻。固定哨好一点,可以在帐篷中待机。
一圈安排下来后,三爷下令全营熄火,进入静默模式。
与此同时,他扭头看向了海岸方向。外海的舰队早已消失在雨幕和黑夜中,只有潮水拍打海岸的声音还在时不时传入耳中。
三爷知道,舰队也进入灯火管制状态了。
没有加入某个势力之前,纯粹江湖野汉子出身的吴三爷,完全想不到一支军队里居然有如此多细致而又坚忍的规矩。这和大明的行伍是完全不同的。别以为三爷不知道大明军队里是什么德行,他手底下收留过的逃兵有很多。
现如今,站在安南海岸的三爷,早已明白了所谓的“强军”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军法森严,器械犀利,军饷丰厚,粮草充足。
……
漫长的一夜终于还是过去了。
没有什么惊悚的雨夜突袭剧情发生。能做出这种战术动作的武力,在十七世纪那都是核心中的核心力量,不管什么势力都会认真对待,没有人会把手中的核心力量投放到鸟不拉屎的海岸去。
唯一不爽的只有吴三爷。
作为临时指挥官,三爷整整一夜没有合眼。他不但要冒着雨水泥泞在各处巡逻检查,还要安排哨位换岗。每隔一小时,还要去帐篷里和舰队通话,汇报情况。
巨大的指挥压力令三爷精神紧张,他不得不偷空去帐篷里抽根香烟来刺激精神,直到朝阳升起的那一刻。
登陆第二天,感觉到一只脚已经在岸上踏稳后,开拓者的动作愈发大了起来。
清晨,船队首先有了动作:第一批运输小艇出发后,两艘最小的护卫舰随即离开,迎着霞光直奔不远处的吉婆岛。
吉婆岛距离下龙湾海口不远,是附近上千座零散岛屿中面积最大的一座。整个岛长24公里,宽18公里,总面积315平方公里。
在后世,有着天然白细沙滩的吉婆岛是北越明珠,度假天堂。这里有天然海滨浴场,有各种森林地貌,出产很多珍贵木材,海域盛产墨鱼鱼类。
然而在十七世纪,吉婆岛和大明的沿海岛屿一样,只是一处三不管的野岛。
等到第二批小艇出发后,大船队也动了。
昨天由于初来乍到,还不知道岸上能不能站住脚,所以船队是下锚在外海的。到了今天,考虑到岸上已经初步有了防卫力量,那么船队也就该挪挪窝了:进入下龙湾。
总体来说,登陆船队来到下龙湾的第一个白天,进展还算顺利:截止傍晚,先期上岸的工程工程人员已经在登陆点建起了临时营地。
临时营地由一小片帐篷组成。短短一天时间内,工程人员先是在营地中开挖了临时水沟,然后尽量垫高地基。剩下的就是祈祷了,谁也不知道营地会不会在晚上被风暴或者大雨给毁掉。
小小的营地外围,则是在夕阳下最后运上岸的重要物资:铁丝网。
在十七世纪,铁丝网是当之无愧的防守神器。土著,这里的土著包括西方殖民者在内,没有任何应对铁丝网的办法。这种好东西的唯一缺点就是造价昂贵,另外运输和布设起来也比较困难。
好在这一次的登陆行动很重要,主事者事先也推演到了安南雨季对登陆带来的影响,所以第一拨舱位中,优先装载了不少铁丝网帐篷之类的临时用具。
短短一天时间,在忽大忽小的热带雨水中,依靠小艇来回趸运,干劲十足的建设者们,终于在入夜前修起了小小的临时营地。
接下来是撤离:所有工具补给都留下,人员空手撤回舰队过夜。
然后吴三爷中了头彩:他和他的手下,以及临时由他指挥的另一个小队,被命令在营地守夜……长夜将至,从今开始守望,至死方休。
站在岸边,借着夕阳最后一丝余辉,三爷指着划走的小艇跳脚大骂:不敢共患难的鼠辈!
小艇上面的开拓军同僚一边划桨一边大笑,纷纷竖起了从大佬那里学来的鄙视款中指……谁都知道晚上回船舱过夜是最安全最舒适的,鬼才愿意留在岸上泡雨喂蚊子呢。
三爷貌似不乐意,然而军令就是军令,他没办法违抗。于是当天色完全变黑后,他指挥着一起留守的弟兄们为守夜开始忙碌起来。
第一步……自然是吃饭了,忙活了一天咋能不吃饭。
尽管煤油是贸易市场上的热销品,永远缺货,但是南下舰队是不缺货的。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想要得到,先要投资。现在但凡穿越势力能够提供的物资,南下舰队都会得到优先供给。
很快,帐篷里亮起了煤油火光,铸铁的煤油炉底盘上也架上了铁锅。接下来,几个净重一公斤的大号马口铁绿色军用罐头被打开,产自台湾的猪肉蛋卷和产自英德乡下的鸭腿,一股脑煮进了锅里。
咕嘟嘟的汤水、在工业文明之火映衬下的明人战士脸庞,以及帐篷外边哗哗的雨声,构成了一副奇异的,古今交织的时空画卷。
吃完这一顿富含热量的晚餐后,三爷先是下令将空罐头盒之类的东西都挂到铁丝网上——虽说哗哗的雨声会影响听觉,但这种从“上头”传下来的防守小技巧,三爷作为老司机是一定会照做的。
然后开始安排人手值夜。
潜伏哨最辛苦,需要在雨水中埋伏并观察。游动哨也好不到哪里去,需要在湿滑泥泞的土地上冒雨巡逻。固定哨好一点,可以在帐篷中待机。
一圈安排下来后,三爷下令全营熄火,进入静默模式。
与此同时,他扭头看向了海岸方向。外海的舰队早已消失在雨幕和黑夜中,只有潮水拍打海岸的声音还在时不时传入耳中。
三爷知道,舰队也进入灯火管制状态了。
没有加入某个势力之前,纯粹江湖野汉子出身的吴三爷,完全想不到一支军队里居然有如此多细致而又坚忍的规矩。这和大明的行伍是完全不同的。别以为三爷不知道大明军队里是什么德行,他手底下收留过的逃兵有很多。
现如今,站在安南海岸的三爷,早已明白了所谓的“强军”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军法森严,器械犀利,军饷丰厚,粮草充足。
……
漫长的一夜终于还是过去了。
没有什么惊悚的雨夜突袭剧情发生。能做出这种战术动作的武力,在十七世纪那都是核心中的核心力量,不管什么势力都会认真对待,没有人会把手中的核心力量投放到鸟不拉屎的海岸去。
唯一不爽的只有吴三爷。
作为临时指挥官,三爷整整一夜没有合眼。他不但要冒着雨水泥泞在各处巡逻检查,还要安排哨位换岗。每隔一小时,还要去帐篷里和舰队通话,汇报情况。
巨大的指挥压力令三爷精神紧张,他不得不偷空去帐篷里抽根香烟来刺激精神,直到朝阳升起的那一刻。
登陆第二天,感觉到一只脚已经在岸上踏稳后,开拓者的动作愈发大了起来。
清晨,船队首先有了动作:第一批运输小艇出发后,两艘最小的护卫舰随即离开,迎着霞光直奔不远处的吉婆岛。
吉婆岛距离下龙湾海口不远,是附近上千座零散岛屿中面积最大的一座。整个岛长24公里,宽18公里,总面积315平方公里。
在后世,有着天然白细沙滩的吉婆岛是北越明珠,度假天堂。这里有天然海滨浴场,有各种森林地貌,出产很多珍贵木材,海域盛产墨鱼鱼类。
然而在十七世纪,吉婆岛和大明的沿海岛屿一样,只是一处三不管的野岛。
等到第二批小艇出发后,大船队也动了。
昨天由于初来乍到,还不知道岸上能不能站住脚,所以船队是下锚在外海的。到了今天,考虑到岸上已经初步有了防卫力量,那么船队也就该挪挪窝了:进入下龙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