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晋谦虚的摇头。
“刘兄真是我辈之楷模!”
“我虽然也是读书人,但说出来都不好意思,连中举都难,更别说高中进士了,蹉跎一生啊,蹉跎一生啊。”
文征明看着刘晋,也是羡慕无比。
他虽然号称吴中四大才子之一,可是一辈子连举人都没有考上,唐伯虎当年可是应天府相似第一,弘治十二年的时候又高中进士,现在更是已经在南云省这里当了一州的州府。
这或许是他文征明一生的遗憾,虽然说有才,可是却考不上举人,终究来说,在刘晋他们这些正儿八经的进士面前还是要矮上一大截的。
就像历史上的唐伯虎,因为牵连进科考鬻题案,虽然最终没有被判刑,但却是一辈子不能为官,只能为小吏。
这对于唐伯虎这样的大才子来说,简直就是侮辱,所以他宁可不去当什么小吏,也要表示自己的清高。
虽然写了《桃花坞》这样的诗词出来,表示自己不在意虚名、不重视功名什么的,但这只不过是郁郁不得志的一种表现罢了。
像现在,唐伯虎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当官当的顺风顺水的,哪里还有什么桃花坞桃花仙人之类的。
说到底啊,在科举制度之下,这些读书人其实人人都想要高中,人人都想要当官。
但是八股制度下,想要高中还真不是容易的事情,即便是文征明这样的大才子连举人都考不上,由此可见科举的难度了。
当然文征明是苏州人,这南直隶自古以来都才子辈出,科考难度在这个时期那是地狱级的,中举那是真的难。
故而在大明读书人鄙视链当中,这举人看不起秀才,进士又看不起举人,能够进翰林院的又看不起进不了翰林院的进士。
在刘晋这个正儿八经进士为官的面前,文征明、蔡羽、祝允明、汤珍等人顿时就觉得自己矮了好几节,没办法,大明的读书人就这样尿性,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服比自己厉害的。
第1649章 留下达芬奇当老师
“是啊,是啊~”
“刘兄如此年纪就已经在吏部为官,弘治十二年就已经中进士了,和刘兄相比我等实在是惭愧!”
祝允明也是跟着恭维道。
这里面有恭维,当然更多的发自内心的佩服。
祝允明也是吴中四大才子之一,自号枝山,也就是赫赫有名的祝枝山,明代著名的书法家。
他的仕途之旅极为坎坷,从十九岁中了秀才之后,五次参加乡试都没有中举,在弘治六年的时候第六次参加乡试,这才中了举人。
在之后,他七次参加会试都不第,甚至于连他自己的儿子都中进士了,他都还没有中进士,于是就绝了科举为官的年头。
和眼前的刘晋相比,他的科举之路实在是太艰难了。
到现在也就是一个举人的身份。
“弘治十二年的会试,我也有参加,可惜没能和刘兄见上一面。”
祝允明略带遗憾的说道。
他那一次没有中进士,失落之下和一群同样落榜的学子跑去游山玩水去了,故而也就没有看到刘晋中状元游街的一幕,不然也就能够认出刘晋了。
“那确实是一大憾事,我也早就听闻祝兄的书法冠绝江南,很早就想要找祝兄要一副墨宝了。”
刘晋笑着回道,这读书人之间嘛,少不了互相吹捧一番。
“刘兄现在多大了?”
文征明想了想问道。
“已经三十多了~”
“那刘兄真是博学多才啊,弘治十二年高中,当时可是二十左右啊。”
“想必肯定是一次就高中了!”
文征明算了算说道。
“我确实是一次就中举,然后次年会试也是一次就金榜题名了,这都是运气,运气!”
刘晋谦虚的说道。
“今日能够认识刘兄,真是三生有幸!”
“像我至今已经连续参加了五次乡试,却是次次名落孙山,实在是惭愧、惭愧!”
文征明感叹一声,这人比人啊,真的气死人。
对方一次就中举,然后参加会议,一次就中了进士,年纪轻轻就已经在吏部为官,这前途无可限量。
可是自己呢,已经考了五次乡试了,竟然连中举都如此之难。
“文兄不必气馁,只是时运未到罢了,以文兄之才,金榜题名也是迟早的事情。”
刘晋连忙安慰道。
事实上,历史上的文征明,科举考试比起祝允明还要更加的坎坷。
他前前后后参加了九次乡试,全部落榜,三年一次的乡试,九次就是二十七年,他从18岁开始参加乡试,一直考,考到了四十五岁都中不了举人,真的是应了那句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后来他还是在以为尚书的推举下,通过吏部的考核之后才获得了翰林院待诏的小官职位,后来还成为了皇帝的侍讲,只是他始终受到正儿八经翰林们的鄙视,再加上他心高气傲,故而没做几年官就辞职归乡养老去了。
详细的了解下文征明、祝允明、唐伯虎他们的人生经历,其实就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他们一个个都非常的心高气傲,自认为有点才华就目中无人。
通俗来说,那就是智商很高,但情商很低。
像历史上的唐伯虎,才华是真的有,但太过心高气傲、目中无人,自然而然是不适合去当官的,很容易就得罪人。
“刘兄真是我辈之楷模!”
“我虽然也是读书人,但说出来都不好意思,连中举都难,更别说高中进士了,蹉跎一生啊,蹉跎一生啊。”
文征明看着刘晋,也是羡慕无比。
他虽然号称吴中四大才子之一,可是一辈子连举人都没有考上,唐伯虎当年可是应天府相似第一,弘治十二年的时候又高中进士,现在更是已经在南云省这里当了一州的州府。
这或许是他文征明一生的遗憾,虽然说有才,可是却考不上举人,终究来说,在刘晋他们这些正儿八经的进士面前还是要矮上一大截的。
就像历史上的唐伯虎,因为牵连进科考鬻题案,虽然最终没有被判刑,但却是一辈子不能为官,只能为小吏。
这对于唐伯虎这样的大才子来说,简直就是侮辱,所以他宁可不去当什么小吏,也要表示自己的清高。
虽然写了《桃花坞》这样的诗词出来,表示自己不在意虚名、不重视功名什么的,但这只不过是郁郁不得志的一种表现罢了。
像现在,唐伯虎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当官当的顺风顺水的,哪里还有什么桃花坞桃花仙人之类的。
说到底啊,在科举制度之下,这些读书人其实人人都想要高中,人人都想要当官。
但是八股制度下,想要高中还真不是容易的事情,即便是文征明这样的大才子连举人都考不上,由此可见科举的难度了。
当然文征明是苏州人,这南直隶自古以来都才子辈出,科考难度在这个时期那是地狱级的,中举那是真的难。
故而在大明读书人鄙视链当中,这举人看不起秀才,进士又看不起举人,能够进翰林院的又看不起进不了翰林院的进士。
在刘晋这个正儿八经进士为官的面前,文征明、蔡羽、祝允明、汤珍等人顿时就觉得自己矮了好几节,没办法,大明的读书人就这样尿性,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服比自己厉害的。
第1649章 留下达芬奇当老师
“是啊,是啊~”
“刘兄如此年纪就已经在吏部为官,弘治十二年就已经中进士了,和刘兄相比我等实在是惭愧!”
祝允明也是跟着恭维道。
这里面有恭维,当然更多的发自内心的佩服。
祝允明也是吴中四大才子之一,自号枝山,也就是赫赫有名的祝枝山,明代著名的书法家。
他的仕途之旅极为坎坷,从十九岁中了秀才之后,五次参加乡试都没有中举,在弘治六年的时候第六次参加乡试,这才中了举人。
在之后,他七次参加会试都不第,甚至于连他自己的儿子都中进士了,他都还没有中进士,于是就绝了科举为官的年头。
和眼前的刘晋相比,他的科举之路实在是太艰难了。
到现在也就是一个举人的身份。
“弘治十二年的会试,我也有参加,可惜没能和刘兄见上一面。”
祝允明略带遗憾的说道。
他那一次没有中进士,失落之下和一群同样落榜的学子跑去游山玩水去了,故而也就没有看到刘晋中状元游街的一幕,不然也就能够认出刘晋了。
“那确实是一大憾事,我也早就听闻祝兄的书法冠绝江南,很早就想要找祝兄要一副墨宝了。”
刘晋笑着回道,这读书人之间嘛,少不了互相吹捧一番。
“刘兄现在多大了?”
文征明想了想问道。
“已经三十多了~”
“那刘兄真是博学多才啊,弘治十二年高中,当时可是二十左右啊。”
“想必肯定是一次就高中了!”
文征明算了算说道。
“我确实是一次就中举,然后次年会试也是一次就金榜题名了,这都是运气,运气!”
刘晋谦虚的说道。
“今日能够认识刘兄,真是三生有幸!”
“像我至今已经连续参加了五次乡试,却是次次名落孙山,实在是惭愧、惭愧!”
文征明感叹一声,这人比人啊,真的气死人。
对方一次就中举,然后参加会议,一次就中了进士,年纪轻轻就已经在吏部为官,这前途无可限量。
可是自己呢,已经考了五次乡试了,竟然连中举都如此之难。
“文兄不必气馁,只是时运未到罢了,以文兄之才,金榜题名也是迟早的事情。”
刘晋连忙安慰道。
事实上,历史上的文征明,科举考试比起祝允明还要更加的坎坷。
他前前后后参加了九次乡试,全部落榜,三年一次的乡试,九次就是二十七年,他从18岁开始参加乡试,一直考,考到了四十五岁都中不了举人,真的是应了那句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后来他还是在以为尚书的推举下,通过吏部的考核之后才获得了翰林院待诏的小官职位,后来还成为了皇帝的侍讲,只是他始终受到正儿八经翰林们的鄙视,再加上他心高气傲,故而没做几年官就辞职归乡养老去了。
详细的了解下文征明、祝允明、唐伯虎他们的人生经历,其实就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他们一个个都非常的心高气傲,自认为有点才华就目中无人。
通俗来说,那就是智商很高,但情商很低。
像历史上的唐伯虎,才华是真的有,但太过心高气傲、目中无人,自然而然是不适合去当官的,很容易就得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