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审琦语气坚决地说:“燕军之重,首在燕王,其诸子尚幼,除其之外,无可主事者。此番其奉诏南来谒驾,不若趁机将其扣留,而后迅速派军北上,在其群龙无首之际,以疾厉之势,占得幽州,削平燕军!”
“安卿此策,是要朕失信于人呐!”听其建言,刘承祐喟然道:“如依此策,燕王或许能够受缚,然如欲剪除燕军,顺利接收幽燕三州,可不是那么轻易的。稍有差池,便是幽燕大乱,即便能够成功,北境维持多年的平衡,也将被打破啊,倘若事情做得不够利落,引得契丹插手,局势则更加不可测……”
“以今日之小乱,而定未来大势,利弊如何,请陛下审思之!”安审琦郑重道。
听其言,刘承祐一时没有接话,而是陷入沉思,显然在权衡者利弊。而安审琦,从刘承祐口气中,也能感受到,他实则是动心的,只是顾虑影响,顾虑北方多年安宁的大局,一旦迈出那一步,北疆的局势,将陡然而转。
至于召燕王南来会面,突然发难,虽有背信弃义之嫌,但始终是靠后考虑的。对于刘承祐这样的君主而言,利弊才是决策行事的权衡标准。
就幽燕之事,并不局限于幽州,契丹的态度与反应,也是参考因素,而契丹那边,是不受掌控的……
见皇帝不作声,安审琦又道:“陛下的顾虑,臣能体会一二。但不管如何,对燕王及燕军,必须有所限制,有所削弱,以免其继续坐大!”
听安审琦这么说,刘承祐目光微凝,冷声道:“朝廷但有动作,伸改弦更张之意,必致燕王疑惧。要么不动,动则彻底,以霹雳之势,解决问题,将动乱消弭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范围之内!”
皇帝这番表态,安审琦微感讶异,心中不禁感慨,大汉皇帝的判断力,果然出众,看问题也犀利,深切綮肯。
考虑几许,刘承祐伸手指住还欲说话的安审琦,说道:“安卿之意,朕已深明之,勿复多言,让朕再想想!”
“是!”见状,安审琦揖手道。
“再者,燕王未至,此事尚属空谈!”刘承祐突然语调轻松地,补充了一句。
安审琦闻之眼神微亮,天子的话,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就是,燕王若到了,就有可操作性了……
君臣之间,未复交谈,安审琦危然而坐,刘承祐则陷入了沉吟。说实话,对于幽燕的问题,他这个皇帝心里,怎么会没个谱。这些年,幽燕三州的发展,燕军的情况,赵匡赞的政治倾向,他可时时关注着。在幽州,安排了那么多人,也不是白吃干饭的。
可以说,幽州的变化,一举一动,都在朝廷的监测之中。但也正因如此,才会让刘承祐感到棘手,常年的渗透布置,确有效果,但如欲起到倾覆效果,还差得远。
幽州,本质上还是个军政府,核心在于军队,而对燕军的渗透,并不容易。收买、分化、瓦解,是个细致活,既要有成效,还得避免引起反弹……
经过这些年的中央集权,几次削藩下来,作为如今大汉朝廷属下,唯一还保持着半独立性,把持军政大权的燕军,地位实则已经有些尴尬了。但是,有别于其他方镇,刘承祐想要庖丁解牛般地收其权,制其军,难度也是不小的,根源还在于契丹。
还是那句话,燕军难以翻出朝廷的五指山,唯虑契丹的影响。毕竟,汉军若解决了幽燕,对于契丹而言,绝不是个友好的讯号。
而如安审琦之言,幽州作为汉辽之间缓冲屏障的作用,已经不大了,朝廷自可兼之,只是多年下来,三方都习惯了,刘承祐需要考虑打破平衡的代价。当然,可以预见的,幽燕的问题,时间拖得越久,将来解决的难度也会更大。
但是,一旦动燕军,北方的局势会发展到何等地步,又存疑了。燕军能否顺利收服,幽州能否迅速平定纳入朝廷掌控,契丹会不会参与进来,会不会影响到南征战略……
不得不说,安审琦这猛然一谏言,让刘承祐思绪狂涌,给他出了个难题,又到他在权衡利弊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候了。
第84章 刘承祐的决定
等跨过易水,进入瓦桥关内,下得銮驾,站在军衙前,看了看布置,作为军主民辅的城关,衙门的气质都明显不一样,牌匾上的文字,都透着股铁血与肃杀。
稳稳地站在方整的青石地面上,瞥了眼身正腰直的罗彦瓌,刘承祐说:“劳你这北面大将给朕侍驾扶辕,辛苦了!”
“陛下远在龙廷,千里之遥,未能侍候,今能伺驾,聊效犬马之劳,乃是末将的荣幸!”罗彦瓌这般说道。
“你有此心,甚慰!”刘承祐道。
“衙中已收拾妥当,请陛下移驾!”罗彦瓌拱手说。
后边,皇后、贵妃及诸子,也在宫侍相随下跟了上来,一家人整整齐齐站在一块儿。没走两步,刘承祐忽然扭身唤道:“安守忠!”
“在,陛下有何吩咐?”白净英伟,一身玄甲的安守忠站了出来。
现年二十五岁的安守忠,因为淮南大战的功劳以及多年宿卫宫廷的履历,如今已成为龙栖军右厢都指挥使,此番,特意被刘承祐点名,随驾北上。当然,刘承祐这般做,也是考虑到安审琦,给这父子一个相聚的机会,毕竟,安审琦一大把年纪了,就这么个独子。
指着身后停靠着的銮驾,刘承祐吩咐着:“你带一队人,赶着此车,沿着官道北上,迎接燕王。接到他,让他乘御驾南来,告诉他,朕在关内等他!”
“是!”安守忠不加迟疑,应命。
而在旁,闻听此谕的北面将帅们,多有些意外,觉得天子对那赵匡赞,有些过分优渥了,竟以御辇相迎,供其乘坐。
至于安审琦,眉头不禁皱起,他有些琢磨不透皇帝此举的意向,是示恩宠以麻痹赵匡赞方便行事,还是决定继续恩抚,不作处置?
审思的目光,小心地从天子面庞上掠过,只见得一脸平静,面态间甚至还看得出少许笑意。而刘承祐,则迈着从容的步伐,在众星捧月之间,进入衙中。
后衙之中,刘承祐端坐于案,一口一口,抿着茶汤,符后在旁,亲自烹煮着茶水。
见他那副神情,符后动作优雅,给他斟茶,不由轻声发问:“二郎,你有心事?”
“被你看出来了。”刘承祐抬眼看向美后。
大符玉唇,勾起一道美妙的弧度,说:“你的表现,太过明显了。夫妻这么多年,你可少有这般样态,又遇到什么难题与无法抉择的事了?”
熟知深浅,心心相印的夫妻俩,几乎没有秘密可言,尤其在,刘承祐没有刻意掩饰的情况下。
看着符后那美丽大方的玉容,刘承祐摇了摇头,道:“倒也不是什么难以抉择的事情,利弊的权衡,我已想得很清楚,只是心头,有点淡淡的郁结罢了。”
“与北面的军事有关?”大符问。
刘承祐点了点头,却没有吐露细情的意思。见状,大符也不多问,对于刘承祐不愿意说的事情,她从来不勉强,也不多张口。
想了想,大符近身,亲手给刘承祐端起茶杯,笑道:“我虽然不懂兵事,却也能看出,北面将士雄健威武,诸将对你,也十分恭敬。有这些忠将勇士相护,保国靖边,我相信,没有什么困难是二郎无法解决的!”
“这倒也是!”刘承祐坦然地对符后之言,表示认可。
事实上,在这不长的时间内,刘承祐已经想得很清楚了,对于幽燕,对于赵匡赞,暂时不作处理。原因很简单,在削平南方诸国,完成“先南”战略之前,他需要的是稳定。
如今北面,保持着一个平衡安定的局面,并不容易,在有既定路线可循的情况下,实不便掀起一场变乱。
要知道,他此番北巡,除了察看民政民生之外,就是为了安抚军心,加强防御,保证北境的稳定。在这样的前提下,他又怎么会选择主动搞事,打破那平衡。
诚然,对于安审琦的建议,刘承祐是有所动心的,然而,事分轻重缓急,在国家整体战略面前,幽燕的问题,也成次要的了,需要让步,往后放一放。
燕军的存在,对于朝廷的权威而言,是个挑战,是个弊端,时间越久,或成痼疾。但是,其亦有其局限所在,其实力的增长是有个上限的,想要摆脱朝廷的影响,是很难的。
将来,无南顾之忧后,再行北向,解决幽燕的问题,也会更有底气些。
当然,决定是容易下的,但让刘承祐心里有所郁结的,却是那种“受制于人”的感觉。如今的刘承祐,已不是当年的那个少年天子了,已不需要如履薄冰,事事谨慎小心,忍让、退避的行为,这些年已经少了很多。
随着时间的流逝,年纪的增长,刘承祐的性格中的占有欲与掌控欲也在不断加强,处事风格也越发强势。
关于幽燕的问题,怕只有赵匡赞主动还政献军,才会让他心情通畅释怀。至于其他,只要需要朝廷施以手段,都不是最“完美”的解决。不过,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动物,对于赵匡赞会作何选择,如何反应,刘承祐也都能理解。但是,理解归理解,心里究竟怎么想,则是另一件事。
同时,刘承祐也忍不住思考,安审琦为何会主动提起解决幽燕之事。认真考虑下来,只能用在其位,谋其政,来解释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这些年,大汉频频用武于南方,战果辉煌,一大批的将校,得以脱引而出,建得功勋,光耀门楣。
对此,北面的将士们,岂能没有想法。而安审琦作为北军的一把手,自然需要有所表示。另一方面,前任的何福进,有治安拓土,构建防线之功劳,他安审琦北来,若没有建树,最终很可能只是在都部署的位置上待个几年,就卸任。
未来几年内,北面若无事,那么今后都与他无关了。北伐契丹,以其年纪,也是赶不上的,就算赶上了,皇帝用不用他也是个问题。
幽燕的问题,若能在他任期内解决,对于安审琦而言,也是个提升自己家族在大汉地位的机会。
同样的,安审琦若被刘承祐安排在南边,负责方面之任,料他也决计不会关心幽州问题,估计连提都不会提。
第85章 安心
时至黄昏,晚阳释放着柔和而绚丽的光芒,天空铺满了一层华丽晚霞,白日的少许炎热已然散去,夏风给瓦桥关送来些许清凉,分外宜人。
关城内外,集聚而来的北军将士,得到了来自天子深切的问候与犒赏,几十车酒肉输入军寨,营廨,让北军随驾官兵共庆。关内萦绕着欢呼的声音,喜悦的气氛弥漫于城郭。
关衙之中,一众北军将帅,齐齐在座,几乎占满整个大堂,君臣俱在,徜徉在一片融洽的氛围中。居主案者,除了刘承祐之外,还有皇后大符,二者皆是正装出席,以表对北面将帅们的尊重。
开席之后,刘承祐端着酒杯,以一种亲切的语气含笑道:“诸君为国戍边,劳苦功高,朕在东京,是时时感怀,朕,十分想念你们啊!今日君臣会面于北关,谨以此酒,慰劳诸位了!”
“有劳陛下惦念!”安审琦带头,回应道。
一杯饮尽,再度斟满,安审琦起身,环视一圈,朗声道:“诸位,陛下难得北巡,视候我等将士。今至尊齐至,亲作慰劳,值此良辰,让我们一起向陛下与圣人寿!”
诸将闻之,皆举杯相和,声音齐整雄浑。
“朕与皇后,谢诸位了!”刘承祐持杯,应道。身边,符后也一般,以袖遮面啜饮,动作高贵而优雅。
饮罢,再满杯,刘承祐起身,步至堂间,稍微酝酿了下,以一种真诚的语气,慨然道:“晋末以来,天下沸腾,胡虏南寇,中原沉沦,尘飞幽冀,雾塞京洛。先帝总勒河东师徒,广邀天下豪杰,攘袂动乱,驱逐北狄,拯社稷于危亡,济黎庶于仑胥。
难料天不假年,功业初成,国家将定,而紫薇星坠。朕德浅行薄,以微渺之躬,获赞鸿绪,承继之初,内忧外患,国困民贫,以致如履薄冰,夙兴夜寐,未敢懈怠。
幸赖贤臣相佐,勇将效力,戡暴乱,却外侮,保国安民。今以十年之功,略有所成,东扩淮南,臣金陵,西复秦凤,服成都,南取荆湖,威番禺。
南面之事,频频告捷,天下归一,诚可冀望……”
一番大而空的言论,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神情各异,感受着诸将的目光,刘承祐略顿,继续道:“但朕深知,南方之功成,亦有北面之劳。在座诸君,都是大汉的忠臣良将,镇戍关塞,忍寒冒暑,时间久者,迄至开国,北疆安宁,繄诸君是赖。
若无众将任劳任怨,力保北境之宁定,必无朝廷南征之建树,为酬诸君之功苦,朕再敬一杯!请!”
刘承祐这一番话,态度显得十分诚恳,肯定了北面将士的功劳,让在座的将帅们很是受用。天子的意思,也很明显,你们的功劳,朕知道,你们的苦楚,朕也明白,不会忘却。
事实上,对于如今的北军而言,安军抚士,莫重于之治心者。刘承祐这番“深情”告白,就是存此意,当然,他也不会简单认为,靠着嘴皮子,就能收心,还得靠实在的好处。
国初之时,因为有北面强敌的威胁,河北的边将们,受到朝廷的重视明显大于其余诸边,将校们的提升空间大,速度快。但随着国家战略的整体南移,受其影响,慢慢地也就逊色于中原及西南。
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的思想,已然在军中宣扬多年,效果不错,但凡事都怕对比。对于普通的官兵而言,能不打仗,安安稳稳地训练,等候轮戍抑或退役返乡,自然是最好的。
但对于有一定军职的将领来说,想要奋发上进,在北面,机会很渺茫,尤其在这几年,朝廷力求北方平静,而用事南面,可以说,若不出意外,在接下来不短的时间内,还会维持着目前的态势。
虽未眼瞧,但通过耳闻,也知参与了南面战事的将校们,升职的升职,加爵的加爵,北戍的将领,心里岂会没有想法。
年轻的将校,或许还等得起,但对于一些老将,尤其是那些自前代臣服的将领,心里则迫切得多。年纪是一方面,天子的关注也是一方面,毕竟不是所有将领,都如杨业、马全义、罗彦瓌这些人那般,简在帝心。
是故,这两年,向枢密院请求调任迁职的将领,可是不少。有鉴于此,对于北面将帅们的情绪,刘承祐还是尽量体谅关心。
但,再是体谅,也有个限度。固然理解其功业之志,名利之心,但没有实在的战功打底,也不可能像南征将帅那般大受褒奖提拔。而在军国大略面前,总有人需要做出牺牲,北面的安定总需要人维护,边关的城池也需要人镇戍,不可能尽善尽美。
听皇帝一番发乎衷心之言,还是安审琦,起身恭敬道:“臣等受朝廷擢拔之恩,感陛下厚待之遇,唯思竭力,训兵秣马,保境安民,岂有他望!”
安审琦起头,剩下的将领们,也多表明态度,赌誓说,定让天子与朝廷无北顾之忧。
“朕知道,诸将有建功立业之心,也能理解,在座都是良将猛士,朝廷焉有弃用之理。还请稍作忍耐,天下尚未宁定,异日必有诸位纵横沙场建功之时!”刘承祐轻声笑道。
又寒暄了一阵,气氛慢慢地热烈起来,但观众人,总又有种约束之感。刘承祐又说:“好了,闲话朕就不多提了,再说下去,这菜肴都要凉了。朕此番,从东京带来了百坛御酒,我们君臣一起畅饮,以尽情谊,不醉不欢!”
“来人,给诸将换大碗!”刘承祐又道。
“是!”
“谢陛下!”
……
夜渐深,瓦桥关内的气氛,仍旧热烈无比,声势喧嚣,天子劳军,君臣共乐。衙堂之内,诸将们是杯碗交错,嬉戏正欢,同为北将,这也是难得相聚的机会。
刘承祐却是悄然离席,让他们放得更开,带着他的皇后,夫妻俩相携,巡看关城。身旁跟着的,还有安审琦与罗彦瓌。
在北关楼上,看着仍旧严密的布置,刘承祐露出了满意的神采。注意着皇帝的表情,罗彦瓌主动道:“不论何时,关城的守备,都不敢懈怠!”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安卿此策,是要朕失信于人呐!”听其建言,刘承祐喟然道:“如依此策,燕王或许能够受缚,然如欲剪除燕军,顺利接收幽燕三州,可不是那么轻易的。稍有差池,便是幽燕大乱,即便能够成功,北境维持多年的平衡,也将被打破啊,倘若事情做得不够利落,引得契丹插手,局势则更加不可测……”
“以今日之小乱,而定未来大势,利弊如何,请陛下审思之!”安审琦郑重道。
听其言,刘承祐一时没有接话,而是陷入沉思,显然在权衡者利弊。而安审琦,从刘承祐口气中,也能感受到,他实则是动心的,只是顾虑影响,顾虑北方多年安宁的大局,一旦迈出那一步,北疆的局势,将陡然而转。
至于召燕王南来会面,突然发难,虽有背信弃义之嫌,但始终是靠后考虑的。对于刘承祐这样的君主而言,利弊才是决策行事的权衡标准。
就幽燕之事,并不局限于幽州,契丹的态度与反应,也是参考因素,而契丹那边,是不受掌控的……
见皇帝不作声,安审琦又道:“陛下的顾虑,臣能体会一二。但不管如何,对燕王及燕军,必须有所限制,有所削弱,以免其继续坐大!”
听安审琦这么说,刘承祐目光微凝,冷声道:“朝廷但有动作,伸改弦更张之意,必致燕王疑惧。要么不动,动则彻底,以霹雳之势,解决问题,将动乱消弭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范围之内!”
皇帝这番表态,安审琦微感讶异,心中不禁感慨,大汉皇帝的判断力,果然出众,看问题也犀利,深切綮肯。
考虑几许,刘承祐伸手指住还欲说话的安审琦,说道:“安卿之意,朕已深明之,勿复多言,让朕再想想!”
“是!”见状,安审琦揖手道。
“再者,燕王未至,此事尚属空谈!”刘承祐突然语调轻松地,补充了一句。
安审琦闻之眼神微亮,天子的话,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就是,燕王若到了,就有可操作性了……
君臣之间,未复交谈,安审琦危然而坐,刘承祐则陷入了沉吟。说实话,对于幽燕的问题,他这个皇帝心里,怎么会没个谱。这些年,幽燕三州的发展,燕军的情况,赵匡赞的政治倾向,他可时时关注着。在幽州,安排了那么多人,也不是白吃干饭的。
可以说,幽州的变化,一举一动,都在朝廷的监测之中。但也正因如此,才会让刘承祐感到棘手,常年的渗透布置,确有效果,但如欲起到倾覆效果,还差得远。
幽州,本质上还是个军政府,核心在于军队,而对燕军的渗透,并不容易。收买、分化、瓦解,是个细致活,既要有成效,还得避免引起反弹……
经过这些年的中央集权,几次削藩下来,作为如今大汉朝廷属下,唯一还保持着半独立性,把持军政大权的燕军,地位实则已经有些尴尬了。但是,有别于其他方镇,刘承祐想要庖丁解牛般地收其权,制其军,难度也是不小的,根源还在于契丹。
还是那句话,燕军难以翻出朝廷的五指山,唯虑契丹的影响。毕竟,汉军若解决了幽燕,对于契丹而言,绝不是个友好的讯号。
而如安审琦之言,幽州作为汉辽之间缓冲屏障的作用,已经不大了,朝廷自可兼之,只是多年下来,三方都习惯了,刘承祐需要考虑打破平衡的代价。当然,可以预见的,幽燕的问题,时间拖得越久,将来解决的难度也会更大。
但是,一旦动燕军,北方的局势会发展到何等地步,又存疑了。燕军能否顺利收服,幽州能否迅速平定纳入朝廷掌控,契丹会不会参与进来,会不会影响到南征战略……
不得不说,安审琦这猛然一谏言,让刘承祐思绪狂涌,给他出了个难题,又到他在权衡利弊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候了。
第84章 刘承祐的决定
等跨过易水,进入瓦桥关内,下得銮驾,站在军衙前,看了看布置,作为军主民辅的城关,衙门的气质都明显不一样,牌匾上的文字,都透着股铁血与肃杀。
稳稳地站在方整的青石地面上,瞥了眼身正腰直的罗彦瓌,刘承祐说:“劳你这北面大将给朕侍驾扶辕,辛苦了!”
“陛下远在龙廷,千里之遥,未能侍候,今能伺驾,聊效犬马之劳,乃是末将的荣幸!”罗彦瓌这般说道。
“你有此心,甚慰!”刘承祐道。
“衙中已收拾妥当,请陛下移驾!”罗彦瓌拱手说。
后边,皇后、贵妃及诸子,也在宫侍相随下跟了上来,一家人整整齐齐站在一块儿。没走两步,刘承祐忽然扭身唤道:“安守忠!”
“在,陛下有何吩咐?”白净英伟,一身玄甲的安守忠站了出来。
现年二十五岁的安守忠,因为淮南大战的功劳以及多年宿卫宫廷的履历,如今已成为龙栖军右厢都指挥使,此番,特意被刘承祐点名,随驾北上。当然,刘承祐这般做,也是考虑到安审琦,给这父子一个相聚的机会,毕竟,安审琦一大把年纪了,就这么个独子。
指着身后停靠着的銮驾,刘承祐吩咐着:“你带一队人,赶着此车,沿着官道北上,迎接燕王。接到他,让他乘御驾南来,告诉他,朕在关内等他!”
“是!”安守忠不加迟疑,应命。
而在旁,闻听此谕的北面将帅们,多有些意外,觉得天子对那赵匡赞,有些过分优渥了,竟以御辇相迎,供其乘坐。
至于安审琦,眉头不禁皱起,他有些琢磨不透皇帝此举的意向,是示恩宠以麻痹赵匡赞方便行事,还是决定继续恩抚,不作处置?
审思的目光,小心地从天子面庞上掠过,只见得一脸平静,面态间甚至还看得出少许笑意。而刘承祐,则迈着从容的步伐,在众星捧月之间,进入衙中。
后衙之中,刘承祐端坐于案,一口一口,抿着茶汤,符后在旁,亲自烹煮着茶水。
见他那副神情,符后动作优雅,给他斟茶,不由轻声发问:“二郎,你有心事?”
“被你看出来了。”刘承祐抬眼看向美后。
大符玉唇,勾起一道美妙的弧度,说:“你的表现,太过明显了。夫妻这么多年,你可少有这般样态,又遇到什么难题与无法抉择的事了?”
熟知深浅,心心相印的夫妻俩,几乎没有秘密可言,尤其在,刘承祐没有刻意掩饰的情况下。
看着符后那美丽大方的玉容,刘承祐摇了摇头,道:“倒也不是什么难以抉择的事情,利弊的权衡,我已想得很清楚,只是心头,有点淡淡的郁结罢了。”
“与北面的军事有关?”大符问。
刘承祐点了点头,却没有吐露细情的意思。见状,大符也不多问,对于刘承祐不愿意说的事情,她从来不勉强,也不多张口。
想了想,大符近身,亲手给刘承祐端起茶杯,笑道:“我虽然不懂兵事,却也能看出,北面将士雄健威武,诸将对你,也十分恭敬。有这些忠将勇士相护,保国靖边,我相信,没有什么困难是二郎无法解决的!”
“这倒也是!”刘承祐坦然地对符后之言,表示认可。
事实上,在这不长的时间内,刘承祐已经想得很清楚了,对于幽燕,对于赵匡赞,暂时不作处理。原因很简单,在削平南方诸国,完成“先南”战略之前,他需要的是稳定。
如今北面,保持着一个平衡安定的局面,并不容易,在有既定路线可循的情况下,实不便掀起一场变乱。
要知道,他此番北巡,除了察看民政民生之外,就是为了安抚军心,加强防御,保证北境的稳定。在这样的前提下,他又怎么会选择主动搞事,打破那平衡。
诚然,对于安审琦的建议,刘承祐是有所动心的,然而,事分轻重缓急,在国家整体战略面前,幽燕的问题,也成次要的了,需要让步,往后放一放。
燕军的存在,对于朝廷的权威而言,是个挑战,是个弊端,时间越久,或成痼疾。但是,其亦有其局限所在,其实力的增长是有个上限的,想要摆脱朝廷的影响,是很难的。
将来,无南顾之忧后,再行北向,解决幽燕的问题,也会更有底气些。
当然,决定是容易下的,但让刘承祐心里有所郁结的,却是那种“受制于人”的感觉。如今的刘承祐,已不是当年的那个少年天子了,已不需要如履薄冰,事事谨慎小心,忍让、退避的行为,这些年已经少了很多。
随着时间的流逝,年纪的增长,刘承祐的性格中的占有欲与掌控欲也在不断加强,处事风格也越发强势。
关于幽燕的问题,怕只有赵匡赞主动还政献军,才会让他心情通畅释怀。至于其他,只要需要朝廷施以手段,都不是最“完美”的解决。不过,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动物,对于赵匡赞会作何选择,如何反应,刘承祐也都能理解。但是,理解归理解,心里究竟怎么想,则是另一件事。
同时,刘承祐也忍不住思考,安审琦为何会主动提起解决幽燕之事。认真考虑下来,只能用在其位,谋其政,来解释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这些年,大汉频频用武于南方,战果辉煌,一大批的将校,得以脱引而出,建得功勋,光耀门楣。
对此,北面的将士们,岂能没有想法。而安审琦作为北军的一把手,自然需要有所表示。另一方面,前任的何福进,有治安拓土,构建防线之功劳,他安审琦北来,若没有建树,最终很可能只是在都部署的位置上待个几年,就卸任。
未来几年内,北面若无事,那么今后都与他无关了。北伐契丹,以其年纪,也是赶不上的,就算赶上了,皇帝用不用他也是个问题。
幽燕的问题,若能在他任期内解决,对于安审琦而言,也是个提升自己家族在大汉地位的机会。
同样的,安审琦若被刘承祐安排在南边,负责方面之任,料他也决计不会关心幽州问题,估计连提都不会提。
第85章 安心
时至黄昏,晚阳释放着柔和而绚丽的光芒,天空铺满了一层华丽晚霞,白日的少许炎热已然散去,夏风给瓦桥关送来些许清凉,分外宜人。
关城内外,集聚而来的北军将士,得到了来自天子深切的问候与犒赏,几十车酒肉输入军寨,营廨,让北军随驾官兵共庆。关内萦绕着欢呼的声音,喜悦的气氛弥漫于城郭。
关衙之中,一众北军将帅,齐齐在座,几乎占满整个大堂,君臣俱在,徜徉在一片融洽的氛围中。居主案者,除了刘承祐之外,还有皇后大符,二者皆是正装出席,以表对北面将帅们的尊重。
开席之后,刘承祐端着酒杯,以一种亲切的语气含笑道:“诸君为国戍边,劳苦功高,朕在东京,是时时感怀,朕,十分想念你们啊!今日君臣会面于北关,谨以此酒,慰劳诸位了!”
“有劳陛下惦念!”安审琦带头,回应道。
一杯饮尽,再度斟满,安审琦起身,环视一圈,朗声道:“诸位,陛下难得北巡,视候我等将士。今至尊齐至,亲作慰劳,值此良辰,让我们一起向陛下与圣人寿!”
诸将闻之,皆举杯相和,声音齐整雄浑。
“朕与皇后,谢诸位了!”刘承祐持杯,应道。身边,符后也一般,以袖遮面啜饮,动作高贵而优雅。
饮罢,再满杯,刘承祐起身,步至堂间,稍微酝酿了下,以一种真诚的语气,慨然道:“晋末以来,天下沸腾,胡虏南寇,中原沉沦,尘飞幽冀,雾塞京洛。先帝总勒河东师徒,广邀天下豪杰,攘袂动乱,驱逐北狄,拯社稷于危亡,济黎庶于仑胥。
难料天不假年,功业初成,国家将定,而紫薇星坠。朕德浅行薄,以微渺之躬,获赞鸿绪,承继之初,内忧外患,国困民贫,以致如履薄冰,夙兴夜寐,未敢懈怠。
幸赖贤臣相佐,勇将效力,戡暴乱,却外侮,保国安民。今以十年之功,略有所成,东扩淮南,臣金陵,西复秦凤,服成都,南取荆湖,威番禺。
南面之事,频频告捷,天下归一,诚可冀望……”
一番大而空的言论,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神情各异,感受着诸将的目光,刘承祐略顿,继续道:“但朕深知,南方之功成,亦有北面之劳。在座诸君,都是大汉的忠臣良将,镇戍关塞,忍寒冒暑,时间久者,迄至开国,北疆安宁,繄诸君是赖。
若无众将任劳任怨,力保北境之宁定,必无朝廷南征之建树,为酬诸君之功苦,朕再敬一杯!请!”
刘承祐这一番话,态度显得十分诚恳,肯定了北面将士的功劳,让在座的将帅们很是受用。天子的意思,也很明显,你们的功劳,朕知道,你们的苦楚,朕也明白,不会忘却。
事实上,对于如今的北军而言,安军抚士,莫重于之治心者。刘承祐这番“深情”告白,就是存此意,当然,他也不会简单认为,靠着嘴皮子,就能收心,还得靠实在的好处。
国初之时,因为有北面强敌的威胁,河北的边将们,受到朝廷的重视明显大于其余诸边,将校们的提升空间大,速度快。但随着国家战略的整体南移,受其影响,慢慢地也就逊色于中原及西南。
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的思想,已然在军中宣扬多年,效果不错,但凡事都怕对比。对于普通的官兵而言,能不打仗,安安稳稳地训练,等候轮戍抑或退役返乡,自然是最好的。
但对于有一定军职的将领来说,想要奋发上进,在北面,机会很渺茫,尤其在这几年,朝廷力求北方平静,而用事南面,可以说,若不出意外,在接下来不短的时间内,还会维持着目前的态势。
虽未眼瞧,但通过耳闻,也知参与了南面战事的将校们,升职的升职,加爵的加爵,北戍的将领,心里岂会没有想法。
年轻的将校,或许还等得起,但对于一些老将,尤其是那些自前代臣服的将领,心里则迫切得多。年纪是一方面,天子的关注也是一方面,毕竟不是所有将领,都如杨业、马全义、罗彦瓌这些人那般,简在帝心。
是故,这两年,向枢密院请求调任迁职的将领,可是不少。有鉴于此,对于北面将帅们的情绪,刘承祐还是尽量体谅关心。
但,再是体谅,也有个限度。固然理解其功业之志,名利之心,但没有实在的战功打底,也不可能像南征将帅那般大受褒奖提拔。而在军国大略面前,总有人需要做出牺牲,北面的安定总需要人维护,边关的城池也需要人镇戍,不可能尽善尽美。
听皇帝一番发乎衷心之言,还是安审琦,起身恭敬道:“臣等受朝廷擢拔之恩,感陛下厚待之遇,唯思竭力,训兵秣马,保境安民,岂有他望!”
安审琦起头,剩下的将领们,也多表明态度,赌誓说,定让天子与朝廷无北顾之忧。
“朕知道,诸将有建功立业之心,也能理解,在座都是良将猛士,朝廷焉有弃用之理。还请稍作忍耐,天下尚未宁定,异日必有诸位纵横沙场建功之时!”刘承祐轻声笑道。
又寒暄了一阵,气氛慢慢地热烈起来,但观众人,总又有种约束之感。刘承祐又说:“好了,闲话朕就不多提了,再说下去,这菜肴都要凉了。朕此番,从东京带来了百坛御酒,我们君臣一起畅饮,以尽情谊,不醉不欢!”
“来人,给诸将换大碗!”刘承祐又道。
“是!”
“谢陛下!”
……
夜渐深,瓦桥关内的气氛,仍旧热烈无比,声势喧嚣,天子劳军,君臣共乐。衙堂之内,诸将们是杯碗交错,嬉戏正欢,同为北将,这也是难得相聚的机会。
刘承祐却是悄然离席,让他们放得更开,带着他的皇后,夫妻俩相携,巡看关城。身旁跟着的,还有安审琦与罗彦瓌。
在北关楼上,看着仍旧严密的布置,刘承祐露出了满意的神采。注意着皇帝的表情,罗彦瓌主动道:“不论何时,关城的守备,都不敢懈怠!”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