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谢老将军!”杨业道:“我已经派王审琦、杨延昭分别带人南下,向南探路。金山与西域,虽有流沙阻隔,比起漠北沙漠,却短上不少!营中也要开始准备了,只要探明道路,即刻起行!”
“相较于漠北,辽国对西域的统治,也要薄弱太多,距离大汉也更近,若是能够同仆勒联系上,获得回鹘余裔的支持,也将更添几分保障!”王彦升道:“并且,现在的西域情况,或许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良好!”
比起杨业,王彦升对西域显然还是要更熟悉一些,毕竟他与郭进在河西整军备战,针对的就是河西周边,自然多几分了解。
“老将军指的是郭进将军?”刘昉开口了。
“殿下真正天资聪颖,嗅觉奇敏!”王彦升果断承认,说道:“郭进作风凶悍,带兵有方,虽然只提兵一万西进,但足以撬动西域形势,老夫这个老朋友,不是个易与之辈,他若是在西域有所突破,也方便接应我军!”
“倘若如此,那我们就更该南下了!”王彦升的话,也给杨业增添了几分信心。
“将军,少将军回来了!”三人计议已定,忽闻兵士汇报。
“让他来见我!”闻之,杨业当即吩咐道。
“重贵,你们父亲齐上阵,在大汉军中,也算是一段佳话了!延昭小子不错,经此一遭,若能顺利归果,假以时日,必为大汉柱国将帅!”王彦升是很少夸人的,但对于一些后辈的军中俊杰,态度还是很友善的。
闻之,杨业就如同一般的严父一般反应,摇着头,道:“还差得远,尚欠缺历练!”
“参见殿下,参见都帅!”很快,杨延昭入帐,一一参拜。
杨延昭显然也瘦了一圈,但精气神犹在,在杨业常年的悉心调教下,也越发沉容有度。
“路探得如何?”杨业直接问道。
杨延昭的脸上带有一抹喜色,嘴角掩饰不住笑容,向三人介绍随他入内的一人,道:“末将带人,向东南探寻道路,搜索三百余里,直抵天山山脉。不过,回程途中,遇到了王都知一行,他有重要消息汇报,特引其回营!”
“王都知?”闻之,三人这才将注意力放到随杨延昭回营的中年男人。
来人一身武装,脸型方正,黑衣黑袄,面带风霜,给人一种深沉的感觉。神情疲惫,但见到刘昉以及杨业、王彦升后,却表现得异常激动。
迎着三人的目光,躬身作揖:“在下武德司下属河西都知王寅武,参见殿下,参见二位将军!”
听其自报身份,三人也有些激动,杨业更是直接站了起来:“你是武德司的人!”
“正是!”
第327章 派系
一番寒暄,很快热烈起来,王寅武需要进一步确认远征军的情况,杨业等人则有太多的话想要询问。
当然,都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些许的澎湃之后,情绪便迅速平复下来,甚至于,冷静思考之后,杨业看向这王寅武的目光已带上了审量。
此人的身份,不必有过多的怀疑,毕竟官居武德司河西都知,虽然没有见过,但多少听过。
并且,这个王寅武,算是武德司诸多探事官中少有的功勋之臣,十数年前,就是由他陪同卢多逊第一次出使西域,历时两载,费尽波折,完成使命而归,带回了许多极具价值的情报。
武德司的架构中,以都知总管各地探事吏卒,但不是一道一都知,而是为便于统筹管理,因地而置。整个西北,也只置有两都知,河西与关内,不过,河西在军事情报的搜集刺探上需要承担更重的责任。
而武德司河西都知,在西北地区,实在是个不小的人物,比起那些军政要员,地位要弱上不少但论实权,以及影响力,并不小。
不可避免的,大汉如今自中枢及地方都是派系林立,中枢以外戚、开国功勋以及乾祐元臣为主,地方上自然以地域区分,影响较大的,便是东南、西南、河东、河北、西北,当然这也是同元勋功臣牵扯颇深。
没有贵族功臣支撑,是没法形成权力派系的,即便有,也容易遭到针对打压。当然这也非绝对的事,比如宰相赵普,崛起于西南,但却有自成一派的意思了。
当初,赵普巡抚西南,起因就在于蜀乱,携带着安抚西南以及制衡将帅的使命前往西南的,因此,赵普同向训、王全斌等将帅,关系一般,甚至有所龃龉。
在大汉的军政体系内,军功贵族的影响巨大,这是刘皇帝既妥协又扶持的结果,但在此同时,官僚集团也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强大起来。
比起过去的李涛、范质、魏仁浦这些宰相们,赵普的官僚属性也要更强些,可以说,从赵普为相开始,大汉的权力配置也在悄然之间迎来一个新阶段,一个士大夫官僚集团崛起,逐渐掌握朝廷权力,由此平衡在过去显得有些膨胀的贵族集团。
要知道,在过去的大汉,不论宰相还是将帅,掌握主要权力的,都是公卿贵族。刘皇帝在收权的同时,厚待勋贵功臣,也不免使其占据了朝廷及民间大量利益。
过去,收权只是为了太平稳定,为了中央集权,为了皇权至上。然而,表面上是皇帝集权,实际上则是对权力进行一轮重新划分,只是权力中心是刘皇帝。
而进行一统天下,也需要那些元臣将帅效命卖力,当然,刘皇帝也给予了相应的回报。不过,一统天下之后,刘皇帝进行各种政策调整,其中就包括对政治体制的调整与权力的进一步平衡了。
天下未定时,文官仕途始终处于势弱,这是时势现状,再加强势的刘皇帝存在一定偏见,也不愿在治国治军事务上有太多掣肘。
然天下已定后,形势也随之变化,虽然还不至于马放南山,刘皇帝也没有鸟尽弓藏,但他对文臣,对官僚集团的扶持是肯定的。
赵普算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而他在当政的这几年中,一些政治意图也逐渐表露出来了,那就是抑权,针对大汉的勋贵阶层,进行抑制。
如果说正史上赵普是辅助赵匡胤削藩镇,收兵权,制武夫,那么在刘皇帝的大汉,事情都被刘皇帝做完了,在这种情况下,赵普也就找到了新的目标,他就是这样的人,只要有机会,就不会缺少作为。
而抑制权贵,显然是个十分艰巨,具备挑战的事情,并且难度极大,充满风险。
与赵普相类的,大概就是宋琪与卢多逊了,宋琪是藩镇出身,身上始终打着“燕系”的印记。
而卢多逊,则是出身官宦,年少成名,深得刘皇帝欢心。而与赵普不同的是,卢多逊在西北地区深耕十数年,从一个四处奔走的专使,一步一步,累积功劳,直至成为河西布政使。
而与内地道州所不同的是,他这个河西布政使,影响力遍及军政,并且在这十数年中,结识了大量军政要员,也培植了一些势力,虽然是个文臣,卢多逊却是西北军政的核心人物。
去岁,郭进西征,挺进西域,卢多逊那般尽力,为之张罗后勤,全力支援,也是从西北全局的利益出发,而郭进,也是西北大将。
而这王寅武,则与卢多逊相交莫逆,虽然由于职位性质的缘故,比较低调,但毫无疑问,这也是西北集团的中坚人物。
这也不得不提一句,武德司这个庞大的情报机构,内部同样派系林立,二十多年下来,地方上的这些都知,也几乎是一方诸侯,虽然无法同京畿以及司衙相对抗,但拥有的软硬实力也是可观的。这其中,当然也少不了刘皇帝的制衡操作。
而以王寅武如此身份,竟然离开河西,甘冒奇险,远涉大漠域外,亲自来寻觅远征军,这就显得格外慎重了。因此,对于王寅武,杨业几人的态度很好。
“有劳王都知涉险来寻,营中简陋,只以些许奶酒,以做招待,怠慢之处,还望海涵!”几人唯着火炕坐下,拿出刘昉带回的马奶酒,杨业对王寅武道。
“杨公客气了,在下实不敢当!”面对杨业,王寅武应对也十分谦顺,叹道:“能够寻到远征军将士,已是极尽喜悦。”
闻言,杨业点了点头,看着王寅武,也不再废话,而是直接察问起:“不知王都知,是如何寻到此处的?”
闻问,王寅武当即禀道:“自去岁秋,得知远征军兵败乌孤山,流言频传,直言远征军覆没。陛下震怒,责成调查寻找。
数月之内,武德司派遣数支精干小队,深入漠北,进行探寻。后经多方打探,综合消息,武德使李公断定,远征军向西撤退。
因此,从去岁冬开始,河西下属,便受到严令,向金山地区打探。
在下也两次绕路远上,于周边打探,直到今春,涉足金山以东,同当地的粘八葛部取得联系,从他们口中得知大军线索。
于是,在下率人西来,果然蒙上天垂怜,得以在这域外,觅得远征军将士……”
说着,王寅武也是一副动情的表现,不只是因为寻到远征军,完成任务,立下功劳,也因为他们的寻觅之旅,也同样艰辛。
第328章 决议横涉流沙
“陛下,果真不曾放弃过我等!”毡帐内,杨业发出一阵动情的感叹。
“从来不曾!”王寅武肯定地附和道:“这数月来,河西也曾几度收到朝廷制令,陛下严令,务必寻到将士踪迹,一道比一道急,陛下与朝廷始终坚信,将士们必定能脱离险境,逃出生天!
在判断出远征军向西撤退后,朝廷甚至在北伐初终之际,决定重启西进,向西域添兵,以便接应将士归来。
开春以来,已有两万王师自河陇西进,眼下,应当已然进驻西域,参与西域战事!”
听此言,杨业几人互相望了望,都面露惊喜,看着王寅武,杨业道:“王都知,我等避处绝域,消息断绝,对于大汉情况一无所知,不知当前天下是什么形势,北伐又是怎样进展,还望解惑!”
对此疑问,王寅武自然不吝解答,将北伐中路、东路军进展情况,细致地描述了一遍,当得知汉军尽取辽东,全收漠南,辽主北遁,胡人远避时,都不由得心驰神往,激动不已。
为大汉取得武功的同时,也不免有少许遗憾,杨业道:“只可惜,如此伟业,我等未能亲历,漠北一战,竟至败绩,狼狈西逃!”
“杨公不必如此!”听其言,王寅武当即道:“对于远征军,军中上下,无不敬仰,轻骑绝域,纵横驰骋,艰苦作战,此为大丈夫之行为。虽稍遭挫折,却席卷漠北,使辽国后方大乱,乏力支持漠南作战。
下官曾听闻,若非有远征军于讨击于辽国腹腹地,使其有更充足的兵力南下,大汉对辽之山阳反击战,胜负难料,而大汉北境也可能遭受更大的破坏!
并且,辽国虽则聚众,以势凌人,击败了远征军,但这数月来,辽国漠北形式日沮,部族离心,各怀叵测,混乱不堪,契丹人对漠北的统治已陷入巨大危机,难孚其众。
因此,远征军将士艰苦作战,功业甚大!”
王寅武这一番话,虽然不乏恭维与吹捧,但其出发角度也是有道理的。至少在朝廷内部,评议功过之中,因为下落不明,对漠北远征军还没有一个定论,但刘皇帝的态度就已然很明朗了。
或许因为大败的缘故,没法给出统军的将帅予以过高的评价与犒赏,就像兵败漠南的刘廷翰那般,功过参半,但对于一般的将士功绩,还是十分肯定的,并予以嘉奖抚恤。
而杨业几人,比起个人的荣誉与功劳,当然也更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肯定,经历了那般残酷艰苦的远征作战,付出了那么将士的生命,是需要得到肯定的,否则也对不起那些为大汉牺牲的忠诚将士。
“王都知见识,颇为不凡啊!”大概也是被王寅武说舒服了,刘昉脸上绽开一点笑容,开口道。
“殿下谬赞了!”王寅武赶忙应道:“下官只是略表对远征军将士的敬重之情,恨不身为其中一员,随军驰骋漠北!”
听其言,杨业三人都点了点头,就连王彦升那病态的面容间也露出少许满意之色。
略加沉吟,杨业看着王寅武,道:“王都知受命寻师,千辛万苦,跋涉异域,远来金山,于公于私,我代表全军将士,表示欢迎与感谢!”
杨业这么说,王寅武当即要客套一番,却被杨业打断了:“既然都不是外人,我也就此直言了!”
“杨公请讲!”王寅武下意识地严肃起来。
“时下,我军处境已是十分艰难,粮秣奇缺,开春前几乎已至无以为继的地步。
这些时日将士们戮力同心,采摘渔猎,方才勉强维持。我军将士都是百战沙场的壮士,处境竟如流离难民,朝不保夕,安危无定。
都知此来,却是带给全军将士以希望,我等漂泊域外近半载,终将有归!”
“将士们辛苦了!”杨业的话,似乎引起了王寅武的共情,只见他双眼泛着微光,沉声道,他想起了十多年前西使的艰辛旅程,但与之相比,远征军将士的经历或许还要更惨淡些。
杨业则继续道:“实不相瞒,在王都知来之前,我与王老将军以及殿下已然做下决议,准备拔营,南涉沙漠,经西域回返大汉!本是绝境求生,忧虑满怀,如今,我等更添信心了!”
杨业说完,王寅武一时没有说话,而是稍加考虑,而后拱手道:“杨公,南涉流沙,还是太危险,更重要的,流沙以南,乃是轮台、北廷地区,至今尚在辽军手中,天山横亘南边之间,想要突破,甚难。
今既已寻至,下官建议绕道,沿山缘向东南开拔,道路虽则荒僻,却更加稳妥。下官也可遣人联络河西,让卢使君准备好兵马与物资,以作接应,直接返回大汉!”
王寅武的想法简单而明确,既然找到了远征军,那最重要的目标也就达到了,不愿有其他周折。
“殿下,老将军,你们以为如何?”听其意见,杨业问刘昉与王彦升二人。
刘昉从杨业的语气中明显感受到他另有想法,稍作思吟,道:“我只一帐下,当听军令。”
王彦升则还要干脆些,也无意打什么诳语,猜什么谜语,径直问道:“重贵,你有什么想法直言吧!”
“此事,却非我所能一言而决!”杨业却叹了口气,道:“我有意,继续执行此前所议计划,不过,王都知至,情况有所变化。如其所言,改道避走沙漠,确实更加稳妥!”
他这话一出,王彦升当即表明态度了:“若无王寅武,我军的路,就在南方,甚至用不了多久,就要开拔起行了!
数十年前,契丹铁骑,远涉流沙,臣服西州回鹘;十年前,辽军西征,亦是走此道;同样的道路,契丹人能走,我大汉将士,走它一遭又如何?
我们一路从漠北撤到此地,千般辛苦,万番艰难,还差这点脚程?”
当然,王彦升这般态度,也不单纯是为了拼一口气,放些豪言。只与杨业交换了一番眼神,就大概理解杨业的考虑了。
在场之人,王彦升大概是王寅武之外最熟悉西域情况的人,而通过与王寅武的谈话,对西域的形势也有了最新的认知,也使得他们思路得到开阔。
王彦升操着他那低沉沙哑却又强势的语气,盯着王寅武道:“王都知适才曾言,时下西域,乃是三方相争,大汉、黑汗、辽国相互牵制,僵持不下?”
王寅武点了点头,这些军事情报,武德司自然有搜集,而作为河陇地区的头领,自然熟悉。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相较于漠北,辽国对西域的统治,也要薄弱太多,距离大汉也更近,若是能够同仆勒联系上,获得回鹘余裔的支持,也将更添几分保障!”王彦升道:“并且,现在的西域情况,或许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良好!”
比起杨业,王彦升对西域显然还是要更熟悉一些,毕竟他与郭进在河西整军备战,针对的就是河西周边,自然多几分了解。
“老将军指的是郭进将军?”刘昉开口了。
“殿下真正天资聪颖,嗅觉奇敏!”王彦升果断承认,说道:“郭进作风凶悍,带兵有方,虽然只提兵一万西进,但足以撬动西域形势,老夫这个老朋友,不是个易与之辈,他若是在西域有所突破,也方便接应我军!”
“倘若如此,那我们就更该南下了!”王彦升的话,也给杨业增添了几分信心。
“将军,少将军回来了!”三人计议已定,忽闻兵士汇报。
“让他来见我!”闻之,杨业当即吩咐道。
“重贵,你们父亲齐上阵,在大汉军中,也算是一段佳话了!延昭小子不错,经此一遭,若能顺利归果,假以时日,必为大汉柱国将帅!”王彦升是很少夸人的,但对于一些后辈的军中俊杰,态度还是很友善的。
闻之,杨业就如同一般的严父一般反应,摇着头,道:“还差得远,尚欠缺历练!”
“参见殿下,参见都帅!”很快,杨延昭入帐,一一参拜。
杨延昭显然也瘦了一圈,但精气神犹在,在杨业常年的悉心调教下,也越发沉容有度。
“路探得如何?”杨业直接问道。
杨延昭的脸上带有一抹喜色,嘴角掩饰不住笑容,向三人介绍随他入内的一人,道:“末将带人,向东南探寻道路,搜索三百余里,直抵天山山脉。不过,回程途中,遇到了王都知一行,他有重要消息汇报,特引其回营!”
“王都知?”闻之,三人这才将注意力放到随杨延昭回营的中年男人。
来人一身武装,脸型方正,黑衣黑袄,面带风霜,给人一种深沉的感觉。神情疲惫,但见到刘昉以及杨业、王彦升后,却表现得异常激动。
迎着三人的目光,躬身作揖:“在下武德司下属河西都知王寅武,参见殿下,参见二位将军!”
听其自报身份,三人也有些激动,杨业更是直接站了起来:“你是武德司的人!”
“正是!”
第327章 派系
一番寒暄,很快热烈起来,王寅武需要进一步确认远征军的情况,杨业等人则有太多的话想要询问。
当然,都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些许的澎湃之后,情绪便迅速平复下来,甚至于,冷静思考之后,杨业看向这王寅武的目光已带上了审量。
此人的身份,不必有过多的怀疑,毕竟官居武德司河西都知,虽然没有见过,但多少听过。
并且,这个王寅武,算是武德司诸多探事官中少有的功勋之臣,十数年前,就是由他陪同卢多逊第一次出使西域,历时两载,费尽波折,完成使命而归,带回了许多极具价值的情报。
武德司的架构中,以都知总管各地探事吏卒,但不是一道一都知,而是为便于统筹管理,因地而置。整个西北,也只置有两都知,河西与关内,不过,河西在军事情报的搜集刺探上需要承担更重的责任。
而武德司河西都知,在西北地区,实在是个不小的人物,比起那些军政要员,地位要弱上不少但论实权,以及影响力,并不小。
不可避免的,大汉如今自中枢及地方都是派系林立,中枢以外戚、开国功勋以及乾祐元臣为主,地方上自然以地域区分,影响较大的,便是东南、西南、河东、河北、西北,当然这也是同元勋功臣牵扯颇深。
没有贵族功臣支撑,是没法形成权力派系的,即便有,也容易遭到针对打压。当然这也非绝对的事,比如宰相赵普,崛起于西南,但却有自成一派的意思了。
当初,赵普巡抚西南,起因就在于蜀乱,携带着安抚西南以及制衡将帅的使命前往西南的,因此,赵普同向训、王全斌等将帅,关系一般,甚至有所龃龉。
在大汉的军政体系内,军功贵族的影响巨大,这是刘皇帝既妥协又扶持的结果,但在此同时,官僚集团也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强大起来。
比起过去的李涛、范质、魏仁浦这些宰相们,赵普的官僚属性也要更强些,可以说,从赵普为相开始,大汉的权力配置也在悄然之间迎来一个新阶段,一个士大夫官僚集团崛起,逐渐掌握朝廷权力,由此平衡在过去显得有些膨胀的贵族集团。
要知道,在过去的大汉,不论宰相还是将帅,掌握主要权力的,都是公卿贵族。刘皇帝在收权的同时,厚待勋贵功臣,也不免使其占据了朝廷及民间大量利益。
过去,收权只是为了太平稳定,为了中央集权,为了皇权至上。然而,表面上是皇帝集权,实际上则是对权力进行一轮重新划分,只是权力中心是刘皇帝。
而进行一统天下,也需要那些元臣将帅效命卖力,当然,刘皇帝也给予了相应的回报。不过,一统天下之后,刘皇帝进行各种政策调整,其中就包括对政治体制的调整与权力的进一步平衡了。
天下未定时,文官仕途始终处于势弱,这是时势现状,再加强势的刘皇帝存在一定偏见,也不愿在治国治军事务上有太多掣肘。
然天下已定后,形势也随之变化,虽然还不至于马放南山,刘皇帝也没有鸟尽弓藏,但他对文臣,对官僚集团的扶持是肯定的。
赵普算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而他在当政的这几年中,一些政治意图也逐渐表露出来了,那就是抑权,针对大汉的勋贵阶层,进行抑制。
如果说正史上赵普是辅助赵匡胤削藩镇,收兵权,制武夫,那么在刘皇帝的大汉,事情都被刘皇帝做完了,在这种情况下,赵普也就找到了新的目标,他就是这样的人,只要有机会,就不会缺少作为。
而抑制权贵,显然是个十分艰巨,具备挑战的事情,并且难度极大,充满风险。
与赵普相类的,大概就是宋琪与卢多逊了,宋琪是藩镇出身,身上始终打着“燕系”的印记。
而卢多逊,则是出身官宦,年少成名,深得刘皇帝欢心。而与赵普不同的是,卢多逊在西北地区深耕十数年,从一个四处奔走的专使,一步一步,累积功劳,直至成为河西布政使。
而与内地道州所不同的是,他这个河西布政使,影响力遍及军政,并且在这十数年中,结识了大量军政要员,也培植了一些势力,虽然是个文臣,卢多逊却是西北军政的核心人物。
去岁,郭进西征,挺进西域,卢多逊那般尽力,为之张罗后勤,全力支援,也是从西北全局的利益出发,而郭进,也是西北大将。
而这王寅武,则与卢多逊相交莫逆,虽然由于职位性质的缘故,比较低调,但毫无疑问,这也是西北集团的中坚人物。
这也不得不提一句,武德司这个庞大的情报机构,内部同样派系林立,二十多年下来,地方上的这些都知,也几乎是一方诸侯,虽然无法同京畿以及司衙相对抗,但拥有的软硬实力也是可观的。这其中,当然也少不了刘皇帝的制衡操作。
而以王寅武如此身份,竟然离开河西,甘冒奇险,远涉大漠域外,亲自来寻觅远征军,这就显得格外慎重了。因此,对于王寅武,杨业几人的态度很好。
“有劳王都知涉险来寻,营中简陋,只以些许奶酒,以做招待,怠慢之处,还望海涵!”几人唯着火炕坐下,拿出刘昉带回的马奶酒,杨业对王寅武道。
“杨公客气了,在下实不敢当!”面对杨业,王寅武应对也十分谦顺,叹道:“能够寻到远征军将士,已是极尽喜悦。”
闻言,杨业点了点头,看着王寅武,也不再废话,而是直接察问起:“不知王都知,是如何寻到此处的?”
闻问,王寅武当即禀道:“自去岁秋,得知远征军兵败乌孤山,流言频传,直言远征军覆没。陛下震怒,责成调查寻找。
数月之内,武德司派遣数支精干小队,深入漠北,进行探寻。后经多方打探,综合消息,武德使李公断定,远征军向西撤退。
因此,从去岁冬开始,河西下属,便受到严令,向金山地区打探。
在下也两次绕路远上,于周边打探,直到今春,涉足金山以东,同当地的粘八葛部取得联系,从他们口中得知大军线索。
于是,在下率人西来,果然蒙上天垂怜,得以在这域外,觅得远征军将士……”
说着,王寅武也是一副动情的表现,不只是因为寻到远征军,完成任务,立下功劳,也因为他们的寻觅之旅,也同样艰辛。
第328章 决议横涉流沙
“陛下,果真不曾放弃过我等!”毡帐内,杨业发出一阵动情的感叹。
“从来不曾!”王寅武肯定地附和道:“这数月来,河西也曾几度收到朝廷制令,陛下严令,务必寻到将士踪迹,一道比一道急,陛下与朝廷始终坚信,将士们必定能脱离险境,逃出生天!
在判断出远征军向西撤退后,朝廷甚至在北伐初终之际,决定重启西进,向西域添兵,以便接应将士归来。
开春以来,已有两万王师自河陇西进,眼下,应当已然进驻西域,参与西域战事!”
听此言,杨业几人互相望了望,都面露惊喜,看着王寅武,杨业道:“王都知,我等避处绝域,消息断绝,对于大汉情况一无所知,不知当前天下是什么形势,北伐又是怎样进展,还望解惑!”
对此疑问,王寅武自然不吝解答,将北伐中路、东路军进展情况,细致地描述了一遍,当得知汉军尽取辽东,全收漠南,辽主北遁,胡人远避时,都不由得心驰神往,激动不已。
为大汉取得武功的同时,也不免有少许遗憾,杨业道:“只可惜,如此伟业,我等未能亲历,漠北一战,竟至败绩,狼狈西逃!”
“杨公不必如此!”听其言,王寅武当即道:“对于远征军,军中上下,无不敬仰,轻骑绝域,纵横驰骋,艰苦作战,此为大丈夫之行为。虽稍遭挫折,却席卷漠北,使辽国后方大乱,乏力支持漠南作战。
下官曾听闻,若非有远征军于讨击于辽国腹腹地,使其有更充足的兵力南下,大汉对辽之山阳反击战,胜负难料,而大汉北境也可能遭受更大的破坏!
并且,辽国虽则聚众,以势凌人,击败了远征军,但这数月来,辽国漠北形式日沮,部族离心,各怀叵测,混乱不堪,契丹人对漠北的统治已陷入巨大危机,难孚其众。
因此,远征军将士艰苦作战,功业甚大!”
王寅武这一番话,虽然不乏恭维与吹捧,但其出发角度也是有道理的。至少在朝廷内部,评议功过之中,因为下落不明,对漠北远征军还没有一个定论,但刘皇帝的态度就已然很明朗了。
或许因为大败的缘故,没法给出统军的将帅予以过高的评价与犒赏,就像兵败漠南的刘廷翰那般,功过参半,但对于一般的将士功绩,还是十分肯定的,并予以嘉奖抚恤。
而杨业几人,比起个人的荣誉与功劳,当然也更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肯定,经历了那般残酷艰苦的远征作战,付出了那么将士的生命,是需要得到肯定的,否则也对不起那些为大汉牺牲的忠诚将士。
“王都知见识,颇为不凡啊!”大概也是被王寅武说舒服了,刘昉脸上绽开一点笑容,开口道。
“殿下谬赞了!”王寅武赶忙应道:“下官只是略表对远征军将士的敬重之情,恨不身为其中一员,随军驰骋漠北!”
听其言,杨业三人都点了点头,就连王彦升那病态的面容间也露出少许满意之色。
略加沉吟,杨业看着王寅武,道:“王都知受命寻师,千辛万苦,跋涉异域,远来金山,于公于私,我代表全军将士,表示欢迎与感谢!”
杨业这么说,王寅武当即要客套一番,却被杨业打断了:“既然都不是外人,我也就此直言了!”
“杨公请讲!”王寅武下意识地严肃起来。
“时下,我军处境已是十分艰难,粮秣奇缺,开春前几乎已至无以为继的地步。
这些时日将士们戮力同心,采摘渔猎,方才勉强维持。我军将士都是百战沙场的壮士,处境竟如流离难民,朝不保夕,安危无定。
都知此来,却是带给全军将士以希望,我等漂泊域外近半载,终将有归!”
“将士们辛苦了!”杨业的话,似乎引起了王寅武的共情,只见他双眼泛着微光,沉声道,他想起了十多年前西使的艰辛旅程,但与之相比,远征军将士的经历或许还要更惨淡些。
杨业则继续道:“实不相瞒,在王都知来之前,我与王老将军以及殿下已然做下决议,准备拔营,南涉沙漠,经西域回返大汉!本是绝境求生,忧虑满怀,如今,我等更添信心了!”
杨业说完,王寅武一时没有说话,而是稍加考虑,而后拱手道:“杨公,南涉流沙,还是太危险,更重要的,流沙以南,乃是轮台、北廷地区,至今尚在辽军手中,天山横亘南边之间,想要突破,甚难。
今既已寻至,下官建议绕道,沿山缘向东南开拔,道路虽则荒僻,却更加稳妥。下官也可遣人联络河西,让卢使君准备好兵马与物资,以作接应,直接返回大汉!”
王寅武的想法简单而明确,既然找到了远征军,那最重要的目标也就达到了,不愿有其他周折。
“殿下,老将军,你们以为如何?”听其意见,杨业问刘昉与王彦升二人。
刘昉从杨业的语气中明显感受到他另有想法,稍作思吟,道:“我只一帐下,当听军令。”
王彦升则还要干脆些,也无意打什么诳语,猜什么谜语,径直问道:“重贵,你有什么想法直言吧!”
“此事,却非我所能一言而决!”杨业却叹了口气,道:“我有意,继续执行此前所议计划,不过,王都知至,情况有所变化。如其所言,改道避走沙漠,确实更加稳妥!”
他这话一出,王彦升当即表明态度了:“若无王寅武,我军的路,就在南方,甚至用不了多久,就要开拔起行了!
数十年前,契丹铁骑,远涉流沙,臣服西州回鹘;十年前,辽军西征,亦是走此道;同样的道路,契丹人能走,我大汉将士,走它一遭又如何?
我们一路从漠北撤到此地,千般辛苦,万番艰难,还差这点脚程?”
当然,王彦升这般态度,也不单纯是为了拼一口气,放些豪言。只与杨业交换了一番眼神,就大概理解杨业的考虑了。
在场之人,王彦升大概是王寅武之外最熟悉西域情况的人,而通过与王寅武的谈话,对西域的形势也有了最新的认知,也使得他们思路得到开阔。
王彦升操着他那低沉沙哑却又强势的语气,盯着王寅武道:“王都知适才曾言,时下西域,乃是三方相争,大汉、黑汗、辽国相互牵制,僵持不下?”
王寅武点了点头,这些军事情报,武德司自然有搜集,而作为河陇地区的头领,自然熟悉。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