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州军挥师北进,旌旗蔽日,摩盖如云,浩浩荡荡,气吞万里如虎。
    遥想当初高平陵事变之时,曹亮仓皇逃离洛阳,就连父亲曹演都战死于断后的战斗之中,可谓是灰头土脸,落魄之至。
    十年之后,曹亮重归洛阳,兜兜转转,仿佛人生划了一个大圈,从起点又回到了起点,但一切早已都是物似人非,现在的曹亮,已经不再是当初的曹亮,洛阳城还会是那个曾经的洛阳吗?
    司马军在撤离的时候,倒没有学当年的董卓,一把火把洛阳给付之一炬,大概是司马伦觉得这么做会引起天怒人怨,激起民变,所以才把有人提议纵火焚城的建议给压了下去,并劝告司马师,将来他们是还要打回洛阳的,万事留一线,日好好相见,焚城毁陵,这样的绝户之事,还是不做的为好。
    司马师如今对司马伦是言听计从,司马伦觉得怎么办好,司马师便是全力支持,所以这座都城,算是能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
    不过城池虽在,宫室依旧,但整个都城,却如死一般的沉寂,诺大而繁华的京师,如今却成为了一座空无一人的死城。
    街道上一片狼籍,满地可见人们随手丢弃的垃圾,在这些垃圾之中,还夹杂着不少的尸骸,有拒绝搬迁被官兵所杀的,也有混乱之中被歹人谋害的,在这无序的混乱之中,混水摸鱼杀人越货的匪贼亦不在少数,许多携带金银细软上路的人经常会身遭不测,虽然有司马军一路上维持秩序,但迁徙的人口实在太多了,根本就顾不过来。
    并州军一路北上,并未遭到任何抵抗,就连原本驻扎在南阳一带的淮南军也接到了司马伦的命令,在并州军抵达南阳之前,就主动地撤离了,向西进入到了武关,没有和并州军进行任何的接触。
    显然是洛阳的撤离已经完成了,所以司马伦才会命令原本驻扎在南阳打阻击的淮南主动地撤退了。
    南阳的淮南军一撤,并州军北上更是毫无阻碍,一路长驱直入,直接就进入到了空城洛阳之中。
    这次司马师的迁都尽管时间紧迫,但还是迁得比较彻底的,整个洛阳及其周边地区,原本都是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但在司马军刀枪的胁迫之下,绝大多数的百姓和商旅都被裹挟着离开了洛阳。
    毕竟这完全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对于那些平民百姓乃至士家豪绅来说,只能是去屈从于朝廷的命令,凡是违背者,一律按逆党同伙论处,负责维持秩序的军队当场格杀勿论,就连申辩的机会都没有,要么遵从,要么死,没有其他的选择。
    只有生活在比较偏僻的地方比如洛阳周围山里的百姓,才有机会逃过一劫,不过这也只是极少数之中的极少数,绝大多数的人都是生活在洛阳城里或许是洛阳周围的土地上,几乎没有几个人能逃出司马军的胁迫。
    在这次的迁都之中,司马师使用最为严苛的铁腕手段,他们也清楚,时间紧,任务重,如果再有任何拖延的话,那迁都的任务是根本也不可能完成的。
    而这些百姓这些人口,司马师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留给曹亮的,一来关中地区人口匮乏,司马师需要洛阳的人口来填充关中一带的人口空缺,将来可以缓解司马军兵员和赋税方面的压力;其次是洛阳及周边地区可是有着近百万的人口,如果这些人口落在了曹亮的手中,无疑会更增大曹亮的实力,司马家几乎没有什么翻盘的可能了。
    迁民入关中,是司马伦提出来必须要办到的任务,这样才能确保司马家能拥有和曹亮一争长短的资本,如今天下大势已经是不可逆转地倒向了曹亮这边,如果司马军放弃洛阳的同时放弃掉洛阳百姓的话,那对于整个战局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司马军可以放弃洛阳,因为曹亮得到的,不过是一座空荡荡的洛阳城,这还是司马伦心慈手软的结果,如果他效仿当年的董卓的话,那么曹亮得到的,不过是一片焦土一座废墟而已。
    当年董卓所为,引来的是天怒人怨,众叛亲离,最终他自己也为吕布所杀,不得好死,所以董卓之举,司马伦是无意效仿的,留一座空城给曹亮,其实也没有什么。
    当初司马昭将河内郡的百姓强迁到洛阳来,如今更是再度远迁长安,数年之内,河内的百姓便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如今从河内一直延伸到洛阳一带,本来是魏国最为繁华富庶的地区,现在却是赤地千里,荒无人烟,不禁令人感叹战争的残酷性。
    在这战乱之中,普通的平民百姓就如同是一叶飘萍,随波逐流,不管他们将要流向何方,都不是自己能做得了主的,他们的命运,永远是当权者来主宰的,生杀予夺,视如草芥。
    这是乱世之悲哀,这就么一条西迁之路,还不知道有多少人耐不得颠沛流离之苦,死在了半途之中,这条路,几乎就是一条用血泪铺就的路。
    司马师委任司马伦为撤军的总指挥,由他来全面负责迁都撤退事宜,司马伦除了要抓紧撤退的事务,而且还必须要加强潼关和武关这两道关隘的防御,以防止并州军趁机来夺取关隘。
    潼关和武关就如同是两扇大门一般,扼着关中的东面和东南面,是关洛之间两条极为重要的通道,守住潼关和武关,就如同是关上了这两扇大门,切断关中和洛阳之间的联系,以保证关中的安全。
    好在这两道关隘都是雄关险道,险要天成,自古以来就是易守难攻,司马伦甚至都无需多投入兵力,就可以确保潼关和武关的安全,等大批迁徙的民众通过潼关和武关之后,司马伦就下令封关,任何人都不得再从潼关和武关上经过,以防止并州军的细作来刺探军情。

章节目录


最后的三国2:兴魏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阁只为原作者风之清扬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风之清扬并收藏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