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阶铜的发现也很重要。
    一阶铜的活跃性更强,电阻比银还要低很多,几乎接近了‘零电阻’,甚至被认为可以顶替超导材料。
    只可惜,磁化铜材料内的一阶铜含量很低。
    另外,f射线制造磁化材料,也根本无法做到量产,每一次制造的一阶铜,都要用‘毫克’做单位。
    所以升阶材料想要大量研发、大量应用,还是必须要依靠直流湮灭力场技术,才能够实现大规模的制造。
    在制造升阶材料方面,f射线终究只能归在‘实验室手段’。
    ……
    转眼间,三个月过去了。
    科技部门再次组织了核聚变论证项目会议。
    这次的项目论证会议非常重大,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好多深入参与论证项目的学者都认为,核聚变项目即将进入到下一个阶段。
    事实情况也是如此。
    项目论证会议才刚开始就很不一般,科技部门主导的会议却来了几个顶尖的决策人。
    会议也紧跟国内外科研焦点,有一半都是升阶材料技术展示。
    王浩在会议上进行了发言,他说起了致密材料技术的突破,还简单介绍了核聚变容器相关的技术。
    虽然只是简单的介绍,但内层反重力场、外层强湮灭力场薄层,再加上高端的材料技术以及磁场论证,让会场所有学者都听的津津有味。
    他们都感觉见识了新的科技,也对于核聚变项目更有信心。
    项目论证会议并没有确定什么,但会议结束以后,又举行了一系列相关的会议,也包括个方向的技术会议,多数学者都要参加至少两个会议。
    王浩以及同行的汤建军、王烨等人,则是连续参加了多个会议,其中还包括高层决策人的会议。
    之后,项目确定进入下一阶段——设计。
    一个超级大工程的项目,总计会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论证,第二个阶段是设计。
    最后,才是制造。
    前面两个阶段牵扯到了大量的实验,真正进入到制造也就是立项了,还需要多久时间就不确定了。
    比如,曼哈顿计划。
    从论证到设计经过了几年时间,之后才正式确立了曼哈顿计划,花费几年时间制造出了第一颗原子弹。
    在确定项目进入到设计阶段以后,也就牵扯到了实验分配、研发分配以及拟定推进计划,当然也少不了人员安排。
    王浩被任命为核聚变工程项目的总设计师。
    汤建军、王烨以及核物理研究所的周东伟,被认命为副总设计师,下面还有十几个院士以及大量的机构参与配合。
    王浩担任了项目的总设计师,他的工作主要就是带领团队完成核聚变装置的总体设计。
    当设计牵扯到某种技术的时候,就需要其他的科学家、机构辅助做研究。
    核聚变工程项目是非常庞大的,项目正式进入到设计阶段以后也是备受关注,很多学者都在讨论装置设计的时间问题。
    这个问题很直接。
    比如,高端战斗机的设计,跨度往往是几年时间。
    核聚变装置比高端战斗机复杂无数倍,参与的人员数量也是非常庞大的,具体的装置设计需要多久?
    “正常来说,这种研究最少要五年以上。”
    “王浩院士肯定和其他人不同,估计三、四年就够了?其中牵扯的技术太多了,要考虑的东西也太多了。”
    “这么复杂的研究,也就是王院士才可以了。”
    “三、四年啊?到时候,设计完成就到了制造阶段,完成这个项目,最低也要十年以上吧?”
    “阿三国制造个航母都二十多年,咱们的速度快、效率高,但是……十年?”
    “我觉得二十年能完成,就很了不起了。”
    “希望有生之年能见到……”
    “……”
    第四百五十二章 核聚变和资源问题,扩充核-武库?失败证明成功!
    核聚变项目进入到设计阶段。
    当项目进入到这一阶段的时候,可以算作是已经‘立项’了,设计完成以后就可以投入到制造中。
    项目的全称是《核聚变反应转电力输出装置设计》。
    科技部门、国家基金会以及其他十几家大型企业,筹集了一百亿的资金用于设计以及牵扯的实验研发等方面的投入。
    这是正常展开的科研工程类项目。
    如此重大的项目,牵扯到了大量的资金以及方方面面的的的因素,肯定做不到完全的保密,即便是前期的会议已经无法保密了。
    所以项目是公开进行的。
    科技部门以及其他相关机构,还发布了项目公告正式宣布消息。
    核聚变项目受到了巨大的关注,就有大量的媒体记者前来采访,科技部门就组织了官员对外召开新闻发布会。
    对外发言的负责人,还是派出的新闻官。
    面对一众国内外的记者,新闻官铿锵有力的说道,“核聚变项目的立项,是多次论证会议召开后的决定,我们认为,基础技术已经积累到足够支持完成可控核聚变转化为能源的研究。”
    “这个项目的目标就是制造出,能够支持实现电力输出应用的核聚变装置。”
    新闻官的语气非常肯定,表现出了对核聚变项目的信心。
    媒体记者们倒是不感到惊讶,既然已经确立了项目,对外发言的新闻官肯定要表达信心。
    他们马上开始针对性的提问。
    有些记者更关心项目本身的问题,比如说,有没有信心、有多少人参与研究、后续还要追加多少投入、工程将在哪里展开,等等。
    有些记者则更关心技术。
    这也是重点内容。
    可控核聚变被认为是百年工程,也被认为是未来最主要的能源,人类总是认为距离控制核聚变也很接近。
    五十年前是这样。
    现在也是这样。
    但有理智的人都非常清楚,核聚变的研究牵扯方方面面的技术,需要突破的难关非常多,研究本身是个超级大工程。
    别说是现在了,五十年内能实现都很了不起。
    好多顶尖的科学家都认为,人类能够在21世纪内实现控制核聚变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那些关心技术的记者们,大多代表的都是其他国家,他们提问支持核聚变研究信心的是否有湮灭力场技术。
    这牵扯到关键技术。
    新闻官不知道具体情况,他扫了一眼屏幕提示,点头道,“现在我们确立核聚变研究项目,和湮灭力场技术是分不开的。”
    这个回答让很多媒体都感到惊讶。
    新闻官话里透露的消息就是,核聚变的控制技术中,湮灭力场技术是其中之一,很可能是核心技术。
    另一个相关的提问是,“核聚变控制技术,是否会采用托卡马克装置”。
    新闻官的回答道,“到目前为止,托卡马克装置是最有可能实现控制核聚变的设计,我们在研究核聚变装置时,托卡马克装置是绕不开的。”
    “同时,我们对于托卡马各种一直都有研究,比如,都城研究所的人造太阳装置,就是托卡马克控制装置。”
    “那也为我们的立项积累的技术经验……”
    新闻官没有说是否采用托卡马克装置,只是说对托卡马克装置的研究,为现在的研究积累了技术经验。
    这就是常规的话术。
    具体是不是……可以去猜。
    国内外记者们自然就觉得,托卡马克装置也肯定是控制核聚变的核心技术之一。
    当然,他们也想不到其他技术了。
    除了湮灭力场和托卡马克装置的提问以外,其他更深入的技术相关提问就得不到答案了。
    发布会上还有一些其他的提问,也被新闻官令话术绕了过去,比如,“研究是否会考虑进行国际合作?”。
    有些国家肯定是想插一脚的,即便是不能完成整体的研究,对他们来说也是有益无害的。
    还有,“如果设计完成,是不是会立刻进入到制造?”
    装置的设计、制造是一个项目流程,但进入到制造肯定需要花费庞大的资金,就不是‘百亿’能支撑了。
    还有一些奇怪的问题。
    比如,“研究是否考虑过环境和资源问题?氚,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基本都是靠人造生产。”
    新闻官的回答是,“在实现控制核聚变之前,谈环境和资源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提问记者有些故意为难人,但提问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果核聚变采用常规的氘氚反应,就肯定要用到大量的氚,作为氢元素的一种同位素,氚在自然界中含量极为稀少,而且是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基本上都是依靠人类制造生产。
    氚的制造方式也很特殊,需要利用中子去轰击锂元素来产生氚,那么就牵扯到一个资源问题。
    地球表面上的锂矿资源是有限的。
    大量消耗锂资源来制造氚,再进行能源的生产,对有限的锂资源是个挑战,显然谈不上什么清洁能源,甚至都可以归在‘挥霍资源’了。
    ……
    很快。
    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报道。
    国内谈论的是项目本身,都很期待能够研究出核聚变装置,有些人还憧憬有了核聚变发电站以后,就可以顶替火力发电,让国内的电力能源变得更清洁。

章节目录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阁只为原作者不吃小南瓜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不吃小南瓜并收藏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