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的发言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可说起的内容足以让世界震惊,好多人仔细想想,都忍不住直咽口水,“未来元素?致密材料,还有好几种一阶元素?我没听错吧!”
    “这么多材料技术,都没有公开?”
    “接下来,我们能用这些技术,去研究解决材料问题?”
    “这……”
    “还能有什么攻关不了的难题?!!”
    “呼啦~”
    会场顿时一片沸腾。
    学者们都感觉像是做梦一样。
    会议开始前,他们还觉得核聚变的研究到此为止,诸多的材料问题根本解决不了。
    现在他们觉得都不算什么了!
    每个人都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更多的细节,也迫不及待的接触高端技术和升阶材料,种种的材料难题已经不是问题了。
    这一刻。
    他们对于核聚变的研究有了巨大的信心!
    第四百五十九章 四维产物?重大发现,不具放射性的一阶β铁58!
    会议继续展开。
    王浩的发言只是对于致密材料技术、未来元素以及发现的一阶元素做个大致的介绍。
    接下来就是详细介绍。
    何毅、向乾生、王金路等人分别做发言。
    他们分别做出详细的说明,包括致密材料技术对材料性能的提升、包括未来β铁元素的物理特性,也包括几种一阶α元素的特性,等等。
    会场内每个人都在认真的听,同时,也感觉非常不可思议,随之而来的就是强烈的求知欲和充沛的信心。
    向乾生介绍的致密材料技术,能够让材料的物理特性直接提升。
    他举了‘纯金’的例子作说明。
    学者们也对于技术有了了解,简单来说,致密材料技术可以直接提升材料的物理特性,包括密度、熔点、沸点、韧性等等。
    这样的技术会让材料科学产生质的进步。
    比如,镍铁合金。
    镍铁合金是航空发动机的扇叶材料,最高端的镍铁合金熔点能够超越1450摄氏度。
    很多航空材料相关的机构,都会研究镍铁合金的制造工艺和技术,但一般的成果也只是提升几度熔点、寿命和韧性相应提升一些。
    那种提升是百尺高杆更进一步,原来是‘100’也只能提升到‘101’。
    致密材料技术就不一样了。
    当使用了致密材料技术,就能够大幅度的提升材料的密度、熔点和韧性,就能够从‘100’跨越式提升到‘120’、‘130’,放在单独一个材料上,就等于跨越式取得几十年的进步。
    有了这样的技术,很多材料难关都会迎刃而解。
    核聚变设备的设计难度是非常高的,材料的需求也是非常高的,但实际上,有如此多的学者去论证核聚变技术,说明核聚变从理论上是有可能实现的。
    虽然对于材料的需求很高,但也没有高到让人绝望的地步。
    比如,内层隔热材料。
    核聚变反应的过程中,内部温度可以达到几亿摄氏度,但内存隔热材料的熔点需求并没有高到‘几千万摄氏度’的程度。
    那是不可能的。
    现在熔点最高的材料,也只有5000摄氏度左右。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密度上,核聚变反应的爆发温度很高,但内层爆发温度和实际温度是两件事。
    天气预报中,温度会分为常规温度和体感温度。
    常规温度指的是被加热的程度,可以理解为分子的活跃度,而体感温度自然不用多说,就是人体的实际感受。
    一般实验室来说,温度指的是粒子的活跃度。
    在几亿摄氏度的超高温下,粒子被加热到离子状态,也只有异常活跃的离子状态才会发生核聚变反应。
    但内层的隔热材料,并不是承受极度摄氏度的高温。
    原因很简单:密度。
    举个日常的例子来解释,水蒸气的温度能够超过100摄氏度,但手臂从水蒸气上经过不一定会被烫伤。
    如果换做是开水就不一样了。
    这就是因为水蒸气的密度低,而水的密度高,给人带来的体感就不是一个级别上的。
    核聚变装置的隔热材料,要比内部发生聚变反应的离子态物质高的多,自然就不会承受几亿摄氏度的高温。
    当然,隔热材料承受的温度也不低。
    但内层还有吸收能力的强湮灭力场薄层,内层隔热材料的熔点需求就没有那么高了。
    其实隔热材料的熔点并不是大问题,国内已经制造过了人造太阳装置,装置内发生聚变反应时,也能够达到超过1亿摄氏度的超高温。
    在没有强湮灭力场薄层的辅助下,内层材料也是能够承受住的。
    材料难题的关键,还是在于要应对中子撞击,以及长期处在极为恶劣环境下是否能够保证性能稳定。
    材料的寿命是个大问题。
    外层材料相对还好一些,内层要更换材料是非常复杂的。
    比如,橡胶。
    复合橡胶用于密封有很多好处,但橡胶的寿命是个大问题,持续使用很容易发生干裂的现象。
    这就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
    会后。
    学者们迟迟没有离开,他们都在不断讨论着。
    每个人都非常惊讶和激动。
    很多人都知道,王浩团队对强湮灭力场的研究,肯定有很多未公开的技术,但他们完全没有想到,只是材料一项就有这么多发现。
    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是近几年来世界最受关注的科研机构。
    很多媒体的报道都会围绕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掌握的强湮灭力场技术,也因此有很多人判断认为,王浩团队的强湮灭力场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快速进步的瓶颈。
    这从一阶元素的发现就能看得出来。
    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发现了铁、锂,很快就能够批量生产一阶铁,后来又发现了一阶碳元素。
    然后,就停下来了。
    一阶碳元素被发现以后,湮灭科技公司没有发布任何相关消息,说明无法做到批量制造磁化碳材料。
    机构和学者对于王浩团队的技术判断都是,最高能制造‘8.3倍率’左右的强湮灭力场。
    现在看来,所有判断都是错误的。
    这么多的一阶元素被发现,制造的强湮灭力场肯高于‘8.3倍率’,他们还有精力研究一个全新的材料技术,说明其掌握的技术水平,已经远远超出普通人,甚至是学者们的想象。
    同时,很多学者也在谈论一阶氢。
    一阶氢,是最受关注的升阶元素,因为氢是气体元素,另外,氢的同位素‘氘’是核聚变反应的材料。
    那么问题来了。
    “是不是能制造出一阶氘?”
    “如果用一阶氘做原料,反应会不会更强烈,而且对温度的需求更低?”
    “升阶元素的活跃度都会上升,暂时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用一阶氘、一阶氚作原料,肯定能制造出威力惊人的氢弹……”
    ……
    在会议结束以后,王浩就离开回了西海大学。
    他的工作就是参会并公布技术和发现,公布也只是对参会的学者,而不是正式对外发布消息。
    当然,正式发布出来以后,保密性肯定会受到挑战。
    但也没什么大不了。
    他们是为了核聚变装置设计做材料研发,而不是制造什么威胁全世界的武器,技术和发现之所以不公开,主要还是考虑到f射线的保密问题。
    材料的研究还要专业人士来做。
    湮灭力场实验组、湮灭科技公司技术部都会配合其他机构的研究,具体工作就交给向乾生、何毅、王金路等人了。
    王浩则是回到了梅森数实验室,他还是对理论更感兴趣。
    时间理论。
    他希望能够弄懂其中的原理。
    虽然外界对于时间理论大多持有不认可的态度,但王浩很确定自己的研究是正确的。
    那么问题来了——
    时间是如何脱离运动而单独存在的呢?
    时间是一种维度?一种电磁波?又或者是一种空间波动?
    当深入思考的时候,王浩就发现研究超越了自己的理解能力,他只能使用最真实的数学进行解析。
    同时,也会找其他人讨论。
    保罗菲尔-琼斯、海伦以及罗大勇等人,都不认可时间理论,王浩也只能找丁志强、陈蒙檬谈谈。
    结果,很遗憾。

章节目录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阁只为原作者不吃小南瓜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不吃小南瓜并收藏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