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受皇上嘱托这些年来暗中查访各地藩王,陛下颁布天下清田令以后,各府藩王反响不一,确有异动之人。”
锦衣卫指挥使毛语文朱厚照留着统领全局,现在一直在京师里。两个副使麻斌和韩子仁都被派了出去。
麻斌是掌管北司,查案、抓人、声讯甚至杀人都不在话下,韩子仁是南司,这里只要是情报、间谍、暗访。
清田关乎天下很多人,士绅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很多藩王府邸,他们占得那么多田,天生的也会进行反抗。
更有甚者……朱厚照可不会忘记宁王在正德十二年举兵造反。
同惩罚淑妃的道理一样,有的时候,有些群体总是要看到朝廷动了手,他们才会死心。
韩子仁如今来报,朱厚照心中大致有数了,“谁?”
“臣接探子来报,周王、晋王开始隐匿王府田产,楚王、湘王干脆开始卖地,还有些……”
朱厚照本来在听,他忽然停下,让人有些意外,“怎么了?继续说下去啊。”
韩子仁先叩头,“陛下下令理清全国的田产,这本是解救百姓之善政。但有些人为一己之私,不理解便也算了,但还……还散播诛心之言,中伤朝廷!臣初次听闻,颇为震惊,先是不敢相信,为免误报,犯下大错,只得亲至其地,几经确认。如今也不敢不向皇上禀报了。”
“还得是你韩子仁,听你这么说,朕便知道你做事还是很细致的,无妨,天下离奇荒唐的事朕也不是头一次听闻,朕这些年所推行的新策,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情形也同样很多,你只管讲,讲出来是你功劳,不说可就是你隐瞒不报了,这一点你自己也把握的很准。”
“是!”韩子仁咬了咬牙,“臣探听到是南昌宁王私传遥远,而且宁王在地劫掠商贾、强占民田,已私聚了不少钱财了。更有甚者,宁王不顾禁令,私设护卫,实在是胆大至极。”
历史上正德实在荒唐,继而使这位王爷生出异心,现在他倒是不荒唐,但干得很多事实在侵犯很多人的利益,也算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你亲自去一趟江南,将这消息告知靖虏侯周尚文,并带上朕的口谕,让他不要被江南的吴侬软语、小桥流水迷失了心志,好好的看着这些人!”
“是!”
“让你的人不要乱动,静静盯着就好。”
朱厚照是稳坐钓鱼台,但他不会主动擅杀,而是等这家伙自己跳出来,到那时就是师出有名。
这就是等人送上门,到时候稍微扩大一些杀人的范围,江南清田,大事可定。
第七百五十二章 朕来判断
夏季时总是暴风骤雨,当初设计紫禁城的人应当挺爱惜自己脑袋的,朱厚照至今还未见过宫里涝过,殿前台阶两侧的栏杆脚下有一排的龙嘴,哗啦啦的吐出雨水。
内阁王鏊来报,历经一年的建设,奉天子旨意而建的科学院已经落成,同时原来书院中的格物学院也并了过去。
近来京中因为海军学院和陆军学院的关系,朝中有见识的大臣都在思考这些有别于国子监的学院的意义。
实际上这几年不仅是陆军学院大有成效,原来在书院中分设的农学院、水利学院也都很有作用,它们和藏书园相辅相成,为大明培养了不少专才。
王鏊是最早接触过皇帝的这份‘思想’的人。
他冒雨前来除了禀报科学院落成之事,也是有另一番心思,“……眼看新设立的海军学院有独立的校舍,微臣就在想,水利、农桑是不是也可以仿照着做?还有前些年威宁伯建议成立的商学院。”
威宁伯这个事情有些奇怪,他明明不懂,却在一次去杭州的时候向皇帝上了这个奏本。
后来朱厚照知道是王芷教得他。
海贸兴盛,有关商业的各类需求骤增,所以他便迎合圣意来这样提。
外面大雨滂沱,但不仅不嘈杂,反而是雨声营造出了一种安静,王鏊说:“微臣还记得当年陛下的谋划,朝廷若是要治水,便有治水的官员,若是要打仗,也有知兵的统帅。臣瞧的真切,这个法子还是很有效果的。”
朱厚照翻着他上的方案,回道:“这样也可以。不过你这上面写的,招收举人入学,将来授以六七品的小官,看似诚意满满,实则进行了一遍筛选,朝廷花了大价钱,最后去的不是最优秀的人,将来成效恐怕也有限。”
王鏊没有办法,“陛下,圣学不可动啊。”
“当然不动圣学。不过朕想引入‘事务官’的概念。”
“请陛下明示。”
“就像少府和产业部,一个只懂四书五经的进士去了以后是很难上手的,这两个部门的事务都相当专业,不是吟诗作曲就能行,而是要实实在在能办事的官员,这便是所谓的事务官。
这些特别的部门,每年拿出数额不等的名额面向各个学院和大明本身的官员,考试出题目以本衙门内确实遇到的问题为主,然后择优录取,并授以官身。至于科举,每年取仕的数量只要不减少,应当也没事。”
就是说不动科举,原来该怎么样,现在就怎么样。
每三年就那么两三百人,还考不上就不要怨天尤人,毕竟数量不变,放原来那也还是考不上。
王鏊似大儒那样的端坐,“这样,便给了这些人出路。不过……”
“先生是想说,还是会让一些人不满?”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如果不读圣学即可做官,那就是大变了。”
朱厚照微微一笑,“谁说不读圣学?四书五经关乎一个人的品德,朕要用人,是品德为先,能力在后,譬如少府招考,一样也考四书五经不就行了?”
相当于政治嘛,政治课不能不考,不管你搞什么专业的。
这一点还是不能含糊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脑袋里没有这个东西是不可以做官的,否则朱厚照不就是自掘坟墓?
“这样倒是极好。那皇上所说的这个事务官,学识之丰富只怕不在一般进士之下了。”
因为皇帝还提到,在任的官员同样可以考。
朱厚照说:“这个可以和吏部尚书梁储再议议,朝廷对于官员的选拔,以往都是从上到下,若是引入考试,则还可以由下而上。在京的官员估计是没那个兴趣,不过偏远之地的末流官员,若是看到有机会可以考到产业部和少府,应当是很有动力的,他们学习起具体的‘事务技能’,也定然更有动力。”
“可是陛下,这样一来会不会导致在任的官员,不以本职为先,而专事考试?”
这倒也是个问题。
君臣同时思考起来。
王鏊首先想到,“陛下,倒不如设个上限。”
“怎么设?”
“在任的官员报名考试的次数,每人只可以考两次。考了两次仍不中,不得再考。”
“是个办法。”朱厚照也补充,“再加些条件,将年龄设定为三十五岁之下,事务官是要干活的,一把年纪的考进来朕也不要。”
总之是让专门考试的官员数量尽量小一些,不要搞成普遍化。
“要不要对政绩再做些要求?”
“这个不必,人家政绩好,治理得出色,那便让他再那里治理好了,还非得将政绩不好的排除在外,让他们留在当地?这要弯子要转得过来。”
“是,老臣糊涂了。”
朱厚照思量着说:“总之,这是个大有可为的事。首先是你提的这些学院都独立出来好好的办,朕准你所奏。京师总归有的是地方,水利学院、航海学院、农学院、商学院以及医学院都一并办了吧,就依着陆军和海军学院的选址而设。
同时为了鼓励入学,为朝廷培养人才,再以事务官为契机,在科举之外设立每年一次的考试制度,由产业部、少府面向专门的学院联合招考,招录人员主要补充进入这两个衙门。这是大的原则,具体的细则你将梁储找来商议一番再说。喔,对了,总理外务部也一并加入,同时再设立一个学院,外交学院。”
王鏊觉得奇特,“与外国交往,还需专门的学院吗?”
“当然需要,朝廷开驰了海禁,才知道世界有那么大,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现在咱们君臣知道些什么?叶尔羌汗国的历史你知道?两眼一抹黑吧?这样不行。一个强大的时代,必定不是一个封闭的时代,而是要敞开怀抱,拥抱世界。既是大国,就该有这份胸襟。外交学院成立以后,第一门课程就给我设立一个世界历史。
大明的官员对于汉人的历史是很清楚的,其他地方的呢?任何一个民族,不知其历史,便不懂其现在。等到将来有一天,世界各地的情形都在我们掌握了解之中,朕一张条子,要哪里的情况便能很快递上来,那么那个时候朝廷再进行外交,便能有的放矢。”
“陛下英明,老臣佩服。”
朱厚照是雄心壮志,在他的心中,一个伟大的时代也一定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他等着各式各样的人才从这些地方走出,带领大明走向世界。
哪怕他将来离开了,只要一直出这些牛人,那大明就差不到那里。
“再说说这个科学院吧,朕对其也是抱了很大的期望的。原本朕是想着也授官身的,不过无功怎么好赏呢?所以后来冒出个想法,科学院要解决一些疑难杂症,若是能成,朕再奖赏那些立功之人。”
王鏊不解,“陛下是说怎样的疑难杂症?”
“比如说,粗盐能否经过改良优化,变为细白的细盐,又比如,朝廷在力推产业,那么棉花纺织过程中的生产工艺是否可以进行大的改良?再比如军器局现在所用的火铳,装填弹药十分麻烦,可否有办法避免?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问题既可以是朝廷所派,也可以是他们自己根据自己的所好进行申请。”
“申请?”
朱厚照理解,这些事已经超出这个时代的人的想象了,他肯定的说,“是的,申请。科学院的人可以向朝廷申报他们正在研制的东西,若是朝廷判断有实际用处,那么便拨他们银两,让他们可以有钱继续研制下去,当然了,这些银子不能瞎用,需要报账、审计等等。”
“陛下,科学院里的人,部分微臣也是见过的。如实来说,他们都是一群怪人,所思所想,寻常人也难以理解,既然无法理解,谁来判断是否有实际的用处?”
这个问题反问的很有经验,朱厚照则当仁不让,“朕来判断。”
第七百五十三章 科学院长老会
皇帝不顾劝阻,还是到了新落成的科学院之中。
它坐落在皇城的西城,说起来不过就是四座飞檐翘起的房屋和一座鎏金顶的六层宝塔,不过这其中蕴含着的皇帝心思却是不少。
这一年来,天子没少让内阁多加关心,户部的银两也从来都是足足的,不然一年的时间哪里能够呢?
科学院的院长人选,朱厚照找来了多年默默做事的张天瑞。
张天瑞是很早就跟着皇帝的人,这么多年来没派上什么大用场,但因为他胆子小,做事情不敢乱来,因而还算过得不错。
此番科学院正需这样的人,因而便又将他从家中请了出来。
朱厚照还想着,古人并不理解科学二字的重要意义,所以他亲力亲为,大驾来此就是要指点他们搭建架构,明确方向。
在此之前,王鏊已经将那天所说的‘申请’制解释了个清楚,不过这还是不够的。
朱厚照领着众人在这新落成的、如园林般的院子里走着,并对他们说:“科学院建成以后,以一个多人组成的长老会共同管理,张天瑞是朕请来的,他是院长,也是长老会中的第一长老,代表朝廷和朕,传达的也是朕的意思。
其他的长老则由各行业中最为厉害的人担任,譬如神医谈允贤,譬如精通建筑的左宗吕,还有算学大家吴海雷等,还有你们去将造船、航海、棉纺等各领域的顶尖人物找来,只要他确有其才,朕便授他科学院长老之名。长老是拥有官身的,没有职权,但有职衔,秩正四品衔,由朝廷供养,遇官职低者不跪。”
皇帝此番话出,台阶下的众人才发出声声响动,看来都是没有预料到。
“长老会之下各设小组,一名长老可身兼数个小组的组员,目的是群策群力,共同为某个问题找到解决之道,当然了,若是完全与自己精通的领域无关,也可不搭理这些小组的邀请。”
左宗吕这个人,其实摸到一点力学的门道,每次人家请为某个大建筑把关,他能说的出东西来。这几年因为不夜城的兴起,京中这样的筑造不少,他也打出了名头。
他出声道:“皇上,不知设怎样的小组?”
朱厚照左手背在身后,右手不停的做出手势,“小组的产生有两种方式,一者由朝廷直接委派,以下任务的方式令科学院寻找专门的人才加以攻克,比如朕觉得现在的火炮仍需改良,那么就下令让科学院来筹办、解决,张天瑞接旨以后,就成立这样的小组,到了一定的期限,检验成果,如此就是一个循环。
第二种方式就是科学院内部自己产生,你们这些人都有十分的聪明才智,朝廷愿意给你们空间,让你们发挥自己的聪明,一方面是为大明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赢得生前之名,将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岂不美哉?”
这里不会有复杂的行政结构设计,任何一个人只要入得科学院,朝廷都会发给正常生活的俸禄,他们只需潜心研究即可。
这当然有可能会造成有的人利用这个漏洞在这里吃干饭,不过这却是必须要做出的牺牲。
创新是最需要奇思妙想的,如果整天都在为自己的三顿饭而愁,那再有想象力也只能去做些维持生计的活,其他的都不必谈了。
朝廷的确可以在准入制方面加强把关,注重挑选真正的聪明人到科学院来。这样要是还有漏网之鱼,那就一个字——认。
当然要认。
就当做这是投资好了,养100个人,只要其中出1个旷世奇才,那收益也完全足够了,而且是大赚特赚,还干嘛不认呢?
锦衣卫指挥使毛语文朱厚照留着统领全局,现在一直在京师里。两个副使麻斌和韩子仁都被派了出去。
麻斌是掌管北司,查案、抓人、声讯甚至杀人都不在话下,韩子仁是南司,这里只要是情报、间谍、暗访。
清田关乎天下很多人,士绅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很多藩王府邸,他们占得那么多田,天生的也会进行反抗。
更有甚者……朱厚照可不会忘记宁王在正德十二年举兵造反。
同惩罚淑妃的道理一样,有的时候,有些群体总是要看到朝廷动了手,他们才会死心。
韩子仁如今来报,朱厚照心中大致有数了,“谁?”
“臣接探子来报,周王、晋王开始隐匿王府田产,楚王、湘王干脆开始卖地,还有些……”
朱厚照本来在听,他忽然停下,让人有些意外,“怎么了?继续说下去啊。”
韩子仁先叩头,“陛下下令理清全国的田产,这本是解救百姓之善政。但有些人为一己之私,不理解便也算了,但还……还散播诛心之言,中伤朝廷!臣初次听闻,颇为震惊,先是不敢相信,为免误报,犯下大错,只得亲至其地,几经确认。如今也不敢不向皇上禀报了。”
“还得是你韩子仁,听你这么说,朕便知道你做事还是很细致的,无妨,天下离奇荒唐的事朕也不是头一次听闻,朕这些年所推行的新策,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情形也同样很多,你只管讲,讲出来是你功劳,不说可就是你隐瞒不报了,这一点你自己也把握的很准。”
“是!”韩子仁咬了咬牙,“臣探听到是南昌宁王私传遥远,而且宁王在地劫掠商贾、强占民田,已私聚了不少钱财了。更有甚者,宁王不顾禁令,私设护卫,实在是胆大至极。”
历史上正德实在荒唐,继而使这位王爷生出异心,现在他倒是不荒唐,但干得很多事实在侵犯很多人的利益,也算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你亲自去一趟江南,将这消息告知靖虏侯周尚文,并带上朕的口谕,让他不要被江南的吴侬软语、小桥流水迷失了心志,好好的看着这些人!”
“是!”
“让你的人不要乱动,静静盯着就好。”
朱厚照是稳坐钓鱼台,但他不会主动擅杀,而是等这家伙自己跳出来,到那时就是师出有名。
这就是等人送上门,到时候稍微扩大一些杀人的范围,江南清田,大事可定。
第七百五十二章 朕来判断
夏季时总是暴风骤雨,当初设计紫禁城的人应当挺爱惜自己脑袋的,朱厚照至今还未见过宫里涝过,殿前台阶两侧的栏杆脚下有一排的龙嘴,哗啦啦的吐出雨水。
内阁王鏊来报,历经一年的建设,奉天子旨意而建的科学院已经落成,同时原来书院中的格物学院也并了过去。
近来京中因为海军学院和陆军学院的关系,朝中有见识的大臣都在思考这些有别于国子监的学院的意义。
实际上这几年不仅是陆军学院大有成效,原来在书院中分设的农学院、水利学院也都很有作用,它们和藏书园相辅相成,为大明培养了不少专才。
王鏊是最早接触过皇帝的这份‘思想’的人。
他冒雨前来除了禀报科学院落成之事,也是有另一番心思,“……眼看新设立的海军学院有独立的校舍,微臣就在想,水利、农桑是不是也可以仿照着做?还有前些年威宁伯建议成立的商学院。”
威宁伯这个事情有些奇怪,他明明不懂,却在一次去杭州的时候向皇帝上了这个奏本。
后来朱厚照知道是王芷教得他。
海贸兴盛,有关商业的各类需求骤增,所以他便迎合圣意来这样提。
外面大雨滂沱,但不仅不嘈杂,反而是雨声营造出了一种安静,王鏊说:“微臣还记得当年陛下的谋划,朝廷若是要治水,便有治水的官员,若是要打仗,也有知兵的统帅。臣瞧的真切,这个法子还是很有效果的。”
朱厚照翻着他上的方案,回道:“这样也可以。不过你这上面写的,招收举人入学,将来授以六七品的小官,看似诚意满满,实则进行了一遍筛选,朝廷花了大价钱,最后去的不是最优秀的人,将来成效恐怕也有限。”
王鏊没有办法,“陛下,圣学不可动啊。”
“当然不动圣学。不过朕想引入‘事务官’的概念。”
“请陛下明示。”
“就像少府和产业部,一个只懂四书五经的进士去了以后是很难上手的,这两个部门的事务都相当专业,不是吟诗作曲就能行,而是要实实在在能办事的官员,这便是所谓的事务官。
这些特别的部门,每年拿出数额不等的名额面向各个学院和大明本身的官员,考试出题目以本衙门内确实遇到的问题为主,然后择优录取,并授以官身。至于科举,每年取仕的数量只要不减少,应当也没事。”
就是说不动科举,原来该怎么样,现在就怎么样。
每三年就那么两三百人,还考不上就不要怨天尤人,毕竟数量不变,放原来那也还是考不上。
王鏊似大儒那样的端坐,“这样,便给了这些人出路。不过……”
“先生是想说,还是会让一些人不满?”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如果不读圣学即可做官,那就是大变了。”
朱厚照微微一笑,“谁说不读圣学?四书五经关乎一个人的品德,朕要用人,是品德为先,能力在后,譬如少府招考,一样也考四书五经不就行了?”
相当于政治嘛,政治课不能不考,不管你搞什么专业的。
这一点还是不能含糊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脑袋里没有这个东西是不可以做官的,否则朱厚照不就是自掘坟墓?
“这样倒是极好。那皇上所说的这个事务官,学识之丰富只怕不在一般进士之下了。”
因为皇帝还提到,在任的官员同样可以考。
朱厚照说:“这个可以和吏部尚书梁储再议议,朝廷对于官员的选拔,以往都是从上到下,若是引入考试,则还可以由下而上。在京的官员估计是没那个兴趣,不过偏远之地的末流官员,若是看到有机会可以考到产业部和少府,应当是很有动力的,他们学习起具体的‘事务技能’,也定然更有动力。”
“可是陛下,这样一来会不会导致在任的官员,不以本职为先,而专事考试?”
这倒也是个问题。
君臣同时思考起来。
王鏊首先想到,“陛下,倒不如设个上限。”
“怎么设?”
“在任的官员报名考试的次数,每人只可以考两次。考了两次仍不中,不得再考。”
“是个办法。”朱厚照也补充,“再加些条件,将年龄设定为三十五岁之下,事务官是要干活的,一把年纪的考进来朕也不要。”
总之是让专门考试的官员数量尽量小一些,不要搞成普遍化。
“要不要对政绩再做些要求?”
“这个不必,人家政绩好,治理得出色,那便让他再那里治理好了,还非得将政绩不好的排除在外,让他们留在当地?这要弯子要转得过来。”
“是,老臣糊涂了。”
朱厚照思量着说:“总之,这是个大有可为的事。首先是你提的这些学院都独立出来好好的办,朕准你所奏。京师总归有的是地方,水利学院、航海学院、农学院、商学院以及医学院都一并办了吧,就依着陆军和海军学院的选址而设。
同时为了鼓励入学,为朝廷培养人才,再以事务官为契机,在科举之外设立每年一次的考试制度,由产业部、少府面向专门的学院联合招考,招录人员主要补充进入这两个衙门。这是大的原则,具体的细则你将梁储找来商议一番再说。喔,对了,总理外务部也一并加入,同时再设立一个学院,外交学院。”
王鏊觉得奇特,“与外国交往,还需专门的学院吗?”
“当然需要,朝廷开驰了海禁,才知道世界有那么大,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现在咱们君臣知道些什么?叶尔羌汗国的历史你知道?两眼一抹黑吧?这样不行。一个强大的时代,必定不是一个封闭的时代,而是要敞开怀抱,拥抱世界。既是大国,就该有这份胸襟。外交学院成立以后,第一门课程就给我设立一个世界历史。
大明的官员对于汉人的历史是很清楚的,其他地方的呢?任何一个民族,不知其历史,便不懂其现在。等到将来有一天,世界各地的情形都在我们掌握了解之中,朕一张条子,要哪里的情况便能很快递上来,那么那个时候朝廷再进行外交,便能有的放矢。”
“陛下英明,老臣佩服。”
朱厚照是雄心壮志,在他的心中,一个伟大的时代也一定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他等着各式各样的人才从这些地方走出,带领大明走向世界。
哪怕他将来离开了,只要一直出这些牛人,那大明就差不到那里。
“再说说这个科学院吧,朕对其也是抱了很大的期望的。原本朕是想着也授官身的,不过无功怎么好赏呢?所以后来冒出个想法,科学院要解决一些疑难杂症,若是能成,朕再奖赏那些立功之人。”
王鏊不解,“陛下是说怎样的疑难杂症?”
“比如说,粗盐能否经过改良优化,变为细白的细盐,又比如,朝廷在力推产业,那么棉花纺织过程中的生产工艺是否可以进行大的改良?再比如军器局现在所用的火铳,装填弹药十分麻烦,可否有办法避免?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问题既可以是朝廷所派,也可以是他们自己根据自己的所好进行申请。”
“申请?”
朱厚照理解,这些事已经超出这个时代的人的想象了,他肯定的说,“是的,申请。科学院的人可以向朝廷申报他们正在研制的东西,若是朝廷判断有实际用处,那么便拨他们银两,让他们可以有钱继续研制下去,当然了,这些银子不能瞎用,需要报账、审计等等。”
“陛下,科学院里的人,部分微臣也是见过的。如实来说,他们都是一群怪人,所思所想,寻常人也难以理解,既然无法理解,谁来判断是否有实际的用处?”
这个问题反问的很有经验,朱厚照则当仁不让,“朕来判断。”
第七百五十三章 科学院长老会
皇帝不顾劝阻,还是到了新落成的科学院之中。
它坐落在皇城的西城,说起来不过就是四座飞檐翘起的房屋和一座鎏金顶的六层宝塔,不过这其中蕴含着的皇帝心思却是不少。
这一年来,天子没少让内阁多加关心,户部的银两也从来都是足足的,不然一年的时间哪里能够呢?
科学院的院长人选,朱厚照找来了多年默默做事的张天瑞。
张天瑞是很早就跟着皇帝的人,这么多年来没派上什么大用场,但因为他胆子小,做事情不敢乱来,因而还算过得不错。
此番科学院正需这样的人,因而便又将他从家中请了出来。
朱厚照还想着,古人并不理解科学二字的重要意义,所以他亲力亲为,大驾来此就是要指点他们搭建架构,明确方向。
在此之前,王鏊已经将那天所说的‘申请’制解释了个清楚,不过这还是不够的。
朱厚照领着众人在这新落成的、如园林般的院子里走着,并对他们说:“科学院建成以后,以一个多人组成的长老会共同管理,张天瑞是朕请来的,他是院长,也是长老会中的第一长老,代表朝廷和朕,传达的也是朕的意思。
其他的长老则由各行业中最为厉害的人担任,譬如神医谈允贤,譬如精通建筑的左宗吕,还有算学大家吴海雷等,还有你们去将造船、航海、棉纺等各领域的顶尖人物找来,只要他确有其才,朕便授他科学院长老之名。长老是拥有官身的,没有职权,但有职衔,秩正四品衔,由朝廷供养,遇官职低者不跪。”
皇帝此番话出,台阶下的众人才发出声声响动,看来都是没有预料到。
“长老会之下各设小组,一名长老可身兼数个小组的组员,目的是群策群力,共同为某个问题找到解决之道,当然了,若是完全与自己精通的领域无关,也可不搭理这些小组的邀请。”
左宗吕这个人,其实摸到一点力学的门道,每次人家请为某个大建筑把关,他能说的出东西来。这几年因为不夜城的兴起,京中这样的筑造不少,他也打出了名头。
他出声道:“皇上,不知设怎样的小组?”
朱厚照左手背在身后,右手不停的做出手势,“小组的产生有两种方式,一者由朝廷直接委派,以下任务的方式令科学院寻找专门的人才加以攻克,比如朕觉得现在的火炮仍需改良,那么就下令让科学院来筹办、解决,张天瑞接旨以后,就成立这样的小组,到了一定的期限,检验成果,如此就是一个循环。
第二种方式就是科学院内部自己产生,你们这些人都有十分的聪明才智,朝廷愿意给你们空间,让你们发挥自己的聪明,一方面是为大明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赢得生前之名,将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岂不美哉?”
这里不会有复杂的行政结构设计,任何一个人只要入得科学院,朝廷都会发给正常生活的俸禄,他们只需潜心研究即可。
这当然有可能会造成有的人利用这个漏洞在这里吃干饭,不过这却是必须要做出的牺牲。
创新是最需要奇思妙想的,如果整天都在为自己的三顿饭而愁,那再有想象力也只能去做些维持生计的活,其他的都不必谈了。
朝廷的确可以在准入制方面加强把关,注重挑选真正的聪明人到科学院来。这样要是还有漏网之鱼,那就一个字——认。
当然要认。
就当做这是投资好了,养100个人,只要其中出1个旷世奇才,那收益也完全足够了,而且是大赚特赚,还干嘛不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