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拟左迁庞升为边州司马,让方伯符出任京兆尹。徐相以为如何?”
    崇文殿内,宋治看向自己昔日的先生,如今大齐皇朝的第一权臣。
    徐明朗自然是不乐意的。
    刘氏的事,庞升虽然有失察之罪,但失察这个罪名可大可小,按照常理,把庞升贬谪出京,由四品大员右迁至八品司马,自然没有问题,但庞升乃是门第庞氏的中流砥柱,京兆府又是十分紧要的官职,徐明朗若是同意这个处置,损失就大了。
    方伯符是什么人?寒门官员。他果真像宋治说得那样,有很突出的表现?自然没有。所谓年年考评上等,也不过是皇帝支持,同为寒门官员的吏部左侍郎相助罢了。
    说到底,皇帝是要用寒门官员抢夺门第士人的利益。
    在这件事上,没有对错,只有立场。
    徐明朗组织了一下措辞,拱手道:“回禀陛下,户部郎中方伯符虽然政绩不俗,但他本身的官品却只有五品,这一下子忽然右迁至四品,没有显赫功劳说不过去,只怕朝臣不服;
    “再者,方伯符并无主政一方的经验,户部郎中的职司跟京兆尹又相差太多,只恐难以胜任。请陛下明察!”
    他说得这些话都是实情,倒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皇帝有意重用寒门官员,徐明朗是知道的,要不然也不会连年提升科举取士的规模。但徐明朗却并不着急,在他看来,自己的意见皇帝还是要听的。
    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乃门第第一人,也是门第代言人,身后站着门第;另一方面,作为皇帝昔日的老师,如今的宰相,他为官经验丰富,处理国事的能力出众,说是辅政大臣也不为过,皇帝需要听从他的建议。
    皇帝还很年轻,都没到而立之年,有诸多要依仗他的地方。
    但是这回,徐明朗料错了。
    皇帝的态度异乎寻常的坚决:“方伯符在户部郎中的位置上已经历练多年,处事向来沉稳大气,可堪造就。京兆尹他做不做得好,总要做过才知道,朕向来不吝给人才机会。
    “至于官品,可以先升一级,让他以从四品任京兆府长史,暂行京兆尹事,以观后效。宰相认为如何?”
    徐明朗心中顿时不快,腹诽道:你是给人才机会,可那都是给的寒门官员,什么时候这么大方的给门第官员机会了?再说,方伯符算什么人才,真要比拼处理政务的能力,门第优秀子弟多得是,哪里轮得到他?
    至于以长史之职暂行京兆尹事,还不就是个说辞,真让他主事了京兆府,你还会让他的屁股挪开吗?
    徐明朗有意反驳,见皇帝面色如铁,眉宇间满是不可违逆之色,又不由得心下一沉。
    陛下这回的态度缘何如此强硬?完全不给我面子……这可是从未有过的事……陛下这是翅膀硬了,要压老夫的权威,分老夫的权柄?
    徐明朗心头警兆陡升,这可不是什么好势头!
    自古皇帝与臣子就有权力之争。中原最早有皇权的时候,权力并非很大,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丞相、宰相主持政事。
    彼时丞相独立开府,有自己独立处理政务的机构,谓之丞相府,乃是皇朝最高行政机构,丞相就在丞相府办公,而不是在皇城,在什么中书省——那时都没有三省。
    两汉时期就是这般制度,诸葛亮的丞相府就是典型、显著代表。三省六部的制度建立后,丞相变为宰相,这才失去了独立开府的能力。
    在这片大地上,改朝换代只是寻常事,但不管朝代如何更迭,无论皇帝是雄才大略还是平庸无能,皇朝从诞生那一天开始,就一直在坚持不懈的做两件事:加强中央集权与加强皇权。
    起初,天下行分封制,天下之主的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君主,各诸侯国都拥有独立治权;大秦废分封行郡县后,朝廷才能任免任何一个地方的官吏。
    而后地方军权、行政权分离,封疆大吏权力变小,相应的朝廷权力增加,这都是在加强中央集权。
    而在中枢,文武分流即是地方官员军、政两权分离的延伸;而用寒门官员代替门第官员,最终清除门阀世家这种分天下大权的权力利益集团,也是加强皇权的需要。
    皇权加强之路上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便是皇权与相权之争。
    因为丞相、宰相这个官职,从诞生那天起,就是主持皇朝政事、统领百官的,他横在皇帝与群臣之间,让皇帝不能直接掌控所有官员。
    当天下没有宰相这个官职,皇帝直接掌控六部的时候,皇权将达到顶峰。
    届时,朝臣在大殿上将没有座位,只能站着举行超会,臣子也将失去自己的独立人格,彻底变成皇权的附庸,只能自称“奴才”。
    到了那一天,皇权将无人能够约束,皇帝将予取予求,可以肆无忌惮禁言路,可以毫无顾忌大兴文字狱,而不用再担心有直言敢谏的臣子,站在大殿上指着他的鼻子,说他是桀纣之君。
    那将是皇权之光最辉煌明亮的时候,是皇权的满月。
    月满则亏,那也会是皇权的终点。
    徐明朗无法预见后事,但他身为当朝宰相,很清楚的知道,眼下宋治对他态度变得强硬,一定要用一个没有出任京兆尹资格的寒门官员,来主事京兆府,就是在强调自己的皇权!
    这是投石问路。
    宋治第一次向他投石问路。
    如果徐明朗今日屈服,那么往后这样的事会越来越多,皇帝会做得越来越过分,他在朝堂上的权威会越来越弱,丧失的利益也会越来越大!
    徐明朗不禁揣测,皇帝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改变对他一惯礼敬乃至是迁就的弱势态度?
    是因为皇帝已经日见年长、成熟,翅膀硬了,想要更多权力,还是因为门第在跟将门的斗争中败了一阵,而他力保刘牧之失败,让皇帝看到了在朝堂上呼风唤雨多年的宰相,其实并非无所不能?
    只怕二者兼有!
    绝对不能屈服,绝对不能让皇帝得逞,必须“据理力争”!不仅如此,还要将皇帝的这种意图毫不留情的打消,让对方的试探之手,因为碰到硬钉子而缩回去!
    况且,京兆府事关他接下来的行动,是他反攻将门对付赵氏,扳倒赵玄极的重要依仗,他绝不允许京兆府听调不听宣。
    他必须保证京兆尹是门第官员。
    不,最好京兆尹还是庞升!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把本该被贬的庞升留在京兆尹的位置上,才能彰显他宰相的权威与实力!
    才能最大限度让皇帝认识到,眼下的大齐朝堂上,他徐明朗仍然是无所不能的权臣,眼下的大齐皇朝内,门第世家依旧是掌控权力的中流砥柱,而不是寒门官员!
    寒门官员,那不过是没断奶的孩子罢了,还没成气候,有什么能力抢夺他盘子里的肉?!
    “之前我没能保住刘牧之,是因为刘氏罪行太重,一味保他有因私废公之嫌,但这在陛下与将门看来,却不是我大公无私的表现,而是我力弱无能的证明!
    “官场的权力之争,哪有什么对错,哪有什么民怨民愤,有的只是敌我强弱!之前是我太迂腐了,这回无论如何,也要保住庞升!”
    念及于此,徐明朗开口对皇帝道:“陛下,京兆尹虽然只是四品官,却肩负京城重责,每日不仅要与王公贵族、达官显贵打交道,更得与市井小民、贩夫走卒来往,干系重大,绝非方伯符可以胜任。
    “臣身为宰相,统领百官,无论如何都不能看着如此重要的官职所托非人,一旦出了事,这就是臣这个宰相的失职!
    “陛下若是认为方伯符有大才,大可以让他去地方州县先历练一番,等有了政绩,证明了确有能力,才调回京师重用,群臣也不会不服了。
    “至于京兆尹之职,臣以为,还是让庞升继续担任为好,他主事京兆府多年,从未出过差错,考评也向来不错,这回刘氏族人犯案,京兆府虽有失察之责,却也不应该负主要责任。
    “刘牧之身为参知政事,欺君罔上,才是罪魁祸首!陛下若要处置庞升,官降一品,暂留京兆府,以观后效,最为合适。
    “请陛下明察!”
    话说完,徐明朗俯身一拜,再也不发一言,微微低首,目光下垂,摆明了钢铁般的态度。
    若是皇帝执意不听他的意见,那么皇帝对方伯符的任命、对庞升的处置,且不说中书省会不会拟写诏书,门下省的复核也一定通不过,必然被打回。
    三省六部制,本就有防止皇帝专权的作用,也是对皇权的一种限制。
    皇帝颁布的每一道召令,都是由中书省草拟诏书,然后皇帝用印,再交给门下省复核,如果门下省认为召令有问题,可以直接驳回;只有门下省审核通过了,用了印,诏书才能抵达尚书省六部被执行。
    所以皇帝在颁布一道重要诏书前,必然要召集中书、门下的主官一起商议,获得统一意见,免得诏书用上了皇帝的印还被门下省打回来,那不仅皇帝威严受损,君臣关系也会变得不和睦。
    这个时候,就可见中书、门下的主官,对皇帝唯命是从,无条件依附皇帝,对皇帝而言是多么重要了。
    而如果没有三省这个制度,没有宰相这个官职,那对皇帝来说又是多么好。
    听罢徐明朗的话,认识到徐明朗的态度,皇帝眼帘下垂,眸中寒芒如火,盯着宰相一动不动。
    徐明朗虽然没有抬头看皇帝,也再清晰不过的感受到了皇帝的怒火,感受到了来自皇帝的压力。
    这个过程持续得很久,空旷的大殿一时落针可闻,连呼吸声都显得无比刺耳。
    如果可能,徐明朗怎么都不愿跟皇帝正面起冲突,这很不明智。
    身为宰相,也即中书门下平章事,徐明朗是可以限制皇帝。但宋治除非死了,除非被造反者从皇位上扒拉下来,他就一直是皇帝。而惹恼了宋治,他就不一定一直是宰相了。
    非十分必要的时候,任何一个宰相,都不会轻易跟皇帝过不去。
    但身为宰相,也总会有跟皇帝意见不合的时候——任何一个有独立人格,不愿做皇帝应声虫的宰相,都会如此。
    良久,还没听到皇帝出声,徐明朗不禁心头凛然,这场争锋比他想象中要来的有压力,皇帝的态度出乎意料的强势。
    终于,在徐明朗开始盘算,以如今他跟赵玄极势不两立,门第跟将门势同水火,他意图对付赵氏的这种关键形势下,太惹恼皇帝值不值的时候,皇帝开口了。
    “方伯符官升一品,留在户部;庞升官降一品,继续主事京兆府,以观后效;唐兴、周俊臣查办刘氏族人案迅捷果断,功绩突出,各自官升两品——宰相以为如何?”
    徐明朗听了前半句,心头大喜,几乎不能置信。
    听完后半句,又觉得唐兴、周俊臣连升两级,步子迈得也太大了些,而且他们前不久进入京兆府时,才刚刚提过品阶。
    不过这两人也就是从正七品到正六品而已,地位不高,只要能保住庞升这个京兆尹,也就不算什么了。
    而后他恍然大悟,只怕皇帝真正要提拔重用的目标,不是什么没有大才的方伯符,而是新科榜眼唐兴,跟新科探花周俊臣!
    “陛下英明!”徐明朗知道自己不能再挑拣,否则皇帝怕是会真的恼羞成怒。
    无论皇帝的目的是不是提拔唐兴与周俊臣,今日宋治对他的试探,皇权对相权的投石问路与二者的初次争斗,都已经实打实发生。
    第一一五章 亏空
    年底是大家请客吃宴的时候,亲朋好友都得轮番做东,不管腰包是鼓是瘪都得充一回胖子,跟狐朋狗友们联络感情,也顺便证明下自己这一年混得还算不错。
    市井小民姑且如此,就更不必说官府衙门这种世间权力、财富集聚地了。
    每逢年尾,官吏们若是不集体出动,大吃大喝个十天半月,撑得脑满肠肥、满嘴是油,并提着衙门发放的特殊津贴与年货,看似醉意朦胧步履蹒跚,实则龙行虎步大摇大摆的回家,都没法跟街坊邻居显摆自己是穿官服的人,无法证明自己高人一等,很影响来年保持一整年的优越感。
    都尉府今年最后这几个月收获颇丰,大小官吏与府兵们,在俸禄之外也得到了足够多的油水,所以这段时间吃宴的规模、动静都很大。
    莫说总旗以上的官员们出动时,动辄包下一整座富贵堂皇的酒楼,就连普通府兵相聚,到了酒楼,嗓门也是个顶个的大,打赏一个比一个多,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家威风,不晓得自己乃是人上人,不能体会自己的意气风发。
    赵宁这些天被折腾得不轻,总感觉身体已经被酒色掏空,每天清晨在床榻上醒来,面对夏荷欲语还休的幽怨模样,多少也有些心虚。
    这是没法子的事,以他如今在都尉府的地位,各种奉承巴结实在是太多,加上又是头一年到都尉府任职,也是初涉官场,赵宁不能不近人情,更不能落个清高自持的风评,所以总要给部属同僚们些面子。
    这就导致平康坊里但凡是有点名气的青楼,他几乎都被请去光顾了一遍。
    除夕前日这天,赵宁已经不用去都尉府,就打算在府上好好歇息一日,享受一番夏荷的按摩就好,养足精神,以备开年后去各府拜年。
    今年他已经入仕,身份不同了,需要正正经经去给长辈们请安,譬如说潞国公府。届时肯定会被豪迈热情的魏崇山老爷子拉着,给灌一肚子酒塞一肚子肉。
    歇了没半日,符兵作坊有人来禀报,说是紫晶符弓的制作出了点问题,眼下赵玄极不在府中,他们便请赵宁去看看。
    没办法,赵宁只能从躺椅上起身,离开难得一见的暖和太阳,与夏荷柔软有力的纤纤玉手。
    到了符兵作坊,赵宁很快了解了事态,原来是紫晶石的符文阵列镌刻出了问题,作坊里的符师、工匠们,没能成功完成这个最重要的工序。
    “咱们之前没用紫晶石炼制过符兵,对它的特性不是很了解,原以为在炼化紫晶石后,在上面布置符文阵列跟其它矿石没什么太大不同,但大伙儿尝试了这么久,结果始终不如人意。”作坊管事很惭愧的道。
    赵宁微微皱眉,“是完全没做成,还是符文阵列对真气的转化利用度不够?”
    管事如实道:“紫晶石符文阵列对真气威力的提升,还不如用我们惯用的矿石……”

章节目录


第一氏族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阁只为原作者我是蓬蒿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我是蓬蒿人并收藏第一氏族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