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里所有人都明白无限引力集团为什么有底气让这个庞然大物在短短的98天中飞越近8000万公里了,这么一套组合加速推进方式可要比只依靠惯性或者是离子推进器推进的的飞行器快多了!
就在大家还在热议的时候,姜子瑜已经带着大家来到了空间站可以公开的最后一个舱室了,她打开舱室门以后笑道:“这里想必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这里是用来做什么的吧?
是的,这里就是我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太空氧吧了,每天我们都有固定的时间来这里吸收一下天然的氧气,虽然我们的空气循环系统很给力,但是合成空气当然没有这种天然的能更让人舒适了!
而且这里还能起到一个放松神经的作用,如果我们整个任务周期一点绿色植物都见不到的话,就算是我们这些经过严格训练、心理素质非常好的人也会很容易焦躁,情绪会很容易失控的。
而这里除了那些花以外,剩下的那些都是蔬菜,种菜这种事情反正我们华夏人是随便在什么地方都不会放弃的,毕竟这是天赋!
再说诸位想想看,当我们在太空中吃火锅的时候,涮的是我们自己种植的新鲜蔬菜,而不是那些在真空包装里的脱水蔬菜,我想无论是从口感还是其它方面感觉都会不一样的吧?
想想这么吃是不是更有家的感觉?而这总共3层,总种植蔬菜面积达到了220平方米,用我们华夏人的传统说法就是种它个一亩三分地的!
我们这个舱室的种植面积都超过了三分地200平方米的标准了,这个种植面积足够我们执行任务时能够经常吃到各种蔬菜了,看那些水灵灵的小白菜还有西红柿,今晚的火锅就吃它们了!
这个舱段都发射上来有4个月了,很显然我们的人工智能系统和机器人将它们照顾的很好,正好让我们一上来就能吃到成熟的蔬菜!
当然了,这个舱室也是探索未来宇宙飞船长途航行自持力的一种实验,可不是只为了我们能够吃到新鲜蔬菜的!”
“那这个舱室是不是也能够给你们宇航员提供足够的氧气啊?”一个被标亮的提问投影了出来,很显然问这个问题的人很多,所以系统自动筛选了一个最先问的留言。
看到这个问题姜子瑜笑了,她笑着说道:“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就算是我们通过多层种植技术完美的利用了整个舱室的空间,这个舱室里面的所有植物所能提供的氧气,最多也就只能供我们其中一个的日常呼吸的。
我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科普吧!假设在一个完美状况下,一个人需要多少植物可以在密闭空间里活下去呢?
我们知道,大多数温带植物只在白天产生氧气。晚上植物会吸收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所以在理想情况下,房间里的灯需要每天24小时都开着,这样植物才会一直制造氧气,当然这也要考虑到植物的工作方式不尽相同这一点。
而我们人类平均每分钟大概需要呼吸约7-8升空气,一天下来,大约需要1万到1.1万升的空气,但是这里面大概只会消耗5%的氧气含量,也就是说,人类一天大概消耗550升的纯氧。
一般成熟的植物每天能制造的氧气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就拿我们这个实验室的一盆花来说吧,平均大概有40片左右的叶子,每天可以产生大概0.8升的纯氧。
如果按照这个数字来计算的话,各种算下来总共需要大概687株,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就取整到700好了。
也就是说这个密闭空间里面至少有700株成熟的室内植物,它们都生长在相对湿润的地区,每天24小时都必须有光照,这才有可能让一个人活下去,完美情况下甚至可以靠这个呼吸几年。
但是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就必须开始担心房间里的其他变化。
土壤里的细菌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又于土壤结合与混凝地基发生反应,产生碳酸钙和水。这意味着一部分二氧化碳没有被植物吸收,没有被转化为氧气。
而且即便是我们这个舱室有一半的植物都是通过水培模式种植的,也总是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反应和循环,会将氧气消耗到危险水平,比如植物会老死、病死,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而如果这种情况大面积出现,可想而知它的危险性了吧?
各位可以用上面那个数字来对比一下我们这个舱室的植物数量了,这里的植物数量虽然要远远超过700株,但是很多蔬菜的叶子也没有40片这么多的,而且各种植物的制氧能力也是不尽相同的。
所以如果我们中间有一个人要靠这里的植物来呼吸,我们就不得不往里面注入氧气的,由此可见,这个舱室也就适合我们用来放松一下心情,并为我们提供新鲜的蔬菜这些也同样重要的功能了!
而且我们虽然携带了大量的氧气,并且也可以通过电解水来获得更多的氧气,但是我们平时用的也不止是这些氧气的,我们还有另外一个专门用来制造天然氧气的舱室的。”
看到大家都好奇这个问题,姜子瑜笑道:“走吧,看你们好奇心这么重,那我就带你们去氧气制备实验舱室看一看吧!”
打开了隔壁舱室的封闭门以后,她对着镜头笑着介绍道:“是不是被这里面密密麻麻的绿色玻璃罐给震撼到了?这里就是我们的氧气制备实验室了,这些玻璃罐里绿油油的东西全部都是各种蓝藻。
蓝藻这东西在地球上简直到处都有,它们的存在让地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所以它们的制氧能力不容置疑的。
生物反应都会形成碳—碳键,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利用阳光供给能量来反应,这就是光合作用。蓝藻以这种方式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30多亿年。
它的发展使整个地球大气从无氧状态发展到有氧状态,从而孕育了一切好氧生物的进化和发展。”
就在大家还在热议的时候,姜子瑜已经带着大家来到了空间站可以公开的最后一个舱室了,她打开舱室门以后笑道:“这里想必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这里是用来做什么的吧?
是的,这里就是我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太空氧吧了,每天我们都有固定的时间来这里吸收一下天然的氧气,虽然我们的空气循环系统很给力,但是合成空气当然没有这种天然的能更让人舒适了!
而且这里还能起到一个放松神经的作用,如果我们整个任务周期一点绿色植物都见不到的话,就算是我们这些经过严格训练、心理素质非常好的人也会很容易焦躁,情绪会很容易失控的。
而这里除了那些花以外,剩下的那些都是蔬菜,种菜这种事情反正我们华夏人是随便在什么地方都不会放弃的,毕竟这是天赋!
再说诸位想想看,当我们在太空中吃火锅的时候,涮的是我们自己种植的新鲜蔬菜,而不是那些在真空包装里的脱水蔬菜,我想无论是从口感还是其它方面感觉都会不一样的吧?
想想这么吃是不是更有家的感觉?而这总共3层,总种植蔬菜面积达到了220平方米,用我们华夏人的传统说法就是种它个一亩三分地的!
我们这个舱室的种植面积都超过了三分地200平方米的标准了,这个种植面积足够我们执行任务时能够经常吃到各种蔬菜了,看那些水灵灵的小白菜还有西红柿,今晚的火锅就吃它们了!
这个舱段都发射上来有4个月了,很显然我们的人工智能系统和机器人将它们照顾的很好,正好让我们一上来就能吃到成熟的蔬菜!
当然了,这个舱室也是探索未来宇宙飞船长途航行自持力的一种实验,可不是只为了我们能够吃到新鲜蔬菜的!”
“那这个舱室是不是也能够给你们宇航员提供足够的氧气啊?”一个被标亮的提问投影了出来,很显然问这个问题的人很多,所以系统自动筛选了一个最先问的留言。
看到这个问题姜子瑜笑了,她笑着说道:“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就算是我们通过多层种植技术完美的利用了整个舱室的空间,这个舱室里面的所有植物所能提供的氧气,最多也就只能供我们其中一个的日常呼吸的。
我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科普吧!假设在一个完美状况下,一个人需要多少植物可以在密闭空间里活下去呢?
我们知道,大多数温带植物只在白天产生氧气。晚上植物会吸收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所以在理想情况下,房间里的灯需要每天24小时都开着,这样植物才会一直制造氧气,当然这也要考虑到植物的工作方式不尽相同这一点。
而我们人类平均每分钟大概需要呼吸约7-8升空气,一天下来,大约需要1万到1.1万升的空气,但是这里面大概只会消耗5%的氧气含量,也就是说,人类一天大概消耗550升的纯氧。
一般成熟的植物每天能制造的氧气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就拿我们这个实验室的一盆花来说吧,平均大概有40片左右的叶子,每天可以产生大概0.8升的纯氧。
如果按照这个数字来计算的话,各种算下来总共需要大概687株,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就取整到700好了。
也就是说这个密闭空间里面至少有700株成熟的室内植物,它们都生长在相对湿润的地区,每天24小时都必须有光照,这才有可能让一个人活下去,完美情况下甚至可以靠这个呼吸几年。
但是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就必须开始担心房间里的其他变化。
土壤里的细菌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又于土壤结合与混凝地基发生反应,产生碳酸钙和水。这意味着一部分二氧化碳没有被植物吸收,没有被转化为氧气。
而且即便是我们这个舱室有一半的植物都是通过水培模式种植的,也总是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反应和循环,会将氧气消耗到危险水平,比如植物会老死、病死,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而如果这种情况大面积出现,可想而知它的危险性了吧?
各位可以用上面那个数字来对比一下我们这个舱室的植物数量了,这里的植物数量虽然要远远超过700株,但是很多蔬菜的叶子也没有40片这么多的,而且各种植物的制氧能力也是不尽相同的。
所以如果我们中间有一个人要靠这里的植物来呼吸,我们就不得不往里面注入氧气的,由此可见,这个舱室也就适合我们用来放松一下心情,并为我们提供新鲜的蔬菜这些也同样重要的功能了!
而且我们虽然携带了大量的氧气,并且也可以通过电解水来获得更多的氧气,但是我们平时用的也不止是这些氧气的,我们还有另外一个专门用来制造天然氧气的舱室的。”
看到大家都好奇这个问题,姜子瑜笑道:“走吧,看你们好奇心这么重,那我就带你们去氧气制备实验舱室看一看吧!”
打开了隔壁舱室的封闭门以后,她对着镜头笑着介绍道:“是不是被这里面密密麻麻的绿色玻璃罐给震撼到了?这里就是我们的氧气制备实验室了,这些玻璃罐里绿油油的东西全部都是各种蓝藻。
蓝藻这东西在地球上简直到处都有,它们的存在让地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所以它们的制氧能力不容置疑的。
生物反应都会形成碳—碳键,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利用阳光供给能量来反应,这就是光合作用。蓝藻以这种方式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30多亿年。
它的发展使整个地球大气从无氧状态发展到有氧状态,从而孕育了一切好氧生物的进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