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件,由崔日用领兵搜诛韦氏宗族,京城之人不得藏匿;至于武氏宗族,重罪诛死,轻罪流放。
第三件,对于宗楚客、纪处讷等韦太后死党,务必擒拿格杀;至于窦怀贞、崔湜、王邕等趋炎附势之人,统统贬官赶出京城,宋之问与沈佺期也因此被牵连,重新被流放到岭南。
百官听言后逐渐散去,百姓们也在兵丁的簇拥下退下台阶,一时间,安福门前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李隆基转对李旦和太平公主说道:“父王,姑姑,圣上今日可以不在东宫居住,就让他入太极殿吧。这几日政事纷乱,圣上可以在太极殿就近处理。”
相王点头说好,太平公主当然没有什么异议。李隆基即对李成器道:“大哥,你与兄弟们护卫着圣上入太极殿吧。宫中大乱刚过,你们要小心在意,要随时待在圣上身侧,以策万全。”
李成器点头答应,就带领三个弟弟簇拥着李重茂走下城楼。
太平公主目视着他们下楼,心想这个三郎果然细心得很,他让自己的亲兄弟寸步不离李重茂,就是彻底地控制了这个年轻皇帝,不允许别人再来染指。她想到这里,心间又添了一层寒意。
李隆基看到姑姑在那里沉思,就招呼了一声:“姑姑,我们也走吧。”
太平公主先是微笑一下,继而说道:“三郎,不要急着下楼,我有几句话说与四哥,你也一起听了。”
李旦问道:“妹子有何话说?”
太平公主笑道:“四哥,我们要好好感谢这个三郎呢。若没有他,韦氏说不定会革了我们的命。高祖太宗打下的江山也从此变了颜色。”
“妹妹说得对,三郎的功劳很大。”
李隆基急忙躬身推却道:“晚辈不敢窃取功劳,此次事变若无父王和姑姑非凡的威望,万骑将士焉敢从命?我不过为一名无名郡王,他们说什么也不会瞧我的面儿。这一点,晚辈还是心知肚明的。”李隆基此言并非纯粹谦逊之言,他说得对,若无相王与太平公主的影响力,万骑将士不会跟随他卖命的。所以葛福顺杀了高嵩等四人后,马上打出了相王的旗号,人们于是纷纷响应。
太平公主道:“罢了,你有无功劳,我们心中有数,你就不要再谦逊了。四哥,眼前大势如此,你以为下一步如何走?”
李旦道:“除去了韦氏这个祸胎,我心中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我们今后再也不用担惊受怕,即为最大的幸事。妹子,你有何思呢?”
太平公主斩钉截铁地说道:“重茂那小子如何能做皇帝?四哥,要我说,这皇帝位早该是你的,这一次就不要再犹豫了。听妹子的话,你来当皇帝!”
李旦闻言连连摇手,说道:“这怎么可以?重茂做得好好的,我若夺之,天下人会怎么说?”
太平公主道:“天下人会怎么说?这个皇帝位本来就是你的,是你主动让给了三哥。三哥当时当了皇帝,欲立你为皇太帝,摆明了让你当副君,你又是力辞,如此才让韦氏那混女人钻了空子。”
李隆基看到姑姑如此力促父亲登上皇帝位,心中不禁大喜。自己提着脑袋拼杀一夜,明面上固然是避祸求存,其内心何尝不想让父亲登上大宝之位呢?因为只有父亲当了皇帝,自己将来才可能有机会。想到这里,李隆基也向父亲进言道:“父王,姑姑所言情真意切。韦氏乱政,使朝野混乱无比,还需父王出面力挽狂澜。重茂年幼无知,不堪重任,长此以往对国家极度不利。”
李旦道:“重茂年幼无知不错,然他总有长大的一天。我们此后用心辅佐,一样能够治世制乱。你们请勿再言,我说什么也不做这个皇帝。”
太平公主知道李旦说的并非虚言,实为其真实心思。多少人为了皇帝之位,争得头破血流,也只有这个四哥,却对皇帝之位无动于衷。其实太平公主力推李旦当皇帝,正是瞧准了他无为不争的特点。一个人若无为不争,则对任何事都不会上心,如此,太平公主这样权力欲望极强的人就有了机会。
太平公主不再理李旦,转问李隆基道:“我听说你昨夜发了不少诏敕,那么皇帝印玺皆在你手了?”
李隆基此时发现姑姑眼中冷峻之光一飘而过,心想姑姑果然厉害,其坐拥家中竟然知晓诸事细微,遂答道:“皇帝印玺现在太极殿,侄儿让重茂去那里,正好办事方便。”
太平公主微微一笑,说道:“这又有什么区别?三郎,我们还要姑侄联手,一定要把四哥推向皇帝之位,不用理他的那些迂腐之言。你可以重茂的名义,拟出逊位诏。按照往朝的规矩,须下诏三回,再由四哥辞让。”
李隆基道:“侄儿听姑姑的,侄儿马上让刘幽求办这件事儿。”
经历了血的洗礼,姑侄再度联手。
为了处置纪处讷,刘幽求拟诏快马送往河南道,令当地官员就地擒拿纪处讷,然后押往京中问罪处斩。
崔日用和王毛仲用一整天的工夫,任他们在城中掘地三尺,愣是没有发现宗楚客的一丝踪影。王毛仲因为此前未曾露面的缘故,立功心切,将全部心力用在找寻宗楚客的事儿上,可惜未能建功。
夕阳西下,暮色渐至,城东的通化门前人影渐稀。数名南衙兵士在这里盘查往来行人已然忙累一日,待会儿天黑之后,他们就可关闭城门,然后换班休息。
这时,城中街道的暮色苍茫处过来一人一驴,兵士们待其走近后细看,发现驴背上还坐着一人。一名兵士大声呼叱道:“干什么的?靠边儿走,驴背上的那人,下来。”
牵驴之人怯生生地说道:“兵爷,我们是城外十里铺之人,今日入东市卖些青菜,你们知道,城里今日似乎乱得很,青菜刚刚才脱手,所以出城有些迟了。”
一兵士说道:“你们是十里铺之人?怎么口音不像啊?”
“兵爷真是好耳力,我前几年从关东迁于十里铺,口音尚未改过来。”
“咳,你这人怎么还不下来?找打吗?”
驴背上那人一身农夫打扮,最奇怪的是头上还戴一布帽,其帽檐儿耷拉下来,竟然遮住其半张脸,如此大热天里戴着帽子,确实有些奇怪。
那人闻言只好跳下驴背,然后木呆呆地站在当地。一名兵士走过去,伸手撩开其帽檐儿,然后借着暮色细辨其面庞,那人有心躲避,终归又不敢,只好任其观看。
这名兵士观罢托地一跳,大声叫道:“弟兄们,亮家伙,把这两人围上了。”数名兵士闻言,动作还算迅疾,皆拔出利刃,将二人团团围住。
牵驴之人脸色慌张,急问道:“我们……我们犯了什么事儿?你们这样对待我们,却是为何?”
刚才验看的兵士哈哈一笑,说道:“弟兄们,我们不枉今日值守此门。天大的富贵,就落在这二人身上。”他说罢走至骑驴之人面前,挥手掀掉其帽子,说道,“宗大人,你该露出本来面目了。”
骑驴之人迷茫道:“宗大人?此话从何说起?我为十里铺小民,又如何成了宗大人?”
兵士又是哈哈一笑,说道:“宗大人,你此前耀武扬威经过这里数次,你身贵位高,当然不识得我等小兵了。然我可记得宗大人的面貌。”
这两人顿时面如死灰,他们正是宗楚客和其弟弟宗晋卿,二人化装来此,意欲混出城外逃命,孰料竟被小兵识破。
宗晋卿抖开肩上的包袱,就见其中金光灿烂,显是黄金,他将之扔到兵士的脚边,说道:“这些黄金就由大家分了吧,唯望能放我们一条生路。”
一名兵士哈哈笑道:“我们感谢二位大人赏我们一场富贵啊!对了,你们可能还不知道自己的身价,我们将你们的首级献于朝廷,又有钱物,又可升职,你这点小钱算什么?”
宗楚客急道:“我宅中还有许多积蓄,都送给你们。”
“宗大人又想拿我们开心,你的府第今日已充公,你又怎能送与我们?”
“弟兄们,不和他们废话了。宗大人,你不要怪我们心狠,如今天下之大,恐怕没有你们容身之处。既然这样,我们感谢你给我们富贵。明年今日,是二位的忌日。”
宗楚客兄弟二人的脑袋先后落下,几位兵士欢天喜地提着脑袋前去领赏。
第十三回 李旦荣登皇帝位 长兄固让太子座
李隆基彻底取得了事变胜利,其心腹之人控制着军中实权,刘幽求掌管着皇帝印玺,可以随时拟出诏敕明发天下。他们看到局势已然稳定,遂连下数道诏敕,先对自己犒劳一番。
他们宣布大赦天下,申明“逆贼魁首已诛,自余支党一无所问”,以此来安定人心。另封李隆基为平王,从而以郡王的身份一跃成为亲王之身,并兼知内外闲厩,押左右厢万骑,从而有名有实掌控军中实权。其他有功之人也论功行赏,授刘幽求为中书舍人,并参知机务,有宰相之实;钟绍京为中书侍郎,并参知机务;麻嗣宗为右金吾卫中郎将;王崇晔为左金吾卫中郎将;崔日用为黄门侍郎,并参知机务;张暐为宫门郎,主责宫门守卫;王毛仲与李宜德皆为武卫将军;陈玄礼、葛福顺和李仙凫皆为怀化将军,分掌万骑、北军和南衙军。
李隆基没有忘记薛崇简,嘱刘幽求拟诏,封薛崇简为立节王。
普润也因此被封为镇国大禅师,其名声一时盖过其师兄普寂。
看到这些有功之人被授官后,皆在那里相互称贺,普润心里有了一丝忧虑。他这些天一直协助刘幽求在太极殿里忙碌,这日瞅到刘幽求有些空闲,遂将之拉到殿内的角落里,说道:“刘兄,我有话说。”他们这些天旦夕在一起,普润早忘记了自己的僧人身份,说话时与常人无异。
刘幽求已两天未眠,只是空闲时候打个盹,眼中布满了血丝。看到普润脸色郑重,遂答道:“嗯,禅师请说。”
普润摇摇头,说道:“我们起事之初,因混乱无序,我们以皇帝名义拟出诏敕明发天下,以此来安定大局,实属必要。若长此以往,恐对殿下不利。”
刘幽求明白普润的意思,即如此行事久了,外人定会说李隆基挟天子以令诸侯,定有不轨之心。刘幽求明白李隆基与自己这帮人的斤两,若无相王的大旗罩住,其实毫无根基。他急问道:“禅师以为,我们应该如何行之呢?”
普润答道:“须赶快让相王出面,如此方能稳住局面。”
刘幽求哑然失笑,这样一个关键之事没有顾及,看来自己的确是忙昏了头,他点头答道:“禅师所虑甚有道理,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我们不可渐行渐远。待会儿见到殿下,我们就一起提醒他。”
李隆基过了一会儿来到太极殿,刘幽求将普润所虑告知了他,李隆基闻言叹道:“普润禅师果然心思安静,能理大节。然我那父王实在固执,姑姑和我百般劝说,他始终不允,如之奈何?”
刘幽求道:“我们浴血夜战,为的就是将相王拥上皇位。殿下,我意你可发动你那些诸王兄弟轮番劝说,相王终有心动的时候。”
李隆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道:“也罢,就这么办吧。你把手头上的事儿先放一放,随我一同前去。我嘱你拟的诏书,办好了没有?”
李隆基所说的诏书,即是以李重茂的皇帝名义所写就的逊位诏。刘幽求答道:“办好了。我以同样的内容写就了两道,二十一日一道,二十二日一道。”
“嗯,你带着这些诏书随同我入府,将之交给父王。”
同样是力推李旦登上皇帝位,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心思迥异。太平公主近日对李隆基的看法大起变化,她甚至感觉李隆基成为了一个很陌生的人儿。
从默默准备到发动事变,李隆基在其间做到了无痕迹。太平公主可谓全抛一片心,而李隆基却虚与委蛇,让太平公主如坠云雾中,待事变结束,她甚至有一种被捉弄的感觉。多少次,她独自愤愤地骂道:“黄口小子,莫非把我当成傻瓜不成?”
如果太平公主在这件事儿上感受到了李隆基的心机深沉,那么在上官婉儿被杀这件事儿又感受到了他的手段狠辣。过了一日,太平公主辗转得知了婉儿被杀的详细过程,当她得知婉儿手执遗诏向李隆基展示自己的功劳,李隆基没有任何犹豫当即下令斩杀的时候,她的心里顿时不寒而栗:你李隆基明明已知婉儿与我太平公主交往甚密,婉儿又向李氏宗族示好,并且力推相王辅政,你为何还要不依不饶,斩之而后快呢?
至于这日李隆基授任了一批亲信一事,更加增添了太平公主心中的怒火。不错,李隆基没有忘记薛崇简,不过给了一个亲王的虚名,朝中的实职未任一个,他分明想借着手执皇帝印玺的便利,大肆任人唯亲嘛!如此下去,李隆基说不定会废了皇帝,自己登上御座呢。外人多会认为李隆基的这种做法匪夷所思,然太平公主认为,李隆基现在具备了心机深沉及手段狠辣的特点,那么他若想攫取最高的权柄,显然可以顺势而成。
眼下李隆基已牢牢掌控了军中实权,又掌管着皇帝印玺,可以随意拟出诏敕明发天下。那么,若想改变这种局面的办法只有一个,即是拥立李旦登上皇帝位。太平公主知道,这个四哥对自己友爱有加,自己说出的话到了他的面前一般不会掉在地上。如此,李隆基就可退出前台,他也就从此没有了发号施令的机会。
太平公主思念至此,立刻唤人备车,她要入相王府劝说哥哥。
李旦确实不想做这个现成的皇帝。
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有的人生于贫寒之家,虽绝顶聪明又有进取之心,终究不能借力攀缘以致蹉跎一生;有的人生于锦绣之家,其心淡泊不想有所作为,然权柄若即若离不离开身侧,有时候还会主动找上门来,李旦显然属于后者。
李旦因为有了一个强悍的母亲,其对权柄一道向来退避三舍。这也很正常,以太平公主之能,则天皇后在日,太平公主不敢越雷池一步,何况身为男身处于嫌疑之地的李旦呢?当自己的两个妃子入宫向母亲问安尸骨无存的时候,当来俊臣携带刑具入宫问讯的时候,李旦没有其他办法,只好选择缄默来听天由命。许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李旦觉得只要保有一个亲王的身份,日日可以赏乐属文,即为人生最大的快乐。他作为父亲言传身教,儿子们大多秉承如此信条,以致多有父风,唯有一个李隆基透出特别,也最让李旦不放心。
于是在毫无先兆之际,李隆基率人做下了惊天动地之事,让李旦为之愕然万分。其愕然之余,突然发现事儿的结果竟然要让自己当上皇帝,他的心中顿时矛盾万分。
李旦不是傻子,他明白若韦太后一旦革命,天下由此姓韦,那么自己一家顿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由此来说,李隆基的行动十分有必要,由此避免了李氏宗族毁灭的境地。然若让自己来当皇帝,自己则从此陷入了纷纭繁杂的政事之中,从此再无安静的心绪;再者,自己夺了侄儿的皇位,世人和后世又会怎样评说这件事儿呢?
他在彷徨无计的时候,忽然想起了韦安石,即令人去将韦安石召来。韦安石到来之后,李旦向他诉说了自己的郁闷之情。
韦安石闻言很干脆地答道:“天降大任于相王,您不可犹豫。”
李旦道:“你熟知我的脾性,做皇帝实在是一件令人很烦心的事儿。我心如此,如何能做好呢?”
韦安石道:“相王如此考虑自身太多,其实不该。如今韦氏被诛,举目天下,能够匡救天下者,唯相王一人而已。若相王不出山,谁来承继高祖太宗皇帝传承下来的大统?莫非相王还想让天下继续混乱下去吗?”
“重茂现在皇帝做得好好的,他亦为李家儿孙,一样能继大统。”
“相王,请恕属下直言。三郎此次领兵诛灭韦氏,立有大功,他能容一个年幼无知之人在那里指手画脚吗?属下知道,相王可以弹压三郎,让他拥戴重茂为帝,然别人会如何想呢?久之必生乱象。若相王进身为帝,则可断了那些窥探者的妄想。”
“唔,你说得还有些道理。”
“再说了,自则天皇后之后,多年来国家权柄多由女人把持。三郎此次诛杀韦太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等人,已然绝了此患。只要相王登上帝位,重用良臣,纳谏求治,遵贞观之治和永徽之治故事,则国家即可迈入正轨,天下之人定会拥戴欢呼,天下复至太平。”
李旦的心思有些活泛起来,问道:“我若为帝,你须为我出大力气。”
韦安石回答道:“属下跟随您多年,定当鞠躬尽瘁,全倾心力。只是属下才具有限,难孚相王之望。这次三郎起事,顺势荡平韦氏及武氏势力,那些献媚之臣也得到了清理,若您为帝,可召回那些良臣辅弼,像武臣郭元振,文臣姚崇、宋璟、张说等人,他们皆有相者之材,实为国家栋梁。”
李旦道:“你说得对,朝中的官吏该清理一下了。那些多如牛毛的‘斜封官’,该让他们寿终正寝了。”
李旦与韦安石的这一番晤谈,激发了其励精图治的雄心。李旦的这番雄心此前被退让之心深深包裹,连他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怎么会有这样一番心思。不过李旦的这番心思需外力来激发,其有激情时雄心万丈,遇到挫折时则一落千丈,缺乏恒久的坚持。
李旦被激发了雄心,当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轮番来劝他的时候,他先是应景般地推托了一番,最后装作无奈状答应了。
到了六月二十三日这一天,刘幽求又拟出一道李重茂逊位诏,用玺后派人专程送给相王李旦,并将之明发天下。这一道诏书与此前两道有些不同,刘幽求下了不少工夫,明确了相王为帝的法理所在。自周朝以后,立子立嫡之制是传统的典礼,然而之前的殷商时代,还是可以实行兄终弟及的继承办法。所以刘幽求在诏令开篇写道:“自昔帝王,必有符命,兄弟相及,存诸典礼。”用含糊的言语说明了李旦继承其兄李显之位的合法性,因为这种继承法是“存储典礼”的。当然,为了进一步证明李旦成为皇帝的必要性,刘幽求在下面写道:“叔父相王,高宗之子,昔以天下让于先帝,孝友宽简,彰信兆人。神龙之初,已有明旨,将立太弟,以为副君。”这个天下本来就是李旦的,只不过他主动将皇位让给哥哥李显做,李显当了皇帝之后,欲立李旦为皇太弟,摆明了李显身后将由李旦来当皇帝。只不过李旦坚决辞让,此事才作罢。
刘幽求以少帝李重茂的口气,先说李旦当皇帝合乎古代典礼,再说这个天下本来就是李旦的,李重茂当皇帝反而是韦太后主使篡夺而来,所以李重茂翻然悔悟,决心“择今日,请叔父相王即皇帝位”。
如此一来,李旦就是不想当皇帝也不成,因为这个位置单属相王李旦,其他人若有痴心妄想即为谋逆不轨。
六月二十四日卯时,京城中九品以上文武官员皆集于太极殿。殿堂内一左一右分列文武官员,依服色自前而后排列。
殿外净鞭三响,就见少年皇帝李重茂自东序门进入,然后升于御座之上。李重茂毕竟已当了二十余日皇帝,所以其入殿行止显得比较熟悉。
按照往日谒见程序,百官须在黄门官口令下朝拜皇帝。然而这日黄门官不见踪影,百官经此大变,皆静默等待,不敢发出任何声响,深恐行为逾制而得罪,所以殿内显得非常寂静。
蓦地,就闻一阵钿钗轻响,一位身着一品翟衣、头戴九树花钗的丽人缓步自东序门进入,众人凝神细观,赫然发现这位丽人正是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来到御座前,面向群臣站立,启唇说道:“宫中有大事发生,韦庶人和悖逆庶人已伏诛,想百官已知晓了。今日不用再朝见少帝,此为我的主意,请百官勿惊疑。”
此前刘幽求拟出一道皇帝制书明发天下,其中历数韦太后和安乐公主的罪恶,最后决定废除其太后和公主封号,贬韦太后为庶人,安乐公主为悖逆庶人。
按照大唐礼制,后妃及公主不得在朝会时入殿。然自则天皇后之后,女人甚至可以当皇帝接受群臣朝拜,这日太平公主出现在这里,百官早已见怪不怪。何况现在正是非常时期,百官正在那里惴惴不安,没人敢有异议。
太平公主扬起手中的丝绢说道:“韦庶人和悖逆庶人倒行逆施,所以人神共怒,她们最终灰飞烟灭。她们胡作非为也就罢了,却将这个大好江山弄得乌烟瘴气,亟待重整河山。知道这是什么呢?此为少帝的逊位诏书。这个少帝还是有些眼光的,他知道靠自己之力难负重任,因此想将天下让给相王。”
第三件,对于宗楚客、纪处讷等韦太后死党,务必擒拿格杀;至于窦怀贞、崔湜、王邕等趋炎附势之人,统统贬官赶出京城,宋之问与沈佺期也因此被牵连,重新被流放到岭南。
百官听言后逐渐散去,百姓们也在兵丁的簇拥下退下台阶,一时间,安福门前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李隆基转对李旦和太平公主说道:“父王,姑姑,圣上今日可以不在东宫居住,就让他入太极殿吧。这几日政事纷乱,圣上可以在太极殿就近处理。”
相王点头说好,太平公主当然没有什么异议。李隆基即对李成器道:“大哥,你与兄弟们护卫着圣上入太极殿吧。宫中大乱刚过,你们要小心在意,要随时待在圣上身侧,以策万全。”
李成器点头答应,就带领三个弟弟簇拥着李重茂走下城楼。
太平公主目视着他们下楼,心想这个三郎果然细心得很,他让自己的亲兄弟寸步不离李重茂,就是彻底地控制了这个年轻皇帝,不允许别人再来染指。她想到这里,心间又添了一层寒意。
李隆基看到姑姑在那里沉思,就招呼了一声:“姑姑,我们也走吧。”
太平公主先是微笑一下,继而说道:“三郎,不要急着下楼,我有几句话说与四哥,你也一起听了。”
李旦问道:“妹子有何话说?”
太平公主笑道:“四哥,我们要好好感谢这个三郎呢。若没有他,韦氏说不定会革了我们的命。高祖太宗打下的江山也从此变了颜色。”
“妹妹说得对,三郎的功劳很大。”
李隆基急忙躬身推却道:“晚辈不敢窃取功劳,此次事变若无父王和姑姑非凡的威望,万骑将士焉敢从命?我不过为一名无名郡王,他们说什么也不会瞧我的面儿。这一点,晚辈还是心知肚明的。”李隆基此言并非纯粹谦逊之言,他说得对,若无相王与太平公主的影响力,万骑将士不会跟随他卖命的。所以葛福顺杀了高嵩等四人后,马上打出了相王的旗号,人们于是纷纷响应。
太平公主道:“罢了,你有无功劳,我们心中有数,你就不要再谦逊了。四哥,眼前大势如此,你以为下一步如何走?”
李旦道:“除去了韦氏这个祸胎,我心中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我们今后再也不用担惊受怕,即为最大的幸事。妹子,你有何思呢?”
太平公主斩钉截铁地说道:“重茂那小子如何能做皇帝?四哥,要我说,这皇帝位早该是你的,这一次就不要再犹豫了。听妹子的话,你来当皇帝!”
李旦闻言连连摇手,说道:“这怎么可以?重茂做得好好的,我若夺之,天下人会怎么说?”
太平公主道:“天下人会怎么说?这个皇帝位本来就是你的,是你主动让给了三哥。三哥当时当了皇帝,欲立你为皇太帝,摆明了让你当副君,你又是力辞,如此才让韦氏那混女人钻了空子。”
李隆基看到姑姑如此力促父亲登上皇帝位,心中不禁大喜。自己提着脑袋拼杀一夜,明面上固然是避祸求存,其内心何尝不想让父亲登上大宝之位呢?因为只有父亲当了皇帝,自己将来才可能有机会。想到这里,李隆基也向父亲进言道:“父王,姑姑所言情真意切。韦氏乱政,使朝野混乱无比,还需父王出面力挽狂澜。重茂年幼无知,不堪重任,长此以往对国家极度不利。”
李旦道:“重茂年幼无知不错,然他总有长大的一天。我们此后用心辅佐,一样能够治世制乱。你们请勿再言,我说什么也不做这个皇帝。”
太平公主知道李旦说的并非虚言,实为其真实心思。多少人为了皇帝之位,争得头破血流,也只有这个四哥,却对皇帝之位无动于衷。其实太平公主力推李旦当皇帝,正是瞧准了他无为不争的特点。一个人若无为不争,则对任何事都不会上心,如此,太平公主这样权力欲望极强的人就有了机会。
太平公主不再理李旦,转问李隆基道:“我听说你昨夜发了不少诏敕,那么皇帝印玺皆在你手了?”
李隆基此时发现姑姑眼中冷峻之光一飘而过,心想姑姑果然厉害,其坐拥家中竟然知晓诸事细微,遂答道:“皇帝印玺现在太极殿,侄儿让重茂去那里,正好办事方便。”
太平公主微微一笑,说道:“这又有什么区别?三郎,我们还要姑侄联手,一定要把四哥推向皇帝之位,不用理他的那些迂腐之言。你可以重茂的名义,拟出逊位诏。按照往朝的规矩,须下诏三回,再由四哥辞让。”
李隆基道:“侄儿听姑姑的,侄儿马上让刘幽求办这件事儿。”
经历了血的洗礼,姑侄再度联手。
为了处置纪处讷,刘幽求拟诏快马送往河南道,令当地官员就地擒拿纪处讷,然后押往京中问罪处斩。
崔日用和王毛仲用一整天的工夫,任他们在城中掘地三尺,愣是没有发现宗楚客的一丝踪影。王毛仲因为此前未曾露面的缘故,立功心切,将全部心力用在找寻宗楚客的事儿上,可惜未能建功。
夕阳西下,暮色渐至,城东的通化门前人影渐稀。数名南衙兵士在这里盘查往来行人已然忙累一日,待会儿天黑之后,他们就可关闭城门,然后换班休息。
这时,城中街道的暮色苍茫处过来一人一驴,兵士们待其走近后细看,发现驴背上还坐着一人。一名兵士大声呼叱道:“干什么的?靠边儿走,驴背上的那人,下来。”
牵驴之人怯生生地说道:“兵爷,我们是城外十里铺之人,今日入东市卖些青菜,你们知道,城里今日似乎乱得很,青菜刚刚才脱手,所以出城有些迟了。”
一兵士说道:“你们是十里铺之人?怎么口音不像啊?”
“兵爷真是好耳力,我前几年从关东迁于十里铺,口音尚未改过来。”
“咳,你这人怎么还不下来?找打吗?”
驴背上那人一身农夫打扮,最奇怪的是头上还戴一布帽,其帽檐儿耷拉下来,竟然遮住其半张脸,如此大热天里戴着帽子,确实有些奇怪。
那人闻言只好跳下驴背,然后木呆呆地站在当地。一名兵士走过去,伸手撩开其帽檐儿,然后借着暮色细辨其面庞,那人有心躲避,终归又不敢,只好任其观看。
这名兵士观罢托地一跳,大声叫道:“弟兄们,亮家伙,把这两人围上了。”数名兵士闻言,动作还算迅疾,皆拔出利刃,将二人团团围住。
牵驴之人脸色慌张,急问道:“我们……我们犯了什么事儿?你们这样对待我们,却是为何?”
刚才验看的兵士哈哈一笑,说道:“弟兄们,我们不枉今日值守此门。天大的富贵,就落在这二人身上。”他说罢走至骑驴之人面前,挥手掀掉其帽子,说道,“宗大人,你该露出本来面目了。”
骑驴之人迷茫道:“宗大人?此话从何说起?我为十里铺小民,又如何成了宗大人?”
兵士又是哈哈一笑,说道:“宗大人,你此前耀武扬威经过这里数次,你身贵位高,当然不识得我等小兵了。然我可记得宗大人的面貌。”
这两人顿时面如死灰,他们正是宗楚客和其弟弟宗晋卿,二人化装来此,意欲混出城外逃命,孰料竟被小兵识破。
宗晋卿抖开肩上的包袱,就见其中金光灿烂,显是黄金,他将之扔到兵士的脚边,说道:“这些黄金就由大家分了吧,唯望能放我们一条生路。”
一名兵士哈哈笑道:“我们感谢二位大人赏我们一场富贵啊!对了,你们可能还不知道自己的身价,我们将你们的首级献于朝廷,又有钱物,又可升职,你这点小钱算什么?”
宗楚客急道:“我宅中还有许多积蓄,都送给你们。”
“宗大人又想拿我们开心,你的府第今日已充公,你又怎能送与我们?”
“弟兄们,不和他们废话了。宗大人,你不要怪我们心狠,如今天下之大,恐怕没有你们容身之处。既然这样,我们感谢你给我们富贵。明年今日,是二位的忌日。”
宗楚客兄弟二人的脑袋先后落下,几位兵士欢天喜地提着脑袋前去领赏。
第十三回 李旦荣登皇帝位 长兄固让太子座
李隆基彻底取得了事变胜利,其心腹之人控制着军中实权,刘幽求掌管着皇帝印玺,可以随时拟出诏敕明发天下。他们看到局势已然稳定,遂连下数道诏敕,先对自己犒劳一番。
他们宣布大赦天下,申明“逆贼魁首已诛,自余支党一无所问”,以此来安定人心。另封李隆基为平王,从而以郡王的身份一跃成为亲王之身,并兼知内外闲厩,押左右厢万骑,从而有名有实掌控军中实权。其他有功之人也论功行赏,授刘幽求为中书舍人,并参知机务,有宰相之实;钟绍京为中书侍郎,并参知机务;麻嗣宗为右金吾卫中郎将;王崇晔为左金吾卫中郎将;崔日用为黄门侍郎,并参知机务;张暐为宫门郎,主责宫门守卫;王毛仲与李宜德皆为武卫将军;陈玄礼、葛福顺和李仙凫皆为怀化将军,分掌万骑、北军和南衙军。
李隆基没有忘记薛崇简,嘱刘幽求拟诏,封薛崇简为立节王。
普润也因此被封为镇国大禅师,其名声一时盖过其师兄普寂。
看到这些有功之人被授官后,皆在那里相互称贺,普润心里有了一丝忧虑。他这些天一直协助刘幽求在太极殿里忙碌,这日瞅到刘幽求有些空闲,遂将之拉到殿内的角落里,说道:“刘兄,我有话说。”他们这些天旦夕在一起,普润早忘记了自己的僧人身份,说话时与常人无异。
刘幽求已两天未眠,只是空闲时候打个盹,眼中布满了血丝。看到普润脸色郑重,遂答道:“嗯,禅师请说。”
普润摇摇头,说道:“我们起事之初,因混乱无序,我们以皇帝名义拟出诏敕明发天下,以此来安定大局,实属必要。若长此以往,恐对殿下不利。”
刘幽求明白普润的意思,即如此行事久了,外人定会说李隆基挟天子以令诸侯,定有不轨之心。刘幽求明白李隆基与自己这帮人的斤两,若无相王的大旗罩住,其实毫无根基。他急问道:“禅师以为,我们应该如何行之呢?”
普润答道:“须赶快让相王出面,如此方能稳住局面。”
刘幽求哑然失笑,这样一个关键之事没有顾及,看来自己的确是忙昏了头,他点头答道:“禅师所虑甚有道理,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我们不可渐行渐远。待会儿见到殿下,我们就一起提醒他。”
李隆基过了一会儿来到太极殿,刘幽求将普润所虑告知了他,李隆基闻言叹道:“普润禅师果然心思安静,能理大节。然我那父王实在固执,姑姑和我百般劝说,他始终不允,如之奈何?”
刘幽求道:“我们浴血夜战,为的就是将相王拥上皇位。殿下,我意你可发动你那些诸王兄弟轮番劝说,相王终有心动的时候。”
李隆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道:“也罢,就这么办吧。你把手头上的事儿先放一放,随我一同前去。我嘱你拟的诏书,办好了没有?”
李隆基所说的诏书,即是以李重茂的皇帝名义所写就的逊位诏。刘幽求答道:“办好了。我以同样的内容写就了两道,二十一日一道,二十二日一道。”
“嗯,你带着这些诏书随同我入府,将之交给父王。”
同样是力推李旦登上皇帝位,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心思迥异。太平公主近日对李隆基的看法大起变化,她甚至感觉李隆基成为了一个很陌生的人儿。
从默默准备到发动事变,李隆基在其间做到了无痕迹。太平公主可谓全抛一片心,而李隆基却虚与委蛇,让太平公主如坠云雾中,待事变结束,她甚至有一种被捉弄的感觉。多少次,她独自愤愤地骂道:“黄口小子,莫非把我当成傻瓜不成?”
如果太平公主在这件事儿上感受到了李隆基的心机深沉,那么在上官婉儿被杀这件事儿又感受到了他的手段狠辣。过了一日,太平公主辗转得知了婉儿被杀的详细过程,当她得知婉儿手执遗诏向李隆基展示自己的功劳,李隆基没有任何犹豫当即下令斩杀的时候,她的心里顿时不寒而栗:你李隆基明明已知婉儿与我太平公主交往甚密,婉儿又向李氏宗族示好,并且力推相王辅政,你为何还要不依不饶,斩之而后快呢?
至于这日李隆基授任了一批亲信一事,更加增添了太平公主心中的怒火。不错,李隆基没有忘记薛崇简,不过给了一个亲王的虚名,朝中的实职未任一个,他分明想借着手执皇帝印玺的便利,大肆任人唯亲嘛!如此下去,李隆基说不定会废了皇帝,自己登上御座呢。外人多会认为李隆基的这种做法匪夷所思,然太平公主认为,李隆基现在具备了心机深沉及手段狠辣的特点,那么他若想攫取最高的权柄,显然可以顺势而成。
眼下李隆基已牢牢掌控了军中实权,又掌管着皇帝印玺,可以随意拟出诏敕明发天下。那么,若想改变这种局面的办法只有一个,即是拥立李旦登上皇帝位。太平公主知道,这个四哥对自己友爱有加,自己说出的话到了他的面前一般不会掉在地上。如此,李隆基就可退出前台,他也就从此没有了发号施令的机会。
太平公主思念至此,立刻唤人备车,她要入相王府劝说哥哥。
李旦确实不想做这个现成的皇帝。
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有的人生于贫寒之家,虽绝顶聪明又有进取之心,终究不能借力攀缘以致蹉跎一生;有的人生于锦绣之家,其心淡泊不想有所作为,然权柄若即若离不离开身侧,有时候还会主动找上门来,李旦显然属于后者。
李旦因为有了一个强悍的母亲,其对权柄一道向来退避三舍。这也很正常,以太平公主之能,则天皇后在日,太平公主不敢越雷池一步,何况身为男身处于嫌疑之地的李旦呢?当自己的两个妃子入宫向母亲问安尸骨无存的时候,当来俊臣携带刑具入宫问讯的时候,李旦没有其他办法,只好选择缄默来听天由命。许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李旦觉得只要保有一个亲王的身份,日日可以赏乐属文,即为人生最大的快乐。他作为父亲言传身教,儿子们大多秉承如此信条,以致多有父风,唯有一个李隆基透出特别,也最让李旦不放心。
于是在毫无先兆之际,李隆基率人做下了惊天动地之事,让李旦为之愕然万分。其愕然之余,突然发现事儿的结果竟然要让自己当上皇帝,他的心中顿时矛盾万分。
李旦不是傻子,他明白若韦太后一旦革命,天下由此姓韦,那么自己一家顿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由此来说,李隆基的行动十分有必要,由此避免了李氏宗族毁灭的境地。然若让自己来当皇帝,自己则从此陷入了纷纭繁杂的政事之中,从此再无安静的心绪;再者,自己夺了侄儿的皇位,世人和后世又会怎样评说这件事儿呢?
他在彷徨无计的时候,忽然想起了韦安石,即令人去将韦安石召来。韦安石到来之后,李旦向他诉说了自己的郁闷之情。
韦安石闻言很干脆地答道:“天降大任于相王,您不可犹豫。”
李旦道:“你熟知我的脾性,做皇帝实在是一件令人很烦心的事儿。我心如此,如何能做好呢?”
韦安石道:“相王如此考虑自身太多,其实不该。如今韦氏被诛,举目天下,能够匡救天下者,唯相王一人而已。若相王不出山,谁来承继高祖太宗皇帝传承下来的大统?莫非相王还想让天下继续混乱下去吗?”
“重茂现在皇帝做得好好的,他亦为李家儿孙,一样能继大统。”
“相王,请恕属下直言。三郎此次领兵诛灭韦氏,立有大功,他能容一个年幼无知之人在那里指手画脚吗?属下知道,相王可以弹压三郎,让他拥戴重茂为帝,然别人会如何想呢?久之必生乱象。若相王进身为帝,则可断了那些窥探者的妄想。”
“唔,你说得还有些道理。”
“再说了,自则天皇后之后,多年来国家权柄多由女人把持。三郎此次诛杀韦太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等人,已然绝了此患。只要相王登上帝位,重用良臣,纳谏求治,遵贞观之治和永徽之治故事,则国家即可迈入正轨,天下之人定会拥戴欢呼,天下复至太平。”
李旦的心思有些活泛起来,问道:“我若为帝,你须为我出大力气。”
韦安石回答道:“属下跟随您多年,定当鞠躬尽瘁,全倾心力。只是属下才具有限,难孚相王之望。这次三郎起事,顺势荡平韦氏及武氏势力,那些献媚之臣也得到了清理,若您为帝,可召回那些良臣辅弼,像武臣郭元振,文臣姚崇、宋璟、张说等人,他们皆有相者之材,实为国家栋梁。”
李旦道:“你说得对,朝中的官吏该清理一下了。那些多如牛毛的‘斜封官’,该让他们寿终正寝了。”
李旦与韦安石的这一番晤谈,激发了其励精图治的雄心。李旦的这番雄心此前被退让之心深深包裹,连他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怎么会有这样一番心思。不过李旦的这番心思需外力来激发,其有激情时雄心万丈,遇到挫折时则一落千丈,缺乏恒久的坚持。
李旦被激发了雄心,当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轮番来劝他的时候,他先是应景般地推托了一番,最后装作无奈状答应了。
到了六月二十三日这一天,刘幽求又拟出一道李重茂逊位诏,用玺后派人专程送给相王李旦,并将之明发天下。这一道诏书与此前两道有些不同,刘幽求下了不少工夫,明确了相王为帝的法理所在。自周朝以后,立子立嫡之制是传统的典礼,然而之前的殷商时代,还是可以实行兄终弟及的继承办法。所以刘幽求在诏令开篇写道:“自昔帝王,必有符命,兄弟相及,存诸典礼。”用含糊的言语说明了李旦继承其兄李显之位的合法性,因为这种继承法是“存储典礼”的。当然,为了进一步证明李旦成为皇帝的必要性,刘幽求在下面写道:“叔父相王,高宗之子,昔以天下让于先帝,孝友宽简,彰信兆人。神龙之初,已有明旨,将立太弟,以为副君。”这个天下本来就是李旦的,只不过他主动将皇位让给哥哥李显做,李显当了皇帝之后,欲立李旦为皇太弟,摆明了李显身后将由李旦来当皇帝。只不过李旦坚决辞让,此事才作罢。
刘幽求以少帝李重茂的口气,先说李旦当皇帝合乎古代典礼,再说这个天下本来就是李旦的,李重茂当皇帝反而是韦太后主使篡夺而来,所以李重茂翻然悔悟,决心“择今日,请叔父相王即皇帝位”。
如此一来,李旦就是不想当皇帝也不成,因为这个位置单属相王李旦,其他人若有痴心妄想即为谋逆不轨。
六月二十四日卯时,京城中九品以上文武官员皆集于太极殿。殿堂内一左一右分列文武官员,依服色自前而后排列。
殿外净鞭三响,就见少年皇帝李重茂自东序门进入,然后升于御座之上。李重茂毕竟已当了二十余日皇帝,所以其入殿行止显得比较熟悉。
按照往日谒见程序,百官须在黄门官口令下朝拜皇帝。然而这日黄门官不见踪影,百官经此大变,皆静默等待,不敢发出任何声响,深恐行为逾制而得罪,所以殿内显得非常寂静。
蓦地,就闻一阵钿钗轻响,一位身着一品翟衣、头戴九树花钗的丽人缓步自东序门进入,众人凝神细观,赫然发现这位丽人正是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来到御座前,面向群臣站立,启唇说道:“宫中有大事发生,韦庶人和悖逆庶人已伏诛,想百官已知晓了。今日不用再朝见少帝,此为我的主意,请百官勿惊疑。”
此前刘幽求拟出一道皇帝制书明发天下,其中历数韦太后和安乐公主的罪恶,最后决定废除其太后和公主封号,贬韦太后为庶人,安乐公主为悖逆庶人。
按照大唐礼制,后妃及公主不得在朝会时入殿。然自则天皇后之后,女人甚至可以当皇帝接受群臣朝拜,这日太平公主出现在这里,百官早已见怪不怪。何况现在正是非常时期,百官正在那里惴惴不安,没人敢有异议。
太平公主扬起手中的丝绢说道:“韦庶人和悖逆庶人倒行逆施,所以人神共怒,她们最终灰飞烟灭。她们胡作非为也就罢了,却将这个大好江山弄得乌烟瘴气,亟待重整河山。知道这是什么呢?此为少帝的逊位诏书。这个少帝还是有些眼光的,他知道靠自己之力难负重任,因此想将天下让给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