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地流逝着,转眼间便已是三月初一,在给事中刘祎之以及礼部各有司衙门紧锣密鼓的忙乎中,“孝敬皇帝”的陵寝已选定了地址,郑、汝、青、徐等十州民壮也已陆续抵达了近三万之众,景山之巅的工地已是全面开了工,或许是因着此番建陵寝有工钱可拿的缘故,工程进展极快,绝少有闻抱怨者,诸般事宜可谓是顺遂得很,与此同时,朝中也是一派的宁静,太子离奇死去的风波似乎就此过去了一般,再无人提起,只是这等宁静显然有些诡异,概因一个最重要的话题居然无人提起——立太子!
太子乃储君,社稷之根本,自古以来便是国之头等大事,兴废皆非同小可,但凡涉此,朝堂必争议不绝,可此番却是怪了,太子都已死去了二十余日,朝中居然无人提起此事,不止朝臣们保持缄默,便是那些外地来奔丧的王爷、刺史们对此也全都不置一词,更奇怪的是无论高宗还是武后对此事居然也是绝口不提,倒是民间各种流言不绝于耳,说啥的都有,尤其是那些来赶考的举子们更是热议连连——没法子,太子不定将下来,这丧事便不算完,恩科也就没法照常进行,这眼瞅着原定的大比日期就要到了,可朝堂里却浑然没半点动静,举子们不急才怪了,可惜皇帝不急,“太监”便是急死也没辙,除了等待之外,谁也没敢在这等微妙时分跳出来找事。
宁静复宁静,这日子看起来似乎能就此宁静到永恒,不过么,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暴风雨前的宁静从来都是短暂的,随着一代名相阎立本的死,这等宁静终于是被彻底敲成了碎片,倒不是因阎立本位高权重,也不是因其年高德昭,而是因阎立本上了本《临终请命》,还是明章拜发,强烈呼吁册立潞王李贤为太子,如此一来,立储君这么个禁忌话题便就此被撕开了一大道口子,满朝文武再也无法装聋作哑地避而不谈了,一场立储风潮瞬间便席卷了整个朝堂,满城风雨中,卧病在床的高宗不得不下了诏书,令百官明议立储之事。
高宗既已下了旨,那甭管乐意还是不乐意,议上一议,表个态度都是免不了之事了的,然则这态似乎不那么好表,倒不是高宗子息众多之故,实际上,在武后的“英明领导”下,高宗同志的后宫空虚得惊人,居然除了皇后之外,连个妃子都没有,子息自然也就多不到哪去,比起太宗那十几个儿子、三十多位公主的浩大阵容来说,高宗拢共也就只有八子三女,显然是有些寒酸了的,更可怜的是庶长子、前太子李忠以及“孝敬皇帝”那个倒霉蛋都被武后给生切了,剩下的六子中前三个都是庶子,此番一回朝奔丧,就只上了几柱香,便被高宗打发回了任所,毫无疑问,大位自是没那三个庶子的份儿,剩下不过就是李贤兄弟三选一,事情看起来好像是简单了罢,实际上恰恰相反——李旭轮那个毛都还没长齐的小屁孩就不说了,哪怕武后一党暗中上窜下跳不已,可着劲地扇着风,朝臣们却是谁也没真当一回事儿,说来说去,也就是李贤、李显二选一罢了,可问题偏偏就出在了这上头。
立储的规矩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不外乎立嫡、立长、立贤三条而已,可实际上却不是那么回事儿,大多数情况下,立储都是帝王们与朝臣们博弈的结果,哪怕是一向强势的太宗李世民,在立储之事上,也不得不听取朝臣们的意见,放弃了最想立的吴王李恪,最终立了李治这么个软蛋,很显然,因着高宗的一贯孱弱,朝臣们的意见显然是在立储一事上的话事权比起太宗时要大上不老少,面对着拥立之大功,朝臣们早就红了眼,私下里也不知盘算过多少回了,就盼着高宗下那么道立储的旨意了,随着阎立本那绝命书一上,但凡够资格上本章的朝臣们登时全都活络了起来,串联的串联,联署的联署,忙得不可开交,打算拥立李贤的有之,准备保荐李显的也有之——前者主张的自然便是立嫡立长,后者么,却是认定立嫡立贤,两派之间虽都尚不曾正式上本,可私下里却是争持了好几回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都说服不了谁,眼瞅着或将决战于朝堂之际,一道本章的横空出世有如惊天霹雳一般打破了双方的平衡——越王李贞与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等在洛阳的十三位亲王、郡王联名上了荐本,保举英王李显为太子,此本章一出,朝野为之震动,一时间拥立英王之声甚嚣尘上。
麻烦终于还是来了,尽管李显早前便有所预料,可还是被李贞这突如其来的一记重拳打得有些子郁闷,他可不相信李贞此举是真的要保荐自己入东宫,其之所以这么干,完全是为了搅浑水罢了,别有用心是毫无疑问之事,揉碎了来分析,便有着四种可能性:
其一,假设李显真想着入住东宫,势必要跟李贤来个你死我活的厮杀,朝局势必就此大乱,若是李显胜出的话,无疑是高宗朝以来最强势的太子,在这等情形之下,高宗为了保证朝局的平衡,势必要引入平衡的势力,路只有两条,一者,继续倚重武后,让武后去跟李显打擂台,这本是当初高宗在李弘与武后之间玩的旧把戏,现实证明行不通,换句话说,李弘冤死之后,高宗已不敢再绝对信任武后了,故此,高宗断然不会选这条路走,如此一来,也就只有引进李贞这么位强援来平衡朝局了,在这等情形下,李贞要想趁势把握大局未必就没有可能。
其二倘若是李贤胜了的话,为保证储君之位稳固,李显势必就得去外地之官,如此一来,在朝中并无太雄厚基础可言的李贤显然不可能制衡得了武后,高宗为了求稳,也还就只有拉住李贞这个选择。
其三,倘若李显与李贤相持不下的话,朝局的动荡不休一样能给李贞带来绝大的好处——太宗早有旨意在前,若有谋东宫者,两弃之!光凭着这一条,李贞便可联合武后,趁着朝局僵持之际发难,将李贤兄弟俩全都赶出朝去,剩下的李旭轮自然也就安安稳稳地进了东宫,当然了,为了保证李旭轮的顺利成长,有着拥立之大功的李贞也就可以趁势留在朝中主持大局,其与武后相互配合之下,不难把持住朝堂,至于后头双方要怎样争斗,那都可以到时再看了的。
至于最后一种可能性么,那便是李显真的无心太子大位,一心一意就是想着辅佐李贤——此种可能性在李贞想来,无疑是最小的,毕竟储君之位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些,古今多少皇子,又有几个不想上位的,越是有能力的皇子,就越是想登上帝位,不过么,真要是出现了这等情况,李贞那头一样可以暗中耍上一把,投向武后那一头,从而与李贤兄弟俩形成对抗之势,这等情形下,无论是高宗还是武后想来都是乐见的,总而言之,李贞上了这么个本章之后,便几乎立于不败之地,不管朝局如何变幻,他都能从中谋得利益,所差的只是利大利小的问题罢了。
事情显然是有些棘手了,说实话,李显还真是没料到李贞会如此狠戾地来上这么一手——在李显原本的预想中,李贞出手是肯定之事,不过么,那应该是在朝议开始之后,方才露出狰狞,但却万万没想到李贞居然会掐在朝议之前来上这么记狠的,愣是令李显很有种被人偷冷子暗算了一记的恼火,只是恼火归恼火,应对还是得谨慎而为之的,李显丝毫都不敢大意了去。
本来么,朝中有了武后这么个狠毒的家伙在,就已经令李显不敢不小心应付了的,若是再多上李贞这么个老谋深算的家伙,那乐子着实小不到哪去,李显不相信就李贤那点本事能应付得了这两只老狐狸的夹攻,一个不小心之下,不单李贤自己要倒霉,只怕李显也得跟着吃挂落,换而言之,那便是若无法将李贞挤出朝堂的话,李显就得考虑是否要自己亲自披挂上阵,借助着这股拥立潮流顺势一举登顶,只是如此一来,他李显便得由暗转明,与武后、李贞之间的搏杀将会是惨烈之局,弄不好整个社稷都得就此陷入风崩离析之状况,而这又是李显百般不愿见到的局面。
麻烦不仅是来了,而且还大了,饶是李显智算过人,面对着这从政以来所遇到的最复杂之局面,一时间也有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嘴之感,尽管他很清楚最佳的结果便是既能将李贤拱进东宫,又能将李贞排挤出朝堂,问题是该从何着手做起,却令李显颇犯踌躇的,只是时间不等人,是该到了下决心的时候了……
第三百一十一章鱼与熊掌
“丁管事,殿下可在府上?”
“丁总管,我等前来请见殿下,还请代为通报一声。”
“老丁啊,你也太不够意思了,不就是通禀一声么,这都不肯?”
……
十三王的联名奏本一上,英王府门前可就闹腾上了,无数的官吏乃至举子们蜂拥着便杀到了英王府,求见的求见,送拜帖的送拜帖,一大早便将英王府门前整成了个菜市场,生生闹得负责门房事宜的丁权成了个连轴转的人形大陀螺。
“诸位,诸位,我家殿下昨夜偶感风寒,实是无法迎客,还请诸公海涵则个,待得我家殿下大好之时,自会与诸公一叙。”
来者都是客,更别说如今朝局微妙,丁权哪敢轻易得罪了来访的一众人等,只能是不停地作揖告罪不迭,奈何来人实在是太多了些,走了一拨又来一拨,始终就没个消停的时候,任凭丁权嗓子都喊哑了,这人/流就没怎么见少过,这等时分,丁权最羡慕的怕就是那些把守后门的兄弟们了。
李显好武,故此,英王府的后门也就与诸多王府大不相同,不是开在后花园处,而是开在了演武场的一侧,时时刻刻都有王府侍卫们牢牢地把守着,不仅如此,外头的小巷处还设了两道的岗哨,等闲人自是无法靠近半步,哪怕此时的前门已是闹翻了天,可后门处却依旧是安静如常,若要说有甚不同的话,那便是英王府大总管高邈极之难得地出现在了巷子口的岗亭处,正不停地翘首远眺着后街的拐角处,似乎在等待着甚重要人物的出现一般。
巳时刚过,一辆没有任何标志的马车便已从后街的拐角处转了出来,慢悠悠地驶到了岗亭处,高邈不等马车停稳,便已急匆匆地迎上了前去,亲自伸手卷起了车帘子,一声轻咳之后,一身便装的狄仁杰已弯腰下了马车。
“小的见过狄公,前门烦杂,累您从后门走,实是抱歉了,殿下已在书房等候多时了,您里面请。”
身为李显身边最听用之人,高邈自是清楚狄仁杰在李显心目中的地位,这一见狄仁杰下了车,赶忙陪着笑脸地寒暄道。
“无妨,高公公请。”
狄仁杰虽不曾亲眼见到英王府正门的闹腾劲,可单凭想象,他也能猜到个八九不离十,毕竟如今李显乃是呼声最高的东宫人选,赶着来拍马屁的人当然少不到哪去,狄仁杰自是也不想与那帮子趋炎附势之辈撞在一起,自不会在意高邈这等秘密行事的风格,这便淡淡地笑了笑,一摆手,抬脚便向着王府的后门行了去,由高邈陪着,一路穿堂过巷,不数刻便已到了书房所在的院子,只是刚转过院门处的照壁,狄仁杰便即顿住了脚,面带微笑地聆听着书房里飘来的琴曲之声。
“狄公……”
这一见狄仁杰突然不走了,高邈不禁有些奇怪,可也不敢随意动问,又等了好一阵子,见狄仁杰还是没反应,不得不小声地唤道。
“嗯。”
狄仁杰没有出言解释,只是点头轻吭了一声,整了整衣裳,大步向书房行了过去,一转过门口处的屏风,入眼便见一身白衣的李显正手抚琴弦,一派悠然自得状地弹着,狄仁杰不敢多看,疾步走上前去,躬身行礼道:“下官见过殿下。”
“狄公来了,坐罢。”
李显手一划,一串尾音呛啷而响,一曲已是终了,而后笑着将琴推开,虚虚一抬手,很是客气地招呼了一声,自有侍候在旁的书童忙活着奉上了沏好的香茶,而后全都退出了房去,只留下主宾二人相对而坐。
“狄公,十三亲王联名上本一事想来您都已是知晓了的,对此可有甚教孤者?”
李显等了一会儿,见狄仁杰光顾着品茶,似无开口的意思,不得不出言问了一句道。
“殿下的心乱了。”
狄仁杰将手中的茶碗往几子上一搁,不动声色地看着李显,淡淡地应道。
“嗯?”
一听此言,李显的眉头不由地便是一挑,可也没出言追问,只是轻吭了一声,以探询的目光凝视着狄仁杰,一派等其作出解释之状。
“曲为心声,殿下所奏之《阳春白雪》固然高妙异常,奈何却是曲高而和寡,加之殿下于此等时分竟闭门谢客,若非心乱不能决,又岂会如此?”
狄仁杰笑呵呵地一捋胸前的长须,不紧不慢地给出了答案。
“嗯,确如狄公所言,孤心中颇有疑虑,自昨日午后得知十三王联名上本之事,孤已是思忖了良久,却尤未能决之,还请狄公为小王剖析一、二,唔,这么说罢,而今之局势,依孤看来,当是……”李显请狄仁杰过府,便是要征求其之意见,自是不会有甚保留可言,这便将所思所想一一道了出来,末了,有些个不确定地问道:“如能让潞王进东宫,而又能不令越王当于朝,乃最佳之局面,只是孤却不知该从何行了去,若不能,孤自进东宫似也无不妥,总好过平白遭覆巢之祸罢,不知狄公对此可有甚见教否?”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可也,且不知殿下之鱼与熊掌为何哉?”
狄仁杰静静地听完了李显的陈述,但却并没有直接给出个答案,而是搬出了孟子语录,笑着反问了一句道。
“鱼与熊掌?这……”
李显一听狄仁杰如此说法,不由地便是一愣,狐疑地看了看狄仁杰,见其丝毫没有进一步解释的意思,眉头立马便皱了起来,霍然而起,低着头在书房里来回踱起了步来。
于李显来说,熊掌只有一个,那便是大唐之社稷,至于鱼么,却有着不少条,不管是武后还是越王李贞又或是太子之大位,其实都不过是鱼而已,为了能最终掌控大唐江山,其余一切李显其实都可以暂时弃之不理,这一点李显心中自是有数得很,只是这当口上,一切都不是那么确定,万一要是鱼儿闹腾得过欢,李显也未见得便能最终捞得到熊掌,再说了,在熊掌一时不可得的情况下,也未见得不能先捞上几只鱼来罢,很显然,狄仁杰所言的鱼与熊掌怕指的不是这些玩意儿,那又究竟指的是甚来着?李显沉思了良久,还是不太明白狄仁杰言中所指,不得不站住了脚,无奈地耸了下肩头,探询地望向了品茶不语的狄仁杰。
“殿下可记得申生重耳之典故否?”
面对着李显的疑惑,狄仁杰还是没有直接解释,而是从旁提点了一句道。
“这……”
李显好歹也算是饱读了史书之辈,自是知晓申生亡于内,而重耳生于外的典故,更清楚重耳之所以能成就一番霸业,不单是其本身能力过硬,而是其离朝之际,几乎囊括了晋国所有的重臣,否则的话,又哪来后头的春秋霸主可言,只是一时半会却想不明白这典故与眼下的局势有甚瓜葛来着,人不由地便想得有些子烦躁了起来,可一见狄仁杰再次闭紧了嘴,显然是不愿再多做解释了,李显无奈之下,只好耐着性子细细地琢磨了起来。
“呼……,孤明白了,多谢狄公指点!”
李显到底不是寻常之辈,这一细想之下,终于彻底明白了狄仁杰所言之意,心中顿时大定,长出了口气之后,对着狄仁杰深深一躬,煞是诚恳地谢道。
“殿下明白便好,那便莫让潞王殿下等得急了。”
狄仁杰并非是故意不想解释个中蹊跷,而是此等大决断之事,唯有李显自己想透彻了,方能应对从容,若不然,一个不小心之下,便是万劫不复之祸,故此,狄仁杰不能,也不敢为李显剖析得过于明晰,最多也就只能提点一下罢了,此际一见李显神情释然,狄仁杰心中悬着的大石头总算是落了地,坦然地受了李显的礼,而后,再次出言提醒了一句道。
“哦,哈哈哈……,狄公所言甚是,想来孤那六哥怕是一夜都不曾合眼罢,若是再熬将下去,指不定这厮便要做傻事了,也罢,孤这就去其府上走一遭,唔,其余诸事便交托给先生了。”
李显对李贤的为人可谓是了若指掌,哪怕李贤自昨日起便不曾露过面,可李显却知晓其一准是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在自家府上胡思乱想着,这一听狄仁杰如此说法,李显忍不住便哈哈大笑了起来。
“殿下请便,其余诸事下官自会料理妥当。”
狄仁杰站了起来,对着李显一躬身,语气断然地作出了保证。
“那好,事不宜迟,孤便先行一步了。”李显素来是行动派,一旦有了决断,向来不会拖泥带水,朝着狄仁杰还了个礼之后,便即高声断喝道:“高邈,备车,孤这便要潞王府一行!”
“诺!”
高邈虽不明白李显为何要在这等微妙时分前去潞王府,可却绝不敢多问究竟,紧赶着应答了一声之后,自去张罗着诸般事宜,原本尚算宁静的英王府就此忙乱了起来……
第三百一十二章忽悠李贤
“……哎呀,哎呀,殿下饶命啊,哎呀,疼死我了,哎呀,殿下饶命啊……”
潞王府书房外的院子中,数名王府侍卫正挥舞着粗大的棍棒,使劲地敲打着一名倒了霉的书童,但见乱棍之下,鲜血四溅,惨嚎声响得凄厉无比,其情着实令人不忍目睹,然则书房里的李贤却无一丝的怜悯之心,不仅不宽恕,反倒不时地嘶吼着:“打,重重地打,废物,一点小事都办不好,废物!”
三月的天其实还是有些凉的,哪怕天时已近了午,可因着阴雨连绵的缘故,气温着实高不到哪去,寻常人等穿上数件衣袍,兀自微寒,然则李贤身上只着一件单袍,却依旧是满头满脸的大汗,双眼里血丝密布,脸庞扭曲得狰狞可怖,鼻息粗得有如牛喘,一边在房中急速地转着圈子,一边嘶吼个不休,哪还有半点贤王的气度,浑然活脱脱一只热锅上的蚂蚁。
李贤很生气,他也确实有着生气的理由,本来么,都已准备好进东宫当太子了,却没想到居然冒出了十三位亲王联名保李显的事儿,这令李贤措手不及之余,也因此陷入了惶恐之中,只因他很清楚真要是平手相争的话,他绝不是李显的对手,纵使李显已是三番五次地给出了承诺,可李贤却不敢保证李显不会变卦,要知道太子可就是半君了,这一君一臣地,便是一天一地之别,将心比心之下,李贤又怎么心安得了,偏生在这当口上,李贤还真没胆子去找李显问个究竟的,也就只能独自生这闷气,自得知十三亲王联名上本之事后,李贤便已是滴米未进,一夜不曾合上过眼,待得知晓英王府前访客如云的消息之后,李贤更已是到了崩溃的边缘。
不甘心,李贤是十二万分地不甘心,只是不甘心又能如何?一想起自个儿手下那么点人马,一股子无力感便不可遏制地涌上心来,事到如今,李贤实在不晓得下一步该行到何处去了,可不管怎么说,要他放弃太子之位,那是万万不可能之事,而今之计,或许唯有舍命搏上一回,方有一线之希望了,一想到这,武后那张阴冷的脸突然在李贤的脑海中一闪而过,登时便令李贤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哆嗦。
“来……”
放手一搏的希望固然渺茫,可再怎么着也比束手待毙来得强,一想到东宫里那把金交椅,李贤是啥都顾不得了,猛然站住了脚,嘶吼着便要下个决断,可就在话刚刚出口的那一瞬间,却见张彻急匆匆地从屏风处窜了出来,其动作之突然,登时便令李显吓了一大跳,话便就此嘎然而止了。
“禀殿下,英王殿下已到了府门外。”
作为李贤身边最听用之人,张彻自是清楚李贤发起火来有多可怕,这一见李贤红着双眼瞪了过来,张彻哪敢怠慢,紧赶着一躬身,急慌慌地禀报了一句道。
“哦?”一听是李显到了,李贤的第一个反应便是要向外冲去,然则刚行到屏风处,却又迟疑地站住了脚,沉吟了片刻之后,斜眼看了看一脸紧张地跟在身旁的张彻,咬着牙道:“去,请老七自行到此好了。”
“是,奴婢遵命。”
李贤这句话里明显透着古怪,要知道往常李显可是没少来潞王府,每回来了,李贤就算再忙,那也都得要迎出大门去的,可此时竟让李显自行入内,这可是接见下属的做派来着,自由不得张彻不为之狐疑万分的,只不过张彻却不敢随便发问,只能是恭敬地应了诺,急急忙忙地便向着大门处赶了去,不数刻,便即陪着李显行进了书房之中。
哈,这厮还真是能装,有趣!李显一行进书房,入眼便见李贤正好整以暇地端坐在几子后头,手捧着本线装书,似乎看得投入已极,浑然就像是没察觉到李显的到来一般,那等用功的样子倒也还真像一回事儿,只可惜那双通红的眼却暴露出了李贤极之不安的内心,实是令李显很有种大笑一番的冲动。
“六哥当真好气性,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小弟叹服矣。”
这一见李贤在那儿装模作样,张彻的脸色立马便精彩了起来,张了张嘴,正要上前禀报之际,李显已一伸手,将其拦了下来,手一挥,示意张彻自行退下,而后缓步走到了李贤对面,随意地坐了下来,笑呵呵地出言打趣了李贤一句道。
“哟,七弟来了,呵呵,为兄偶见佳文,实不忍释手,未曾远迎,还请七弟莫怪,来人,上茶!”
被李显这么一打趣,李贤自是无法再装将下去,这便将手中的书往几子边一搁,干笑着解释了几句。
“茶就不必上了,六哥还是赶紧更了衣,与小弟一道进宫去好了。”
李显哪会不知李贤如此拿捏之用心何在,左右不过是在以之宣示他方是二王联盟中的主事者罢了,却也懒得跟其多计较,也懒得多绕弯子,这便笑着站将起来,比了个“请”的手势道。
“进宫?这……”
李贤正暗自猜疑李显此时到来的用意何在,冷不丁一听李显竟如此提议,登时便有些子傻了眼,茫然无措地看着李显,呢喃地不知所谓了起来。
“时候不早了,再迟父皇怕是要午休了,走罢,路上再议不迟。”
李显故作神秘地挤了下眼,笑眯眯地出言催促道。
“好你个七弟啊,都这时候了,还有心闹腾,啥事不能先说个清楚,罢了,罢了,算为兄怕了你了。”
李贤狐疑地打量了李显好一阵子,见李显只是淡淡地笑着,却始终不肯说破缘由,心中不免有些子慌乱,犹豫了片刻之后,还是没敢拒绝李显的邀请,无奈地摇了摇头,苦笑着埋汰了李显一句,自去更衣不提。
“七弟,说罢,究竟所谓何事,莫叫为兄打哑谜了。”
李贤到底性子急,心里头不怎么藏得住事,方一上了马车,还没等车帘子落下,便已迫不及待地出言追问了起来。
“好事,六哥自己看好了。”
李贤急,李显却是半点都不急,笑呵呵地看了李贤好一阵子,看得其都快发毛了,这才一抖手,从宽大的衣袖中取出一本已蒙了黄绢的折子,双手捧着递到了李贤的面前。
“七弟,你,你……,这叫为兄如何担待得起,为兄,为兄……”
李贤的好奇心早已被李显吊起了老高,这一接过折子,立马便翻将开来,飞快地浏览了一番,面色瞬间便涨得通红,激动得简直难以自持,概因这本章上所载文字虽多,归纳起来就一个意思,那便是李显全力举荐李贤为太子。
“六哥,小弟早就说过了,一众兄弟里就只有六哥可配那东宫大位,他人要想染指,小弟定不与之干休!”不待李贤感慨个所以然出来,李显已是面色一肃,一派诚恳万分状地赌咒了起来。
“七弟,难为你了,为兄,为兄定不会忘了七弟的援手之恩的,只是,唔,只是八叔他们……”
李贤激动得哆嗦不已,好一阵子之后,方才稍稍缓和了下来,客气了几句之后,突地想起了十三亲王联名上本之事,面色瞬间便又阴沉了下来。
“六哥,小弟早就说过了,八叔是个变数,嘿,不必担心,此事乃是父皇授意所致,其用心良苦啊,考验的不只是六哥,还有小弟。”李显哂然一笑,给出了个令人骇然不已的答案。
“啊,这,这是从何说起?”
太子乃储君,社稷之根本,自古以来便是国之头等大事,兴废皆非同小可,但凡涉此,朝堂必争议不绝,可此番却是怪了,太子都已死去了二十余日,朝中居然无人提起此事,不止朝臣们保持缄默,便是那些外地来奔丧的王爷、刺史们对此也全都不置一词,更奇怪的是无论高宗还是武后对此事居然也是绝口不提,倒是民间各种流言不绝于耳,说啥的都有,尤其是那些来赶考的举子们更是热议连连——没法子,太子不定将下来,这丧事便不算完,恩科也就没法照常进行,这眼瞅着原定的大比日期就要到了,可朝堂里却浑然没半点动静,举子们不急才怪了,可惜皇帝不急,“太监”便是急死也没辙,除了等待之外,谁也没敢在这等微妙时分跳出来找事。
宁静复宁静,这日子看起来似乎能就此宁静到永恒,不过么,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暴风雨前的宁静从来都是短暂的,随着一代名相阎立本的死,这等宁静终于是被彻底敲成了碎片,倒不是因阎立本位高权重,也不是因其年高德昭,而是因阎立本上了本《临终请命》,还是明章拜发,强烈呼吁册立潞王李贤为太子,如此一来,立储君这么个禁忌话题便就此被撕开了一大道口子,满朝文武再也无法装聋作哑地避而不谈了,一场立储风潮瞬间便席卷了整个朝堂,满城风雨中,卧病在床的高宗不得不下了诏书,令百官明议立储之事。
高宗既已下了旨,那甭管乐意还是不乐意,议上一议,表个态度都是免不了之事了的,然则这态似乎不那么好表,倒不是高宗子息众多之故,实际上,在武后的“英明领导”下,高宗同志的后宫空虚得惊人,居然除了皇后之外,连个妃子都没有,子息自然也就多不到哪去,比起太宗那十几个儿子、三十多位公主的浩大阵容来说,高宗拢共也就只有八子三女,显然是有些寒酸了的,更可怜的是庶长子、前太子李忠以及“孝敬皇帝”那个倒霉蛋都被武后给生切了,剩下的六子中前三个都是庶子,此番一回朝奔丧,就只上了几柱香,便被高宗打发回了任所,毫无疑问,大位自是没那三个庶子的份儿,剩下不过就是李贤兄弟三选一,事情看起来好像是简单了罢,实际上恰恰相反——李旭轮那个毛都还没长齐的小屁孩就不说了,哪怕武后一党暗中上窜下跳不已,可着劲地扇着风,朝臣们却是谁也没真当一回事儿,说来说去,也就是李贤、李显二选一罢了,可问题偏偏就出在了这上头。
立储的规矩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不外乎立嫡、立长、立贤三条而已,可实际上却不是那么回事儿,大多数情况下,立储都是帝王们与朝臣们博弈的结果,哪怕是一向强势的太宗李世民,在立储之事上,也不得不听取朝臣们的意见,放弃了最想立的吴王李恪,最终立了李治这么个软蛋,很显然,因着高宗的一贯孱弱,朝臣们的意见显然是在立储一事上的话事权比起太宗时要大上不老少,面对着拥立之大功,朝臣们早就红了眼,私下里也不知盘算过多少回了,就盼着高宗下那么道立储的旨意了,随着阎立本那绝命书一上,但凡够资格上本章的朝臣们登时全都活络了起来,串联的串联,联署的联署,忙得不可开交,打算拥立李贤的有之,准备保荐李显的也有之——前者主张的自然便是立嫡立长,后者么,却是认定立嫡立贤,两派之间虽都尚不曾正式上本,可私下里却是争持了好几回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都说服不了谁,眼瞅着或将决战于朝堂之际,一道本章的横空出世有如惊天霹雳一般打破了双方的平衡——越王李贞与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等在洛阳的十三位亲王、郡王联名上了荐本,保举英王李显为太子,此本章一出,朝野为之震动,一时间拥立英王之声甚嚣尘上。
麻烦终于还是来了,尽管李显早前便有所预料,可还是被李贞这突如其来的一记重拳打得有些子郁闷,他可不相信李贞此举是真的要保荐自己入东宫,其之所以这么干,完全是为了搅浑水罢了,别有用心是毫无疑问之事,揉碎了来分析,便有着四种可能性:
其一,假设李显真想着入住东宫,势必要跟李贤来个你死我活的厮杀,朝局势必就此大乱,若是李显胜出的话,无疑是高宗朝以来最强势的太子,在这等情形之下,高宗为了保证朝局的平衡,势必要引入平衡的势力,路只有两条,一者,继续倚重武后,让武后去跟李显打擂台,这本是当初高宗在李弘与武后之间玩的旧把戏,现实证明行不通,换句话说,李弘冤死之后,高宗已不敢再绝对信任武后了,故此,高宗断然不会选这条路走,如此一来,也就只有引进李贞这么位强援来平衡朝局了,在这等情形下,李贞要想趁势把握大局未必就没有可能。
其二倘若是李贤胜了的话,为保证储君之位稳固,李显势必就得去外地之官,如此一来,在朝中并无太雄厚基础可言的李贤显然不可能制衡得了武后,高宗为了求稳,也还就只有拉住李贞这个选择。
其三,倘若李显与李贤相持不下的话,朝局的动荡不休一样能给李贞带来绝大的好处——太宗早有旨意在前,若有谋东宫者,两弃之!光凭着这一条,李贞便可联合武后,趁着朝局僵持之际发难,将李贤兄弟俩全都赶出朝去,剩下的李旭轮自然也就安安稳稳地进了东宫,当然了,为了保证李旭轮的顺利成长,有着拥立之大功的李贞也就可以趁势留在朝中主持大局,其与武后相互配合之下,不难把持住朝堂,至于后头双方要怎样争斗,那都可以到时再看了的。
至于最后一种可能性么,那便是李显真的无心太子大位,一心一意就是想着辅佐李贤——此种可能性在李贞想来,无疑是最小的,毕竟储君之位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些,古今多少皇子,又有几个不想上位的,越是有能力的皇子,就越是想登上帝位,不过么,真要是出现了这等情况,李贞那头一样可以暗中耍上一把,投向武后那一头,从而与李贤兄弟俩形成对抗之势,这等情形下,无论是高宗还是武后想来都是乐见的,总而言之,李贞上了这么个本章之后,便几乎立于不败之地,不管朝局如何变幻,他都能从中谋得利益,所差的只是利大利小的问题罢了。
事情显然是有些棘手了,说实话,李显还真是没料到李贞会如此狠戾地来上这么一手——在李显原本的预想中,李贞出手是肯定之事,不过么,那应该是在朝议开始之后,方才露出狰狞,但却万万没想到李贞居然会掐在朝议之前来上这么记狠的,愣是令李显很有种被人偷冷子暗算了一记的恼火,只是恼火归恼火,应对还是得谨慎而为之的,李显丝毫都不敢大意了去。
本来么,朝中有了武后这么个狠毒的家伙在,就已经令李显不敢不小心应付了的,若是再多上李贞这么个老谋深算的家伙,那乐子着实小不到哪去,李显不相信就李贤那点本事能应付得了这两只老狐狸的夹攻,一个不小心之下,不单李贤自己要倒霉,只怕李显也得跟着吃挂落,换而言之,那便是若无法将李贞挤出朝堂的话,李显就得考虑是否要自己亲自披挂上阵,借助着这股拥立潮流顺势一举登顶,只是如此一来,他李显便得由暗转明,与武后、李贞之间的搏杀将会是惨烈之局,弄不好整个社稷都得就此陷入风崩离析之状况,而这又是李显百般不愿见到的局面。
麻烦不仅是来了,而且还大了,饶是李显智算过人,面对着这从政以来所遇到的最复杂之局面,一时间也有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嘴之感,尽管他很清楚最佳的结果便是既能将李贤拱进东宫,又能将李贞排挤出朝堂,问题是该从何着手做起,却令李显颇犯踌躇的,只是时间不等人,是该到了下决心的时候了……
第三百一十一章鱼与熊掌
“丁管事,殿下可在府上?”
“丁总管,我等前来请见殿下,还请代为通报一声。”
“老丁啊,你也太不够意思了,不就是通禀一声么,这都不肯?”
……
十三王的联名奏本一上,英王府门前可就闹腾上了,无数的官吏乃至举子们蜂拥着便杀到了英王府,求见的求见,送拜帖的送拜帖,一大早便将英王府门前整成了个菜市场,生生闹得负责门房事宜的丁权成了个连轴转的人形大陀螺。
“诸位,诸位,我家殿下昨夜偶感风寒,实是无法迎客,还请诸公海涵则个,待得我家殿下大好之时,自会与诸公一叙。”
来者都是客,更别说如今朝局微妙,丁权哪敢轻易得罪了来访的一众人等,只能是不停地作揖告罪不迭,奈何来人实在是太多了些,走了一拨又来一拨,始终就没个消停的时候,任凭丁权嗓子都喊哑了,这人/流就没怎么见少过,这等时分,丁权最羡慕的怕就是那些把守后门的兄弟们了。
李显好武,故此,英王府的后门也就与诸多王府大不相同,不是开在后花园处,而是开在了演武场的一侧,时时刻刻都有王府侍卫们牢牢地把守着,不仅如此,外头的小巷处还设了两道的岗哨,等闲人自是无法靠近半步,哪怕此时的前门已是闹翻了天,可后门处却依旧是安静如常,若要说有甚不同的话,那便是英王府大总管高邈极之难得地出现在了巷子口的岗亭处,正不停地翘首远眺着后街的拐角处,似乎在等待着甚重要人物的出现一般。
巳时刚过,一辆没有任何标志的马车便已从后街的拐角处转了出来,慢悠悠地驶到了岗亭处,高邈不等马车停稳,便已急匆匆地迎上了前去,亲自伸手卷起了车帘子,一声轻咳之后,一身便装的狄仁杰已弯腰下了马车。
“小的见过狄公,前门烦杂,累您从后门走,实是抱歉了,殿下已在书房等候多时了,您里面请。”
身为李显身边最听用之人,高邈自是清楚狄仁杰在李显心目中的地位,这一见狄仁杰下了车,赶忙陪着笑脸地寒暄道。
“无妨,高公公请。”
狄仁杰虽不曾亲眼见到英王府正门的闹腾劲,可单凭想象,他也能猜到个八九不离十,毕竟如今李显乃是呼声最高的东宫人选,赶着来拍马屁的人当然少不到哪去,狄仁杰自是也不想与那帮子趋炎附势之辈撞在一起,自不会在意高邈这等秘密行事的风格,这便淡淡地笑了笑,一摆手,抬脚便向着王府的后门行了去,由高邈陪着,一路穿堂过巷,不数刻便已到了书房所在的院子,只是刚转过院门处的照壁,狄仁杰便即顿住了脚,面带微笑地聆听着书房里飘来的琴曲之声。
“狄公……”
这一见狄仁杰突然不走了,高邈不禁有些奇怪,可也不敢随意动问,又等了好一阵子,见狄仁杰还是没反应,不得不小声地唤道。
“嗯。”
狄仁杰没有出言解释,只是点头轻吭了一声,整了整衣裳,大步向书房行了过去,一转过门口处的屏风,入眼便见一身白衣的李显正手抚琴弦,一派悠然自得状地弹着,狄仁杰不敢多看,疾步走上前去,躬身行礼道:“下官见过殿下。”
“狄公来了,坐罢。”
李显手一划,一串尾音呛啷而响,一曲已是终了,而后笑着将琴推开,虚虚一抬手,很是客气地招呼了一声,自有侍候在旁的书童忙活着奉上了沏好的香茶,而后全都退出了房去,只留下主宾二人相对而坐。
“狄公,十三亲王联名上本一事想来您都已是知晓了的,对此可有甚教孤者?”
李显等了一会儿,见狄仁杰光顾着品茶,似无开口的意思,不得不出言问了一句道。
“殿下的心乱了。”
狄仁杰将手中的茶碗往几子上一搁,不动声色地看着李显,淡淡地应道。
“嗯?”
一听此言,李显的眉头不由地便是一挑,可也没出言追问,只是轻吭了一声,以探询的目光凝视着狄仁杰,一派等其作出解释之状。
“曲为心声,殿下所奏之《阳春白雪》固然高妙异常,奈何却是曲高而和寡,加之殿下于此等时分竟闭门谢客,若非心乱不能决,又岂会如此?”
狄仁杰笑呵呵地一捋胸前的长须,不紧不慢地给出了答案。
“嗯,确如狄公所言,孤心中颇有疑虑,自昨日午后得知十三王联名上本之事,孤已是思忖了良久,却尤未能决之,还请狄公为小王剖析一、二,唔,这么说罢,而今之局势,依孤看来,当是……”李显请狄仁杰过府,便是要征求其之意见,自是不会有甚保留可言,这便将所思所想一一道了出来,末了,有些个不确定地问道:“如能让潞王进东宫,而又能不令越王当于朝,乃最佳之局面,只是孤却不知该从何行了去,若不能,孤自进东宫似也无不妥,总好过平白遭覆巢之祸罢,不知狄公对此可有甚见教否?”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可也,且不知殿下之鱼与熊掌为何哉?”
狄仁杰静静地听完了李显的陈述,但却并没有直接给出个答案,而是搬出了孟子语录,笑着反问了一句道。
“鱼与熊掌?这……”
李显一听狄仁杰如此说法,不由地便是一愣,狐疑地看了看狄仁杰,见其丝毫没有进一步解释的意思,眉头立马便皱了起来,霍然而起,低着头在书房里来回踱起了步来。
于李显来说,熊掌只有一个,那便是大唐之社稷,至于鱼么,却有着不少条,不管是武后还是越王李贞又或是太子之大位,其实都不过是鱼而已,为了能最终掌控大唐江山,其余一切李显其实都可以暂时弃之不理,这一点李显心中自是有数得很,只是这当口上,一切都不是那么确定,万一要是鱼儿闹腾得过欢,李显也未见得便能最终捞得到熊掌,再说了,在熊掌一时不可得的情况下,也未见得不能先捞上几只鱼来罢,很显然,狄仁杰所言的鱼与熊掌怕指的不是这些玩意儿,那又究竟指的是甚来着?李显沉思了良久,还是不太明白狄仁杰言中所指,不得不站住了脚,无奈地耸了下肩头,探询地望向了品茶不语的狄仁杰。
“殿下可记得申生重耳之典故否?”
面对着李显的疑惑,狄仁杰还是没有直接解释,而是从旁提点了一句道。
“这……”
李显好歹也算是饱读了史书之辈,自是知晓申生亡于内,而重耳生于外的典故,更清楚重耳之所以能成就一番霸业,不单是其本身能力过硬,而是其离朝之际,几乎囊括了晋国所有的重臣,否则的话,又哪来后头的春秋霸主可言,只是一时半会却想不明白这典故与眼下的局势有甚瓜葛来着,人不由地便想得有些子烦躁了起来,可一见狄仁杰再次闭紧了嘴,显然是不愿再多做解释了,李显无奈之下,只好耐着性子细细地琢磨了起来。
“呼……,孤明白了,多谢狄公指点!”
李显到底不是寻常之辈,这一细想之下,终于彻底明白了狄仁杰所言之意,心中顿时大定,长出了口气之后,对着狄仁杰深深一躬,煞是诚恳地谢道。
“殿下明白便好,那便莫让潞王殿下等得急了。”
狄仁杰并非是故意不想解释个中蹊跷,而是此等大决断之事,唯有李显自己想透彻了,方能应对从容,若不然,一个不小心之下,便是万劫不复之祸,故此,狄仁杰不能,也不敢为李显剖析得过于明晰,最多也就只能提点一下罢了,此际一见李显神情释然,狄仁杰心中悬着的大石头总算是落了地,坦然地受了李显的礼,而后,再次出言提醒了一句道。
“哦,哈哈哈……,狄公所言甚是,想来孤那六哥怕是一夜都不曾合眼罢,若是再熬将下去,指不定这厮便要做傻事了,也罢,孤这就去其府上走一遭,唔,其余诸事便交托给先生了。”
李显对李贤的为人可谓是了若指掌,哪怕李贤自昨日起便不曾露过面,可李显却知晓其一准是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在自家府上胡思乱想着,这一听狄仁杰如此说法,李显忍不住便哈哈大笑了起来。
“殿下请便,其余诸事下官自会料理妥当。”
狄仁杰站了起来,对着李显一躬身,语气断然地作出了保证。
“那好,事不宜迟,孤便先行一步了。”李显素来是行动派,一旦有了决断,向来不会拖泥带水,朝着狄仁杰还了个礼之后,便即高声断喝道:“高邈,备车,孤这便要潞王府一行!”
“诺!”
高邈虽不明白李显为何要在这等微妙时分前去潞王府,可却绝不敢多问究竟,紧赶着应答了一声之后,自去张罗着诸般事宜,原本尚算宁静的英王府就此忙乱了起来……
第三百一十二章忽悠李贤
“……哎呀,哎呀,殿下饶命啊,哎呀,疼死我了,哎呀,殿下饶命啊……”
潞王府书房外的院子中,数名王府侍卫正挥舞着粗大的棍棒,使劲地敲打着一名倒了霉的书童,但见乱棍之下,鲜血四溅,惨嚎声响得凄厉无比,其情着实令人不忍目睹,然则书房里的李贤却无一丝的怜悯之心,不仅不宽恕,反倒不时地嘶吼着:“打,重重地打,废物,一点小事都办不好,废物!”
三月的天其实还是有些凉的,哪怕天时已近了午,可因着阴雨连绵的缘故,气温着实高不到哪去,寻常人等穿上数件衣袍,兀自微寒,然则李贤身上只着一件单袍,却依旧是满头满脸的大汗,双眼里血丝密布,脸庞扭曲得狰狞可怖,鼻息粗得有如牛喘,一边在房中急速地转着圈子,一边嘶吼个不休,哪还有半点贤王的气度,浑然活脱脱一只热锅上的蚂蚁。
李贤很生气,他也确实有着生气的理由,本来么,都已准备好进东宫当太子了,却没想到居然冒出了十三位亲王联名保李显的事儿,这令李贤措手不及之余,也因此陷入了惶恐之中,只因他很清楚真要是平手相争的话,他绝不是李显的对手,纵使李显已是三番五次地给出了承诺,可李贤却不敢保证李显不会变卦,要知道太子可就是半君了,这一君一臣地,便是一天一地之别,将心比心之下,李贤又怎么心安得了,偏生在这当口上,李贤还真没胆子去找李显问个究竟的,也就只能独自生这闷气,自得知十三亲王联名上本之事后,李贤便已是滴米未进,一夜不曾合上过眼,待得知晓英王府前访客如云的消息之后,李贤更已是到了崩溃的边缘。
不甘心,李贤是十二万分地不甘心,只是不甘心又能如何?一想起自个儿手下那么点人马,一股子无力感便不可遏制地涌上心来,事到如今,李贤实在不晓得下一步该行到何处去了,可不管怎么说,要他放弃太子之位,那是万万不可能之事,而今之计,或许唯有舍命搏上一回,方有一线之希望了,一想到这,武后那张阴冷的脸突然在李贤的脑海中一闪而过,登时便令李贤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哆嗦。
“来……”
放手一搏的希望固然渺茫,可再怎么着也比束手待毙来得强,一想到东宫里那把金交椅,李贤是啥都顾不得了,猛然站住了脚,嘶吼着便要下个决断,可就在话刚刚出口的那一瞬间,却见张彻急匆匆地从屏风处窜了出来,其动作之突然,登时便令李显吓了一大跳,话便就此嘎然而止了。
“禀殿下,英王殿下已到了府门外。”
作为李贤身边最听用之人,张彻自是清楚李贤发起火来有多可怕,这一见李贤红着双眼瞪了过来,张彻哪敢怠慢,紧赶着一躬身,急慌慌地禀报了一句道。
“哦?”一听是李显到了,李贤的第一个反应便是要向外冲去,然则刚行到屏风处,却又迟疑地站住了脚,沉吟了片刻之后,斜眼看了看一脸紧张地跟在身旁的张彻,咬着牙道:“去,请老七自行到此好了。”
“是,奴婢遵命。”
李贤这句话里明显透着古怪,要知道往常李显可是没少来潞王府,每回来了,李贤就算再忙,那也都得要迎出大门去的,可此时竟让李显自行入内,这可是接见下属的做派来着,自由不得张彻不为之狐疑万分的,只不过张彻却不敢随便发问,只能是恭敬地应了诺,急急忙忙地便向着大门处赶了去,不数刻,便即陪着李显行进了书房之中。
哈,这厮还真是能装,有趣!李显一行进书房,入眼便见李贤正好整以暇地端坐在几子后头,手捧着本线装书,似乎看得投入已极,浑然就像是没察觉到李显的到来一般,那等用功的样子倒也还真像一回事儿,只可惜那双通红的眼却暴露出了李贤极之不安的内心,实是令李显很有种大笑一番的冲动。
“六哥当真好气性,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小弟叹服矣。”
这一见李贤在那儿装模作样,张彻的脸色立马便精彩了起来,张了张嘴,正要上前禀报之际,李显已一伸手,将其拦了下来,手一挥,示意张彻自行退下,而后缓步走到了李贤对面,随意地坐了下来,笑呵呵地出言打趣了李贤一句道。
“哟,七弟来了,呵呵,为兄偶见佳文,实不忍释手,未曾远迎,还请七弟莫怪,来人,上茶!”
被李显这么一打趣,李贤自是无法再装将下去,这便将手中的书往几子边一搁,干笑着解释了几句。
“茶就不必上了,六哥还是赶紧更了衣,与小弟一道进宫去好了。”
李显哪会不知李贤如此拿捏之用心何在,左右不过是在以之宣示他方是二王联盟中的主事者罢了,却也懒得跟其多计较,也懒得多绕弯子,这便笑着站将起来,比了个“请”的手势道。
“进宫?这……”
李贤正暗自猜疑李显此时到来的用意何在,冷不丁一听李显竟如此提议,登时便有些子傻了眼,茫然无措地看着李显,呢喃地不知所谓了起来。
“时候不早了,再迟父皇怕是要午休了,走罢,路上再议不迟。”
李显故作神秘地挤了下眼,笑眯眯地出言催促道。
“好你个七弟啊,都这时候了,还有心闹腾,啥事不能先说个清楚,罢了,罢了,算为兄怕了你了。”
李贤狐疑地打量了李显好一阵子,见李显只是淡淡地笑着,却始终不肯说破缘由,心中不免有些子慌乱,犹豫了片刻之后,还是没敢拒绝李显的邀请,无奈地摇了摇头,苦笑着埋汰了李显一句,自去更衣不提。
“七弟,说罢,究竟所谓何事,莫叫为兄打哑谜了。”
李贤到底性子急,心里头不怎么藏得住事,方一上了马车,还没等车帘子落下,便已迫不及待地出言追问了起来。
“好事,六哥自己看好了。”
李贤急,李显却是半点都不急,笑呵呵地看了李贤好一阵子,看得其都快发毛了,这才一抖手,从宽大的衣袖中取出一本已蒙了黄绢的折子,双手捧着递到了李贤的面前。
“七弟,你,你……,这叫为兄如何担待得起,为兄,为兄……”
李贤的好奇心早已被李显吊起了老高,这一接过折子,立马便翻将开来,飞快地浏览了一番,面色瞬间便涨得通红,激动得简直难以自持,概因这本章上所载文字虽多,归纳起来就一个意思,那便是李显全力举荐李贤为太子。
“六哥,小弟早就说过了,一众兄弟里就只有六哥可配那东宫大位,他人要想染指,小弟定不与之干休!”不待李贤感慨个所以然出来,李显已是面色一肃,一派诚恳万分状地赌咒了起来。
“七弟,难为你了,为兄,为兄定不会忘了七弟的援手之恩的,只是,唔,只是八叔他们……”
李贤激动得哆嗦不已,好一阵子之后,方才稍稍缓和了下来,客气了几句之后,突地想起了十三亲王联名上本之事,面色瞬间便又阴沉了下来。
“六哥,小弟早就说过了,八叔是个变数,嘿,不必担心,此事乃是父皇授意所致,其用心良苦啊,考验的不只是六哥,还有小弟。”李显哂然一笑,给出了个令人骇然不已的答案。
“啊,这,这是从何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