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旱情非常严重。”等好不容易安抚完东宁上下,郑克臧又马不停蹄的投入到抗旱工作中,他知道自永历三十五年起遍及台、闽、粤、赣、浙南的三年旱情在异时空曾经是摧毁明郑政权最后根基的自然杀手,因此他决不可能轻易视之。“从现在开始全台上下要紧急动员起来,各卫镇及水师各部应该立刻出动帮助各州县修建水渠、挖深井,工部所属奴工队也先放下府州县道的工程在急水溪、八掌溪、浊水溪、大肚溪、打狗溪等大小江河修坝筑堤引水入渠,另外营田司要立刻组建起来,尽快安排百姓转种番薯、番芋仔等高产作物,余知道这些东西不好吃,但大旱之年吃饱肚子为先。”
兵部、工部、户部的郎官们纷纷点头领命,郑克臧关于取消六官分设诸司的事早已经沸沸扬扬了,在这个关系到自己前途的时刻,无论是谁都不想给郑克臧留下一个坏印象。
“户部关于今年丁银减半,明年摊丁入亩的准备做好了没有?”
郑克臧如此问着,此时杨英已经被打发到察言司了,暂时兼管户部并负责户部改制的参议官洪磊自然知道杨英倒霉的原因,因此忙不迭的报告着:“启禀世孙,户部已经和各州县做好了鱼鳞册的修订,明年即可按新的章程收税。”
郑克臧舒了口气,人口是他现在第一关心的要务,免去丁银减少隐户只不过是第一步:“既然弄好了,那就诏告全台吧,苦了那么多年,也该让百姓喘一口气了。”
说到这,郑克臧眉头一凝想起之前的一个疏忽:“洪卿,太仆寺仓、太常寺仓里的存粮有多少,够不够官中的用度,若是大灾之后需要放赈和平粜,这粮食还够不够?”
洪磊眼皮一阵狂跳,郑克臧这话让他很难招架,毕竟他才接手不久有些数据还未落实清楚,所以他不得不用目示意身后的户部郎官们,员外郎蔡济上前一步:“世孙,太仆寺仓、太常寺仓攻击存粮八万五千一百二十石,供应本藩近五万大军可用半年,但若是放赈、平粜恐怕力有不逮,还需立刻从暹罗、安南等地进口粮食。”
“卿是先协理礼官蔡拱枢公之子?”郑克臧探问着,蔡济应声说是,郑克臧满意的点点头。“果然是家学渊源。”边上的郎官们妒忌的看了蔡济一眼,知道这个彩头对方是得定了,此时就听郑克臧再问。“蔡卿,卿以为若是放赈、平粜还需准备多少粮食。”
蔡济扳着手指:“其实去年入台的移民和移屯的百姓多少有过一季的收成,而原来各家的佃户多少也有些存粮,这些多少能撑到夏秋两收,因此关键是本藩各军的用度。”
蔡济的意思是老百姓多少能在旱灾中撑下去,关键是没有多少粮食能上缴出售,所以放赈、平粜倒还不是最关键的:“若旱情持续到秋收之后,那至少要从海外进口二十万石米面以备不时之需。”
二十万石,这个数目显然甚为庞大,但事实上面对三年大旱来说远远不够,就算调用军兵协助抗旱、抢种耐旱作物,这个数目依旧要放大若干倍才可行,然而靠在空空荡荡的户部银库,显然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那就从利民库里调拨三万两先采买起来。”思来想去,郑克臧只能从自己口袋里挖钱,但饶是这样,也填不满这个无底洞。“另外号召军民献粮,献粮十石者封所镇抚,献粮三十石封试百户,百石以下为百户。”
两汉时期百姓纳粟得官是惯例,不过汉代是有民爵、官爵之分的,因此一旁的柯平劝谏道:“世孙,为国者慎器与名,若是只是纳粮就授予显爵,怕是一来使百姓平生幸进之心,二则也让文武堕了报效之情,不如改为表彰如何?”
“柯卿此言那是老成谋国之语,甚好。”郑克臧忙收回自己不成熟的言论,随即眼睛一眨有了新的主意。“那就以童子军成例铸银铜二等乐输保民忠义嘉章,凡十石以上五十石以下授铜嘉章,见七品以下分庭抗礼,五十石以上百石以下授银嘉章,五品以下赞名不拜,官员纳粮则赐勋章,同品相遇佩戴勋章者座次在先。”
“未免过于隆重了。”一边一直闭目打酱油的郑省英忽然开口道。“如此一来些许有些财力便可与官府对抗,怕是未必好事,还请世孙斟酌。”
郑省英显然是觉得郑克臧有些小题大做了,但郑克臧却明白这场抗旱战役的重要性,在东宁政权财力不彰的情况下,这些民间富裕的粮食指不定就是万仞高山的最后一篑土,但这不会明着跟郑省英以及百官们解释,因此郑克臧只是一笑:“参政言重了,姑且不说最终有几人能得到嘉章,就算是有人能得到,参政以为有多少是闽粤琼的新移民又有多少是当年就跟随本藩父祖的老功民呢?”
郑省英心中一动,顿时了然了郑克臧的算盘,原来东宁民间并不富裕,能一下子捐出十石粮食的并不太多更不要说一下子捐出五十石了,既然如此,那郑克臧的主意又打在谁的头上呢,自然是财富较多的东宁百官们,所以郑克臧之前的许诺中最后一条才是真正的关键。
既然明白了郑克臧的想法,郑省英自然就不再劝了,不过他不说话,并不代表别人没有揣摩出郑克臧的心思,其中曾经因为朱锦谥号风波一事牵连的郑斌便是一个:“世孙,东宁乃是大明复兴的根本,本藩也向来善待宗室,如今东宁大灾,是不是也请朱家的龙子龙孙们出来赈抚一下他们的子民?”
“不必了。”郑克臧虽然明白郑斌这是报复,但郑克臧却不愿意让明室的影响力在东宁扩散。“事情还没有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本藩也不过是未雨绸缪而已,暂时还不要惊动了明室。”不过郑斌的话提醒了郑克臧,哪一天郑柔他们几个不乖了,少不得用这个借口教训一二。“倒是各地米行还要镇之以静,”郑克臧吩咐着。“米价或可以略略上调,但必须敞开供应,以免民心动摇。”
“世孙此言甚是。”郑克臧的堂兄郑英平以刑部员外郎的身份进言道。“但也需防得有些囤积居奇。”
郑克臧冷笑一声:“这就要看巡检司的手段了……”
第094章 内廷
朱成功时代由于戎马匆匆因此并没有建立一整套的内侍制度,而到了朱锦时代虽然设立了侍卫制度,但安平城内既有銮仪卫的亲随,又有郑克臧、郑克爽名下的护卫,更有数百名内侍和女官,再加上朱锦亲自掌握的内库及商船队,一切显得格外的纷杂无绪。正是鉴于这种杂乱的状态,郑克臧在剪除了冯锡范之后便决议彻底动个大手术,根据明廷内宫二十四衙门及清室内务府的体制对其做相应的调整。
二十四衙门是明代宦官体制,是宦官伺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机构,内设十二监,四司,八局。这十二监是司礼监,御马监,内官监,司设监,御用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四司是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八局是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而内务府直属机构有广储、都虞、掌仪、会计、营造、慎刑、庆丰等七司及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等三院分别主管皇室财务、库贮、警卫扈从、山泽采捕、礼仪、皇庄租税、工程、刑罚、畜牧、御用马匹、制造与收储伞盖、鞍甲、刀枪弓矢等物、掌管各处苑囿的管理、修缮等事,此外内务府还有三织造处等30多个附属机构。
当然郑克臧这个时候不可能建立这么大的规模,因此他简单的将内廷分为了侍卫处、内侍处、女官处、经理处、内库房、内造局。
其中侍卫处主要承担对郑克臧、郑克爽、郑克举母子、董国太的警卫以及郑克臧的妻妾出行时的扈从;整个侍卫处共编制侍卫八十员,分侍卫、副侍卫及飞鱼服护卫、剑鱼服护卫四等,眼下侍卫一职由郑省英兼任,副侍卫虽然定员三人,但也只有孙有劳一人实任;侍卫处建立之后,銮仪卫就只承担安平城外堡防务及郑克臧出行时的外围护卫,不过侍卫处诸侍卫平日也不得擅入安平城内堡各院(苑),通常只是在银銮殿附近驻扎。
内侍处顾名思义是宦官组成的机构,不过鉴于明代宦官干政的苛烈,郑克臧只准备让他们承管安平内堡的清扫、各院(苑)勤务并管理内堡大门,至于明室二十四衙门中的司礼监、御马监这一文一武两大机构更是绝不允许出现;内侍处设有掌印一人,提举一人、监督一人、文书、文字若干,其下又设各殿、院(苑)管理一人、供奉若干,不过无论是地位最高的掌印、提举还是地位最低的供奉都不授品级,更不准以太监相称,以做警示。
女官处是管理安平城内女官、侍女的单位,其设置基本保持了唐代以来宫廷女官的制度,只是由于安平城太小,女官数量有限才没有过多的分化,譬如尚服、尚寝、尚功的职权就直接移交给了内库房,而尚宫、宫正的职权则转移到郑克臧妻妾的手中,如此一来女官处所剩下的也只有尚仪、尚食的权责;女官处设总典一人、协典一人,另外设女史若干人具体管理各院(苑),普通女侍则以原名相称——郑克臧原来是想套用西方女官制度召集重臣女眷充任女史以上女官,但中国的习俗不同,召重臣女眷入宫显然会造成令郑克臧和臣下皆不安的传闻,所以只能招良家女入宫——鉴于东宁男多女少的局面,郑克臧规定在安平城服务三至五年后若不能或不愿升任女史的则一概放其出宫嫁人。
经理处是负责经营郑克臧私人产业的,其中既有继承自朱锦的王田、船队、商号、作坊也有郑克臧自己开办的琉球营、实验窑、童子军船场等产业,不过经理处除了赚钱以外还管花钱,内廷每年的开销、赏赐的预算、核算、拨付都由经理处来支度,另外参与放贷业务的利民库也拨到经理处的名下而不是内库房来管理;正是因为经理处基本上是一个商业机构,因此其中设总理一人、襄理二人、监理若干负责处内事务,其下各设管事、掌柜等,并设有巡查时时监管督管。
内库房主要管理安平城生活用品的保存有衣被库、瓷器库、织缎库、衣帽库、茶库、盐库、粮米库等几个库房,还管理一些安平城日常所需物品的采购,安平城的大厨房也是由内库房来掌管,此外还设有几个秘密的金库、银库,不过现在这些库房里还是空空荡荡的;内库房设总库监、总库丞、分库监、分库丞及库丁和巡查管库等若干员;内库房在财政上受到经理处的监管,人事上由内侍处分派,是独立性最低的一个单位。
至于内造局则负责安平城的维修、郑氏宗族墓地的建设和维护以及部分赐邸的维修建设,并管理一些必要工具、工料的存储和储备,这些都需要专业的技术,因此所有人员由工部(营建司)调入则是与外朝联系最紧密的一个单位。
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等梳理完小王朝的内廷,时间已经到了五月中,陈纤巧也到了临产的时候,和童春娘、方玉娘生产时郑克臧正在思明前线不同,这一次郑克臧可以全心全意的陪在妻子的身边,这或多或少给陈纤巧以安慰。
“季老,夫人的脉象如何。”郑克臧看着已经闭目不语多时的季太医担心的问道。“是不是需要再开两服药来条理一下?”
“世孙请放心,夫人的脉象很有力,身子也调养的不错,再说这两日就要生产了,用不着再服药了。”收回搭在陈纤巧手腕上的三根手指头,胡子花白的御医如此安慰着郑克臧夫妇。“胎位也很正,正可谓瓜熟蒂落……”
“稳婆准备的怎么样了?”郑克臧再次跟谢紫菱确认着。“是不是东宁最好的。”
“世孙放心。”谢紫菱醋意十足,但她知道自己的身份,也不敢在这上面捣鬼。“一共准备了三名稳婆,都是全东宁最好的,玉娘、春娘之前就是她们接生的,不会有问题的。”
尽管这是第n遍听谢紫菱保证了,但郑克臧还是有些坐立不安,他挽留着季太医:“季老,这几日就幸苦季老留在安平城中了。”
“这是应当的。”季太医欠身而起。“不过以臣的经验,夫人一定会顺产的……”
陈纤巧甜甜的一笑,但马上脸色大变,口中也不禁哀叫了起来,谢紫菱虽然没有经验,但没杀过猪总见过猪跑,因此当即就问道:“很疼吗?不好,是不是要生了。”
郑克臧一听陈纤巧要生,脸色也焦急起来,这时早就候在外间的稳婆闻讯冲了进来,随后在一阵推推搡搡之中把郑克臧和李太医给推出了门:“世孙,虽然是夫人生产,但男子不宜在现场,还是请世孙在屋外等候吧。”
这是什么事?郑克臧颇有些愤愤,要知道他前世的时候助产室里可是允许丈夫陪着妻子分娩的,然而今日不同往昔,哪怕而今的他掌握东宁几十万军民的生死前途,但面对几个耀武扬威的小脚妇人却也无可奈何只得听命。
“世孙,”边上提举内侍处的金十九看到郑克臧焦头烂额、坐立不定的样子,于是小声的提醒着。“是不是让人通报一下陈先生。”
“岳丈?”郑克臧眉头一凝。“还是不必了。”陈纤巧的母亲洪氏早就去世了,如今陈永华虽然没有续弦,但主持家务的却是一个跟陈纤巧毫无血缘关系的姨娘,这样的情况下,通知陈府只能让久病的陈永华担心而已。“夫人应该能挺过去的。”
郑克臧再给自己打气,金十九自然不会不识趣的反驳,反而他还要凑趣的说上“夫人吉人天相”之类的话来宽慰郑克臧,就这样郑克臧在患得患失的情况下足足煎熬了一个半时辰,这才被一声啼哭所解放了。
“哎呀,世孙,你怎么进来了,里面污秽。”稳婆们还要阻挡,但郑克臧脸一板,拿出了藩主的架势,这下终于吓住了几名稳婆,在简单的权衡利弊之后,这些稳婆放行了,但犹自不忘提醒一句。“世孙,小心了,夫人刚刚生产,见不得风……”
“这是?”郑克臧看看刚刚剪完脐带,被包裹在小被子里的女儿,再看看一头汗水吃力的躺在那里的妻子,眼中充满了爱怜。“真漂亮,像你。”陈纤巧无力的笑了笑。“余可以摸一摸?”陈纤巧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但谢紫菱却作色冲着郑克臧一瞪眼,郑克臧讪讪的笑了笑。“好,以后有得是机会。”
陈纤巧看着小心翼翼的放在自己身边的襁褓,用极其微弱的声音问道:“夫君,女儿的名字想好了吗?”
“想了一个,但余想让祖母来取。”这不是郑克臧又偷懒,这是给董国太发出缓和的信号。“祖母的身子最近不是太好,想来看到重孙女应该会很高兴的。”
兵部、工部、户部的郎官们纷纷点头领命,郑克臧关于取消六官分设诸司的事早已经沸沸扬扬了,在这个关系到自己前途的时刻,无论是谁都不想给郑克臧留下一个坏印象。
“户部关于今年丁银减半,明年摊丁入亩的准备做好了没有?”
郑克臧如此问着,此时杨英已经被打发到察言司了,暂时兼管户部并负责户部改制的参议官洪磊自然知道杨英倒霉的原因,因此忙不迭的报告着:“启禀世孙,户部已经和各州县做好了鱼鳞册的修订,明年即可按新的章程收税。”
郑克臧舒了口气,人口是他现在第一关心的要务,免去丁银减少隐户只不过是第一步:“既然弄好了,那就诏告全台吧,苦了那么多年,也该让百姓喘一口气了。”
说到这,郑克臧眉头一凝想起之前的一个疏忽:“洪卿,太仆寺仓、太常寺仓里的存粮有多少,够不够官中的用度,若是大灾之后需要放赈和平粜,这粮食还够不够?”
洪磊眼皮一阵狂跳,郑克臧这话让他很难招架,毕竟他才接手不久有些数据还未落实清楚,所以他不得不用目示意身后的户部郎官们,员外郎蔡济上前一步:“世孙,太仆寺仓、太常寺仓攻击存粮八万五千一百二十石,供应本藩近五万大军可用半年,但若是放赈、平粜恐怕力有不逮,还需立刻从暹罗、安南等地进口粮食。”
“卿是先协理礼官蔡拱枢公之子?”郑克臧探问着,蔡济应声说是,郑克臧满意的点点头。“果然是家学渊源。”边上的郎官们妒忌的看了蔡济一眼,知道这个彩头对方是得定了,此时就听郑克臧再问。“蔡卿,卿以为若是放赈、平粜还需准备多少粮食。”
蔡济扳着手指:“其实去年入台的移民和移屯的百姓多少有过一季的收成,而原来各家的佃户多少也有些存粮,这些多少能撑到夏秋两收,因此关键是本藩各军的用度。”
蔡济的意思是老百姓多少能在旱灾中撑下去,关键是没有多少粮食能上缴出售,所以放赈、平粜倒还不是最关键的:“若旱情持续到秋收之后,那至少要从海外进口二十万石米面以备不时之需。”
二十万石,这个数目显然甚为庞大,但事实上面对三年大旱来说远远不够,就算调用军兵协助抗旱、抢种耐旱作物,这个数目依旧要放大若干倍才可行,然而靠在空空荡荡的户部银库,显然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那就从利民库里调拨三万两先采买起来。”思来想去,郑克臧只能从自己口袋里挖钱,但饶是这样,也填不满这个无底洞。“另外号召军民献粮,献粮十石者封所镇抚,献粮三十石封试百户,百石以下为百户。”
两汉时期百姓纳粟得官是惯例,不过汉代是有民爵、官爵之分的,因此一旁的柯平劝谏道:“世孙,为国者慎器与名,若是只是纳粮就授予显爵,怕是一来使百姓平生幸进之心,二则也让文武堕了报效之情,不如改为表彰如何?”
“柯卿此言那是老成谋国之语,甚好。”郑克臧忙收回自己不成熟的言论,随即眼睛一眨有了新的主意。“那就以童子军成例铸银铜二等乐输保民忠义嘉章,凡十石以上五十石以下授铜嘉章,见七品以下分庭抗礼,五十石以上百石以下授银嘉章,五品以下赞名不拜,官员纳粮则赐勋章,同品相遇佩戴勋章者座次在先。”
“未免过于隆重了。”一边一直闭目打酱油的郑省英忽然开口道。“如此一来些许有些财力便可与官府对抗,怕是未必好事,还请世孙斟酌。”
郑省英显然是觉得郑克臧有些小题大做了,但郑克臧却明白这场抗旱战役的重要性,在东宁政权财力不彰的情况下,这些民间富裕的粮食指不定就是万仞高山的最后一篑土,但这不会明着跟郑省英以及百官们解释,因此郑克臧只是一笑:“参政言重了,姑且不说最终有几人能得到嘉章,就算是有人能得到,参政以为有多少是闽粤琼的新移民又有多少是当年就跟随本藩父祖的老功民呢?”
郑省英心中一动,顿时了然了郑克臧的算盘,原来东宁民间并不富裕,能一下子捐出十石粮食的并不太多更不要说一下子捐出五十石了,既然如此,那郑克臧的主意又打在谁的头上呢,自然是财富较多的东宁百官们,所以郑克臧之前的许诺中最后一条才是真正的关键。
既然明白了郑克臧的想法,郑省英自然就不再劝了,不过他不说话,并不代表别人没有揣摩出郑克臧的心思,其中曾经因为朱锦谥号风波一事牵连的郑斌便是一个:“世孙,东宁乃是大明复兴的根本,本藩也向来善待宗室,如今东宁大灾,是不是也请朱家的龙子龙孙们出来赈抚一下他们的子民?”
“不必了。”郑克臧虽然明白郑斌这是报复,但郑克臧却不愿意让明室的影响力在东宁扩散。“事情还没有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本藩也不过是未雨绸缪而已,暂时还不要惊动了明室。”不过郑斌的话提醒了郑克臧,哪一天郑柔他们几个不乖了,少不得用这个借口教训一二。“倒是各地米行还要镇之以静,”郑克臧吩咐着。“米价或可以略略上调,但必须敞开供应,以免民心动摇。”
“世孙此言甚是。”郑克臧的堂兄郑英平以刑部员外郎的身份进言道。“但也需防得有些囤积居奇。”
郑克臧冷笑一声:“这就要看巡检司的手段了……”
第094章 内廷
朱成功时代由于戎马匆匆因此并没有建立一整套的内侍制度,而到了朱锦时代虽然设立了侍卫制度,但安平城内既有銮仪卫的亲随,又有郑克臧、郑克爽名下的护卫,更有数百名内侍和女官,再加上朱锦亲自掌握的内库及商船队,一切显得格外的纷杂无绪。正是鉴于这种杂乱的状态,郑克臧在剪除了冯锡范之后便决议彻底动个大手术,根据明廷内宫二十四衙门及清室内务府的体制对其做相应的调整。
二十四衙门是明代宦官体制,是宦官伺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机构,内设十二监,四司,八局。这十二监是司礼监,御马监,内官监,司设监,御用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四司是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八局是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而内务府直属机构有广储、都虞、掌仪、会计、营造、慎刑、庆丰等七司及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等三院分别主管皇室财务、库贮、警卫扈从、山泽采捕、礼仪、皇庄租税、工程、刑罚、畜牧、御用马匹、制造与收储伞盖、鞍甲、刀枪弓矢等物、掌管各处苑囿的管理、修缮等事,此外内务府还有三织造处等30多个附属机构。
当然郑克臧这个时候不可能建立这么大的规模,因此他简单的将内廷分为了侍卫处、内侍处、女官处、经理处、内库房、内造局。
其中侍卫处主要承担对郑克臧、郑克爽、郑克举母子、董国太的警卫以及郑克臧的妻妾出行时的扈从;整个侍卫处共编制侍卫八十员,分侍卫、副侍卫及飞鱼服护卫、剑鱼服护卫四等,眼下侍卫一职由郑省英兼任,副侍卫虽然定员三人,但也只有孙有劳一人实任;侍卫处建立之后,銮仪卫就只承担安平城外堡防务及郑克臧出行时的外围护卫,不过侍卫处诸侍卫平日也不得擅入安平城内堡各院(苑),通常只是在银銮殿附近驻扎。
内侍处顾名思义是宦官组成的机构,不过鉴于明代宦官干政的苛烈,郑克臧只准备让他们承管安平内堡的清扫、各院(苑)勤务并管理内堡大门,至于明室二十四衙门中的司礼监、御马监这一文一武两大机构更是绝不允许出现;内侍处设有掌印一人,提举一人、监督一人、文书、文字若干,其下又设各殿、院(苑)管理一人、供奉若干,不过无论是地位最高的掌印、提举还是地位最低的供奉都不授品级,更不准以太监相称,以做警示。
女官处是管理安平城内女官、侍女的单位,其设置基本保持了唐代以来宫廷女官的制度,只是由于安平城太小,女官数量有限才没有过多的分化,譬如尚服、尚寝、尚功的职权就直接移交给了内库房,而尚宫、宫正的职权则转移到郑克臧妻妾的手中,如此一来女官处所剩下的也只有尚仪、尚食的权责;女官处设总典一人、协典一人,另外设女史若干人具体管理各院(苑),普通女侍则以原名相称——郑克臧原来是想套用西方女官制度召集重臣女眷充任女史以上女官,但中国的习俗不同,召重臣女眷入宫显然会造成令郑克臧和臣下皆不安的传闻,所以只能招良家女入宫——鉴于东宁男多女少的局面,郑克臧规定在安平城服务三至五年后若不能或不愿升任女史的则一概放其出宫嫁人。
经理处是负责经营郑克臧私人产业的,其中既有继承自朱锦的王田、船队、商号、作坊也有郑克臧自己开办的琉球营、实验窑、童子军船场等产业,不过经理处除了赚钱以外还管花钱,内廷每年的开销、赏赐的预算、核算、拨付都由经理处来支度,另外参与放贷业务的利民库也拨到经理处的名下而不是内库房来管理;正是因为经理处基本上是一个商业机构,因此其中设总理一人、襄理二人、监理若干负责处内事务,其下各设管事、掌柜等,并设有巡查时时监管督管。
内库房主要管理安平城生活用品的保存有衣被库、瓷器库、织缎库、衣帽库、茶库、盐库、粮米库等几个库房,还管理一些安平城日常所需物品的采购,安平城的大厨房也是由内库房来掌管,此外还设有几个秘密的金库、银库,不过现在这些库房里还是空空荡荡的;内库房设总库监、总库丞、分库监、分库丞及库丁和巡查管库等若干员;内库房在财政上受到经理处的监管,人事上由内侍处分派,是独立性最低的一个单位。
至于内造局则负责安平城的维修、郑氏宗族墓地的建设和维护以及部分赐邸的维修建设,并管理一些必要工具、工料的存储和储备,这些都需要专业的技术,因此所有人员由工部(营建司)调入则是与外朝联系最紧密的一个单位。
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等梳理完小王朝的内廷,时间已经到了五月中,陈纤巧也到了临产的时候,和童春娘、方玉娘生产时郑克臧正在思明前线不同,这一次郑克臧可以全心全意的陪在妻子的身边,这或多或少给陈纤巧以安慰。
“季老,夫人的脉象如何。”郑克臧看着已经闭目不语多时的季太医担心的问道。“是不是需要再开两服药来条理一下?”
“世孙请放心,夫人的脉象很有力,身子也调养的不错,再说这两日就要生产了,用不着再服药了。”收回搭在陈纤巧手腕上的三根手指头,胡子花白的御医如此安慰着郑克臧夫妇。“胎位也很正,正可谓瓜熟蒂落……”
“稳婆准备的怎么样了?”郑克臧再次跟谢紫菱确认着。“是不是东宁最好的。”
“世孙放心。”谢紫菱醋意十足,但她知道自己的身份,也不敢在这上面捣鬼。“一共准备了三名稳婆,都是全东宁最好的,玉娘、春娘之前就是她们接生的,不会有问题的。”
尽管这是第n遍听谢紫菱保证了,但郑克臧还是有些坐立不安,他挽留着季太医:“季老,这几日就幸苦季老留在安平城中了。”
“这是应当的。”季太医欠身而起。“不过以臣的经验,夫人一定会顺产的……”
陈纤巧甜甜的一笑,但马上脸色大变,口中也不禁哀叫了起来,谢紫菱虽然没有经验,但没杀过猪总见过猪跑,因此当即就问道:“很疼吗?不好,是不是要生了。”
郑克臧一听陈纤巧要生,脸色也焦急起来,这时早就候在外间的稳婆闻讯冲了进来,随后在一阵推推搡搡之中把郑克臧和李太医给推出了门:“世孙,虽然是夫人生产,但男子不宜在现场,还是请世孙在屋外等候吧。”
这是什么事?郑克臧颇有些愤愤,要知道他前世的时候助产室里可是允许丈夫陪着妻子分娩的,然而今日不同往昔,哪怕而今的他掌握东宁几十万军民的生死前途,但面对几个耀武扬威的小脚妇人却也无可奈何只得听命。
“世孙,”边上提举内侍处的金十九看到郑克臧焦头烂额、坐立不定的样子,于是小声的提醒着。“是不是让人通报一下陈先生。”
“岳丈?”郑克臧眉头一凝。“还是不必了。”陈纤巧的母亲洪氏早就去世了,如今陈永华虽然没有续弦,但主持家务的却是一个跟陈纤巧毫无血缘关系的姨娘,这样的情况下,通知陈府只能让久病的陈永华担心而已。“夫人应该能挺过去的。”
郑克臧再给自己打气,金十九自然不会不识趣的反驳,反而他还要凑趣的说上“夫人吉人天相”之类的话来宽慰郑克臧,就这样郑克臧在患得患失的情况下足足煎熬了一个半时辰,这才被一声啼哭所解放了。
“哎呀,世孙,你怎么进来了,里面污秽。”稳婆们还要阻挡,但郑克臧脸一板,拿出了藩主的架势,这下终于吓住了几名稳婆,在简单的权衡利弊之后,这些稳婆放行了,但犹自不忘提醒一句。“世孙,小心了,夫人刚刚生产,见不得风……”
“这是?”郑克臧看看刚刚剪完脐带,被包裹在小被子里的女儿,再看看一头汗水吃力的躺在那里的妻子,眼中充满了爱怜。“真漂亮,像你。”陈纤巧无力的笑了笑。“余可以摸一摸?”陈纤巧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但谢紫菱却作色冲着郑克臧一瞪眼,郑克臧讪讪的笑了笑。“好,以后有得是机会。”
陈纤巧看着小心翼翼的放在自己身边的襁褓,用极其微弱的声音问道:“夫君,女儿的名字想好了吗?”
“想了一个,但余想让祖母来取。”这不是郑克臧又偷懒,这是给董国太发出缓和的信号。“祖母的身子最近不是太好,想来看到重孙女应该会很高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