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眼下不是最佳观看的时候, 眼瞅着皇叔脸色都变了,看他的目光简直像是在看负心汉,只好摆出无奈的表情提醒道:“皇叔可记得宋杰送给我的生辰贺礼, 那本书?”
肃王已经不知道发散到哪里去的思维顿时被拉了回来, 回想了一下,乱七八糟的念头立时烟消云散, 凉下去的心瞬间回温:“记得。”原来如此,原来是因为这个, 这一想通,先是一喜, 随即又懊恼起来,面带歉意,“对不住, 是我忘了, 我以为……”
【怎么能朝元元发脾气……】
元清帝心里摇了摇头,皇叔面对他习惯放低姿态这一点恐怕短时间内是改不过来了,面上板起脸故作不快:“以为什么?以为我幸了别人?还是以为我后悔了?难道朕在皇叔心中竟是这样的人?”
皇叔这种胡乱给他加戏的习惯必须得改一改,他可不想莫名其妙就成了夏婵嘴里的渣男。
肃王忙道:“自然不是,我怎么会这样想陛下, 只是许久不见陛下,心中太过欢喜,念头一时没有转过来,是我不好,任陛下处置。”
任他处置……
元清帝闻言挑了下眉,目光不由上下扫了皇叔一眼,不过看看玻璃窗外的天色,将念头压了下去,正经道:“朕现在想不到要如何处置你,暂且先记着,等朕什么时候想到了再告诉你。”
肃王见他并非真的生气,松了口气,这会听着元清帝的语气,也辨出了一丝意思来,喉头动了动,笑道:“臣随时恭候陛下宣召,任由陛下处、置。”
最后两个字轻咬,低哑的嗓音透出暧昧的意味。
“行了。”元清帝轻咳一声,摆摆手,“皇叔一路劳顿,先去梳洗,等梳洗过再谈。”他自认没有白日宣淫的喜好。
肃王低低笑了一声,忽的低头在元清帝唇上印下一吻,舌尖挑开他的唇瓣,迅速绕过一圈,勾到那柔软的舌尖搅动了两下就收了回来,干脆利落地起身,还回味般舔了舔唇,眼带笑意:“如此劳烦陛下等候,臣沐浴更衣,去去就来。”
沐浴更衣四个字从他嘴里说出来,别有意味。
元清帝压住蠢蠢欲动的心,故作嫌弃的挥挥手,肃王轻笑着去了。
肃王沐浴的间隙,元清帝则去前殿见了犯事的周张二人,未免夜长梦多,尽早审理了最好。
以他的听心术,几乎不费力气就将真相审了出来,别说幕后之人,连两人的生平都知晓的一清二楚,譬如这位周老爷提前送走了私生子这件事。
而事情的真相出乎意料却又在意料之中。
意料之中的,主谋确实是周老爷,是他故意蛊惑的张老爷,甚至当地官员士绅与高晏之间的矛盾,也有他在后面暗地鼓动。
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周老爷背后牵扯到的、他视为靠山的朝臣,竟是吏部尚书!
元清帝听到周老爷的心声,难以置信,饶是以他临泰山崩塌而不改色的自制力,都险些失态。
吏部尚书刘和,是元清帝颇为倚重的一位大臣,刘和是元清帝出生后第三年的榜眼,考中时不到而立,之后十年下放治民绩效极好,连太傅对其都多有称赞,元清帝亲政后,亲自提拔任命他为吏部侍郎,等前任吏部尚书致仕后,又将他提了上来。
在元清帝印象中,刘和品行高尚,作风严谨,不论是为人还是为事都极刚正不阿,胸襟气度也非一般人能比,又颇有才华,曾是元清帝心中的未来内阁人选。
说曾是因为当时他还没有得到听心术,对太傅虽信任,却不是百分百完全信任,并不希望让太傅一人独大,还想着分权牵制一事,等有了听心术,知道了太傅的真实想法,分权一事便暂时缓一缓。
所以他实在难以相信周老爷背后的人竟会是刘和。
自得到听心术后,元清帝唯一主动且刻意针对的便是这些朝臣,经过半年的筛选,他自认已经看清了每一个人,今日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若是下面那些臣子也就罢了,毕竟他跟这些人也没有过多接触,且这些人畏惧于他,几乎几个照面就露出了真面目,那些有异心混日子的已经在这半年中被他不着痕迹调走。
像刘和这般的重臣,他几乎是一对一刻意相处诱导过的,却没有发觉丝毫不对劲。
这对元清帝来说,确实是一大挫败,也是极大的失误。
别说周老爷做的事刘和不知道,这不可能。
先不说以肃王的手段都没有查出周老爷和刘和有关,若两人单纯只是相识,为何要藏着掖着?再者,即便两人相交只是他们个人知晓的事,如今周老爷出事,刘和为何不进宫来向他说明?
不管是求情还是撇开自己,于情于理他都该来找他才是,不管不问这不是刘和的作风。
吏部乃六部之首,掌管官员考核,尤其四品以下官员,元清帝多是依照吏部递来的考核评判,若刘和有异心,这其中还不知有多少人和事牵扯其中,一旦彻查,恐怕朝堂上下都得震动。
元清帝虽心中震怒,但为了不打草惊蛇,只能生生忍住,不表露分毫,刘和目的不明,还有其中牵扯到的,此事需得从长计议。
理智虽这样想,但心里的怒意半晌压不下去,几乎要将手中的铅笔捏碎,他和太傅如此信任刘和,却没想到真相却是这般,叫他如何不怒。
等挥手吩咐将人押走,回到紫宸殿,深深反思起来。
不得不说,这半年来他确实太过依靠听心术,不知不觉间已经将听心作为了判定一个人的基准,虽然心声确实能表露一个人的真实面目,但不是所有人面对他都会露出真实情绪,哪怕是在心里。
是了,不是每个人都是穿越者,能够在他面前放松,肆意放纵心声。
元清帝将与刘和相处的点滴从记忆中调出来仔细回想,这一回终于看出了些许不对劲来,不由苦笑着摇头叹气,不得不说刘和的确好本事,若非知晓真相,他还真发觉不了。
因为不能暴露听心术,所以他没有办法来找人配合他来练习,只能通过平日与人的相处慢慢摸索,如今想来,是他疏忽了,疏忽了自己的身份。
他从生下来就是太子,父皇又宠着他,没有体会过那种面对帝王战战兢兢的感觉,等成了皇帝,除了面对皇叔和太傅还会紧张一些,没有人能叫他胆战心惊,便是太后也没有。
他自认对着看重的臣子态度温和,恐怕对他们来说并非如此。
元清帝站在刘和的角度想了想,如果他怀有异心,面对皇帝,的确会时刻警惕,不暴露自己的情绪。
心声不是时时刻刻都有的,一般过度集中和紧张的时候是不会在心里多想的,反而不说话的时候心声更频繁。
回想刘和面对他的情形,确实心声不多,当时他只以为刘和素来肃穆的缘故,如今想来,恐怕是因为警惕。
想通了来龙去脉,元清帝挫败的心情稍微好转了一些,毕竟不是人人都是刘和,如果没有异心,面对他也不会时刻警惕,不会永远不暴露。
但怕的就是再有一个刘和,若非出了高晏的事,他还不知多久才能发现,甚至有可能永远不会觉察。
若非这一回,他恐怕要一直错下去了。
看来日后私下面对朝臣时得再温和一些,叫他们放松,发散自己的想法,或者像祖父那般,不时召众臣来打打马球,当然祖父的“君臣同乐”便算了,他做不来,等热闹起来,自然便会放松,但马球他并不十分擅长,也不能很好的有空隙读心。
或者蹴鞠?但如今是冬日,外头太冷……
肃王梳洗完回到紫宸殿内室,就见暖榻上的元清帝蹙着眉一副苦思冥想的模样,不由踢掉鞋子上去,坐到他身边,伸出一指在那折起的眉心上按了一下,笑道:“陛下在想什么这样苦恼?”
元清帝回过神来,见皇叔穿着他的便衣,身上一路的风尘扫去,眉眼间的倦意也消去了一些,不由微微点了点头,摸摸他还散着潮气的头发:“怎的不烤干了再过来?”
“不妨事。”肃王不在意的摇摇头,只关心元清帝的情绪,“我听夏恭说陛下审了张周二人,可是问出了什么?”
【让元元露出这样的神情,肯定有事。】
元清帝略一沉吟,便将关于刘和的事说给了皇叔听,若是别人便罢了,说给皇叔也无妨,当然不会说是他听心听到的,只说是他在审问时旁敲侧击推论出来的。
肃王顿时变了脸色,方才那点旖旎心思全无,眉眼冷肃:“陛下可要臣做些什么?”
元清帝按了按他的肩:“不急,此事需得从长计议,不过眼下确实有一事需你配合。”
第86章 威望┃共浴。
元清帝要肃王做的, 是派人仔细监视被关在牢里的周张二人, 因为时报的缘故, 几乎所有人都在关心谋害高晏的凶手,皇叔今日压着人进京,大家恐怕都已经知晓, 而他审问了两人的消息这会估计也已经传了出去。
若要不打草惊蛇,他不但不能发火,还不能在这个时候宣召太傅, 否则岂不是意味着他审出了什么, 若单只是因为私仇报复,何必惊动太傅, 该是什么罪便是什么罪,交给大理寺按流程去审就是。
而且皇叔出手都没能让周老爷供出刘和, 正常情况下,便是他来审只怕也审不出什么, 况且也不可能直接在大殿中用刑。
他便按照没有听到周老爷心声的情况来,装作什么都不知道,按照正常程序, 将人送到大理寺刑房看管起来, 然后再拷问。
如果周老爷扛不住招了最好,不招也无妨。
刘和若担忧周老爷会供出他,势必会有动作,他便可以趁着这个机会抓到证据,从而有了问罪刘和的理由。
虽他是皇帝, 但若毫无理由斩杀臣子,且是在众人眼中极其刚正,毫无错处的朝臣,叫其他朝臣跟各地的学子作何想,他又非暴君。
当然,也有可能刘和笃定周老爷不会供出他,丝毫不担忧,如此一来就有些麻烦,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去找相关证据。
而这个监视的人,不能是锦衣卫,也不能是皇叔的属下,他相信皇叔手里私下肯定有能办成此事的人手,譬如游侠譬如乞丐甚至牢犯一类。
“……不管用什么方法,给朕紧紧盯着这两人,绝不能让他们出事。”
肃王几乎立刻听懂了他的言外之意,有些慌张,私下发展人手,这种事说小可小,说大可大,若真要追究,他倒是不怕背罪,只怕元元猜疑他。
元清帝摇摇头:“朕没有要怪罪皇叔的意思,若真要怪罪早就怪罪了,哪里还会等今日,皇叔只放心帮我盯着他二人就好。”
肃王心底松了气,顾不上其它,果断下了榻:“陛下稍等片刻,臣去去就回。”
元清帝知晓他是要去吩咐属下安排,颔首放他去了,他也忧心刘和会动手,越早安排盯着越好。
肃王这一去便是一个多时辰,中间错过了午膳,元清帝只好自己先用了,担忧皇叔忙起来忘了用膳,吩咐夏恭将备好的吃食在炉子上热着,本想派人送去,但皇叔是悄悄去的,在外人眼中,他此刻正待在紫宸殿与他议事,没有离开过。
正好趁着这个时候,元清帝招了礼部尚书和兵部尚书来,准备将阅兵一事昭告天下。
一来时机已到,二来借此转移刘和和众人的视线。
礼部和兵部配合准备了一个月,又有邵岩呈上来做参考的流程,阅兵的仪仗已经成型且熟练,只剩加紧训练,等到时候在各国使臣面前展现。
“阅兵之日除了各国使臣,朕还准备将民间各地素有贤名者请来长安,一同观看,还有长安城中的百姓,不论身份地位,皆准许在道路一侧观看,届时如何安排,你们且拟一个章程来。”
这样弘扬威望的事,自然要让大家都看到,按照皇后的话来说,叫刷声望,没有照片没有电视,光凭报纸描述太有距离感,不如找人来现场亲自观看,回去描述给其他人听。
至于人选,邵岩沿路已经挑选好了名单,也因此他巡查的路线是绕着大魏边疆一圈再向内,这些被选中的人名会附在新一期时报中,随着阅兵的新闻一起发出,然后由府兵将人护送进京。
除了这些民间有贤名者,最重要是吐蕃云贵各部的首领,这些人表面上虽臣服,但因习俗地势等缘故,对朝廷发下的命令多敷衍了事,派去的知县往往极难在当地做出建树。
元清帝这一回要震慑的,除了各国使臣,还有他们。
兵部尚书心中激动,忙碌了这么多时日,终于要正式开始了,自从知晓了阅兵一事,他便激动万分,这半年来,眼瞧着工部尚书风光,他心里颇不是滋味,虽都是尚书,但六部之间各有竞争,而且历来工部都在最末,哪曾想时报一出,反而让工部拔了头筹抢了先,名声大噪。
这一回他怎么也得让百姓瞧瞧,让民间知晓他的名讳,只要一想到届时时报头版头条会写上他的大名,便干劲十足。
“是,臣这就去准备。”
礼部尚书倒还冷静些,问道:“长安百姓皆可观看,那些夷人该如何安置?若到那日全城围观,独留这些人在城中,恐会生乱。”
这确实是个问题,元清帝沉吟,他倒忘了这一点,长安城中有不少夷人,大魏并不驱赶夷人,只要缴纳一定的税金便能留在长安城。
不论是来国子监来求学的,还是来行商定居,亦或是那些舞姬昆仑奴,加起来有不少。
这一回人口普查对这一部分人也做出了规定,并不是每一个夷人都会发放身份牌,成为大魏百姓享有大魏百姓同等待遇,只有在大魏住满十年以上,语言流利,认同并自愿成为大魏人的夷人才能通过审核,其中娶了大魏女子或嫁了大魏男子的优先。
当然,这些人日后也得跟大魏百姓一般,遵守大魏律法。
其余除非特殊情况,只发放暂住护照,而非身份牌,这些人自然不会享有同等待遇,需继续交付高额税金。
“便也准许他们一道观看,具体如何安置交给你们来办。”
既然要扬威便也叫他们一道来瞧瞧。
事情暂且定下,具体如何,等两人交来章程再看。
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要离开的时候,肃王从侧门掀开帘子进了书房,两人忙行礼,脸上并不惊讶,毕竟肃王回京的事已经传遍。
不过肃王从内室出来这一举动,还是让他们心中感慨了一下,陛下对肃王是真信任。
肃王是故意的,如此一来谁也不会想到他中途出去过,甚至有兵部礼部两位尚书为他作证。
元清帝也没想到他会从里间出来,不过转念就明白了他的意图,待两人退下,招手道:“皇叔可用过膳了?”
肃王笑着颔首:“用过了,还要谢陛下惦念。”几步走上前,“事情已经办妥,陛下放心,只要刘和有动静,必不会放过。”
肃王已经不知道发散到哪里去的思维顿时被拉了回来, 回想了一下,乱七八糟的念头立时烟消云散, 凉下去的心瞬间回温:“记得。”原来如此,原来是因为这个, 这一想通,先是一喜, 随即又懊恼起来,面带歉意,“对不住, 是我忘了, 我以为……”
【怎么能朝元元发脾气……】
元清帝心里摇了摇头,皇叔面对他习惯放低姿态这一点恐怕短时间内是改不过来了,面上板起脸故作不快:“以为什么?以为我幸了别人?还是以为我后悔了?难道朕在皇叔心中竟是这样的人?”
皇叔这种胡乱给他加戏的习惯必须得改一改,他可不想莫名其妙就成了夏婵嘴里的渣男。
肃王忙道:“自然不是,我怎么会这样想陛下, 只是许久不见陛下,心中太过欢喜,念头一时没有转过来,是我不好,任陛下处置。”
任他处置……
元清帝闻言挑了下眉,目光不由上下扫了皇叔一眼,不过看看玻璃窗外的天色,将念头压了下去,正经道:“朕现在想不到要如何处置你,暂且先记着,等朕什么时候想到了再告诉你。”
肃王见他并非真的生气,松了口气,这会听着元清帝的语气,也辨出了一丝意思来,喉头动了动,笑道:“臣随时恭候陛下宣召,任由陛下处、置。”
最后两个字轻咬,低哑的嗓音透出暧昧的意味。
“行了。”元清帝轻咳一声,摆摆手,“皇叔一路劳顿,先去梳洗,等梳洗过再谈。”他自认没有白日宣淫的喜好。
肃王低低笑了一声,忽的低头在元清帝唇上印下一吻,舌尖挑开他的唇瓣,迅速绕过一圈,勾到那柔软的舌尖搅动了两下就收了回来,干脆利落地起身,还回味般舔了舔唇,眼带笑意:“如此劳烦陛下等候,臣沐浴更衣,去去就来。”
沐浴更衣四个字从他嘴里说出来,别有意味。
元清帝压住蠢蠢欲动的心,故作嫌弃的挥挥手,肃王轻笑着去了。
肃王沐浴的间隙,元清帝则去前殿见了犯事的周张二人,未免夜长梦多,尽早审理了最好。
以他的听心术,几乎不费力气就将真相审了出来,别说幕后之人,连两人的生平都知晓的一清二楚,譬如这位周老爷提前送走了私生子这件事。
而事情的真相出乎意料却又在意料之中。
意料之中的,主谋确实是周老爷,是他故意蛊惑的张老爷,甚至当地官员士绅与高晏之间的矛盾,也有他在后面暗地鼓动。
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周老爷背后牵扯到的、他视为靠山的朝臣,竟是吏部尚书!
元清帝听到周老爷的心声,难以置信,饶是以他临泰山崩塌而不改色的自制力,都险些失态。
吏部尚书刘和,是元清帝颇为倚重的一位大臣,刘和是元清帝出生后第三年的榜眼,考中时不到而立,之后十年下放治民绩效极好,连太傅对其都多有称赞,元清帝亲政后,亲自提拔任命他为吏部侍郎,等前任吏部尚书致仕后,又将他提了上来。
在元清帝印象中,刘和品行高尚,作风严谨,不论是为人还是为事都极刚正不阿,胸襟气度也非一般人能比,又颇有才华,曾是元清帝心中的未来内阁人选。
说曾是因为当时他还没有得到听心术,对太傅虽信任,却不是百分百完全信任,并不希望让太傅一人独大,还想着分权牵制一事,等有了听心术,知道了太傅的真实想法,分权一事便暂时缓一缓。
所以他实在难以相信周老爷背后的人竟会是刘和。
自得到听心术后,元清帝唯一主动且刻意针对的便是这些朝臣,经过半年的筛选,他自认已经看清了每一个人,今日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若是下面那些臣子也就罢了,毕竟他跟这些人也没有过多接触,且这些人畏惧于他,几乎几个照面就露出了真面目,那些有异心混日子的已经在这半年中被他不着痕迹调走。
像刘和这般的重臣,他几乎是一对一刻意相处诱导过的,却没有发觉丝毫不对劲。
这对元清帝来说,确实是一大挫败,也是极大的失误。
别说周老爷做的事刘和不知道,这不可能。
先不说以肃王的手段都没有查出周老爷和刘和有关,若两人单纯只是相识,为何要藏着掖着?再者,即便两人相交只是他们个人知晓的事,如今周老爷出事,刘和为何不进宫来向他说明?
不管是求情还是撇开自己,于情于理他都该来找他才是,不管不问这不是刘和的作风。
吏部乃六部之首,掌管官员考核,尤其四品以下官员,元清帝多是依照吏部递来的考核评判,若刘和有异心,这其中还不知有多少人和事牵扯其中,一旦彻查,恐怕朝堂上下都得震动。
元清帝虽心中震怒,但为了不打草惊蛇,只能生生忍住,不表露分毫,刘和目的不明,还有其中牵扯到的,此事需得从长计议。
理智虽这样想,但心里的怒意半晌压不下去,几乎要将手中的铅笔捏碎,他和太傅如此信任刘和,却没想到真相却是这般,叫他如何不怒。
等挥手吩咐将人押走,回到紫宸殿,深深反思起来。
不得不说,这半年来他确实太过依靠听心术,不知不觉间已经将听心作为了判定一个人的基准,虽然心声确实能表露一个人的真实面目,但不是所有人面对他都会露出真实情绪,哪怕是在心里。
是了,不是每个人都是穿越者,能够在他面前放松,肆意放纵心声。
元清帝将与刘和相处的点滴从记忆中调出来仔细回想,这一回终于看出了些许不对劲来,不由苦笑着摇头叹气,不得不说刘和的确好本事,若非知晓真相,他还真发觉不了。
因为不能暴露听心术,所以他没有办法来找人配合他来练习,只能通过平日与人的相处慢慢摸索,如今想来,是他疏忽了,疏忽了自己的身份。
他从生下来就是太子,父皇又宠着他,没有体会过那种面对帝王战战兢兢的感觉,等成了皇帝,除了面对皇叔和太傅还会紧张一些,没有人能叫他胆战心惊,便是太后也没有。
他自认对着看重的臣子态度温和,恐怕对他们来说并非如此。
元清帝站在刘和的角度想了想,如果他怀有异心,面对皇帝,的确会时刻警惕,不暴露自己的情绪。
心声不是时时刻刻都有的,一般过度集中和紧张的时候是不会在心里多想的,反而不说话的时候心声更频繁。
回想刘和面对他的情形,确实心声不多,当时他只以为刘和素来肃穆的缘故,如今想来,恐怕是因为警惕。
想通了来龙去脉,元清帝挫败的心情稍微好转了一些,毕竟不是人人都是刘和,如果没有异心,面对他也不会时刻警惕,不会永远不暴露。
但怕的就是再有一个刘和,若非出了高晏的事,他还不知多久才能发现,甚至有可能永远不会觉察。
若非这一回,他恐怕要一直错下去了。
看来日后私下面对朝臣时得再温和一些,叫他们放松,发散自己的想法,或者像祖父那般,不时召众臣来打打马球,当然祖父的“君臣同乐”便算了,他做不来,等热闹起来,自然便会放松,但马球他并不十分擅长,也不能很好的有空隙读心。
或者蹴鞠?但如今是冬日,外头太冷……
肃王梳洗完回到紫宸殿内室,就见暖榻上的元清帝蹙着眉一副苦思冥想的模样,不由踢掉鞋子上去,坐到他身边,伸出一指在那折起的眉心上按了一下,笑道:“陛下在想什么这样苦恼?”
元清帝回过神来,见皇叔穿着他的便衣,身上一路的风尘扫去,眉眼间的倦意也消去了一些,不由微微点了点头,摸摸他还散着潮气的头发:“怎的不烤干了再过来?”
“不妨事。”肃王不在意的摇摇头,只关心元清帝的情绪,“我听夏恭说陛下审了张周二人,可是问出了什么?”
【让元元露出这样的神情,肯定有事。】
元清帝略一沉吟,便将关于刘和的事说给了皇叔听,若是别人便罢了,说给皇叔也无妨,当然不会说是他听心听到的,只说是他在审问时旁敲侧击推论出来的。
肃王顿时变了脸色,方才那点旖旎心思全无,眉眼冷肃:“陛下可要臣做些什么?”
元清帝按了按他的肩:“不急,此事需得从长计议,不过眼下确实有一事需你配合。”
第86章 威望┃共浴。
元清帝要肃王做的, 是派人仔细监视被关在牢里的周张二人, 因为时报的缘故, 几乎所有人都在关心谋害高晏的凶手,皇叔今日压着人进京,大家恐怕都已经知晓, 而他审问了两人的消息这会估计也已经传了出去。
若要不打草惊蛇,他不但不能发火,还不能在这个时候宣召太傅, 否则岂不是意味着他审出了什么, 若单只是因为私仇报复,何必惊动太傅, 该是什么罪便是什么罪,交给大理寺按流程去审就是。
而且皇叔出手都没能让周老爷供出刘和, 正常情况下,便是他来审只怕也审不出什么, 况且也不可能直接在大殿中用刑。
他便按照没有听到周老爷心声的情况来,装作什么都不知道,按照正常程序, 将人送到大理寺刑房看管起来, 然后再拷问。
如果周老爷扛不住招了最好,不招也无妨。
刘和若担忧周老爷会供出他,势必会有动作,他便可以趁着这个机会抓到证据,从而有了问罪刘和的理由。
虽他是皇帝, 但若毫无理由斩杀臣子,且是在众人眼中极其刚正,毫无错处的朝臣,叫其他朝臣跟各地的学子作何想,他又非暴君。
当然,也有可能刘和笃定周老爷不会供出他,丝毫不担忧,如此一来就有些麻烦,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去找相关证据。
而这个监视的人,不能是锦衣卫,也不能是皇叔的属下,他相信皇叔手里私下肯定有能办成此事的人手,譬如游侠譬如乞丐甚至牢犯一类。
“……不管用什么方法,给朕紧紧盯着这两人,绝不能让他们出事。”
肃王几乎立刻听懂了他的言外之意,有些慌张,私下发展人手,这种事说小可小,说大可大,若真要追究,他倒是不怕背罪,只怕元元猜疑他。
元清帝摇摇头:“朕没有要怪罪皇叔的意思,若真要怪罪早就怪罪了,哪里还会等今日,皇叔只放心帮我盯着他二人就好。”
肃王心底松了气,顾不上其它,果断下了榻:“陛下稍等片刻,臣去去就回。”
元清帝知晓他是要去吩咐属下安排,颔首放他去了,他也忧心刘和会动手,越早安排盯着越好。
肃王这一去便是一个多时辰,中间错过了午膳,元清帝只好自己先用了,担忧皇叔忙起来忘了用膳,吩咐夏恭将备好的吃食在炉子上热着,本想派人送去,但皇叔是悄悄去的,在外人眼中,他此刻正待在紫宸殿与他议事,没有离开过。
正好趁着这个时候,元清帝招了礼部尚书和兵部尚书来,准备将阅兵一事昭告天下。
一来时机已到,二来借此转移刘和和众人的视线。
礼部和兵部配合准备了一个月,又有邵岩呈上来做参考的流程,阅兵的仪仗已经成型且熟练,只剩加紧训练,等到时候在各国使臣面前展现。
“阅兵之日除了各国使臣,朕还准备将民间各地素有贤名者请来长安,一同观看,还有长安城中的百姓,不论身份地位,皆准许在道路一侧观看,届时如何安排,你们且拟一个章程来。”
这样弘扬威望的事,自然要让大家都看到,按照皇后的话来说,叫刷声望,没有照片没有电视,光凭报纸描述太有距离感,不如找人来现场亲自观看,回去描述给其他人听。
至于人选,邵岩沿路已经挑选好了名单,也因此他巡查的路线是绕着大魏边疆一圈再向内,这些被选中的人名会附在新一期时报中,随着阅兵的新闻一起发出,然后由府兵将人护送进京。
除了这些民间有贤名者,最重要是吐蕃云贵各部的首领,这些人表面上虽臣服,但因习俗地势等缘故,对朝廷发下的命令多敷衍了事,派去的知县往往极难在当地做出建树。
元清帝这一回要震慑的,除了各国使臣,还有他们。
兵部尚书心中激动,忙碌了这么多时日,终于要正式开始了,自从知晓了阅兵一事,他便激动万分,这半年来,眼瞧着工部尚书风光,他心里颇不是滋味,虽都是尚书,但六部之间各有竞争,而且历来工部都在最末,哪曾想时报一出,反而让工部拔了头筹抢了先,名声大噪。
这一回他怎么也得让百姓瞧瞧,让民间知晓他的名讳,只要一想到届时时报头版头条会写上他的大名,便干劲十足。
“是,臣这就去准备。”
礼部尚书倒还冷静些,问道:“长安百姓皆可观看,那些夷人该如何安置?若到那日全城围观,独留这些人在城中,恐会生乱。”
这确实是个问题,元清帝沉吟,他倒忘了这一点,长安城中有不少夷人,大魏并不驱赶夷人,只要缴纳一定的税金便能留在长安城。
不论是来国子监来求学的,还是来行商定居,亦或是那些舞姬昆仑奴,加起来有不少。
这一回人口普查对这一部分人也做出了规定,并不是每一个夷人都会发放身份牌,成为大魏百姓享有大魏百姓同等待遇,只有在大魏住满十年以上,语言流利,认同并自愿成为大魏人的夷人才能通过审核,其中娶了大魏女子或嫁了大魏男子的优先。
当然,这些人日后也得跟大魏百姓一般,遵守大魏律法。
其余除非特殊情况,只发放暂住护照,而非身份牌,这些人自然不会享有同等待遇,需继续交付高额税金。
“便也准许他们一道观看,具体如何安置交给你们来办。”
既然要扬威便也叫他们一道来瞧瞧。
事情暂且定下,具体如何,等两人交来章程再看。
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要离开的时候,肃王从侧门掀开帘子进了书房,两人忙行礼,脸上并不惊讶,毕竟肃王回京的事已经传遍。
不过肃王从内室出来这一举动,还是让他们心中感慨了一下,陛下对肃王是真信任。
肃王是故意的,如此一来谁也不会想到他中途出去过,甚至有兵部礼部两位尚书为他作证。
元清帝也没想到他会从里间出来,不过转念就明白了他的意图,待两人退下,招手道:“皇叔可用过膳了?”
肃王笑着颔首:“用过了,还要谢陛下惦念。”几步走上前,“事情已经办妥,陛下放心,只要刘和有动静,必不会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