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龙须便是龙须面了,罗二娘的羊绒作坊那边,请那巧手的妇人做了好些,用的上等精白面,做成雪白雪白的细丝面,羊绒作坊每每有人过生日的时候,厨下便会为她们煮一碗龙须面。
这面条罗用从前在西坡村的时候曾经为二娘她们做过,虽然做得不甚精细,但是后来二娘在凉州城的时候还是会时常想起,于是她也开始给作坊里的那些女子们做面条吃。
有自家阿姊在这常乐县待着,罗用便也不缺吃吃食,羊绒作坊那边但凡有点什么,那都少不了罗用的。
尤其罗用近来劳心劳力,人看着也愈发削瘦,二娘常常就想弄些好吃食与他补补。
关于这龙须面,河西这一带的人原本便有吃龙须面的,不知是从何处传来。
这个年代白面本就精贵,如此精制的挂面,便更是难得,听闻也有装在木盒里拿去送礼的,罗用他们奢侈些,每天晚上肚子饿了,便从篮子里抓一些煮来吃。
眼下正是农历二月底,中原地区想来已是处处春绿,常乐县这里,却依旧是一副严冬景象,四处都是黄土与戈壁,看不到一点绿意,天气依旧还是很冷,尤其是到了夜里,气温更低。
罗用他们这屋子里每天晚上都烧着炕,炕头上放着陶瓮,陶瓮里面煮着热水,好歹也能给屋子里增加一些湿度。
说好了要吃龙须,于是这俩人一人去拿面条,一人去搬调料,这些东西他们屋子里都有,因为常常在屋子里煮宵夜吃,所以便都备上了。
罗用从柜子里取出一个小铁锅,舀了一瓢热水涮了涮,倒了水烧热了铁锅,先挖一勺荤油下锅,又放了几个蒜头葱头进去,待闻到香味的时候,又放酱油放盐,还放了几滴蔗浆。
待他这边把调料煮好的时候,乔俊林那边的面条也下好了,将那龙须面从那陶瓮之中捞出来,放在刚刚煮好的酱汁里面拌一拌,两个人各自分了一大碗,罗用喜欢再加一点米醋拌着吃,乔俊林不爱加醋。那面汤也是不错,两人却都只是少少喝了一点,喝多了怕要起夜。
前些时候过了新年,罗用和乔俊林两人今年都是虚岁二十一岁,搁后世正是读大学的年纪,也是正当能吃的时候。
像这样子的拌面,他俩一顿能吃掉小一斤干面,罗二娘前些天来这边,见自己之前提过来的一篮子龙须面竟只剩下一个底儿了,于是笑了笑,第二日又与他们提了一篮子过来。
这一篮又一篮的龙须面,看得同住县衙之中的县丞主簿等人很是艳羡。
第307章突厥人的怒火
罗用以为只要唐军不打高昌,差不多就算是万事大吉了,然而他到底还是太天真了。
在眼下这个年代的边疆地区,战事往往总是说起就起,高昌人投唐,避过了唐灭高昌之战,却终是避不过突厥人的怒火。
三月初,常乐县城外的驿道上,整日都可以听到哒哒的马蹄声响,传信的役卒们骑着快马,往来于个个驿站之间。
很快,罗用便从唐俭那里得到了消息,言是突厥人对高昌用兵,高昌王麴文泰一方面据城死守,一方面又派人穿越茫茫戈壁,前往玉门关向唐军求援。
朝廷方面很快做出反应,令驻守玉门关的唐军将领乔师望从当地抽调三千骑兵前去援助高昌国,另一方面,李道宗的部队这时候也已经在路上了。
长安城距离河西走廊颇远,本来等罗用他们这边听闻这回率领军队的主将换人的时候,李道宗那边的部队也已经在路上走了挺长一段时间。
不要小看了这三千骑兵,眼下这个年代,到处都缺人口,像罗用管着的这个常乐县,整个县城加起来也就两三千人而已。
后来唐政府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这个西域都护府,兵力最强的时候,也不过两万。
眼下乃是太平盛世,大唐国力日趋强盛,军队中的装备水平,也比从前条件艰苦的时候好了许多。
在他们这一支部队开拔之前,罗用有幸与唐俭同去了一回军营,别的他也看不太懂,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些大唐兵卒脚下蹬着的那一双双胶底皮靴。
皇帝老儿这两年令人种了许多杜种树,制出来的那许多杜仲胶,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花费在这些军队里头了。
罗用这一次前来,乃是为了给他们送几样物什:羊绒袜,指南针,还有酒精。
羊绒袜乃是罗二娘的羊绒作坊出产,总共用牛车运来三千余双,指南针罗用一早就做好了,眼下战事当前,这时候若不拿出来用,那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最后这个酒精,乃是罗用令人用白酒的酒头反复蒸馏提炼而成,可以用于伤口消毒。
这个队伍马上就要拔营了,乔师望也没工夫与他们多说,罗用与唐俭二人也没有久留,送完东西以后便离开了。
三月中旬,玉门关一带还未入春,关外便是大片大片的隔壁荒滩,狂风呼啸。
士兵们身上虽有护甲皮靴,在眼下这个季节要骑马穿越这一片荒滩,难免也要吃些苦头,戈壁荒滩之上又无牧草,粮草补给也是一个大问题。
希望他们这些人的加入,能够缓解高昌国那边的局势,只要能解了眼前之急,那李道宗率领的大军,很快便也能到了。
这三千大军出关之后,关内很快又陷入了沉寂,常乐县这边,每日便只听见那城外的马蹄声哒哒作响,城中气氛有些沉重。
听闻在晋昌城那边,付兵曹等人近日正在为迎接大军的到来忙得马不停蹄,主要就是粮草方面的问题。
眼下这个年代行军不易,虽国家在各地皆设有粮仓,但携带大量粮草行军亦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必须合理安排,不断从沿途各个仓库补充。
这面条罗用从前在西坡村的时候曾经为二娘她们做过,虽然做得不甚精细,但是后来二娘在凉州城的时候还是会时常想起,于是她也开始给作坊里的那些女子们做面条吃。
有自家阿姊在这常乐县待着,罗用便也不缺吃吃食,羊绒作坊那边但凡有点什么,那都少不了罗用的。
尤其罗用近来劳心劳力,人看着也愈发削瘦,二娘常常就想弄些好吃食与他补补。
关于这龙须面,河西这一带的人原本便有吃龙须面的,不知是从何处传来。
这个年代白面本就精贵,如此精制的挂面,便更是难得,听闻也有装在木盒里拿去送礼的,罗用他们奢侈些,每天晚上肚子饿了,便从篮子里抓一些煮来吃。
眼下正是农历二月底,中原地区想来已是处处春绿,常乐县这里,却依旧是一副严冬景象,四处都是黄土与戈壁,看不到一点绿意,天气依旧还是很冷,尤其是到了夜里,气温更低。
罗用他们这屋子里每天晚上都烧着炕,炕头上放着陶瓮,陶瓮里面煮着热水,好歹也能给屋子里增加一些湿度。
说好了要吃龙须,于是这俩人一人去拿面条,一人去搬调料,这些东西他们屋子里都有,因为常常在屋子里煮宵夜吃,所以便都备上了。
罗用从柜子里取出一个小铁锅,舀了一瓢热水涮了涮,倒了水烧热了铁锅,先挖一勺荤油下锅,又放了几个蒜头葱头进去,待闻到香味的时候,又放酱油放盐,还放了几滴蔗浆。
待他这边把调料煮好的时候,乔俊林那边的面条也下好了,将那龙须面从那陶瓮之中捞出来,放在刚刚煮好的酱汁里面拌一拌,两个人各自分了一大碗,罗用喜欢再加一点米醋拌着吃,乔俊林不爱加醋。那面汤也是不错,两人却都只是少少喝了一点,喝多了怕要起夜。
前些时候过了新年,罗用和乔俊林两人今年都是虚岁二十一岁,搁后世正是读大学的年纪,也是正当能吃的时候。
像这样子的拌面,他俩一顿能吃掉小一斤干面,罗二娘前些天来这边,见自己之前提过来的一篮子龙须面竟只剩下一个底儿了,于是笑了笑,第二日又与他们提了一篮子过来。
这一篮又一篮的龙须面,看得同住县衙之中的县丞主簿等人很是艳羡。
第307章突厥人的怒火
罗用以为只要唐军不打高昌,差不多就算是万事大吉了,然而他到底还是太天真了。
在眼下这个年代的边疆地区,战事往往总是说起就起,高昌人投唐,避过了唐灭高昌之战,却终是避不过突厥人的怒火。
三月初,常乐县城外的驿道上,整日都可以听到哒哒的马蹄声响,传信的役卒们骑着快马,往来于个个驿站之间。
很快,罗用便从唐俭那里得到了消息,言是突厥人对高昌用兵,高昌王麴文泰一方面据城死守,一方面又派人穿越茫茫戈壁,前往玉门关向唐军求援。
朝廷方面很快做出反应,令驻守玉门关的唐军将领乔师望从当地抽调三千骑兵前去援助高昌国,另一方面,李道宗的部队这时候也已经在路上了。
长安城距离河西走廊颇远,本来等罗用他们这边听闻这回率领军队的主将换人的时候,李道宗那边的部队也已经在路上走了挺长一段时间。
不要小看了这三千骑兵,眼下这个年代,到处都缺人口,像罗用管着的这个常乐县,整个县城加起来也就两三千人而已。
后来唐政府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这个西域都护府,兵力最强的时候,也不过两万。
眼下乃是太平盛世,大唐国力日趋强盛,军队中的装备水平,也比从前条件艰苦的时候好了许多。
在他们这一支部队开拔之前,罗用有幸与唐俭同去了一回军营,别的他也看不太懂,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些大唐兵卒脚下蹬着的那一双双胶底皮靴。
皇帝老儿这两年令人种了许多杜种树,制出来的那许多杜仲胶,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花费在这些军队里头了。
罗用这一次前来,乃是为了给他们送几样物什:羊绒袜,指南针,还有酒精。
羊绒袜乃是罗二娘的羊绒作坊出产,总共用牛车运来三千余双,指南针罗用一早就做好了,眼下战事当前,这时候若不拿出来用,那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最后这个酒精,乃是罗用令人用白酒的酒头反复蒸馏提炼而成,可以用于伤口消毒。
这个队伍马上就要拔营了,乔师望也没工夫与他们多说,罗用与唐俭二人也没有久留,送完东西以后便离开了。
三月中旬,玉门关一带还未入春,关外便是大片大片的隔壁荒滩,狂风呼啸。
士兵们身上虽有护甲皮靴,在眼下这个季节要骑马穿越这一片荒滩,难免也要吃些苦头,戈壁荒滩之上又无牧草,粮草补给也是一个大问题。
希望他们这些人的加入,能够缓解高昌国那边的局势,只要能解了眼前之急,那李道宗率领的大军,很快便也能到了。
这三千大军出关之后,关内很快又陷入了沉寂,常乐县这边,每日便只听见那城外的马蹄声哒哒作响,城中气氛有些沉重。
听闻在晋昌城那边,付兵曹等人近日正在为迎接大军的到来忙得马不停蹄,主要就是粮草方面的问题。
眼下这个年代行军不易,虽国家在各地皆设有粮仓,但携带大量粮草行军亦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必须合理安排,不断从沿途各个仓库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