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莫如也不在意慈恩宫那点子东西,她生辰礼未大办,倒是来送礼的人半点不少。虽然眼下帝都风波未平,但太子对于太子妃的维护,长眼的都能看得出来。咱们这非但是给太子妃送礼,也是送给太子看的呢。权贵人家不缺这份厚礼,纵太子妃说了不办寿辰,他们也把早就准备好的寿礼送来了。
既然人们争相送,谢莫如也收了,然后,谢莫如亲自上表慈恩宫,言说慈恩宫凤体不安,她愿将此次寿礼所得,尽皆赏赐帝都各大寺院道观庵堂,请天下名僧名道名尼给太后娘娘祈福。
便是素来挑剔的清流也得说,“太子妃真乃仁孝之人。”胡太后对于太子妃的为难,他们也有所耳闻的。今太子妃捐这么一大笔银钱,为慈恩宫祈福,就是太子妃心胸过人了。当然,晚辈本也不能对长辈生怨。但太子妃不只是让和尚道士尼姑的给胡太后念经,她还从自己私房拿出一笔银子,架桥修路,桥就叫祈安桥,路就叫祈安路。
要是换第二个人,谢莫如把事做到这种程度,还不就坡下驴么。胡太后却是个奇人,谢莫如把台阶都铺好了,她老人家硬是不肯下来。她还要求,“是不是请个大仙来,看这慈恩宫是不是有什么妨碍?”
文康长公主劝她,“天祈寺方丈早来过了,说母亲这里样样都好。”
胡太后道,“那是他不会看。”
“天祈寺方丈都不会看,谁会?”
胡太后原想说文休法师的,但一想,文休法师与谢莫如关系最好,怎能请此人来。于是,胡太后道,“上次大皇子推荐的那个白云仙长就不错。”
现下不要说白云仙长,就是乌云仙长也没用啊,大皇子信紫姑多年,还是头一次交待白云仙长,“太子拿太子妃当心肝儿,仙长进宫,切不可乱说。”
这样的话,大皇子叮嘱过后,大皇子妃还特意叮嘱了一回。白云仙长衣袂飘飞的进宫去了,大皇子妃与丈夫商议道,“咱们珠姐儿,该从庵里回来了,我这身子如今已是大好了。太后这么病着,见一见孩子,也高兴。”
“这也是。”大皇子叹道,“珠姐儿的婆家也得开始寻了呢。”
“谁说不是。”大皇子妃见不必自己说,丈夫就开口了,心里也高兴,道,“只是现下太后娘娘病着,不好提这事。要依我的意思,不若殿下看好人选,再求父皇赐婚也是一样的。”
大皇子点头应了。
话说胡太后请来白云道长仍是一无所获,身边更是只有说谢莫如好没有说谢莫如不好的,连文康长公主都劝她看开些,于是,胡太后看得更不开了。
胡太后私下与儿子道,“都说我心眼儿小,不容人,可我每每想起,今竟无一人敢说半字谢氏的不是,谢氏威能若此,你想想老五那孩子,素来宽厚,心眼实,哪里是谢氏的对手。我这一把年纪,说不定明儿就闭眼了,我图的什么,无非是闭眼后儿孙们还能过安生日子罢了。”
穆元帝安慰胡太后不少话,不过,穆元帝既未说亲娘不是,也没说谢莫如不是。穆元帝不是他娘,说不讲理就不讲理,穆元帝身为一国之君,谢莫如这么花银子给他娘念经修路,他要再说谢莫如不好,逻辑不通,御史也会上表纠正皇帝三观。
穆元帝对于谢莫如并没有胡太后这般强烈的厌恶感,当然,穆元帝也不是多喜欢她,但,穆元帝欣赏谢莫如的智慧,这么有智慧的女人,穆元帝还想再看一看。
胡太后一卧病就不起了,哪怕白云仙长啥也没瞧出来,胡太后自己编个瞎话往外放出去,就说她这病,非得太子妃去念经才能好。还对着刚刚出了静心庵的温安郡主道,“你是个好丫头,孝顺。你母亲有福气呀,哀家不如你。”
温安郡主连忙道,“老祖宗哪里的话,从皇祖父到太子五叔,从姑祖母到各堂嫂,谁不孝顺您呢。大家都盼着您凤体大安呢。”
“你们好有什么用,你们好医不了哀家的病。”
温安郡主恨不能从没从静心庵出来过。
胡太后一定要谢莫如去给她念经,谢莫如问谢老尚书,“宁家的案子如何了?”
谢老尚书道,“快了。”
宁允中别看为官多年,但这些年做官,他一直是清贵职差,国子监、翰林院的,再清贵不过的地方。所以,他其实不大了解,刑部是个什么地方。纵当年宁允中自己置下棺木,然后上表让辅圣公主还政于穆元帝,他倒也做了几天大牢,可彼时辅圣公主并没有真心要他命的意思,他在牢中且有同僚家里照应,虽吃过些苦头,到底不了解,什么是刑部。
宁允中此次上书也是拿命一搏的意思,四十年前,他搏对的,此次一搏,也是给宁家搏出一线生机。不料,生机没搏出来,倒把自己搏进刑部。纵到了刑部,宁允中还想,大不了一死。但,直至现下,他才明白什么叫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想死,都是奢侈。
李相倒是有放水的意思,只是,宁允中本就是悼太子旧人,倘他于宁允中之事上放水,太子怕会多心。何况,李相也只是认为谢莫如不适合做太子妃,除此之外,他与宁允中原就不是一路人。
于是,谢莫如还没去念经,宁允中的案子审下来了。
穆元帝一看,当下气个好歹,当初,穆元帝把宁允中放到詹事府,也是存了叫他辅佐太子的意思。毕竟,当年穆元帝亲政,宁允中还是出了些个力气的。虽然穆元帝觉着有些邀名之嫌,但,宁允中流放好几年,没功劳也有苦劳,放他到储君身边,日后也是不愁前程的,却不料宁允中背着他是这般撺掇悼太子的。
穆元帝连李相都迁怒了一回,道,“你以往也辅佐过悼太子,有宁允中这样的祸害,怎么也不与朕说一声!”
李相沉声道,“陛下恕罪。臣先时任悼太子太傅,彼时悼太子皆好,后臣被调往陕甘任职,离开帝都日久,待臣回来,只觉着宁允中颇是亲近悼太子。他曾兼任詹事府詹事,于詹事府任职多年,臣也未曾多想。及至后来,陛下病沉,臣方察觉此人狼子野心,当时,臣便喝斥了他去!后来……后来,让臣怎么说呢?一宁贼有甚要紧,臣顾惜的是……臣曾任悼太子太傅,臣不愿说悼太子不是。”
穆元帝轻轻将手一挥,长叹一声,“你下去吧。”
李相眼眶微红,面露悲色,躬身退下。
穆元帝一向以绝世好爹为目标的人,平生第一大恨就是被儿子下毒之事了,今日重温此事,穆元帝的心情,简直糟透了,直接命刑部抄了宁家,宁家上下人等,悉数下了大狱!连带宁氏老家也未能幸免!
谢三老太太直接要哭求到尚书府去,不求给宁家脱罪,起码得把自己闺女捞出来啊。事实上,自从宁允中进去,谢燕回娘家好几遭,连带尚书府也求过数次,不想,没求动尚书府,倒是一大家子都进去了。这下子,谢家三房是真的急了,当然,急的人基本上都姓谢,便是谢驽谢骥因着兄妹情谊,也颇是为妹妹担忧。如二人之妻,李氏于氏,倒是不怎么关心,她二人巴不得这讨人嫌的小姑子跟着宁家一并倒灶的好。不过,看丈夫面露焦色,二人也会应景的说些担忧的话就是。
谢家三房没让三老太太出面,三老太太在尚书府委实没什么脸面,是男人们过去的,三老太爷脸色很是憔悴,与谢老尚书道,“三叔知道,这些年,都是你照应三叔。宁家的事,没的情面好求,我也不是给他们求情。只是,阿燕到底是女眷,可还有生路?”
谢老尚书面沉若水,道,“谋逆大罪,连在蜀中的宁家二房也经抄了,均要押赴帝都问罪的。我听老大说,早上晋宁伯府给宁家求情,被陛下命金甲卫撵出昭德殿!”
三老太爷一听,人险些瘫了,退而求其次,“能不能去看一看女眷?这么大冷的天……”
谢老尚书道,“我让阿松来安排吧。”
三老太爷谢过尚书侄子,长叹一声,“当初不该结这门亲事啊。”
谢老尚书脸色有些僵,当初宁姨娘在府里瞧着挺精明的人,因魏国夫人在院不出,宁姨娘生下三子一女,谢家也有抬举她的意思。三老太太一向糊涂,给宁姨娘奉承的昏了头,宁家便与谢家三房结了亲。哎,说来真是一本烂账。谢老尚书叹口气,幸亏他家里孙子还算明白,也是庆幸自小没让孙子多与宁家来往,不然现下家里也得乱上一乱了。
谢芝几人自然也知道宁家是外家,只是,宁家办的这事太可恨,谢莫如是谁啊?谢莫如是谢芝几人的长姐,帝国太子妃,因太子妃迟未能册封之事,谢家急的了不得。这个时候,宁允中敢上这样的奏章,竟要太子妃去念经修行!宁允中这奏章一上,就是谢家死敌!
哪里还有什么情面好讲?
就是靖南公柳扶风的太太,小王夫人,对着上门的继母,也说娘家糊涂,“宁家的案子,事实清楚,他家既犯案,事干国法,哪还有什么情面好求?父亲心软糊涂,太太就该多劝劝父亲。今情面没求下来,自己也闹个没脸。”
晋宁伯夫人满嘴苦涩,她是做继母的,不然当初真不能把继女嫁给个瘸子。纵当初是老平国公夫人亲自提的亲事,要那会儿柳扶风不良于行,听说身子也不好,以后爵位也难的。谁料到,继女就走了大运,今连她这做继母的,为了儿孙,也得奉承好继女。晋宁伯夫人道,“你父亲那个性子,你还不知道呢?哪里就是个听劝的。”
小王夫人也没什么好说的,晋宁伯夫人道,“眼下就是老太太的八十大寿,原想大办,却是不好大办了。老太太说,就咱们一家子摆几席酒吧。到时姑奶奶若有空,只管回家给老太太贺一贺寿。”
小王夫人道,“太太放心,我必去的。只是国公爷就不知有没有空闲了。”
晋宁伯夫人笑,“国公爷那里若有差使也没法子,总要以差使为要,姑奶奶有空就过来,正好一家子热闹热闹。”
小王夫人应了,晋宁伯夫人略说几句话,便带着孙女告辞了。
哎,她这般奉承着继女,也是为着孙女的亲事。倘是自己的亲闺女,姑舅做亲,她做外祖母的,一句话的事。因是继女,这事便不好提了呢。
只是,柳家显赫,错过柳家,怕是孙女难寻到这样的好亲事了。
宁允中一案,可谓是各显神通,但宁家到底没逃过满门抄斩的下场。
宁允中没等到斩首之时,他死于狱中。
其余宁家男子女眷则在狱中静静的等待着他们即定的命运,此际,一些积年老臣方有一种深深的觉悟:谢太子妃,并不是辅圣公主。
当年辅圣公主都不稀罕杀宁允中,谢太子妃就要他满门性命。
这等杀伐……
这等杀伐!
☆、第349章 东宫之十二
在胡太后躺在床上要生要死要谢莫如去给她念经的时候,宁家的案子终于调查清楚,穆元帝没有半点犹豫的抄了宁家满门,连宁家在蜀中的老家都未放过。
杀伐之气弥散在帝都的空气中。
纵胡太后未有所闻,但,在外开府的皇子皇孙公主郡主的,哪个不知道宁家下场所为何来呢?宁允中刚上书让谢太子妃去念经,没过几日悼太子陵就出了事故,悼太子陵的事故,说来并不算大案子,但,经刑部一审,却是审出宁允中谋逆大罪,进而满门都陷了进去。
这里头有没有东宫的操作,虽只在大家的猜度中,但连年轻时颇有些热爱造谣的大皇子都在家与大皇子妃道,“在皇祖母面前,万不要说半字太子妃的不是。”
大皇子妃道,“殿下放心,我晓得。”
大皇子感叹,“老五这回可是动真格的了。”按大皇子对他五弟的了解,他五弟虽有些讨厌,却不是个狠心的人。若不是气狠了,估计不会对宁家下此狠手。
既然人们争相送,谢莫如也收了,然后,谢莫如亲自上表慈恩宫,言说慈恩宫凤体不安,她愿将此次寿礼所得,尽皆赏赐帝都各大寺院道观庵堂,请天下名僧名道名尼给太后娘娘祈福。
便是素来挑剔的清流也得说,“太子妃真乃仁孝之人。”胡太后对于太子妃的为难,他们也有所耳闻的。今太子妃捐这么一大笔银钱,为慈恩宫祈福,就是太子妃心胸过人了。当然,晚辈本也不能对长辈生怨。但太子妃不只是让和尚道士尼姑的给胡太后念经,她还从自己私房拿出一笔银子,架桥修路,桥就叫祈安桥,路就叫祈安路。
要是换第二个人,谢莫如把事做到这种程度,还不就坡下驴么。胡太后却是个奇人,谢莫如把台阶都铺好了,她老人家硬是不肯下来。她还要求,“是不是请个大仙来,看这慈恩宫是不是有什么妨碍?”
文康长公主劝她,“天祈寺方丈早来过了,说母亲这里样样都好。”
胡太后道,“那是他不会看。”
“天祈寺方丈都不会看,谁会?”
胡太后原想说文休法师的,但一想,文休法师与谢莫如关系最好,怎能请此人来。于是,胡太后道,“上次大皇子推荐的那个白云仙长就不错。”
现下不要说白云仙长,就是乌云仙长也没用啊,大皇子信紫姑多年,还是头一次交待白云仙长,“太子拿太子妃当心肝儿,仙长进宫,切不可乱说。”
这样的话,大皇子叮嘱过后,大皇子妃还特意叮嘱了一回。白云仙长衣袂飘飞的进宫去了,大皇子妃与丈夫商议道,“咱们珠姐儿,该从庵里回来了,我这身子如今已是大好了。太后这么病着,见一见孩子,也高兴。”
“这也是。”大皇子叹道,“珠姐儿的婆家也得开始寻了呢。”
“谁说不是。”大皇子妃见不必自己说,丈夫就开口了,心里也高兴,道,“只是现下太后娘娘病着,不好提这事。要依我的意思,不若殿下看好人选,再求父皇赐婚也是一样的。”
大皇子点头应了。
话说胡太后请来白云道长仍是一无所获,身边更是只有说谢莫如好没有说谢莫如不好的,连文康长公主都劝她看开些,于是,胡太后看得更不开了。
胡太后私下与儿子道,“都说我心眼儿小,不容人,可我每每想起,今竟无一人敢说半字谢氏的不是,谢氏威能若此,你想想老五那孩子,素来宽厚,心眼实,哪里是谢氏的对手。我这一把年纪,说不定明儿就闭眼了,我图的什么,无非是闭眼后儿孙们还能过安生日子罢了。”
穆元帝安慰胡太后不少话,不过,穆元帝既未说亲娘不是,也没说谢莫如不是。穆元帝不是他娘,说不讲理就不讲理,穆元帝身为一国之君,谢莫如这么花银子给他娘念经修路,他要再说谢莫如不好,逻辑不通,御史也会上表纠正皇帝三观。
穆元帝对于谢莫如并没有胡太后这般强烈的厌恶感,当然,穆元帝也不是多喜欢她,但,穆元帝欣赏谢莫如的智慧,这么有智慧的女人,穆元帝还想再看一看。
胡太后一卧病就不起了,哪怕白云仙长啥也没瞧出来,胡太后自己编个瞎话往外放出去,就说她这病,非得太子妃去念经才能好。还对着刚刚出了静心庵的温安郡主道,“你是个好丫头,孝顺。你母亲有福气呀,哀家不如你。”
温安郡主连忙道,“老祖宗哪里的话,从皇祖父到太子五叔,从姑祖母到各堂嫂,谁不孝顺您呢。大家都盼着您凤体大安呢。”
“你们好有什么用,你们好医不了哀家的病。”
温安郡主恨不能从没从静心庵出来过。
胡太后一定要谢莫如去给她念经,谢莫如问谢老尚书,“宁家的案子如何了?”
谢老尚书道,“快了。”
宁允中别看为官多年,但这些年做官,他一直是清贵职差,国子监、翰林院的,再清贵不过的地方。所以,他其实不大了解,刑部是个什么地方。纵当年宁允中自己置下棺木,然后上表让辅圣公主还政于穆元帝,他倒也做了几天大牢,可彼时辅圣公主并没有真心要他命的意思,他在牢中且有同僚家里照应,虽吃过些苦头,到底不了解,什么是刑部。
宁允中此次上书也是拿命一搏的意思,四十年前,他搏对的,此次一搏,也是给宁家搏出一线生机。不料,生机没搏出来,倒把自己搏进刑部。纵到了刑部,宁允中还想,大不了一死。但,直至现下,他才明白什么叫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想死,都是奢侈。
李相倒是有放水的意思,只是,宁允中本就是悼太子旧人,倘他于宁允中之事上放水,太子怕会多心。何况,李相也只是认为谢莫如不适合做太子妃,除此之外,他与宁允中原就不是一路人。
于是,谢莫如还没去念经,宁允中的案子审下来了。
穆元帝一看,当下气个好歹,当初,穆元帝把宁允中放到詹事府,也是存了叫他辅佐太子的意思。毕竟,当年穆元帝亲政,宁允中还是出了些个力气的。虽然穆元帝觉着有些邀名之嫌,但,宁允中流放好几年,没功劳也有苦劳,放他到储君身边,日后也是不愁前程的,却不料宁允中背着他是这般撺掇悼太子的。
穆元帝连李相都迁怒了一回,道,“你以往也辅佐过悼太子,有宁允中这样的祸害,怎么也不与朕说一声!”
李相沉声道,“陛下恕罪。臣先时任悼太子太傅,彼时悼太子皆好,后臣被调往陕甘任职,离开帝都日久,待臣回来,只觉着宁允中颇是亲近悼太子。他曾兼任詹事府詹事,于詹事府任职多年,臣也未曾多想。及至后来,陛下病沉,臣方察觉此人狼子野心,当时,臣便喝斥了他去!后来……后来,让臣怎么说呢?一宁贼有甚要紧,臣顾惜的是……臣曾任悼太子太傅,臣不愿说悼太子不是。”
穆元帝轻轻将手一挥,长叹一声,“你下去吧。”
李相眼眶微红,面露悲色,躬身退下。
穆元帝一向以绝世好爹为目标的人,平生第一大恨就是被儿子下毒之事了,今日重温此事,穆元帝的心情,简直糟透了,直接命刑部抄了宁家,宁家上下人等,悉数下了大狱!连带宁氏老家也未能幸免!
谢三老太太直接要哭求到尚书府去,不求给宁家脱罪,起码得把自己闺女捞出来啊。事实上,自从宁允中进去,谢燕回娘家好几遭,连带尚书府也求过数次,不想,没求动尚书府,倒是一大家子都进去了。这下子,谢家三房是真的急了,当然,急的人基本上都姓谢,便是谢驽谢骥因着兄妹情谊,也颇是为妹妹担忧。如二人之妻,李氏于氏,倒是不怎么关心,她二人巴不得这讨人嫌的小姑子跟着宁家一并倒灶的好。不过,看丈夫面露焦色,二人也会应景的说些担忧的话就是。
谢家三房没让三老太太出面,三老太太在尚书府委实没什么脸面,是男人们过去的,三老太爷脸色很是憔悴,与谢老尚书道,“三叔知道,这些年,都是你照应三叔。宁家的事,没的情面好求,我也不是给他们求情。只是,阿燕到底是女眷,可还有生路?”
谢老尚书面沉若水,道,“谋逆大罪,连在蜀中的宁家二房也经抄了,均要押赴帝都问罪的。我听老大说,早上晋宁伯府给宁家求情,被陛下命金甲卫撵出昭德殿!”
三老太爷一听,人险些瘫了,退而求其次,“能不能去看一看女眷?这么大冷的天……”
谢老尚书道,“我让阿松来安排吧。”
三老太爷谢过尚书侄子,长叹一声,“当初不该结这门亲事啊。”
谢老尚书脸色有些僵,当初宁姨娘在府里瞧着挺精明的人,因魏国夫人在院不出,宁姨娘生下三子一女,谢家也有抬举她的意思。三老太太一向糊涂,给宁姨娘奉承的昏了头,宁家便与谢家三房结了亲。哎,说来真是一本烂账。谢老尚书叹口气,幸亏他家里孙子还算明白,也是庆幸自小没让孙子多与宁家来往,不然现下家里也得乱上一乱了。
谢芝几人自然也知道宁家是外家,只是,宁家办的这事太可恨,谢莫如是谁啊?谢莫如是谢芝几人的长姐,帝国太子妃,因太子妃迟未能册封之事,谢家急的了不得。这个时候,宁允中敢上这样的奏章,竟要太子妃去念经修行!宁允中这奏章一上,就是谢家死敌!
哪里还有什么情面好讲?
就是靖南公柳扶风的太太,小王夫人,对着上门的继母,也说娘家糊涂,“宁家的案子,事实清楚,他家既犯案,事干国法,哪还有什么情面好求?父亲心软糊涂,太太就该多劝劝父亲。今情面没求下来,自己也闹个没脸。”
晋宁伯夫人满嘴苦涩,她是做继母的,不然当初真不能把继女嫁给个瘸子。纵当初是老平国公夫人亲自提的亲事,要那会儿柳扶风不良于行,听说身子也不好,以后爵位也难的。谁料到,继女就走了大运,今连她这做继母的,为了儿孙,也得奉承好继女。晋宁伯夫人道,“你父亲那个性子,你还不知道呢?哪里就是个听劝的。”
小王夫人也没什么好说的,晋宁伯夫人道,“眼下就是老太太的八十大寿,原想大办,却是不好大办了。老太太说,就咱们一家子摆几席酒吧。到时姑奶奶若有空,只管回家给老太太贺一贺寿。”
小王夫人道,“太太放心,我必去的。只是国公爷就不知有没有空闲了。”
晋宁伯夫人笑,“国公爷那里若有差使也没法子,总要以差使为要,姑奶奶有空就过来,正好一家子热闹热闹。”
小王夫人应了,晋宁伯夫人略说几句话,便带着孙女告辞了。
哎,她这般奉承着继女,也是为着孙女的亲事。倘是自己的亲闺女,姑舅做亲,她做外祖母的,一句话的事。因是继女,这事便不好提了呢。
只是,柳家显赫,错过柳家,怕是孙女难寻到这样的好亲事了。
宁允中一案,可谓是各显神通,但宁家到底没逃过满门抄斩的下场。
宁允中没等到斩首之时,他死于狱中。
其余宁家男子女眷则在狱中静静的等待着他们即定的命运,此际,一些积年老臣方有一种深深的觉悟:谢太子妃,并不是辅圣公主。
当年辅圣公主都不稀罕杀宁允中,谢太子妃就要他满门性命。
这等杀伐……
这等杀伐!
☆、第349章 东宫之十二
在胡太后躺在床上要生要死要谢莫如去给她念经的时候,宁家的案子终于调查清楚,穆元帝没有半点犹豫的抄了宁家满门,连宁家在蜀中的老家都未放过。
杀伐之气弥散在帝都的空气中。
纵胡太后未有所闻,但,在外开府的皇子皇孙公主郡主的,哪个不知道宁家下场所为何来呢?宁允中刚上书让谢太子妃去念经,没过几日悼太子陵就出了事故,悼太子陵的事故,说来并不算大案子,但,经刑部一审,却是审出宁允中谋逆大罪,进而满门都陷了进去。
这里头有没有东宫的操作,虽只在大家的猜度中,但连年轻时颇有些热爱造谣的大皇子都在家与大皇子妃道,“在皇祖母面前,万不要说半字太子妃的不是。”
大皇子妃道,“殿下放心,我晓得。”
大皇子感叹,“老五这回可是动真格的了。”按大皇子对他五弟的了解,他五弟虽有些讨厌,却不是个狠心的人。若不是气狠了,估计不会对宁家下此狠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