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当他娓娓道来时,很多人却从那简练干脆的文字之中,感受到了小孩所受到的那深重的心理创伤,和医者对于小孩异常行为那温和的处理和体谅。
看报纸的人很多其实连顾臻是谁都不知道,但是依旧有很多人在偶然一瞥之下,顺势看下了整篇短文,然后稍微记住了这个专栏。
人类天生对于幼童受到的伤害比对成人更加敏感和关注,连带着顾臻的专栏也因此更快地受到了不少关注。
这个时候,还没有人把这个“顾臻”和顾臻自己联系起来。
《无罪论》拍摄完毕之前,顾臻并没有在媒体上对于自己的小小专栏进行刻意的宣传。他只是一步一步地间隔性发布着病理报告。
病理报告并不完全只集中在小孩身上,还被他间歇性地夹杂了其它的心理障碍案例,分编号发表短文,但是小孩的情况无疑是最为受关注的。
自闭症在目前来说没有什么很好的治疗方法,尤其对于小孩目前的情况来说,顾臻只能尽力地建立小孩与其他人之间的信任感,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困难。
顾臻为此给小孩设立了多个小游戏。
其中一个游戏是在研究所中小孩能够接触的人群中选取了十几个亲和力比较强,家里有孩子或者常常接触亲眷家孩子的工作人员,然后让他们每人随身携带一种小孩喜欢吃的糖果或者点心。顾臻亲自画了一幅地图,上面标明每种食物的取得地点和看守“NPC”,并画了小孩需要作出来以取得“战利品”的手势。
当天如果小孩想要吃哪一种糖果,就要找到看守糖果的工作人员,然后主动与对方进行手势交流,以取得想要的糖果或者点心。
而到了后期,这种交流活动也慢慢开始升级。顾臻不再设置“守护怪”,而开始设置“特殊地形”,比如柜子顶上,或者吊篮之中这种小孩子无法靠自己的能力取得的地点。
而附近必定还有一个正在工作中的任务NPC等着小孩去对话。
小孩慢慢从被动交流,开始学着主动交涉,寻求帮助。
对于顾臻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随着专栏中对于小孩的观察报告和治疗报告一点一点地展开,慢慢文章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高。顾臻并不仅仅只是纯粹记录下小孩的状态,他还会在报告中十分简略但是清楚明了地表述某个治疗行为的作用和对于小孩的心理影响。
而在专栏开放两个月之后,顾臻受到的关注终于到了一个高潮。
有心理机构在孩子双亲的要求下,对于一位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尝试性地模仿实施了顾臻在报纸上发布的医案,而在一个多月之后,小孩的合作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而随着这条新闻的出现,顾臻的报纸专栏几乎是一夜之间受到了强烈的关注。这种情况下,终于有人注意到了专栏作者的名字与他本人可能会有的关系。
在顾臻所受到的关注之中,关注其专栏和关注其本人的群体有着极大的差异。关注其专栏的多数都是青年或中年男子,以及一些家庭妇女。而关注顾臻本人的,却往往是一些年轻的少男少女。
而当他的形象与报纸上的名字重合的时候,读者群似乎也在一瞬间开始重合。很多平常并不关注此类新闻或者文章的少男少女,也煞有其事地开始查询相关的新闻,有模有样地关注起了顾臻的身份背景和他的专栏文章。
随着这股风潮的扩大,自闭症儿童和其他一些顾臻已经发表的议题很快地变成了流行话题。
这个时候《无罪论》还只完成了两集的拍摄,但是顾臻在感受到这股风力之后,只与魅力映像商议了短短数日,就毅然决定趁着这股热潮开始宣传《无罪论·有罪判定》,并且提前将它作为独立电影上映,不再等候全剧拍摄完成。
反正无罪论每一集的内容也是各自独立的。
下了这个决定之后,顾臻就很快采取了行动,对于《无罪论》追加了广告投入。之前《琳琅纪》的版权收入很不错,所以顾臻对于《无罪论》的资金投入也并不吝惜。
铺天盖地的宣传配合着顾臻的新闻,虽然被人诟病有借机炒作的嫌疑,但还是快速地带起了《有罪判定》的关注度和热潮。
这部之后一路横扫各大奖项,赚走无数人眼泪,被称为“生命挽留信”的电影,在上映之前的评价非常负面,很多人认为顾臻是想要借着心理案例累积的关注和人气迫不及待地想要捞钱。
但是真正上映之后,这种声音却是一瞬间就全部沉默了下去。
第70章
在多年以后,很多人评价起这一系列的影片,仍旧会感叹一句“好片”。
《有罪判定》本身的画面质量并不十分高清,毕竟一开始这部影片并不是以电影的标准来进行拍摄的。能够勉强进行大屏幕放映,这还是因为拍摄时候剧组使用的摄像机本身质量十分过硬,但是在正式放映时和最新电影还是有着明显的差距。
然而电影正式上映后几家电影杂志评价这部电影时,还是给了它一个“诚意之作”的高评价。
《有罪判定》的“诚意”,不在于画面,而在于剧本和内容。
在影评中,杂志十分敏锐地发现了一件事:“到目前为止,顾臻作为出品人不过出品了一部剧集和一部电影,它们分别启用了不同的编剧,不同的导演,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十二分用心的诚意之作。这难道是一种巧合吗?”
看报纸的人很多其实连顾臻是谁都不知道,但是依旧有很多人在偶然一瞥之下,顺势看下了整篇短文,然后稍微记住了这个专栏。
人类天生对于幼童受到的伤害比对成人更加敏感和关注,连带着顾臻的专栏也因此更快地受到了不少关注。
这个时候,还没有人把这个“顾臻”和顾臻自己联系起来。
《无罪论》拍摄完毕之前,顾臻并没有在媒体上对于自己的小小专栏进行刻意的宣传。他只是一步一步地间隔性发布着病理报告。
病理报告并不完全只集中在小孩身上,还被他间歇性地夹杂了其它的心理障碍案例,分编号发表短文,但是小孩的情况无疑是最为受关注的。
自闭症在目前来说没有什么很好的治疗方法,尤其对于小孩目前的情况来说,顾臻只能尽力地建立小孩与其他人之间的信任感,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困难。
顾臻为此给小孩设立了多个小游戏。
其中一个游戏是在研究所中小孩能够接触的人群中选取了十几个亲和力比较强,家里有孩子或者常常接触亲眷家孩子的工作人员,然后让他们每人随身携带一种小孩喜欢吃的糖果或者点心。顾臻亲自画了一幅地图,上面标明每种食物的取得地点和看守“NPC”,并画了小孩需要作出来以取得“战利品”的手势。
当天如果小孩想要吃哪一种糖果,就要找到看守糖果的工作人员,然后主动与对方进行手势交流,以取得想要的糖果或者点心。
而到了后期,这种交流活动也慢慢开始升级。顾臻不再设置“守护怪”,而开始设置“特殊地形”,比如柜子顶上,或者吊篮之中这种小孩子无法靠自己的能力取得的地点。
而附近必定还有一个正在工作中的任务NPC等着小孩去对话。
小孩慢慢从被动交流,开始学着主动交涉,寻求帮助。
对于顾臻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随着专栏中对于小孩的观察报告和治疗报告一点一点地展开,慢慢文章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高。顾臻并不仅仅只是纯粹记录下小孩的状态,他还会在报告中十分简略但是清楚明了地表述某个治疗行为的作用和对于小孩的心理影响。
而在专栏开放两个月之后,顾臻受到的关注终于到了一个高潮。
有心理机构在孩子双亲的要求下,对于一位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尝试性地模仿实施了顾臻在报纸上发布的医案,而在一个多月之后,小孩的合作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而随着这条新闻的出现,顾臻的报纸专栏几乎是一夜之间受到了强烈的关注。这种情况下,终于有人注意到了专栏作者的名字与他本人可能会有的关系。
在顾臻所受到的关注之中,关注其专栏和关注其本人的群体有着极大的差异。关注其专栏的多数都是青年或中年男子,以及一些家庭妇女。而关注顾臻本人的,却往往是一些年轻的少男少女。
而当他的形象与报纸上的名字重合的时候,读者群似乎也在一瞬间开始重合。很多平常并不关注此类新闻或者文章的少男少女,也煞有其事地开始查询相关的新闻,有模有样地关注起了顾臻的身份背景和他的专栏文章。
随着这股风潮的扩大,自闭症儿童和其他一些顾臻已经发表的议题很快地变成了流行话题。
这个时候《无罪论》还只完成了两集的拍摄,但是顾臻在感受到这股风力之后,只与魅力映像商议了短短数日,就毅然决定趁着这股热潮开始宣传《无罪论·有罪判定》,并且提前将它作为独立电影上映,不再等候全剧拍摄完成。
反正无罪论每一集的内容也是各自独立的。
下了这个决定之后,顾臻就很快采取了行动,对于《无罪论》追加了广告投入。之前《琳琅纪》的版权收入很不错,所以顾臻对于《无罪论》的资金投入也并不吝惜。
铺天盖地的宣传配合着顾臻的新闻,虽然被人诟病有借机炒作的嫌疑,但还是快速地带起了《有罪判定》的关注度和热潮。
这部之后一路横扫各大奖项,赚走无数人眼泪,被称为“生命挽留信”的电影,在上映之前的评价非常负面,很多人认为顾臻是想要借着心理案例累积的关注和人气迫不及待地想要捞钱。
但是真正上映之后,这种声音却是一瞬间就全部沉默了下去。
第70章
在多年以后,很多人评价起这一系列的影片,仍旧会感叹一句“好片”。
《有罪判定》本身的画面质量并不十分高清,毕竟一开始这部影片并不是以电影的标准来进行拍摄的。能够勉强进行大屏幕放映,这还是因为拍摄时候剧组使用的摄像机本身质量十分过硬,但是在正式放映时和最新电影还是有着明显的差距。
然而电影正式上映后几家电影杂志评价这部电影时,还是给了它一个“诚意之作”的高评价。
《有罪判定》的“诚意”,不在于画面,而在于剧本和内容。
在影评中,杂志十分敏锐地发现了一件事:“到目前为止,顾臻作为出品人不过出品了一部剧集和一部电影,它们分别启用了不同的编剧,不同的导演,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十二分用心的诚意之作。这难道是一种巧合吗?”